馮思勇
摘要:青少年是國家振興的生力軍,校外教育培訓教師擔負著增強生力軍戰(zhàn)斗力的使命。青少年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關鍵在于獨立人格的塑造。教師素質是青少年校外教育踐行成效的關鍵,加強當代教師獨立人格塑造,并對新時期師德內涵充分理解、實踐,成為強化青少年校外教育陣地功能的重要動力。
關鍵詞:校外教育 獨立人格 新時期師德
一、獨立人格塑造是當代教師科學價值觀與基本素質養(yǎng)成的“著力點”
鑒于青少年宮在青少年校外教育的公益使命,要求當代教師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善于獨立思考的自覺精神、創(chuàng)新精神以及扎實的實踐能力,獨立人格塑造是當代教師科學價值觀與基本素質養(yǎng)成的“著力點”?!叭烁瘛钡母拍钤从诘聡軐W家黑格爾在《法哲學原理》中的論述,黑格爾在談到意志及其單一性時,提出了“人格”(personality)概念。在黑格爾看來“單一的意志”即是“人”(person),“人格”是單一意志的定在,“人格”與“人”是等同的概念。陳寅恪在1929年所作的王國維紀念碑銘中首先提出以“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為追求的學術精神與價值取向,其中“獨立之人格”廣義上是指一個人在污濁不堪的社會環(huán)境下要保持獨立之人格,不人云亦云、不同流合污,同時則因為具備這種獨立思考的能力,人們可以獲取更積極的主觀能動性,以及創(chuàng)造力,這種“獨立人格”的精神在多元文化沖擊青少年思維的當下社會尤為受用。
1.在當代教師的價值觀塑造上,要求當代教師在信息迅速交互的社會環(huán)境下,面對多元文化要具備理性取舍的能力。作為現代國家一個重要的知識分子群體,教師價值觀的形成與變化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如家庭教育、社會教育、互聯(lián)網、輿論媒體等,其中文化對教師的價值觀形成與變化的影響至關重要。我國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許多教師的價值觀由“只講奉獻、不求索取”,發(fā)展到“多貢獻、少索取”,再演變?yōu)椤岸嘭暙I、多索取”,甚至有少數教師把“理想理想,有利就想,前途前途,有錢就圖”作為人生信條。當代教師要培養(yǎng)獨立人格,能在復雜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環(huán)境下理性分析社會因素,不能因片面的、少數的社會矛盾否定社會發(fā)展大潮流;不能因新鮮的、多樣的非主流文化否定社會主流文化;不能因個人的、某一特殊群體的現狀否定和諧社會的大局面。
2.在當代教師的基本素質養(yǎng)成上,教師積極的主觀能動性、創(chuàng)造性來源于善于獨立思考,教書育人的過程中教師隊伍內的相互交流是知識交互的平臺,但不意味著是簡單的知識復制,而是要通過每位教師的發(fā)問、思考、實踐與總結實現知識創(chuàng)新,這才是教育過程中知識創(chuàng)新的真義所在。我國的科技、文化都在不斷的進步當中,國家各領域建設需要的是創(chuàng)新型復合人才,在踐行青少年校外教育的道路上,當代教師需要認清個人價值訴求的實現需要獨立人格衍生出的創(chuàng)造力,這是當代教師實現自身價值的力量源泉。
二、新時期師德建設是教師隊伍建設的基石
鑒于教師的工作性質,從學生角度出發(fā),耳濡目染,教師是許多青少年校外教育領域重要的道德榜樣,甚至是孩子們價值觀塑造的“教科書”。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深化改革潮流下,我國社會知識分子的意識形態(tài)發(fā)展已經自覺、不自覺的處在大眾社會、大眾文化價值體系的控制支配下,社會文化營養(yǎng)程度參差不齊,這造成教師隊伍內部價值觀標準與道德標準的分化,突出表現在:有些教師的思維仍保持在“在崗不敬業(yè)”的水平,并沒有將教師工作作為一項事業(yè);在青少年教育過程中墨守陳規(guī),主觀方面不樂于根據時代要求改進自身思想道德輔導方式與內容,固化了青少年的思維發(fā)展;更有價值觀嚴重歪曲的教師在個人利益驅動下職權謀私,在青少年中間毫無“思想道德導師”之形象。這就要求青少年宮根據時代發(fā)展動向豐富新時期師德建設的內涵。
1.新時期師德建設要求教師具備清晰認知社會發(fā)展現狀和社會文化發(fā)展方向的能力,這是指導青少年正確認知社會問題的關鍵。相對于指導來宮學習的青少年對專業(yè)內容的認知,教師指導青少年對現實問題的認知同樣重要,這是由于當今社會信息擴展迅速,各種新鮮事物、新鮮文化充斥著青少年的頭腦,在有限的思維能力前提下,有些孩子不能理性取舍多元化信息素材,被部分不良信息歪曲了思維方式,這不利于青少年正確價值觀的塑造。教師的社會問題認知能力培養(yǎng)要通過自身多視角、多領域的知識學習與探索,要豐富自身知識結構、掌握社會問題的分析方法、非盲目而是漸進的認識與評價社會熱點。
2.教師要有過硬的政治素養(yǎng)與高尚的道德情操。教師要謹記在青少年校外教育工作當中自身的角色定位與工作性質,不要將個人于私人空間下較為隨意的言行暴露在校園當中,時刻保持道德“教科書”的榜樣作風。在同青少年進行思想交流過程中,當談論的社會熱點涉及到政治意識形態(tài)或者文化意識形態(tài)等較為敏感話題時,一定謹言慎行,用客觀公正的態(tài)度、嚴謹科學的方式,在遵循社會主流政治意識形態(tài)和主流文化的前提下,與青少年進行討論和觀點交流,當發(fā)現個別學生出現較為激進的言行時,一定講究方式方法第一時間與其溝通與指導。
3.新時期師德建設內容中最為關鍵的一點,即教師要具備公平公正的意識水平和公平公正的工作能力,在工作一線認真仔細的踐行教育公正。和諧社會本質上應該是一個平等的社會,在這樣的社會中,每個社會成員都能平等的享有權利和充分的自我發(fā)展空間,當代青少年不僅僅是學子,也是公眾話語權借助社會輿論媒體表達與釋放的先鋒隊,其接受的教育和對社會問題的所學所覺使得當代青少年具備了爭取平等權利的意識,以及表達利益訴求的能力。教育公正的內涵不僅是指青少年選擇校外教育培訓專業(yè)時的機會均等,其在教育管理過程當中體現為“過程公正”,其相似于司法公正中的“程序公正”理念,這是形成青少年對青少年宮教師工作普遍認同與信任的關鍵。從在課堂上教師要平等的關心每位學生,到比賽、考級等系列活動中的考察與評選,教育管理的過程公正體現在教師日常工作的方方面面。這就首先,要求教師做到增強履行教育公正的道德責任感、正義感、使命感,從意識層面將公平公正的理念作為指導一切日常學生管理工作的標準;其次,要在原有范式的青少年思想道德指導方式上有所突破,在原有常規(guī)化的日常學生管理工作的方法上有所創(chuàng)新,以教育公正為指導,多角度、多層次的建立教育過程公正;最后,要在來宮學習的青少年主體內部形成良好的公平公正氛圍,只有在意識上打破部分孩子對教育不公的固化思維,才能讓孩子們以積極的心態(tài)去交流,在青少年宮這一知識交互與創(chuàng)新平臺上實現青少年的自主塑造——自學自覺地辨識社會問題和社會矛盾的能力塑造。
參考文獻:
[1][德]黑格爾 著.法哲學原理[M].范揚,張企泰 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61.45.
[2]周濟.大力加強師德建設努力造就讓人民滿意的教師隊伍[J].中國高教研究,2004,(10).
[3]陳文博.以人為本與師德建設[J].中國高教研究,2004,(10).
[4]朱小蔓.教育職場:教師的道德成長[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