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儒
摘要:在教學實踐中,老師在課堂教學實踐中缺乏有效策略引導,導致合作流于形式,學習的實效性不高,學生合作意識與能力都得不到切實培養(yǎng)。就高效課堂建設中小學生合作學習心理策略研究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高效課堂 合作學習 心理策略
高效課堂建設中,小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呈現(xiàn)出合作交流不積極,被動聽取同伴言論的問題,老師在課堂教學實踐中缺乏有效策略引導,導致合作流于形式,學習的實效性不高,學生合作意識與能力都得不到切實培養(yǎng)。在教學實踐中,我致力于小學生合作學習心理策略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效。
一、雙向選擇、互幫互助的合作小組建設策略
1.組長采用“競選任命制”。有志于擔任組長的同學都來參加競選,從中挑選綜合能力強,學習組織能力好的同學直接任命為組長,負起帶領全組開展所有活動的重任。
2.組委會采用“競選組閣制”。已任命的組長從已競選的準組長中選擇自己最理想的助手,由他來擔任副組長。根據(jù)組內組員的情況任命自己的學科組長。由此形成“組長為核心,學科組長為助手”的小組委員會。
3.組員采用“雙向選擇制”。除去組長后的所有同學,根據(jù)學習、能力、習慣情況分成5個層次,先讓能力最弱的同學來挑選他想跟哪個組長,再讓組長來挑選他想幫助且聽他話的學生1名做他的第一個組員。用同樣的方法將每一層次的同學中的一名分派到組里,形成互助小組。
通過這樣的策略形成的小組,組長對組員有責任感,組員對組長有認同感,組員在小組里有了歸屬感,小組成了組員的小家庭,每一個人的榮辱都和這個小集體息息相關。
二、凝心聚力、團結協(xié)作的小組文化建設策略
1.創(chuàng)建小組文化。小組的高效能動性,先從創(chuàng)建小組文化出發(fā)。讓各小組給自己組取一個奮進的組名、設計組徽、確定組訓、制定小組公約、形成課前共勉的話語和手勢、并共同寫下小組承諾。每天早晨小組滿懷豪情地重溫組訓,高聲喊出自己的誓言;課前用固有的共勉形式組員和組員之間真誠互勉,在激勵別人的同時激勵自己。
2.凝聚小組精神。為進一步強化組員之間的凝聚力,激發(fā)小組成員盡其所能為小組爭光的責任心,還要策劃好主題班隊活動。籌備過程中小組人人出力,各盡所能,出謀劃策,活動時集體展示,團體評比。例如,詩歌朗誦會、知識競賽、拔河比賽、課本劇表演……在豐富課外生活的同時加深了組員的團結協(xié)作性,給了孩子們更深了解同伴的機會。在發(fā)現(xiàn)伙伴閃光點的同時,加深了彼此的理解與信任,也增進了友誼。
有人說:“教育是一片云推動另一片云的事業(yè)”,也有人說:“教育是一顆心碰撞另一顆心的事業(yè)”,我說:“教育是用一個人的激情點燃另一個人激情的過程”。有些物體他容易自燃,但更多的物體都需要別人點燃,作為純真的孩子更容易被自己的集體、自己的伙伴所感染,從而充滿激情的投入一天的學習。
三、系統(tǒng)有序、高效靈動的小組合作學習評價策略
評價體系是深化小組合作的關鍵,是提高小組自主能動,高效運轉的保證,更是學生養(yǎng)成習慣,內化品質的手段。我制定了“個人、集體并駕齊驅,定量、定性相得益彰,減分、加分獎罰分明,日記、周總動態(tài)記錄,評優(yōu)、樹模全看平時”的評價機制。
1.“個人、集體并駕齊驅”指的是個人評價與小組集體評價同時進行,個人的努力既為自己加分,還給組里加分,個人的失誤不但扣自己的分,還會扣組里的分。班里有兩份評價表,一是“團結就是力量”的小組評價表,二是“走好成長的每一步”的學生評價表,兩份評價互為補充,激勵個人時時爭先,也激勵小組處處團結。
2.“定量、定 性相得益彰”,指的是個人評分和小組評分采用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辦法。定量就是根據(jù)具體的評分標準,在一天的學習活動中有課任老師、組長隨時隨處加減相應的分值。定性就是在下午夕會總結時由班長、組長、班主任及全班同學根據(jù)各組綜合情況模糊評分。定量使競爭目標具體,努力方向清楚,便于操作,結果公平透明。不足之處是評分標準只能對共性的目標做出具體要求,對個性問題無法涉及,容易造成管理評價的空檔,不能全面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定性內容雖然不夠具體卻具有方向性,它可以是一種要求,一種倡導,甚至班級公約、小組公約,評價內容齊全,彌補了定量的不足。
3.“加分、減分獎罰分明”是具體的評價標準。在小組及個人評價中,每天獎勵一定的基礎分,學科班長、任課老師依據(jù)小組評分辦法及時加減分,夕會時間綜合評價每個小組。個人評價中,只要學生按要求完成了各項任務,不扣分,如果高質量完成或沒有按要求完成,則要加減分,相應的分值同時也加減在該同學所在的組里?!耙粋€蘿卜兩頭切”的心疼和“一個甘蔗兩頭甜”的喜悅,把個人得失和小組榮辱緊緊地聯(lián)系在一起,讓每個孩子都能找到得分的支點,給每個孩子發(fā)展的空間。
4.“日記、周總動態(tài)記錄”是小組和個人的成長足跡。班委會的每個成員都有一個記錄簿,記錄了各小組的評分情況。到周末班會時間,班委會成員分別就相應學科中每個小組的總分公布并總結,班長就所有分數(shù)綜合后評出前3名為優(yōu)勝組并獎勵。組委會的各個成員也有一個記錄簿,詳細記錄了每個組員的評分,周末有組長匯總,在評價表上晉級小紅旗。學期末的評優(yōu)樹摸則依據(jù)成長記錄依次推薦評選。
通過這樣評價,將一學期甚至一年的馬拉松式的長跑任務化解成一天或一周的百米沖刺短跑賽,有效調動了學生全情投入到每天的每節(jié)課中,增強了小組的能動性,達到了好習慣、好品質的培養(yǎng)。
四、責任明確、高效運轉的小組合作過程管理策略
政策確定后,執(zhí)行是關鍵。要想讓小組合作學習高效運轉,組長則是關鍵,是第一責任人。他們的能力、思想、習慣、行為、品質直接影響著小組的發(fā)展,決定著合作學習的效率。不間斷的對小組長進行培訓,讓組長始終走在組員的最前面,成為小組的核心與領袖,是小組高效運轉的捷徑。
1.定期召開小組長會議,聆聽組長心聲。每月一次班干部會議,通過組長總結工作、交流經(jīng)驗、提交棘手問題、互相支高招、老師有針對性的點評與具體工作方法指導等形式,群策群力豐富組長的管理方法,提升組長的管理能力。
2.課前召開學科組長培訓,給學科組長開好“小灶”。培訓內容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對合作學習中的管理方法與步驟的培訓;二是對課堂內容的培訓;三是對課堂環(huán)節(jié)的培訓。讓組長在學習上領先于其他學生,課堂上先入為主,積極引領組員學習,提高小組自學效率。
3.每周展開組長評議活動,不斷提高組長的思想認識。通過班委會的評議,讓組長找準與他人的差距;通過組長的互評,讓組長知道自己的不足;通過老師的評議,找到今后發(fā)展的路子;通過自我評議,內省自己的得失。
總之,沒有指導的合作是盲目的,技能欠缺的合作是形式的,沒有文化的小組是沒有生命力的,沒有評價的小組是名存實亡的,只有全程管理創(chuàng)建小組、指導評價小組,小組合作學習才能有效,才能讓課堂更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