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義德
摘 要:新課標的價值取向是回歸生活世界,生活化課堂的構建是改進通用技術教學現(xiàn)狀的重要措施。運用實際生活中的案例來理解書本知識,再將書本知識運用到生活中解決實際問題,讓學生感到學有所用且對所學的內容給予認可。對當前高中通用技術教學進行了反思,對高中通用技術高效課堂構建提出幾點建議。
關鍵詞:通用技術;高效課堂;課堂效率
隨著課程改革的進一步深入,通用技術教師必須把握新課改理念,將現(xiàn)實生活資源和生活實際與教學活動結合起來,將教學重點與學生的興趣點結合起來,構建合理高效的通用技術課堂。
一、通用技術高效課堂的界定
我們可以從兩個角度來觀察課堂構建是否合理高效,一是從教師的角度,看教師在講授的過程中能否抓住主線知識,在知識結構的講解時是否層次分明,在分析問題時是否思路清晰,能否做到突出重點、詳略得當,且能使學生將本堂課所講授的內容掌握熟練;看學生在原有的知識基礎上是否能進行自主學習、得到自我提升,且在課堂學習結束后熟練地掌握教師講授的內容,以豐富自己的知識結構。
綜上所述,通用技術課程標準的全面落實,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課上教學與課下反饋相結合,學生課堂表現(xiàn)積極,對于通用技術有濃厚的興趣,技術素養(yǎng)能夠得到全面提高,便可稱為通用技術課程的高效課堂。
二、影響高中通用技術課堂效率的原因
1.教師素質
通用技術是一門新興學科,各大學都沒有與此對應的專業(yè),很多學校的通用技術課程都是由本校的物理、信息技術或其他人員負責,又大多是代班教師或兼職教師,專職教師很少,這便導致教師本身的專業(yè)素質欠缺,進而影響了通用技術課堂效率的提高。
2.硬件水平
作為一門實操性較強的學科,在開展教學的過程中會需要專門的實驗室與各類實驗耗材,但許多學校沒有專門的實驗室,或建有實驗室但很少開放,實驗耗材也相對匱乏,導致實驗課程難以進行,從而使得課堂效率受阻。
3.教學方法
通用技術是一門理論與實踐結合度很高的學科,如今,一些教師開展課程的方法過于單一,且仍在運用落后的教學理念、原始的教學手段,無法對教學內容進行拓展,使得學生對通用技術課程提不起興趣,導致課堂效率無法提高。
三、合理構建高中通用技術高效課堂的途徑
1.教師素質的提升是構建高效課堂的基礎
為了彌補學校暫無通用技術專業(yè)大學畢業(yè)生的不足,便需要對現(xiàn)任教師提出自覺加強對通用技術學習的要求,提高自學能力與意識,對本不是個人專業(yè)的學科進行學習與探究,使其變?yōu)樽约旱膶iL,較快地達到專業(yè)水平才能更好地適應新課標對高素質教師的要求。
2.課程資源建設是高效課堂構建的保障
2003年我國開始開設通用技術課程,但每個省份新教材的實施時間是不一致的,使得對于課程研究得不夠深入,素材積累得不夠豐富,相關資料也較為匱乏,這對于教師課程的準備與課堂教學的效果都有較大的影響。解決此問題可通過兩種方式,一是各級教研組織需加強教學研討,利用便利的網絡技術,開展網絡教研,共享優(yōu)質教學資源;二是通用技術教師自身要善于挖掘、收集、積累生活中有利于傳授書本知識的課程資源。
3.有效的教學方法是構建合理課堂的有力抓手
高中通用技術課程的教學活動需要將學生的生活作為切入口,在案例的選擇上需要選擇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案例進行教學。相對于其他學科而言,通用技術課程的教學方法與教學思想比較復雜,想使學生對通用技術知識有更深刻的理解,更好地提高學生通用技術的應用能力,在授課過程中就需要引入案例。所以,在教師備課的過程中,案例需要認真地挑選,這樣才能在教學過程中幫助學生更好地體驗不同案例所體現(xiàn)出來的不同的技術方法和技術思想,而挑選接近學生生活的案例則能夠使學生更好地吸收消化課堂知識。
通用技術與我們的生活實際是密切相關的,所以照本宣科的教學方式很難激發(fā)學生對課程的興趣。想要在課堂上開展有趣的教學方法,就需要結合現(xiàn)實生活展開教學,拉近學科與生活的距離。開展情境教學,以幫助學生理解教材內容,發(fā)展學生心理機能為目的,以生動形象為主題地制造或引入帶有一定感情色彩的具體場景了,可以快速地勾起學生的興趣與好奇心,從而使其能更好地融入課堂講解之中。
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說:“我們深信生活是教育的中心。生活教育是給生活以教育,用生活來教育,為生活向前向上而教育。教育要通過生活才能發(fā)出力量而成為真正的教育?!痹从谏畈⒎丈钍峭ㄓ眉夹g的本質,回歸生活的教學方法是新課改的理念。通用技術回歸生活的教學方法,不僅可以運用貼近生活的方式使學生更好地學習和理解知識,還可以讓學生將在課堂上學到的通用技術知識在實際生活中進行實踐運用,以此來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能夠體會到用學來的知識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的成就感,進而增加其學習的積極性。
參考文獻:
[1]解玉嘉.對通用技術課程的理解與實踐[J].現(xiàn)代教育論叢,2008(4).
[2]徐萬山.論課程價值的實現(xiàn)[J].中國教育學刊,2008(2).
[3]劉勇,劉明.研究型學習的課程價值及其評價[J].西南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6).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