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禮平
摘 要:在小學語文教學中,作文教學一直是其中的教學重點,同時也是一大難點。語文作文對學生的綜合能力要求較高,難度相對較大。目前,小學作文教學中存在一些較為普遍的問題,從小學語文作文教學的現(xiàn)狀出發(fā),主要探討了如何培養(yǎng)學生學習作文的興趣,更好地引導學生進行作文寫作。
關鍵詞:小學語文;作文教學;興趣教學
一、目前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作文教學是一門綜合性的課程,對學生的綜合認知能力、語言組織能力、邏輯思維能力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因此也給教學造成了一定的難度。小學生由于其年齡限制,語言組織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尚不健全,因此,較難熟練掌握寫作技巧。然而,在傳統(tǒng)教學課堂中,大部分教師急于求成,心態(tài)過于功利,作文教學流于形式,不僅僵化了學生的思維,導致作文模板化,千篇一律,缺乏創(chuàng)新,同時還容易扼殺學生對作文的興趣,使得小學作文教學工作更加難以開展。同時,隨著網絡和各種參考資料的流行,學生容易因此養(yǎng)成惰性,依賴作文模板進行模仿,甚至養(yǎng)成抄襲的壞毛病。
二、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的興趣教學
要解決目前作文教學中存在的種種問題,主要要從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開始,“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句話用于作文課堂也是一樣。只有培養(yǎng)學生的寫作興趣,才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寫作自主性,從而指導學生主動學習,感受到寫作的樂趣,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1.轉變傳統(tǒng)教學模式
當前,傳統(tǒng)小學作文教學主要采用布置作業(yè)的作文形式進行教學,因此,學生在寫作過程中就感覺像在機械地完成任務,從而難以激起學生的寫作熱情和興趣。這時,只有轉變傳統(tǒng)的作文教學模式,轉變教師的教學觀念,注重打造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才能夠改變目前作文教學課堂的現(xiàn)狀。教師在教學時需從學生的生活體驗著手,放寬學生的寫作范圍,引導學生從自己的日常生活著手,降低寫作的難度,擴充學生的寫作素材,激發(fā)學生的寫作興趣。同時,在教學中要對學生的作文放寬要求,積極尋找文章中的亮點,及時進行表揚,以培養(yǎng)學生寫作的自信心,讓學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悅,激發(fā)學生的寫作熱情。從“要我寫”變成“我要寫”,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熱情和興趣,才能真正取得良好的寫作效果。
2.設立寫作情境
情境教學是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的主要形式之一。當教師利用情境創(chuàng)設時,應根據學生的基本情況,創(chuàng)設一種具體的生活情境,給學生創(chuàng)設一種設身處地的真情實感,以此來實現(xiàn)學生能力的鍛煉。通過語言描述或是圖畫模擬再現(xiàn)情境,并在情境中進行作文教學,可以有效地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來源于現(xiàn)實生活的教學情境可以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和積極性,不失為一種興趣教學的好方法。
3.積累豐富的寫作素材
很多學生在寫作時,發(fā)現(xiàn)自己無從下筆,無話可寫,沒有有效的素材作為支撐,因此很難進行有效的作文寫作。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積極引導學生進行素材積累。好的作文來源于生活,因此,最好的作文素材其實就來源于日常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只有讓學生寫出自己的內容,才能寫出真情實感,才能寫出生動、活潑、有趣的文章。因此,教師在引導學生積累豐富的寫作素材之時,必須全身心地引導學生一起尋找生活的點滴小事,啟發(fā)學生觀察生活中的細枝末節(jié),感知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只有這樣,才能夠真正意義上豐富學生的寫作素材。有了素材作為支撐,學生才有了寫作的興趣,才會有動筆的欲望。只要扎實地打下基礎,便能寫出生動的文章。
作文教學作為小學語文教學的重難點,需要教師足夠的重視。目前,小學作文教學仍然存在較明顯的問題,只有從根本上轉變教學觀念,變教師主體為學生主體,才能有效地貼近學生的生活,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增強學生的自主學習的積極性。有了動筆的欲望和寫作的興趣,才能從根本上改善小學語文作文教學的質量和效果。
參考文獻:
金成林.陶行知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