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曉霞
摘 要:本文提出,應用文寫作的教學,在課前導入時,若能讓學生耳目身心全方位動起來,就會點燃學生的學習熱情,集中學生的注意力,牽引學生進入新課的學習,從而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應用文寫作 課前導入 全方位 動 精彩
前蘇聯(lián)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如果學生在掌握知識的道路上沒有邁開哪怕是小小的一步,對他來說,這是一節(jié)無益的課。”而課前導入就是引導和鼓勵學生邁開學習新課重要的第一步。這第一步,如果沒有邁好,學生進入新課學習便缺乏熱情,從而學習效果不佳,甚至事倍功半。如果邁得精彩,學生就能積極主動地進入新課的學習,學習效果將事半功倍。
應用文寫作的內(nèi)容比較枯燥,學生學習應用文寫作的興致也不高。那么,如何讓應用文寫作吸引學生呢?筆者認為,應用文寫作的課前導入這第一步必須要邁得精彩。在課前導入時,若能讓學生耳目身心全方位動起來,就能引起學生的注意,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并通過他們各種形式的參與來點燃他們的學習熱情,從而牽引他們整堂課自主學習。筆者以廣東省職業(yè)技術教研室編寫的教材應用文寫作為例,對課前導入進行初步的探索。
一、課前導入的原則
1.課前導入,聯(lián)系教學內(nèi)容。
陶行知先生說:“我們要活的書,不要死的書;要動的書,不要靜的書?!闭n前導入無定法,但必須要有一個原則,要與教學內(nèi)容密切相關。有的課前導入,是新課學習內(nèi)容的一部分;有的課前導入,似串起珍珠項鏈的絲線,貫穿課堂的始終;有的課前導入,是點燃學生對新課產(chǎn)生興趣的引子……所有的課前導入,都應與教學內(nèi)容密切相關且能牽引學生進入新課的學習。
2.課前導入,切合學生興趣
技工院校的應用文寫作教學,教師要了解技工院校學生的個性特點與思維方式,努力走近他們,懂得他們在乎什么、向往什么、流行什么。然后以他們的興趣為切入點,作為課前導入之內(nèi)容。教育家鄭杰說:“你了解了你的學生,就會體諒學生,就會被學生從心底里接受?!比粽n前導入切合了學生的興趣點,學生就能從心底里接受教師與教學內(nèi)容,從而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3.課前導入,注重學生參與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過:“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币虼耍趹梦慕虒W的課前導入上,要面向全體學生,激勵他們參與,并對他們的參與行為,進行及時的肯定與鼓勵,喚醒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加深他們參與活動的愉快記憶,從而激發(fā)他們下次參與活動的熱情。學生們參與方式有:小組競賽方式、個體參與方式,小組與個體結合方式
4.課前導入,注意控制時間
課前導入,目的是為新課的學習起到鋪墊作用;關鍵是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過來,激發(fā)他們的學習熱情;注意點是不能占用太多課堂時間,因此,時間要控制好。一般來說,課前導入的時間,應控制在5分鐘左右。技工院校一節(jié)課的時間是40分鐘,一般情況下,若超過6分鐘,就減少了應用文教學內(nèi)容的學習時間而喧賓奪主;若少于4分鐘,牽引學生注意力的力度就不夠。
二、課前導入的方法
1.耳聽
大文豪伏爾泰說:“通向心靈的大路是你的耳朵?!闭n前導入之內(nèi)容可用新穎的錄音、獨特的音樂,也許是一首歌,也許是一段對話……吸引學生聆聽,觸動學生的記憶,牽動他們的思維與神經(jīng),讓他們耳目一新、產(chǎn)生興趣,那么所傳遞的信息就能進入學生的心靈。
耳聽之內(nèi)容,應與技工院校學生的年齡相適應,適合他們的心理特點,契合他們的興趣點。例如教學《請柬》時,課前導入,可播放一段配樂錄音(此錄音,可以事先選一位聲音甜美的女生來完成。錄音內(nèi)容:一位新娘子婚禮前幸福獨白與小小苦惱——不會寫請柬)。青春期的技工院校學生,正處在花季的年齡,心里朦朧著憧憬著,很容易被吸引,并進入角色。此時讓學生們思考請柬的寫法,并進入新課的學習,便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筆者教學應用文《感謝信》時,課前導入,就是請一位課室里善于唱歌的男生上臺演唱最新流行的歌曲《感謝遇到你》(老師準備好配樂)。講臺上唱歌的學生充滿自信地展示自己,講臺下聽歌的學生耳目一新、興趣盎然、聚精會神。唱完后,在同學們的鼓掌聲中,老師順勢收攏并因勢利導:“感謝的歌,我們同學唱得非常好!感謝的信,我們會不會寫呢?你心目中最想感謝的人是誰?”學生們興致正高,便順理成章地進入了新課《感謝信》的學習。
2.目視
目視,乃觀看視頻、激發(fā)興趣、引起思考。目視的東西,可以是網(wǎng)絡視頻、教師或剪輯或制作的視頻,也可以是學生自拍的視頻,所有的內(nèi)容都要比較獨特與新穎,能夠充分吸引學生的眼球,能夠強有力地聚攏學生的注意力。
生活處處是學問,課前導入之視頻,可結合熱門話題,與學生興趣同步。例如筆者根據(jù)學生喜歡網(wǎng)絡信息的特點,在教學應用文《求職信》時,模仿網(wǎng)絡流行的“杜甫很忙”,制作 “李白很忙”的視頻作為課前導入(李白在唐代曾忙著找工作未果,穿越到現(xiàn)代找工作也因為求職信沒有寫好而未果,現(xiàn)穿越到本班,忙著學習求職信的寫作),導入時,引導學生分析:為什么“李白”找不到工作?當時學生們眼睛發(fā)亮、反應熱烈,學習興趣高漲,學習效果很好。
歷史處處是經(jīng)典,課前導入之視頻,也可攝取歷史故事、民間傳說。這不僅鞏固了學生傳統(tǒng)文化基礎,還讓學生感受了傳統(tǒng)文化的現(xiàn)實意義。例如筆者教學應用文《計劃》時,就用剪輯的《赤壁之戰(zhàn)》視頻作為課前導入,引導學生分析:這場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zhàn)役,劉備與孫權做足了哪些方面的計劃?全班學生紛紛各抒己見:借東風、草船借箭、黃蓋詐降……教師先肯定學生知識豐富,然后畫龍點睛地點撥學生,指引其思考方向:“可見,任何成功,都要事先做好周密的計劃。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計劃》?!奔脊ぴ盒5膶W生,大多書本知識不扎實,但課本之外的東西如歷史典故、民間故事等卻較豐富,以此為課前導入,讓他們找到成就點與自信點,從而在他們良好的自我感覺里,愉快地進入應用文的學習。
3.身動
我國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大學演講時,曾運用了“喂雞”這個“身動”導入:他拿著一只雞到講臺上,強行按住雞頭,雞不吃米;掰開雞嘴,雞還是不吃米;最后放開雞退幾步,雞自動吃米。——陶行知先生非常生動地演示了一次“教師身動”的教學導入,特別形象地說明了一個道理“要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身動”所取得的教學效果是非同凡響的。
課前導入的“身動”,不僅有“教師身動”,更重要的是“學生身動”。例如筆者教學應用文《請示》時,課前導入就是讓2個學生上臺表演,一個扮演校長,一個扮演成功人士(假設就是本班某學生)。事業(yè)有成的學生要捐款500萬給母校建一棟教學樓,校長很感動,代表學校寫一篇“以該生姓名命名此教學樓”的請示給上級部門。那么這請示該怎么寫呢?帶著這個任務,學生們水到渠成地進入《請示》的學習。由于學生自己在臺上表演,投入了學生的精力與熱忱,而且“教學樓的命名”就是自己或身邊同學姓名,讓學生們充滿新奇精神振奮。筆者當時觀察到,此課前導入,不管是上臺表演的學生,還是做觀眾的學生,都對教學內(nèi)容充滿興趣,躍躍欲試心向往之了。而且,以此為牽引學習《請示》的寫作,學生們也學得非常投入,教學效果很好。
我國當代教育家崔巒說過:“要因生、因文、因地制宜,創(chuàng)造靈活多樣、不拘一格、講求實效的教學過程與方法?!奔夹W生大部分愛實操,他們大多愛動手、愛動口、愛表現(xiàn)自己的與眾不同,因此在課前導入時,要根據(jù)學生的特點,讓學生“身動”起來,是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
4.心思
我國教育家陶行知說:“中國教育革命的對策是使手腦聯(lián)盟?!?在課前導入時,如果學生不僅動手操作,而且同時進行積極思考,那么一定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例如筆者教學《啟事》時,教師事先用布置作業(yè)的形式,讓每組同學拍五張啟事圖片(不可雷同)。教師進行整理補充后,在課前導入時播放,讓學生思考:這些啟事的標題哪些是錯誤的?這些啟事分別屬于哪種類別?這些啟事的格式哪些是正確的?這些啟事的內(nèi)容哪些是完整的?為什么?從而,促使學生帶著問題去學習,主動去看教材,并積極思考,最后利用教材上的知識來解決問題。筆者觀察到,因為學生在上課之前預先動手收集了,在課前導入時又進行了積極思考,這種“心思”,是一種主動的探索,也是一種學習內(nèi)容的牽引,因此學生進入正課的學習便很有動力了。
前蘇聯(lián)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人的內(nèi)心里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總想感到自己是發(fā)現(xiàn)者、研究者、探索者?!闭n前導入,若多讓學生動腦探索,便能充分發(fā)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
筆者在教學應用文《條據(jù)》時的課前導入,是先播放雍正即位的民間傳說:雍正篡改了康熙遺詔,把“傳位十四子”改成了“傳位于四子”。教師提問:“如果你是康熙皇帝,如何寫此詔書?”學生興致很高,紛紛說出自己的觀點。學生在探索答案時,積極思考、發(fā)現(xiàn)問題:在條據(jù)寫作中,數(shù)字必須用大寫的漢字,因為要防止改動?!靶乃肌?,讓學生感覺到自己是發(fā)現(xiàn)者、探索者,增加了自信心與成就感,更增加了課堂的主人翁意識,學習興趣油然而生。
三、小結
綜上所述,應用文教學的課前導入,通過學生耳目身心全方位動起來,能使學生在比較短的時間內(nèi)集中注意力,激發(fā)其思維活動與求知欲望,從而使學生在行動與心理上都進入應用文學習的良好狀態(tài),從而取得良好的應用文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趙國忠.教師最需要什么[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2]孫春成.給語文老師的101條建議[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3]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
[4]陶行知.陶行知教育全集[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
(作者單位:廣州市公用事業(yè)技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