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平
【關鍵詞】 數(shù)學教學;學生;合作交流;能力培養(yǎng)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
08—0057—01
新課改提出,動手操作、合作交流、自主探索是學生學習的主要方式。小組合作學習是以學習小組為基本單位,在小組成員間營造開放、輕松的學習氛圍,使成員相互激勵,相互促進,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生愉悅感,進而提高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和有效性。因此,合作學習是一種很好的教學形式。那么,如何培養(yǎng)一年級學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呢?筆者認為,教師可以從以下幾點入手。
一、合理分組,優(yōu)勢互補
教師要根據(jù)學生性別、成績、能力、愛好等各個方面的特點,將全班學生劃分成若干學習小組。分組時,要保證組內學生好、中、差搭配適當。一般四人一組為宜,其中一名是優(yōu)等生,一名是“學困生”,兩名是中等生。每個小組設立一名組長,負責組內一切事務的處理與安排。要根據(jù)實際情況對各小組進行微調,盡量使小組之間減小差距,使各個小組之間的競爭公平、合理。組員間要有明確分工,做到各司其職,各盡所能,最終形成合力,達到學習目標。
二、示范在先,得法有效
一年級學生的知識經驗少,對合作交流的認識幾乎為零。那么,要在他們大腦中建立起合作學習的概念,培養(yǎng)合作學習的意識,教師必須事先作好示范。如,在教學“認識鐘表”時,筆者先告訴學生分針指向12,時針指向幾就是幾點。接著請一名學生模仿老師說,然后再請兩名學生相互設問,使時間的表達方式在學生頭腦中形成一種模式。這樣由于教師示范在先,學生合作起來才具有明確的方向性,合作才得法,交流才有效。
三、選擇時機,保證效果
小組合作交流是一種很好的教學形式,學生參與面廣,學習效率高。但是,并非任何時候都需要進行合作交流,而要選擇恰當?shù)臅r機,才能保證交流有效進行。一般說來,同類型的幾道題,小組成員先每人做一道,然后互相交流,讓人人都得到練習的機會,達到減負增效的目的;動手操作時進行小組合作,使組員養(yǎng)成一種與人配合默契、共同操作、共享成功的良好品質,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在題目的答案多樣時進行合作交流,能拓寬學生的思路。新教材中有很多開放性的題,其答案多樣化,而學生考慮問題比較單一,往往想不到多種答案,這時采用小組合作交流,學生間互相促進,可以彌補、拓展學生思維,同時還能培養(yǎng)學生向別人學習的好習慣。
四、樹立團隊精神,培養(yǎng)合作意識
在組織交流活動時,教師要通過適時點撥和引導,使學生意識到,一個小組就是一個相對獨立的群體,每個成員都是這個群體的一分子,小組合作學習的成效如何、成功與否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每個成員自身的努力,它必須要通過小組成員相互之間的溝通、合作、求同存異、相互促進。在小組成員取得進步的同時,讓他們切身感受到這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結果。
實踐中教師時常會發(fā)現(xiàn),當教師一句激勵的話語關注到群體的活動時,學生的合作意識就會逐漸產生;當教師的教育評價經常關注到小組的發(fā)展時,他們的團隊精神也會逐漸得到培養(yǎng)。如,“第一組的成員在討論問題時組員們都在積極地發(fā)言,認真地傾聽,他們合作一定會很成功!”“你們小組的討論結果如何?能否向大家匯報一下?”讓學生匯報結果是代表一個群體的意見,小組成員一定會引以為榮,也一定會認真聆聽,還會做好補充的準備。
學生的團隊精神和合作意識就是需要教師不斷地引導和培養(yǎng)才能逐步形成。教師不僅要讓他們在合作學習中逐步感受在集體中生活和學習的快樂,而且還要教會他們客觀地看待個體與集體的關系,從而培養(yǎng)他們的集體榮譽感。
總之,培養(yǎng)學生合作交流的意識和能力是新課程培養(yǎng)人才的重要目標。 當然,要讓小組合作學習更深入有效,還需要進一步優(yōu)化小組結構,精選合作內容,豐富合作形式,使之真正成為有效可行的學習方式。所以教師要主動投身到這項教育改革的浪潮中去,積極思考、勇于實踐、不斷探究,走出一條富有時代氣息的教學之路。
編輯:謝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