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其才
摘 要:小學生對數(shù)學的理解還處在一種記憶的狀態(tài),他們基礎(chǔ)知識正在累積,所以不能及時形成知識體系而去靈活運用所學知識。特別是對于一些定理和簡單的計算,站在教師的角度上覺得非常簡單,但是因為學生數(shù)學體系還未形成,總是會犯一些不該犯的小錯誤,這個也就形成了教學中的難點問題。致力于解決這個問題,主要是采用趣味教學法,以有趣的方式和載體幫助學生記憶,鞏固定理,提高計算能力。
關(guān)鍵詞:小學四年級;數(shù)學教學;趣味教學;教學難點;乘法分配律
小學生因為其思維的不可掌控性和隨意性,導致教學方案在真正實施的過程中會出現(xiàn)較多的阻礙。而小學四年級的數(shù)學教學以計算為主,是較為復雜的計算和定理的學習。學生在初次使用這些定理的時候容易產(chǎn)生混亂,而且對定理無法合理、正確地應用。為了解決這些教學難點,我建議采用趣味數(shù)學的教學方法,具體的教學方案如下。
一、形象化知識點,提高定理理解能力
小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多數(shù)是局限于表面,而他們對定理的應用也是“照著葫蘆畫瓢”。為了“迎合”他們的這個學習特點,教師可以將知識點更加形象化、簡單化。與其給學生不斷增加困難,不如降低他們的學習難度,這樣即使是采用一些“權(quán)宜之計”,也能夠得到很好的教學效果。甚至能夠影響后來學生對該定理的記憶,在應用時也會順手很多。
如,對乘法分配律的使用,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難發(fā)現(xiàn),學生不善于使用乘法分配律,在不合適的時候使用,或是在該使用的時候沒有想起,這都是教學中的問題。采用形象教學的方法,如3×(2+3),將括號內(nèi)相加的兩個數(shù)(2和3)比作一個家里的父母,每個人都能夠吃三個饅頭,那么他們一共就能吃2×3+3×3個,如果只是用一個數(shù)相加的話,那么“就會有一個人餓肚子了”。用這樣較為形象的語言,觸碰到了學生的笑點,這樣學生就可以在快樂中學習。在應用乘法分配律的時候,學生會想起這個“餓肚子”的例子,就不會落下數(shù)字了。
二、游戲化教學法,提高計算能力
計算是一個需要大量練習才能夠提高的能力,而作為好動活潑的小學生,對他們采用“加大作業(yè)量”的方法反而會引起反感,而且計算機的普及,并不能保證學生是自己做完這些計算題的,所以不妨就減少學生的作業(yè)量,而對學生的計算能力進行檢查,這樣是無法“欺騙”的。
對于簡單的計算,教師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心算能力,可以組織多樣的計算游戲,以競爭和玩樂的方式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比如,讓學生寫幾個自己認為較難的數(shù)學題目在紙條上,然后放到“抽獎箱”里面。各個小組的成員一字排開,然后抽取紙條開始答題,第一位成員答對,第二個才能開始抽題答題,以此類推,最先完成答題的小組勝出。
三、和家長一起的趣味學習,給孩子樹立榜樣
現(xiàn)在科技比較發(fā)達,算計算題的方法也有很多種。不僅是小學生,就算是家長,也經(jīng)常是用手機或是計算機去計算一些簡單的題目。教師可以在給學生布置作業(yè)的時候,也給家長布置一些,讓他們一起完成。這樣學生在家長的帶領(lǐng)下,會自覺地靠自己去計算,而且家長在計算錯誤的時候,也教會了孩子誰都會犯錯,不要因為害怕犯錯而不去做。
在學習數(shù)學計算定理的時候,教師也可以讓學生使用定理,而家長使用普通的計算方法,這樣對比計算速度,學生就能夠發(fā)現(xiàn)定理的方便之處,明白定理的應用意義。
總之,小學數(shù)學教學應該營造一個輕松、活躍的氛圍,不要刻意給學生施加壓力,而是要從教學的方法和學習的形式方面來使知識形象化,使其更容易被吸收和理解。
參考文獻:
[1]茍敬華.新課改如何構(gòu)建小學數(shù)學高效課堂[J].教育界,2014(02).
[2]趙紅娟.淺談如何構(gòu)建小學數(shù)學高效課堂[J].試題與研究,20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