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福虹
初二物理課本在練習題的安排上形式多樣化,有計算題、問答題、填空題和實驗題。
物理問答題大致可分為兩大類型:一類是根據物理現象的規(guī)律及有關概念解答的問答題,另一類是根據定律、定義的數學表達式進行推理的計算形式的問答題。
對于第一類型的問答題,我的教學方法是:通過演示實驗等直觀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分層次地透徹分析物理現象的規(guī)律及有關物理概念,總結解答問題的要點和層次,歸納出解答問題的基本形式。
例如,有關“慣性”的問答題教學:我先在課堂上演示課本中第66頁的圖3—6的慣性球實驗,引導學生首先觀察小球及木片原來處于何種運動狀態(tài),其次觀察在金屬彈片對木片施加力的作用的情況下,木片的運動狀態(tài)如何變化,最后觀察在此過程中,小球的運動狀態(tài)是否發(fā)生變化,并歸納總結出實驗結論:小球和木片原來處于靜止狀態(tài),在金屬彈片施加的力的作用下,木片由靜止變?yōu)檫\動,小球由于慣性,仍然保持原來的靜止狀態(tài)。
接著我演示了課本第66頁的圖3—7的實驗,由學生分析討論:當運動小車遇到障礙物,由運動變?yōu)殪o止時,小車上的木塊會向前傾倒的原因,并歸納總結出“慣性”問題解答的基本格式和方法:
1.先分析物體原來所處的運動狀態(tài)。
2.再分析在力的作用下,哪部分物體運動狀態(tài)發(fā)生改變。
3.哪部分物體由于慣性,保持原來的運動狀態(tài)。
根據以上解答,學生就可以準確解答此類問答題,如課本第67頁第(3)題的答案為:
用鏟子送煤,煤和鏟子都處于向前運動的狀態(tài),當鏟子在力的作用下由運動變成靜止時,煤由于慣性繼續(xù)保持向前運動的狀態(tài),就順著鏟子原來的運動方向進入灶內。
對于第二類問答題我的教學方法是:通過與計算題解題的分析方法和基本格式對比,引導學生掌握這種類型問答題的解題基本方法和格式。
以課本中第90頁練習二第(1)題為例進行分析教學的方式如下:
例:體積相等的鐵塊和銅塊,哪一個質量大?哪一個重?
(A)首先引導學生認真閱讀題目,分析“體積相等的鐵塊和銅塊”這句話共給幾個已知條件。(a.鐵塊和銅塊體積相等。b.鐵的密度小于銅的密度。)
(B)引導學生與計算題的解題方法進行對比,分析在已知體積和密度的條件下,應如何求物體的質量和重力的大小?解題過程需要哪些解題根據?
(C)引導學生采用計算題的解題方法,將已知條件引入公式中進行推算,求得正確結論。
(D)在教師的指導下,由學生自己寫出此例題的完整答案:因為鐵塊和銅塊體積相等,鐵的密度小于銅的密度,根據密度公式p=m/V可得m=pV,則銅塊的先是較大。根據G=mg可知銅塊較重。
通過例題分析、練習及課外作業(yè)的訓練,學生能在較短的時間內掌握這類型問答題的解題基本方法:
1.認真閱讀題目,分析題目中通過方字和插圖所給的已知條件。
2.依照題目所給已知條件,尋找解題根據。
3.將已知條件引入解題根據中,得出正確的結論。
在此基礎上,教師將問答題改為填空題、改錯題,讓學生做必要的解題訓練,學生就能掌握這類型問答題解題基本格式:條件、根據、要求。
初二年級物理學科問答題解題的格式化教學,符合初中學生認識心理活動的一般規(guī)律,它使學生通過單純模仿→理解→記憶→思維→靈活應用,即感覺、知覺、記憶、思維、想象這一豐富而復雜的認識過程,逐漸掌握物理練習題的解題方法。加深對物理知識的認識和理解,這對培養(yǎng)和提高邏輯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切實可行的。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