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玲玲
?
《語文課程標準》取向下教師的知識結(jié)構(gòu)
文/楊玲玲
摘要:在語文新課程標準為取向的背景下,對承擔教學任務的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單純的談本體性知識、條件性知識和實踐性知識已無法使小學語文教師滿足新課標的要求。在這種情況下,多學科知識復合能力、隱性的教育情感與綜合開發(fā)能力是教師要達到新課標倡導的理念所必不可少的知識結(jié)構(gòu)。
關鍵詞:教師的知識結(jié)構(gòu);語文新課程標準
語文新課程標準重視學生以語文素養(yǎng)為中心的綜合能力培養(yǎng),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單純的談本體性知識、條件性知識和實踐性知識無法使小學語文教師更明晰新課標包涵的理念,結(jié)合語文課程標準,小學語文教師的知識結(jié)構(gòu)還應體現(xiàn)為以下方面:
學科知識能力指教師所具有的特定學科的知識。小學階段以綜合課程為主,對于小學語文教師來說,不僅應具有的可呈現(xiàn)的語文學科知識,還應具有綜合多學科的知識。語文新課程標準提出語文課程的四大基本理念: 1.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2.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 3.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4.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而做到所要求的這幾點理念,多學科知識的復合能力必不可少,新課程強調(diào)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yǎng),語文素養(yǎng)主要指一種以語文能力為核心的綜合素養(yǎng),不僅包括語文能力和語文知識等,還包括思維品質(zhì)、審美情趣、個性品格等多種品質(zhì)有機整合,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教師必須具有多層復合的知識。例如新課程強調(diào)應拓展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并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xiàn)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nèi)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這就體現(xiàn)了信息技術知識對于學生初步獲得現(xiàn)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素養(yǎng)尤為重要。新課標對書寫也做了相關要求,例如到了第三學段應達到硬筆書寫楷書,行款整齊,有一定的速度,能用毛筆書寫楷書等,這就體現(xiàn)了書法以及審美知識對引導學生在書寫中體會漢字優(yōu)美的重要性。新課標關于綜合性學習提出的建議中提倡與其他課程相結(jié)合,開展跨領域?qū)W習,只有教師具有多學科知識,才能更好的將課程綜合起來,讓學生理解到所學的并不都是一門門孤立的課程,而是具有內(nèi)在聯(lián)系的統(tǒng)一體[1]。多學科甚至全科型教師是現(xiàn)代發(fā)展所需要的,教師可根據(jù)自己的特長和興趣選擇多學科知識。
小學語文教師應正確認識到小學教育的奠基性、未來性、社會性以及特殊性[2]。深入了解小學生身心發(fā)展的特點,及時更新自己的教育觀念,激發(fā)自己的教育情感。新課標由過去的雙基過渡到現(xiàn)在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三個維度目標體系,從過去只關注到學習者的外顯知識獲得,到現(xiàn)在還要求關注學習者內(nèi)隱的學習過程以及情感上的獲得,這也是由語文課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雙重性質(zhì)決定的。作為一名語文教師,要將學科知識“心理學化”即掌握條件性知識教育科學和心理科學,但僅僅這樣還是不夠的,在新課程的背景下還應進一步將其“情感化”,所謂“情感化”也就是在掌握教育學心理學的相關知識后應將其認同為自己的價值體系,變?yōu)樽约旱膬?nèi)化價值觀,從而提升自己的教育情感,具有教育家的情懷,從根本上熱愛教育事業(yè)。在新課標提出的階段目標五個方面要求中,幾乎每一項要求的第一條都是從情感價值觀方向出發(fā)的,例如:第一學段(一)識字與寫字: 1.喜歡學習漢字,有主動學習漢字的愿望; (二)閱讀: 1.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 (五)綜合性學習: 1.對周圍事物有好奇心。第二學段(一)識字與寫字: 1.對學習漢字有濃厚的興趣,養(yǎng)成主動識字的習慣。以及教學建議中(三)重視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里提到: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nèi)容,與語文能力的提高、語文學習過程和方法的形成是融為一體的,不應把它們當做外在的附加任務[3]。應該根據(jù)語文學科的特點,注重熏陶感染,潛移默化,把這些內(nèi)容滲透于日常的教學過程之中。
綜合開發(fā)能力也就是實踐性知識的再次擴充,教師在課堂中的目的性行為應具有課堂情境知識及相關知識,然而新課標所積極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給了課堂極大的靈活度和自由度,對教師的實踐性知識也提出了挑戰(zhàn),教師要使自己的“硬件”跟得上現(xiàn)代“軟件”的運行,就必須及時升級更新自己的硬件系統(tǒng),也就是說要將自己的實踐性知識進一步擴充,不僅知曉課堂內(nèi)的情境知識,還要了解課堂外的情境知識,甚至主動去開發(fā)各種可利用情境。如在階段目標中提到,第一學段(綜合性學習) : 2.結(jié)合語文學習,觀察大自然; 3.熱心參加校園、社區(qū)活動;第二學段(綜合性學習) : 3.能在教師的指導下組織有趣味的語文活動,在活動中學會語文,學會合作;第二學段(綜合性學習) : 2.策劃簡單的校園活動和社會活動,對所策劃的主題進行討論和分析,學寫活動計劃和活動總結(jié); 3.對自己身邊的,大家共同關注的問題,或電視、電影中的故事和形象,組織討論、專題演講,學習辨別是非善惡;教學建議(二)教學中努力體現(xiàn)語文的實踐性和綜合性中提到:溝通課堂內(nèi)外,充分利用學習、家庭和社區(qū)等教育資源,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這些表述都無疑指向了教師的綜合開發(fā)能力,所以新課標背景下,這點尤為重要。
課程改革還在向更加縱深的方向駛?cè)?,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要及時充電,增強自己的多學科復合能力、陶冶自己的隱形教育情感,提升自己的綜合開發(fā)能力,做教育的有心人。
(作者單位:安徽師范大學)
參考文獻:
[1]辛濤,申繼亮,林崇德.從教師的知識結(jié)構(gòu)看師范教育的改革[J].高等師范教育.2011
[2]阮成武.小學教育概論[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3]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作者簡介:楊玲玲( 1990-),女,漢族,安徽六安人,安徽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小學教育專業(yè)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小學教育。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5-9214 ( 2015) 09-02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