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婉茹
【摘要】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審美化就是以美的規(guī)律來規(guī)范和優(yōu)化語言實踐行為,要求教師遵循教學審美化原則,運用審美形式來表現(xiàn)教學內(nèi)容。注重學生的情感需要,使學生獲得美好的心靈和高尚的審美情操,促進其審美能力和心理能力的發(fā)展。本文充分肯定了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審美教育的重要性,并結合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實踐進行了論述。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審美教育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一、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審美教育的缺失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審美化就是以美的規(guī)律來規(guī)范和優(yōu)化語言實踐行為,要求教師遵循教學審美化原則,運用審美形式來表現(xiàn)教學內(nèi)容。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審美化要求用審美的眼光來縱觀教學活動,用審美的理想來全盤考慮教學過程。要求教師具有深入挖掘和提煉文本所蘊含的美的能力,并能根據(jù)學生特點,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情感體驗,形成正確的審美觀念,提升學生的審美品質,提高其文化品位。但是長期以來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都有意無意地忽略了教學活動美的屬性。
審美在當前語文教學,尤其是閱讀教學中的缺失,已是一個不爭的事實。面對小學語文教學審美教育的現(xiàn)狀,如何落實語文閱讀教學的審美,這是值得思考的問題。
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需要審美
教學內(nèi)容的審美化直接影響到學生對學習內(nèi)容的興趣和探究的欲望,也關系到其審美能力的發(fā)展,是教學審美化的基礎。由此可見,對于教學內(nèi)容的審美把握,我們教師起到主導作用,這也就意味著我們教師必須具有較高的文學素養(yǎng),有深厚的文學功底,能敏感地捕捉到文本中美的因素,美的內(nèi)涵。從另一個方面來說也就是要求教師具有獨特的審美技巧和方法,能創(chuàng)造性地進行審美教學設計、創(chuàng)造性地實施審美教學、創(chuàng)造性地利用多種教學媒體和手段來進行教學。使學習內(nèi)容成為學生積極的審美對象,從而獲得美好的心靈和高尚的審美情操,促進其審美能力和心理能力的發(fā)展。
(一)解讀文本發(fā)現(xiàn)美
縱觀我們所有學科的教材,任何學科的教學內(nèi)容都蘊含豐富的美的因素,小學語文更是如此。這對語文教材的正確解讀就顯得尤為重要。只有對文本有了正確、準確的解讀,才能充分發(fā)現(xiàn)、挖掘文本中美的因素。從教師層面來講,文本解讀無疑是教師一項重要的基本功。錢夢龍老師說:“解讀文本是一件最能體現(xiàn)教師功力的活兒……一篇課文教什么,怎么教,能否教到點子上,能否讓學生發(fā)現(xiàn)美,感受美,很大程度取決于教師解讀文本的功力。
(二)多管齊下實現(xiàn)美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審美化的課堂應該是一個完整的有機的整體。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審美化,需要我們老師通過靈活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和匠心獨運的教學結構,合理安排、使用教學媒體和教學手段,使思想受到啟發(fā),享受到了審美的情趣。教師在實施課堂教學活動時要遵循教學審美化的原則,除了利用好教材這一載體之外,還包括精妙的教學設計、審美化的教學語言、審美化的板書、恰到好處相得益彰的多媒體的運用等等。
三、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審美化的實踐
教學過程審美化充分體現(xiàn)了教學的動態(tài)美、創(chuàng)造美。對于閱讀教學而言,教學過程的審美化是其中的關鍵,也是靈魂。因為如果沒有過程的審美化,再美的教學內(nèi)容學生也不為所動,更無從感知、體驗、積累、表達。下面從幾個方面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審美化進行了實踐和嘗試。
(一)品讀語言感受美
古人有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當今的小學語文課堂,我們要讓朗朗的書聲成為孩子們精神律動的音符。朗讀是小學語文課堂的靈魂,是融通語言和精神的言語學習方法。如教學《草原》時為了讓學生充分領略到草原的遼闊、壯美、奇麗。教師通過設計多種形式的讀來幫助學生實現(xiàn)這一審美認知。學生們或淺吟,或輕頌,或抑揚頓挫豪情萬丈。各種在朗讀上的不同處理均出自內(nèi)心真實的美的感悟,此時課堂審美氛圍達到了最動人的情景。五十個學生,就呈現(xiàn)了五十種草原風貌。就這樣,經(jīng)過個性化的美讀,學生的理解能力、形象思維能力和語言審美能力都得到了大大的提高。
(二)體驗探究發(fā)現(xiàn)美
在小學語文閱讀審美化教學中,我們教師要極具創(chuàng)造性,力求以多樣性的、形象性的、啟發(fā)性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吸引學生主動探究。讓學生充分地自讀、自悟,尊重學生獨特的個人感受和需求。讓他們得到自我探究的機會,積極地投入到語言實踐的活動中去。如在教學《觸摸春天》時,教師讓同學們閉上眼睛,模仿安靜的狀態(tài),去體驗感受雙眼一片漆黑,什么都不看的體驗。學生們熱情參與,很快就進入了角色。此時,孩子們既感受到了盲人的世界,也對“觸摸”二字有了更深的了解和感悟,知道了盲人終日處于黑暗的狀態(tài)下,他們認識、感知世界的方式很有限,很多時候借助于他們的雙手感覺觸摸。雖然“春天”不是具體的物品,無法通過直接的觸摸來感知。但是通過聞,通過聽,通過花和蝴蝶,安靜感受到了春天,觸摸到了春天。就是在這樣看似“玩”的氛圍下,學生們對語言文字有了更活生生的感受,對安靜的行為美、心靈美有了更深的認同和了解。
(三)創(chuàng)設情境體驗美
現(xiàn)代情境學習理論告訴我們,學生學習的過程中如有學習情境的幫助,將有助于實現(xiàn)對知識的主動建構。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努力創(chuàng)設情境,師生共同在特定的審美情境中,由境生情,觸及心靈,師生與文本間,師生間,生生間均產(chǎn)生了共鳴,收獲了審美體驗。如《再見了,親人》一課,字字含情,但學生們對于抗美援朝戰(zhàn)爭的來龍去脈知之甚少。他們對殘酷的戰(zhàn)爭場景更是無從知曉。上課伊始,教師播放了精心收集、剪接的關于抗美援朝戰(zhàn)爭的介紹短片。其中還包含了黃繼光堵槍眼,邱少云烈火燒身紋絲不動的震撼場景,以及1958年志愿軍回國時,朝鮮人民深情送別的動人情境。課中,教師把反映當時志愿軍戰(zhàn)士和朝鮮人民并肩作戰(zhàn)共同對抗美國侵略者,一起聚餐,一起勞動、生活的感人場面;最后,是在朝鮮人民和志愿軍戰(zhàn)士的臨別贈言中結束這節(jié)課。就是這樣,教師通過成功地創(chuàng)設情境,大大地激發(fā)了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在體驗審美的情趣中感知了學習的內(nèi)容。
(四)合理拓展充實美
如何讓學生及時地把審美體會轉換成文字,讀寫的結合,在閱讀教學中是一個可以值得嘗試的做法。從美育意義上來看這個時候的練筆應該是建立在學生激動的狀態(tài)中的,必須是他們有所感,有所想,才能有所寫。教師要敏銳抓住文本中的留白處,合理安排小練筆、續(xù)寫、擴寫。如在教學《老人與海鷗》時,學生被老人與海鷗的深情所感動,對老人給海鷗喂食、與海鷗交流的場景表現(xiàn)出極大的興趣。這時教師可以精妙設計,針對課文對老人與海鷗說話的情景寫得比較簡略這一空白,設計小練筆:“同學們,請你結合文中海鷗的名字和當時的情景,展開想象,老人還可能怎樣呼喚海鷗?還可能怎樣與海鷗說話?把當時的情景寫下來,注意把老人與海鷗的深厚感情表達出來?!边@樣的小練筆,練在文本的空白點上,練在學生的興趣點上,最終落在單元的訓練點上。這樣的拓展練筆,滿足了學生審美情感需求,實現(xiàn)了閱讀空白的充實,是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審美化的有效手段。
綜上所述,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過程是陶冶性靈的過程,每一位語文老師都應該找準契合孩子身心發(fā)育的審美點,精心美化每一個環(huán)節(jié),喚醒孩子純真的心靈與情感世界,讓他們在成長的旅途中始終擁有一雙慧眼——發(fā)現(xiàn)美、追求美、欣賞美并創(chuàng)造美!
參考文獻
[1]杜衛(wèi).美育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
[2]滕守堯.審美心理描述[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3]陳菊先.語文教育學[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
[4]盧家媚.情感教育心理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
[5]楊九俊.小學語文新課程教學概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5.
[6]教育部.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編輯:劉影)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