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古典詩詞在中國文學中占有無可取代的重要地位。詩詞教學的內容發(fā)掘與價值體現,必須建立在教師對文本深入細致的解讀之上,而最終要讓學生有所收獲,有所成長,則需要有針對性的教學設計和恰如其分的教學方法創(chuàng)新。
【關鍵詞】詩詞教學;內容發(fā)掘;方法創(chuàng)新
【中圖分類號】G633.3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5-6009(2015)30-0016-02
【作者簡介】宗蓓,南京市第二十九中學(南京,210036)教師。
蘇教版《唐詩宋詞選讀》在高中已使用多年,通過對這本教材的學習,學生可以較為完整地認識到唐詩宋詞的體系與脈絡,熟悉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豐富文學素養(yǎng),提升鑒賞水平。但與此同時,有教師反映這本書脫離學生的語言背景和生活環(huán)境,在教學中很難真正引起學生的共鳴,教學難度較大。那么,唐詩宋詞的教學價值究竟何在?怎樣才能讓學生真正獲得提升?筆者擬以蘇軾《江城子·記夢》的教學為例,對這兩個問題進行探索。
一、詩詞教學的內容與價值
1.鍛字煉句,推敲斟酌。
古典詩詞的創(chuàng)作,總離不開作者的苦心經營,反復打磨。按照新課程標準的要求,“閱讀教學可以從具體語言文字運用現象入手,通過對課文語言的品味、咀嚼,來探索文本的意蘊”,這種推敲斟酌的能力,無疑是學生需要具備的。
蘇軾的《江城子·記夢》,短短71個字,無一字生僻艱澀,但其鍛字煉句之精準契合,傳情達意之細膩幽微,堪稱經典。比如,“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一個“兩”字,點出是生者與逝者的相互凝望;“自難忘”,表現這種情感發(fā)自內心,油然而生,不能釋懷?!翱v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薄皯蛔R”是一種揣測推想的口吻,這份不確定源于雙方經年的別離,一如“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應”字在表現出距離感的同時,更有因之而生的小心翼翼。這樣懷著期待又畏懼的心情,忐忑而彷徨的相見,被蘇軾的妙筆寫出了無限繾綣情味?!耙箒碛膲艉鲞€鄉(xiāng)?!薄昂觥弊州p快,一夜飛度千里,便知是夢非真?!傲系媚昴昴c斷處,明月夜,短松岡。”“料得”已是夢醒,帶著淚痕,抽身凝望千里外的孤墳?!懊髟乱埂鼻∪缣K軾《水調歌頭》中的“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當人處在分離的苦痛之中,為什么月亮卻那么圓滿?就像我們常常在最繁華的時候感覺到荒涼,蘇軾也常常在月亮圓滿的時候照見自己的孤寂。
2.言志言情,文化傳承。
“詩言志”,是我國古代文論家對詩詞本質屬性的概括。如果說遣詞造境是詩詞表達過程中的細節(jié),那么言志言情便是創(chuàng)作者的終極目的。
中國社會歷來講究倫理和人情,從《詩經》開始,就有收錄悼念亡人的詩篇。通過悼念逝去的愛人,表達追憶往昔的歡樂,感懷時光的流逝,排遣現實的苦悶,哀悼青春和夢想的消亡,常常是這類作品共通的情感。
比如這一首《江城子·記夢》,蘇軾于夢中飛越關山,在故鄉(xiāng)重逢了暌違十年的亡妻。按照今人的思維,久別重逢或許應當有激烈的情感表達,但在蘇軾和王弗生活的時代,“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的沉默與眼淚中自有萬語千言。蘇軾十載宦海沉浮的不得意,時光摧折消磨的“鬢如霜”,對妻子的相思一日未曾淡忘,卻在慘淡的現實里漂淪老去……這些言之不盡辭難達意的心緒,都蘊藏在“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沉默里。
就像柳永在分離時感嘆“執(zhí)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徐志摩寫作《再別康橋》,依然有類似的表達:“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別離的笙簫,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這是中國人在表情達意時固有的含蓄婉轉,于沉默中收藏萬語千言,于眼淚中蘊藏心意無限。
而此夜之后,蘇軾在《正月二十日往岐亭》《正月二十日與潘郭二生出郊尋春》《正月二十日復出東門》這類“正月二十日作”中反復出現“去年今日、已約年年”“長與東風約今日”這一類關于約定和夢魂的表述,竟像是蘇軾在經歷過乙卯年正月二十日那一晚之后,每到這一天,都暗自期待著和王弗有一個夢中相見的約定??v然一次相見就是一次別離,但這份執(zhí)著與深情,卻是可以支撐他生命不悔不墜的原力。
我們常說蘇軾是豁達超拔的“人而仙者”,理應“太上忘情”,以智慧超越苦難,以胸襟容納萬物。但他其實從不忌憚讓我們看見他“情之所鐘,正在吾輩”的另一面。不矯飾,不濫情,真誠地傾吐自己的內心,這才是完整而真實的蘇軾。
在進行詩詞教學時,教師通過鍛字煉句,讓學生掌握推敲琢磨、涵泳玩味的方法;通過揣摩情感、拓展延伸,讓學生領會詩詞中言志言情的訴求,這是深化對作者、作品的理解,也是實現文化心理的傳承。
二、拓展教學方法,提高學生學力
1.以韻傳情。
韻者,依聲而傳也。古典詩詞合轍押韻,可倚聲演唱。通過復原詞為“倚聲”的表達方式,讓學生們配樂吟唱,可以讓學生獲得較為直觀的審美體驗,幫助他們進入詞人營造的語境之中。
這樣的創(chuàng)新既是對傳統(tǒng)的繼承,也適應新課標的要求:“語文具有重要的審美教育功能。高中語文課程應關注學生情感的豐富和發(fā)展,讓學生受到美的熏陶,培養(yǎng)自覺的審美意識和高尚的審美情趣,培養(yǎng)審美感知和審美創(chuàng)造的能力?!?/p>
合乎原詞意境的曲調與氛圍,可以激活學生的情感,讓他們走入那個寂寥凄清的月夜,體會蘇軾的深情與憂傷。
2.以筆寫意。
古典詩詞講究“意在言外”,含蓄委婉,言有盡而意無窮。學生在讀詩詞時,若能將簡約凝練的文字復原成畫面甚至情境,對他們貼近詩人的心靈,有著不可取代的作用。
按照新課標對寫作能力的要求,“展開豐富的聯想和想象,恰當運用敘述、說明、描寫、議論、抒情等表達方式。調動自己的語言積累,推敲、錘煉語言,力求準確、鮮明、生動”,筆者在設計《江城子·記夢》的教學時,以“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這一句作為情感解讀的突破口,讓學生試著融入合理的想象,去描摹相見時蘇軾的神態(tài)和心理,以片段寫作的方式,激發(fā)學生的共鳴,并轉化為表達。這不是單純的翻譯詩歌,而是把自己的理解融入對詩句的詮釋中,通過這樣的方法,既深化了學生對詩歌的理解,也提升了他們文字表達的能力。
以下輯錄部分學生隨堂寫作的反饋:
點點滴滴,欲語卻又停。斷斷續(xù)續(xù),似哭竟又凝。晚來風急,燭火更點西窗萍。十年浮沉,相伴相識卻已盡。誰知己?庭前花開何時好,月下空對半樹梢。怎堪得心頭驟緊眉間焦,故鄉(xiāng)總遙迢……愿來日,魂歸故里,惜此刻,相看淚眼,慘淡紅顏,薄霧籠殘煙,問一聲,何處相見?夢醒凄切。徒留奈何橋邊,紅藥年年。(李嘉豪)
月下,似有一抹倩影如往日一般,坐在窗前梳妝。輕卷珠簾,身影竟這般熟悉。百感交集的滋味紛紛涌了上來,她可還記得自己?可還認得自己?欲上前,卻止步,生怕驚擾了她,怕這一切會轉眼消失不見。那些藏在心里十年之久的話,此時卻壓抑在喉間,一字一句都不能輕言。(李昕玥)
綜上所述,從格律音韻到形式建構,從意象體系到意境呈現,講解詩歌對“教”與“學”的雙方都有較高的要求。古典詩詞里很多精致優(yōu)美的辭章,都是沒有段落大意、敘事線索、人物形象的。任何以死記硬背取代誦讀理解,以零碎分析取代感悟融會,以應試技法取代情感體驗的教法,都會有礙于文本、教師與學生三者之間的交流。而剝離了理性分析的內容,詩詞還有豐富的情感空間等待著學生進入、體會、感悟和內化。
語文作為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應當以教師參透文本為前提,以帶領學生品味研讀文本為過程,以學生理解、感悟、內化、演繹文本為目的。詩詞教學的內容發(fā)掘與價值體現,必須建立在教師對文本深入細致的解讀之上;而最終要讓學生有所收獲,則需要有針對性的教學設計和恰如其分的方法創(chuàng)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