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偉群
內容摘要:票據偽造情形中的偽造人和被偽造人,一般情況下都無需承擔票據責任。在我國學界,這早已成為定論。不過,當出現(xiàn)表見偽造的情況時,被偽造人應當承擔責任。可是該責任追究能否適用表見代理類推適用的方法得以解決這一問題值得研究。另外,當有被偽造人愿意追認時,被偽造人票據責任不得免除。問題是在票據偽造中,在被偽造人愿意追認的前提下,追認的對象是什么。進而,如果被偽造人可以追認,其追認效力是屬于有溯及力的補充授權,還是不具有溯及力的一種新的票據行為。這些問題均亟待解決。為此,針對表見偽造和被偽造人追認這個核心問題,有必要根據具體情況分別作出不同的責任劃分,以求厘清票據偽造中當事人的責任關系。
關鍵詞:票據偽造被偽造人票據上責任票據外責任
一、問題的提出
在現(xiàn)代市場經濟活動中,票據既可以作為付款的手段用于結算,也可以通過貼現(xiàn)方式獲得融資,但其更主要的功能在于流通。票據流通性貫穿于整個票據制度之中,因此票據流通性乃是票據制度的靈魂。
由于與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相配套的信用市場還不完善,人們的信用觀念普遍比較淡薄,銀行內控制度不嚴,近年來一些不法分子利用這一弱點,通過偽造票據從事詐騙活動的經濟犯罪案件時有發(fā)生。例如,2012年7月,章丘市公安局成功偵破一起涉案價值達30多億元的特大非法經營銀行承兌匯票貼現(xiàn)案。同時期內,杭州、廈門、昆明等地陸續(xù)爆出多起金融票據案件,涉及資金規(guī)模多則900億元,少則數百萬元,多家商業(yè)銀行分支機構牽涉其中。在多起案件中,偽造或根本沒有真實貿易背景的票據仍扮演著主要角色,商業(yè)銀行的風控能力面臨考驗?!? 〕
從民事角度來看,近年來票據糾紛快速增加。根據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的統(tǒng)計,2010年審理的票據糾紛案件的總金額為2.215億元;2011年略有上升,訴訟標的總金額2.764億元;2012年則有很大的變化,訴訟標的額急速攀升到13.31億元?!? 〕雖然根據我國《票據法》和商業(yè)銀行的信貸政策,票據的轉讓流通有真實交易背景這個“硬約束”,但是在票據實務中,在沒有真實的貨物購銷合同和發(fā)票的情況下開具匯票的事例卻大量存在。這些年,在浙江省的溫州、臺州、東陽、余姚等地,一些中小企業(yè)經常利用票據信用的特點,虛構交易事實,進行非法融資,引發(fā)了不少票據融資問題。〔3 〕2011年至2013年,浙江省溫州市檢察機關受理騙取承兌匯票刑事案件多達29起40人,民間買賣承兌匯票刑事案件15起27人,涉案金額均在千萬元以上,其中半數以上案件涉及金額過億元,最高到40億元?!? 〕
近年,我國民間票據市場管理較為缺失,各種不規(guī)范的行為也隨之而來,融資票據大量發(fā)行,民間票據市場發(fā)展異?;钴S,且暗流洶涌,問題很多。例如,根據溫州市人民檢察院撰寫的《溫州民間買賣承兌匯票問題調查分析》課題調研報告,浙江省永嘉縣施某向胡某等23人借款3億元。由于資金漏洞太大,已經無法歸還,為籌集資金,施某在2010年12月至2011年9月間,以經營銀行承兌匯票貼現(xiàn)為名,在收取他人銀行承兌匯票后,沒有支付相應貼現(xiàn)款,以此騙取資金1.6億余元。此案折射出承兌匯票市場管理混亂,法律規(guī)制不足,監(jiān)管存在漏洞等諸多問題?!? 〕
另外,我國票據法中最重要的票據制度之一——善意取得制度,是指受讓人(后手)通過支付對價從無權利人(前手)手中取得票據,且取得票據時無惡意和重大過失。善意取得的構成要件之一,是受讓人須按照票據法規(guī)定的背書方式取得票據,且背書必須連續(xù)。因此,無權利人為了將票據權利轉讓給受讓人(后手)獲得非法利益,通常采用兩種方式:第一,偽造原持票人的簽章背書轉讓給自己,然后再以自己名義簽章轉讓給受讓人(后手),以符合票據背書連續(xù)的形式要求。第二,偽造原持票人的簽章,直接背書轉讓給受讓人(后手)。采用這種方式的,其結果也同樣符合了票據背書連續(xù)的形式要件。由此可見,在善意取得制度中,不管無權利人采用哪種方式轉讓票據,其都繞不過無權利人實施票據偽造行為這一法律事實。
誠然,善意取得制度是通過犧牲原持票人的利益以保護現(xiàn)票據持有人,其根本目的在于保護票據交易的安全、促進票據的迅速流通??墒?,在這個特定的場景之下,研究者往往著眼于對原持票人和現(xiàn)持票人的利益平衡進行精細的探討,對偽造人、被偽造人票據責任的問題卻鮮有延伸研究。因此,票據偽造下兩票據當事人的票據責任追究成為該領域的一個盲區(qū)而常常被忽視。
對于偽造人的票據責任問題,筆者將另行撰文論述。在此,僅就被偽造人的票據責任問題進行探究。關于被偽造人的票據責任問題,目前我國學者在認識上比較一致,認為被偽造人無需承擔票據責任。在票據偽造中,形式上被偽造人的票據行為已經完成,但是,其非依被偽造人的意思而完成,因此被偽造人不應承擔任何票據責任。
但是,出現(xiàn)表見偽造或者被偽造人愿意追認兩種例外情況的,被偽造人應當承擔票據責任。問題是在票據偽造中,被偽造人能否追認?偽造人若是假冒他人的名義進行票據行為,因此偽造人名字沒有出現(xiàn)在票據中,即便被偽造人愿意追認,其追認的對象是什么?這個問題需要研究。如果可以追認,其追認效力是屬于有溯及力的補充授權,還是不具有溯及力的一種新的票據行為。就這兩個問題,筆者將通過中日票據法學對比研究的方法,學習和借鑒日本成熟的經驗來加以解決。
二、被偽造人的表見責任
如果偽造人和被偽造人之間有著一種比較特殊的關系,致使第三人有足夠的理由相信偽造人有權進行票據行為而授受票據時,票據上的表見代行即告成立,被偽造人無法免責。通常情況下,被偽造人與偽造人之間有一種特殊的關系,例如兩者之間是勞動雇傭關系、夫妻關系或者父子關系。偽造人以被偽造人名義簽發(fā)票據時,第三人依一般社會人的常識,認為有足夠的理由可以相信偽造人具有正當的權限而取得票據。
另一種情況是,被偽造人將印章交給偽造人保管,偽造人卻未經被偽造人同意擅自簽發(fā)票據用于支付個人所付款項,第三人以為偽造人持有被偽造人交付保管的印章,判斷其有權限簽發(fā)票據而取得之。此外,被偽造人對印章疏于保管而導致印章被盜,被盜后又未及時采取有效措施導致票據偽造結果的發(fā)生,第三人以善意從無權利人手中取得票據者等,上述情形都是產生票據表見偽造的主要原因。
根據表見代理理論,被代理人與無權代理人之間的關系具有外觀授權行為,致第三人誤信代理人有代理權而與其為法律行為,法律使之發(fā)生與有權代理同樣的法律效果。筆者認為,認定票據被偽造人的表見責任,需要把握以下三個基本要件:第一,客觀上須有使第三人有足夠的理由相信偽造人具有代行權限的情形。第二,因偽造人與被偽造人有某些特殊關系,致使第三人造成錯誤判斷的情形。第三,一方面,第三人不知也不應知道偽造人對于所為事項并無代行權;另一方面,在造成票據被偽造這一結果上,被偽造人有可歸責性,即存在過失。
我國學者認為:“票據偽造與表見代理發(fā)生競合的時候,即某些票據偽造,在被偽造人與被偽造人之間存在著某種民法上或者票據上的代理關系,被偽造人的責任可歸入民法上的表見代理處理?!?〔6 〕該說主張采用類推適用表見代理規(guī)定的辦法,用來追究被偽造人責任。筆者稱之為表見代理類推適用說。
誠然,表見代理與表見偽造兩個制度,都是對第三人的信賴給予保護,從而維護善意第三人的合法利益,達到交易安全的目的??墒?,兩者之間有著顯著的差別。就前者而言,票據上有代理關系的表示,故票據上出現(xiàn)無權代理人。而后者的票據偽造中,偽造人直接以被偽造人的名義進行票據行為,所以票據上沒有出現(xiàn)無權代行人。眾所周知,表見代理的適用是以第三人信賴對方有代理權為前提的。筆者認為,在票據偽造場合,偽造人根本沒有在票據上出現(xiàn),第三人對于直接對方具有代行權限的信賴也就無從說起。所謂的對第三人信賴給予特別保護便無從談起,表見偽造類推適用表見代理失去了其重要的基礎,由此可見,表見代理類推適用說存在著自身無法跨越的難題。
如何幫助表見代理類推適用說克服這一自身的缺陷,讓產生表見偽造的票據責任落在被偽造人身上,我們不妨借鑒日本的票據理論來解決這一難題。在日本學界,權利外觀說很好地解決了這一理論問題。該說由以下兩個方面構成:一方面,被偽造人對于產生“偽造人有票據代行權限的虛偽外觀”存在著歸責事由;另一方面,票據取得人(不僅指直接第三人,還包括間接第三人)有足夠的理由相信“偽造人有票據代行權限”之外觀是真實存在的。在這種場合,被偽造人就應該承擔票據責任。〔7 〕
在票據法學領域中,以“票據王國”自稱的日本已經建立了較為完善的票據法理論體系,其成熟的票據法學理論可資參酌。目前我國票據法理論的整體研究水平,客觀地說,尚不具備日本那樣比較全面完整的理論體系,特別是對于被偽造人表見責任方面的研究,更無法期待在短期內建立相對應的理論架構。筆者認為,解決表見偽造問題的最好辦法就是借鑒日本的權利外觀理論,來完善和充實我國的票據理論。借鑒日本權利外觀說,對于推動我國票據偽造理論的發(fā)展有著以下三點啟示作用:其一,在追究偽造人表見責任方面,權利外觀說相較于表見代理類推適用說,有著較寬的適用空間。因為權利外觀說認為,只要票據取得人善意且無重大過失地信賴“偽造人的票據行為具備了同被偽造人授權下實施的票據行為一樣的外觀”,即可要求被偽造人承擔票據責任。其二,運用權利外觀說解決表見偽造問題需要符合以下兩個要件。第一,票據偽造行為有可歸責于被偽造人的事由,例如,偽造人未盡謹慎義務,存在印章保管不慎的過失等。第二,被偽造人與偽造人之間有著一種特殊的關系,使第三人足以相信偽造人是被偽造人的代行人,具有代理進行票據行為的權限。在此場合,票據偽造的法律后果由被偽造人承擔。其三,進一步解讀該票據理論,發(fā)現(xiàn)其優(yōu)點有二。第一,權利外觀說強調的是對外觀信賴的保護,從而可以巧妙地跨越“因票據上沒出現(xiàn)偽造人名字而無法類推適用表見代理”之障礙。第二,它不僅僅限于取得票據的直接第三人,即使是間接第三人也能得到保護,從而對票據取得者有效地進行統(tǒng)一保護,實現(xiàn)維護票據交易安全之目的。
筆者認為,權利外觀說理論具有其他學說無法可比的優(yōu)越性,故該說值得我國參考借鑒。
三、被偽造人追認的票據責任
我國《票據法》第14條第1項是有關票據偽造的效力問題的規(guī)定。該條規(guī)定:“票據上的記載事項應當真實,不得偽造、變造。偽造、變造票據上的簽章和其它記載事項的,應當承擔法律責任。”同時第4條又規(guī)定,票據出票人簽發(fā)票據,應當按照法定條件在票據上簽章,并就其記載的事項承擔票據責任。換言之,我國《票據法》第4條實施“不簽名者不負責任”的簽名責任原則。對于被偽造的票據,盡管票據外觀上顯現(xiàn)被偽造人的簽名,但實質上并非其自簽,也非其授權他人代行署名,故不應依票據文義負責,也就無需承擔因票據偽造產生的任何責任。但是,被偽造人愿意追認的除外。以下,先就票據中的無權代理追認和偽造追認之相異點進行比較,并對追認的溯及力問題進行分析和研究。
(一)票據無權代理的追認
我國票據立法對于票據偽造和票據無權代理是否可以追認的問題均未涉及。由于票據偽造的追認一般是從對票據無權代理追認的類推適用延伸而來,所以在涉及該問題之前,有必要對票據無權代理追認問題進行一定的闡述。
對于無權代理可否追認的問題,我國民法學者早就明確指出:“民法規(guī)定無權代理可以追認,是由于這種行為未必對被代理人不利,追認給了其一個親自選擇、判斷的機會,同樣地,追認無權代理,也未必對相對人不利,被代理人的追認,可能恰恰是相對人所期望的。” 〔8 〕票據學界大多數學者以此為基礎,得出了以下結論:“受票人在接受時將被代理人作為票據債務的承擔者而考慮的,與被代理人發(fā)生票據上的債權債務關系才是其本意。而無權代理中被代理人的追認,恰好滿足受票人的期待?!?〔9 〕如果被代理人予以追認,則持票人可轉而請求被代理人履行義務,尤其在目前我國各票據主體支付能力尚不十分充分的情況下,賦予被代理人追認的權利,更有利于保護票據利益,實現(xiàn)票據法的立法旨趣?!?0 〕
票據代理行為是從一般民事行為中衍生而來,同樣應體現(xiàn)當事人意思自治,追認與否交由被代理人自己判斷,所產生相應的法律后果也由其自行承擔。較之用法律直接規(guī)定承擔票據責任的辦法,這種做法更體現(xiàn)了對意思表示自由的一份尊重。
(二)被偽造人的追認
被偽造人因未在票據上簽名或蓋章,所以不負票據責任,被偽造人以此為由,可以對抗一切持票人。不過,如果基于一定的原因,例如被偽造人對于被偽造結果的發(fā)生存在一定的過失,或者被偽造人與偽造人之間存在特殊的關系等,被偽造人自己愿意進行追認的,得承擔票據責任。
問題是,在無權代理場合,無權代理中存在代理人的意思表示,只要被代理人愿意追認,在票據理論上則不存任何障礙。然而,在票據偽造場合,因為偽造人的名字沒有顯現(xiàn)于票據,偽造人的意思表示也不存在。既然追認對象不復存在,追認也就失去其存在的可能性。對此問題茲作如下論述。
筆者認為,基于無權代理與偽造的實體一致性,追認不僅適用于無權代理之場合,也同樣適用于票據偽造之場合。當出現(xiàn)票據被偽造的情況時,被偽造人完全可以類推適用無權代理的追認方法對偽造人的行為進行追認。因為準許被偽造人追認,除了實現(xiàn)尊重當事人意愿和達到降低交易成本的目的之外,更重要的一點是,還可以避免因為偽造人缺乏清償能力而可能對持票人造成損失的潛在風險,從而真正有效地保護了票據權利人的利益。
為了對以上結論進一步予以必要的論證和說明,以下筆者用兩個設例來分析和論述票據無權代理和偽造之間的異同點。第一例,B以“A的代理人B”方式簽發(fā)票據。在這一場合有兩種情況出現(xiàn):如果B有代理權,這就是通常的票據代理情形;如果B沒有代理權則構成無權代理。第二例,B直接“以A的名義”形式簽發(fā)票據。在這一場合也有兩種情況出現(xiàn):如果B有代理權,則為票據代行;〔11 〕如果B沒有代理權,則構成票據偽造。
細察上述兩個設例可知,從“代理關系的有無”的票據文義性的表現(xiàn)形式角度來看,第一例與第二例存在差別??墒?,從實質要件分析,第一例的無權代理中的B與第二例的偽造中的B,皆為無代理權限下進行的票據行為,說明了無權代理與偽造的實體一致性。
在兩者間的實體一致性之前提下,茲就此兩者分析如下:①無權代理與偽造之場合,行為人均有意圖地作出了希望由被代理人和被偽造人承擔票據債務的外觀,且相較于以代理人名義進行票據行為的無權代理,偽造情形下的偽造人B直接使用A的名義進行票據行為。因此,B讓A承擔票據債務之意思表現(xiàn)得更直接、更強烈。在此場合下,無權代理既可追認,偽造追認自無否認之理。
②對于偽造人B而言,其本質上欠缺的是以A的名義進行票據行為的權限。筆者認為,既然A能夠于偽造行為發(fā)生前授予B該權限,也可于偽造行為發(fā)生后補充授予B該權限(追認)。本人的事前授權與事后授權,雖在時間上有先后之分,卻無本質區(qū)別。本人事前授權的票據代行既為一種有效票據行為,與此對應,本人以事后補充授權的追認方式對無權限行為部分的瑕疵進行修補,使其成為有效票據行為的做法也未嘗不可。只要A愿意授權,我們就應該尊重他的意思表示,而不應受制于時間的先后。這樣的解釋,從根本上突破了偽造缺乏可追認對象這一困境。
③從道德層面剖析,偽造固屬反正義,無權代理也屬反道德,兩者皆為非倫理行為,均不值得提倡。此情形下,若無權代理準許追認而偽造不得追認,則這樣的處理結果不免失之偏頗。因此,為求得兩者間之平衡,偽造和無權代理都可適用追認的做法,才能體現(xiàn)公平合理。
此外,據日本以前傳統(tǒng)通說的解釋,認為票據的偽造行為是絕對無效的,所以不承認追認。〔12 〕該說認為,票據無權代理是可以追認的,這是因為無權代理中存在代理人的意思表示,而偽造中缺乏這一要素。既然偽造中連意思表示都不存在,豈有可追認之余地?〔13 〕如果本人非得以自己名義對無效票據行為進行追認的,僅限于其作出了一個新的票據行為,對于無效票據行為則不具有任何溯及效力。〔14 〕
不過,此后日本學者的觀點逐漸轉變,對溯及效力的態(tài)度也由原來的否定轉向肯定?,F(xiàn)在日本多數學者認為,對于偽造的追認應該準用無權代理承認其溯及效力?!?5 〕其理由如下:第一,對無權代理和偽造兩者進行比較,無權代理有無權代理人的簽名,而在偽造中偽造者的名字沒有顯現(xiàn)在票據上,兩者之間僅此差異而已。在行為人均意圖性地作出“希望由被代理人和被偽造人承擔票據債務”的外觀這一點上,兩種場合是完全一致的?!?6 〕
第二,票據代行,是代行人代表本人在票據上簽名或蓋章的行為。當代行人擁有代理權時,其代行行為具有代理效力,其所產生的法律后果當然歸屬于本人。從這一立場出發(fā),將偽造人視為票據的無權代行人,那么在無權代行的情形中準用無權代理的追認方法并無不可。目前,偽造與無權代理一樣也可以進行追認的觀點已成為日本最有力的學說。〔17 〕1966年,日本最高裁判所的判例也采用了這一立場?!?8 〕更為重要的是1988年聯(lián)合國制定的《國際匯票及國際本票公約》第34條規(guī)定:“票據上簽名被偽造之人不負票據責任,但其同意受被偽造簽名之約束,或表示該簽名即系其所為,應與自行簽名于票上負相同之責任?!?〔19 〕雖然大陸法系和英美法系在理論上是迥然不同的,但在偽造可以追認這一點上出現(xiàn)了一些融合趨同的趨勢,代表了世界發(fā)展的潮流。
(三)偽造追認的溯及效力
無權代理一經本人追認,就獲得確定的法律效力,其效力溯及至無權代理行為發(fā)生的最初之時??墒牵c無權代理不同的是,在偽造的場合,因偽造人的名字沒有出現(xiàn),以致票據上不存在有效的意思表示,如何認定追認的效力成為問題。圍繞追認的溯及效力問題,我國學界有三種不同的觀點。
第一種觀點是肯定說。該說認為,被偽造人的追認行為是出于意思自治原則允許其加入某一票據關系,這一票據關系因被偽造人的加入而趨于正常,摒除了非正常因素——偽造簽名,故追認行為應有溯及力?!?0 〕
第二種觀點是否定說。該說認為,被偽造人不得追認。因為票據交易強調的是交易安全,若交易后果是不可預測的,則交易安全就令人擔憂。如容許被偽造人追認,則交易后果將變得不確定,從而有損交易安全?!?1 〕如果被偽造人欲通過追認方式承認偽造人的票據行為,此追認的效力不得溯及以往。因此,這一追認只能被看作被偽造人進行了一個新的票據行為?!?2 〕
第三種觀點是折中說。對于持票人來說,偽造票據的追認,有利于其合法權利的實現(xiàn),與票據法的基本原則不違背,應當予以承認?!?3 〕可是,如果被偽造人承認偽造人的行為,該承認只能認為是被偽造人進行的一種新的票據行為,從承認時起,票據的偽造行為才生效。簡言之,該追認無溯及效力?!?4 〕
另一折中說則認為,票據偽造的追認是否發(fā)生溯及效力,應根據被偽造人追認的真意而定。如果被偽造人的追認僅是為了保護自己的商譽或信用,而不欲免除偽造人法律責任,則應認為該追認不具有補充授權的性質,從而不發(fā)生溯及力;反之,被偽造人的追認純粹是出于特殊情況(偽造人系被偽造人的親屬)的考慮,明確表示其追認是為了徹底治愈偽造人票據行為的瑕疵,從而使偽造人免予承擔相應法律責任,則應認為其追認具有補充授權的性質而發(fā)生溯及力?!?5 〕
筆者認為,首先,票據偽造的追認,是指“偽造人的無權限票據行為發(fā)生后,本人向偽造人或者持票人作出明確的單方意思表示,表明該行為自始對自己具有拘束力”的一種補充授權行為。因此,偽造行為一經本人追認,其法律效力溯及至偽造行為發(fā)生之初,而其產生的法律后果將該無權限行為自開始即轉為有效,由此產生的票據責任全歸咎于本人。
其次,從民法上的追認效果來看,如無特別規(guī)定其效力溯及當至該行為發(fā)生之初。票據代理行為也好,票據代行行為也好,均屬法律行為。因此,當本人對于無權限行為進行追認時,其效力當然適用民法規(guī)定。通過以上的分析論證,筆者推導出了票據無權代理和票據偽造僅形式不同而本質一致,故兩者均可適用追認的結論。既然對于無權代理一經本人追認就能按照民法的規(guī)定,其效力溯及至無權代理行為發(fā)生之初,那么對于票據偽造經本人追認,同樣也應當按照民法的規(guī)定,其效力溯及至偽造行為發(fā)生之初。
另一方面,通過分析否定說的立場可知,其提倡的“被偽造人的追認,只能認為是被偽造人所為的新的票據行為”學說主張,強調了偽造的追認效力只是注重于將來,對于偽造人過去的行為不發(fā)生作用。因此,即便被偽造人作出追認,偽造人依然難以免去票據責任以及相對的民、刑事責任的追究。
可是,所謂的追認權,是本人通過特定的法律行為,使無權代理人、無處分權人和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所為的行為成為有效法律行為的權利。雖偽造多不利于被偽造人,但也不排除被偽造人和偽造人之間因有著一種特殊的關系(例如親屬關系或者雇傭關系)而愿意追認的可能。被偽造人追認的目的是將無效法律行為變成有效法律行為,從而承擔起票據的全部責任,以免去偽造人的票據責任。而依否定說觀點,被偽造人進行追認的,其追認的效力不得溯及既往,故經追認后的偽造人依然無法免去包括票據責任在內的其他責任,這樣的結果顯然有違于被偽造人欲通過追認免去偽造人責任的初衷。因此否定說的這一觀點,筆者難以茍同。
此外,再來著重討論一下折中說中后一見解所存在的問題。該說將追認的溯及力問題過分細化,從而導致了結論的復雜化。該說認為追認的溯及力的有無,當取決于票據偽造行為的違法危害程度大小,還與偽造人法律責任的輕與重的認定有直接關系。當被偽造人的追認是為了保護自己的信用,而不想免除偽造人的法律責任時,這種場合下的追認不具有事后補充授權的性質而不能發(fā)生溯及力(第一種情況)。當出現(xiàn)諸如偽造人為被偽造人之親屬這類特殊情況時,被偽造人之所以作出追認,其目的顯然是為了免除偽造人的法律責任,這一場合下的追認才具有事后補充授權的性質,能夠產生溯及力(第二種情況)。
其實,對于票據的偽造,被偽造人只要舉證證明票據上的簽名非己所為,就可以拒絕承擔票據責任。換言之,被偽造人可以通過票據法賦予他的物的抗辯權,即可做到責任上的完全撇清,不會對自己的商譽信譽造成任何的影響。那么,一般情況下,被偽造人之所以作出追認、自愿攔下票據義務,通常是在對其自身利益的考慮后作出的選擇和判斷。例如,追認后的結果對被偽造人自己本身有利、甚至追認的結果恰為被偽造人所期待或所追求的。由此可見,追認與否交由被偽造人自由判斷,更多地體現(xiàn)了被偽造人意思自治的一面,而與維護被偽造人商譽、信用無多大的關系。
結語
以上,筆者對于我國票據偽造中被偽造人的票據責任進行了探究。原則上,票據被偽造人不承擔票據責任。但是,出現(xiàn)表見代行的例外情況或者被偽造人愿意追認時,被偽造人票據責任不得免除。需要注意的是,偽造行為一經本人追認,其法律效力溯及至偽造行為發(fā)生之初,依此產生的票據責任歸于本人。為進一步完善我國票據法中票據偽造的相關責任制度,筆者建議參考《國際匯票及國際本票公約》第34條規(guī)定,將我國《票據法》第14條第1項規(guī)定的“票據上的記載事項應當真實,不得偽造、變造。偽造、變造票據上的簽章和其它記載事項的,應當承擔法律責任”修改成“票據上簽名被偽造之人不負票據責任,但其同意受被偽造簽名的約束,或表示該簽名即系其所為,應與自行簽名于票上負相同責任”,以實現(xiàn)我國票據法與國際匯票、本票公約的對接,順應世界發(fā)展的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