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一
摘 要: 隨著改革開放大力推進,我國教育事業(yè)不斷朝著又好又快的方向發(fā)展。但是基于當時的水平限制,我國教育發(fā)展還存在一定的障礙?;诖耍逃款C發(fā)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該綱要旨在通過改革傳統(tǒng)的教育課程,提高整個國家的教育水平。其中最典型的是探究式教學法,本文就其中探究式教學法的實踐進行分析。
關鍵詞: 小學數(shù)學 探究式教學 實踐研究
探究式教學法是指一種與以前截然不同的教學方法。通常的教學方法只是簡單的老師講授知識,孩子們接受知識,因而僅僅是老師單向的知識輸出,缺乏孩子們對知識的能動地主動思考與理解。而探究式教學法強調的則是學生對某個問題或案例的獨自思考與見解。通過孩子們自發(fā)地接觸,進而通過理解、研究、探討等方法學習某個內容,強調的是孩子們的自我能動性,老師在其中扮演的是引導者和輔助者的角色。
1.堅持科學的數(shù)學教育教學理論為指導
1.1以學生為主體,提高學生的自主能動性
學生的自主性和能動性,在學生學習的整個過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學生要發(fā)揮自己的主觀能動作用。這個原則主要目的在于充分尊重學生的主觀思想及意識,除了要求尊重學生的自發(fā)思考與理解外,還對老師提出一定的要求,老師在向學生講授知識時要加強與學生的互動,探索學生可以更好地接受知識并理解知識的教學方法,真正做到老師的教導與學生的學習相結合的學習狀態(tài),提高整體的教育水平。
1.2給予學生科學的指導方向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秉持科學性原則。老師按照科學合理的方法進行知識的傳授。探究式教學法最突出的一個優(yōu)點就是科學合理。學習講求有合理的方法,確定的目標,以及輔之必要的幫助??茖W性原則就是指當前的教學方法是根據(jù)科學的實踐經驗得出的,被廣大群眾普遍接受、認可的一種方法,通過制定符合學生思維和意識能動性的方法,從而使得學生可以更好地接受知識,達到既定的學習目標。
1.3因材施教
在教學過程中,由于各種原因,學生在學習方面存在一定的差異性,但這也是建立在一定的科學性原則基礎上的。自古以來,孔子的“因材施教”就被一直萬人歌頌并沿用至今,而差異性原則與“因材施教”的內涵大相徑庭,都是指要觀察每個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程度和接受程度,注重個體差異,在充分理解和尊重個體差異的基礎上,尋求適合每一種差異化學生的教學方法。教學目標要面向全部的學生,挖掘每一位學生的能力,實現(xiàn)每一位學生的自我發(fā)展與價值升華。
1.4把握目標,實事求是
教學中,秉著實事求是的原則,確定教學目標。每一種教學方法的創(chuàng)立都有自己要達到的目標,探究式教學方法也不例外。所謂目的性原則是指探究式教學方法開展的過程中要時刻與它要達到的目的保持密切聯(lián)系。老師的教學就是要有目標地指導學生獲得知識,理解知識,充分提高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思考能力,以及實踐能力。
2.小學數(shù)學探究式教學的實踐研究
2.1研究依據(jù)
首先,范例教學理論。所謂范例教學理論是指教學的過程不是簡單的知識輸出,而是通過給予學生范例,引領,帶動學生的思考與認識,提高學生自發(fā)思考及認識事物的能力為目標。這種教學方法有別于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充分開發(fā)和運用了學生主觀能動能力,強調了知識與能力的統(tǒng)一,有著其他方法無可比擬的優(yōu)越性與先進性。其次,建構主義理論。建構主義理論于上世紀八十年代提出,主要觀點是知識的獲得不是依靠外力的影響,而是由自身的能動性獲得的。建構主義理論從人類獲得知識的普遍規(guī)律出發(fā),認為知識是在借助他人的幫助及影響下,通過一定的合作與交流,以完成獲得知識的過程。這種理論強調了老師只是扮演啟發(fā)者、引導者和幫助者的角色,學習的真正主體還是學生。這種理論的目的在于最終對事物的概念、本質,作用構建出一定的結構與體系。
2.2確定目標
探究式教學研究的目標具體包括:(1)對事物的理解與認識能力;(2)對事物的主觀能動性能力的調動與發(fā)揮;(3)對事物的規(guī)律的總結與聯(lián)系的把握;(4)在對事物充分了解的基礎上如何進行改善與創(chuàng)新。
2.3研究內容
在長期的教學方法模式的熏陶下,學生和老師都已經習慣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老師是單純地講授知識,學生是機械地接受知識。這種局面的形成對探究式教學方法的開展有很大的阻礙。因此,根據(jù)老師和學生兩個不同主體,探究教育方法的研究內容主要分為兩個方面:一是改變老師教課的態(tài)度與方法使其明白和理解探究教育方法的重要性,二是讓學生充分適應這種自主能動學習的方法,而不僅僅是依靠老師對知識的傳授,使學生可以在充分發(fā)掘自己內在潛力的基礎上運用自己的能力更好地主動學習。
2.4研究方法
第一種,實踐研究。把探究式教學方法適當?shù)丶尤胝n堂教學中,運用實踐的手法發(fā)現(xiàn)其中的問題,不斷地修改適應,使其越來越完善,越來越適合,最終形成適合自己和學生的探究式教學方法。
第二種,總結經驗。通過對探究式教學方法的充分研究與分析,找出其本質規(guī)律與內涵,并通過對所發(fā)現(xiàn)的結論與數(shù)據(jù)進行一系列的科學的總結與探討,使其升華到一個新的適應廣大群體的認知高度,從量的積累完成質的飛躍,不斷總結,最終形成一個全新的,普遍而又不失特色的,實用的探究性教學方法。
3.結語
隨著社會的逐漸進步,社會對人才的要求也日益提高。人才不是一種應試的機器,是真正擁有發(fā)現(xiàn),學習,領悟,推理,創(chuàng)新與創(chuàng)造能力的人才。這種人才需求的變化使得教育方法也開始相應的變化。小學教育是一個人的最初的萌芽教育,對以后的中高教育有著很關鍵的決定性作用。探究式教育方法作為一種新興的教育方法,對一個人的思維能力,邏輯思考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能動性能力,以及綜合素質能力等都有非常大的促進作用。探究式教學方法的應用,對我國人才的培養(yǎng)和輸出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同時也對提高教育水平,促進教育事業(yè)發(fā)展起著尤為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單春艷.小學數(shù)學探究式教學的實踐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1(02).
[2]袁愛均.小學數(shù)學探究式教學的實踐研究—以小學高年級幾何知識數(shù)學為例[A].江蘇省教育學會2005年小學數(shù)學優(yōu)秀論文集,2005(06).
[3]孫艷明.小學數(shù)學探究式課堂教學案例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