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妍
[摘 ? 要]現(xiàn)代語文課堂上教師往往會追求喧鬧、炫目、花哨、形式化的教學方式,而忽略了語文課堂上需要的“靜”界。打造語文課堂教學必要的“靜”界,教師應在學生靜心的良好境界下,采用靜讀、靜思、靜寫、靜聽的教學方式,使學生能夠觸摸文字的溫度,感受文字背后的思想,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讓學生在動筆中積蓄情感,在交流中傾吐情感,還能夠讓學生受到內(nèi)心的熏陶,思維得以開啟,情感得以豐富,彌補自己解讀的不足。但并不是說現(xiàn)代語文課堂上不需要激情、熱情,而是說更期待課堂上多一份“靜”界——教師思考的平靜,學生內(nèi)心的寧靜,語文教學的安靜。
[關鍵詞]語文課堂;靜界;教學方法;學習環(huán)境
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nèi)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遠和廣泛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應也往往是多元的。《語文課程標準》反復強調(diào):“閱讀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提倡多角度的有創(chuàng)意的閱讀”,“對學生獨特的感受和體驗應加以鼓勵”。概括起來,就是要引導學生尊重文本,多元解讀文本,而要讓學生在文本的閱讀中真正有所收獲,就必須給學生充足的思考時間,而其中最便捷最可行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達到“動”與“靜”的和諧統(tǒng)一,在保證課堂教學中學生積極性的基礎上,還語文課堂教學必要的“靜”,還語文課堂教學實實在在的“靜”,讓學生沉下心來產(chǎn)生獨特見解,閃現(xiàn)靈性的火花。
說到“靜”字,在古詩詞中有許多詩句描寫“靜”態(tài)的:“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這是一種獨處的靜;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這是一種超然物外的靜。在古人心里,靜,是一種難能可貴的境界,是一種心靈洗蕩的前提。在學生的語文學習過程中,教師營造學習氣氛面時,應該摒棄那些過于喧鬧復雜,太過炫目浮躁、花哨的、形式化的東西,相機用適度的“休止”與“空白”,把必要的“靜”還回課堂,使學生得到充分聽、說、讀、寫的空間和時間,讓課堂凈化,讓課堂教學返璞歸真,彰顯教學的本質(zhì),還語文課堂教學的真諦。
語文的課堂教學,其實就是教師與學生之間在精神相遇和心靈碰撞后的一種契合,通過教師和學生之間朋友式的平等對話的相互作用,從而達到學生發(fā)現(xiàn)世界、發(fā)現(xiàn)自我和師生互相發(fā)現(xiàn)、互相啟迪的目的,以便建構(gòu)語文學習意義,提升精神與啟發(fā)心靈。語文教師應當實實在在地尊重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角和主體。教師在課堂上少一些七零八碎的分析,學生就多擁有了一些靜心思考的時間,就擁有了多一些平等對話的機緣和空間,學生在和諧的對話中就會有更多精彩的生成。
一、還學生一個安靜的讀書環(huán)境
開課伊始,教師就要讓學生心靜下來,讓在課間十分鐘變得亢奮激烈的一顆顆心恢復內(nèi)心的平和、安寧,從而潛下心來,走進文本,品味語言,產(chǎn)生體驗。教師應創(chuàng)造合適的語文教學前奏,為學生創(chuàng)造性的閱讀理解和個性化的體驗生成做足心理上的保證。語文,需要學生有足夠的“靜心”狀態(tài)了。只有學生“靜”下心來,才能真正走入文本;只有學生“靜”下心來,才能啟迪智慧,激發(fā)思維;只有學生“靜”下心來,才能在寬松和諧的語文教學環(huán)境中,發(fā)揮他們無窮無盡的潛力,激發(fā)學生的“成功動機”和“求知欲望”。
靜是一種體味,也是一種意境,更是一種高度。只有學生始終堅守語文學習的“靜”態(tài),做到不浮躁,不氣餒,才會為他們學習語文奠定基礎。著名教育家孔子在這方面就深有體會?!澳捍赫撸悍瘸?,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他教育學生就最喜歡把他們帶出去,到寂靜的大自然去,掙開“小天地”的束縛,遠遠地離開塵世的喧囂。因為他懂得清靜的外部環(huán)境有利于學生不受干擾,能夠聚精會神地專注學習。
二、還學生一個安靜的朗讀時間
所謂靜讀,就是用自己的心靈跟作者對話,直至讀到有感觸、有共鳴、有啟迪、有收獲,讀出生命的那份優(yōu)雅、那份韻味,讀到有醍醐灌頂般的感受。長文要多讀,短文要深讀,美文要細讀。讀書就如泡茶,一遍遍、一次次,每一次都能泡出不同的味道。文章不是無情物,通過靜心閱讀,能幫助學生以聲解義,領略文章的精妙之處,并對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白x書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興味長。未曉不妨權(quán)放過,切身須要急思量。”靜讀更容易讓學生揣摩文中準確的詞、生動的句、巧妙的布局、感人的情景,使學生如臨其境,如聞其聲,如觀其人,從而獲得自己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受到情感熏陶,得到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達到“文我合一”的最佳境界。
當課堂上閃耀學生思維的火花,形成觀點的碰撞時,教師不要為了追求課堂的活躍氣氛而一味地展開討論,而要及時引導學生潛心會文,深入文本,到原文中尋找證明自己觀點的有利證據(jù),教師要引領學生一步步由淺表到內(nèi)核由語言到精神進行思索,在步步深入的對話過程中把握人物性格,學生受感染熏陶并自主地走向精神成長,正所謂“潤物細無聲”。靜讀是師生平等、和諧對話的前提,通過靜讀來追求對話深度,從而很好地實現(xiàn)語言和精神的統(tǒng)一。
三、還學生一個安靜的思考空間
語文課堂,既要書聲瑯瑯,更要靜思默想。課堂上,少一些淺層次的交流,少一點漫無目標的“你讀,他讀,大家讀”,多一點靜心思考的時間與空間。當下的課堂太熱鬧了,豐富多彩的圖片影像讓人目不暇接,曲風不一的背景音樂此起彼伏,熱鬧活潑的游戲?qū)映霾桓F……所有這些都讓學生靜心學習語文的時間嚴重缺實,更有的教師害怕課堂安靜下來,惟恐聽課教師認為教學遭遇“冷場”。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學生就沒有了時間和空間思索。靜心思考的時候是學生的心和作者的心碰撞的過程,那是學生和文中人物換位體驗的過程,更是學生的精神自由成長的過程!
還學生充足潛心靜思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在掩卷凝神中任思緒自由飛揚,這是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想象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最佳時。寧靜的課堂,看似簡約,但不失其真,看似氣氛沉寂,卻能體現(xiàn)一種外靜內(nèi)動的和諧美,這樣的課堂才能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和收獲。
四、還學生一個安靜的表達天地
學生語言與精神在默讀靜思中同構(gòu)生成,有時讓學生立即用語言表達出來會有一定的困難,這個時候,教師就應該讓學生多一些靜寫的時間,多一個靜寫的過程,讓學生將語言和精神同構(gòu)的成果用筆寫下來,可以使學生的交流更為有質(zhì)量,而不至于讓對話始終停在同一點上,縱深不下去。讓學生靜心寫下來,那是學生言語生成的過程,多了靜寫的過程,方能欣賞到“萬紫千紅總是春”的美妙之景。
教師要利用詩歌、散文等載體,為學生營造傾訴的情懷,讓孩子們在動筆中積蓄情感,在交流中傾吐情感。所以在課堂上應該有適當?shù)撵o寫時間,這靜默中你會聽到學生生命成長拔節(jié)的聲音,這靜默中你能感受到學生行云流水般的瀟灑。
五、還學生安靜的聆聽機會
語文課文教學的方法多種多樣,組織形式也各不相同。有些課文,尤其是情感性課文,不能只以討論的方式進行探討,更多的時候需要學生通過靜聽來實踐自己的感悟,在體驗感悟中“律動”。課堂上的靜聽,還可以讓學生在傾聽別人成果的時候受到內(nèi)心的熏陶,“吹皺一池春水”,讓自己的思維得以啟迪,讓自己的情感得以豐滿。
“靜聽”不僅僅是靜心傾聽教師的預設,還包括靜心傾聽同學的發(fā)言,在傾聽中彌補自己解讀的不足,豐富自己的想象,或點燃思維的火花,讓自己的認識向“青草更青處漫溯”。靜心傾聽為學生定心參與語文活動奠定了心境,因此,靜聽不僅是一種良好的學習狀態(tài),更是一種彌足珍貴的語文學習習慣。
在新課程改革的號召下,語文課堂教學固然需要電一樣的激情,火一樣的熱情,詩一樣的才情,但更需要一片寧靜的天,一片理性與思考的天空。語文是悠遠的,需要以寧靜的心境去感受;語文是豐富的,需要以廣博的視野去應對。“寧靜以致遠”,多一些閱讀,多一些思考,多一些生活的積淀,就能讓語文教學多一些寧靜,少幾分浮躁;多一些從容,少幾分匆忙。
責任編輯 范宏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