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樹江
摘 要:在英語教學過程中,發(fā)現很多學生對學習英語沒有信心,甚至是抵觸心理,對我們課堂教學帶來非常大的困擾。如果來解決這些問題呢?就是增強學生的自信心、自豪感、拼搏的動力。所以我們要培養(yǎng)學生的自我效能感,擁有一個積極向上的心態(tài),克服學生的畏懼心理,提高學生的個人素質,提高教學質量。
關鍵詞:自我效能感;必勝心;經驗;反饋
自我效能感是指人對自己是否能夠成功地進行某一成就行為的主觀判斷,與自我能力感是同義的,它是由著名社會學習論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班杜拉最先提出的。
同時在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情感態(tài)度是影響學生學習和發(fā)展的重要因素,它是指興趣、動機、自信、意志和合作精神影響學生學習過程和學習效果的相關因素,保持積極的學習態(tài)度是英語學習成功的關鍵。對于英語教學,不論是在語音、語法及詞匯知識教學中,還是在聽、說、讀、寫、譯的技能訓練中,都要加強學習策略的傳授,以增強學生的自我效能感。英語學習一方面同感覺、知覺、表象、記憶、思維、想象、聯想等密不可分,另一方面又時時受到動機、信心、興趣、情感、意志、注意等因素的制約。所以,自我效能感的培養(yǎng)就顯得格外重要了。不僅是時代發(fā)展的需要,更是素質教育的需求。總之,自我效能感的培養(yǎng)應成為英語教學的重要內容。
那么,在高中英語教學中應該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自我效能感、以增強他們學好英語的信心呢?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我認為可以從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創(chuàng)造成功機會
學業(yè)成功一般會增強學生的自我效能感,而失敗的學習經驗會降低學生的自我效能感,因此教師應給學生創(chuàng)造更多的成功機會。教師可以有意識地選擇比較容易或接近學生實際水平的語言材料,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必要的暗示,使學生可以達到目標并進行積極的自我強化,使其能看到自己的進步。如,教師可以在設置練習,測驗和探究性學習中設置較為容易達到的學習目標和易于完成的學習任務,從而促成學生的成功。同時,教師在幫助學生成功過程中,不要給學生個體及周圍學生造成他是“學習困難、需要幫助的學生”的感覺。
教師可以具體通過以下三步,創(chuàng)造更多成功機會,一是對學習基礎較為薄弱尤其是學困生降低成功的評價標準,能夠給予其及時充分的肯定,幫助其建立自信,獲得成就感;二是充分了解分析學生,能夠合理發(fā)掘出學生的長處,尤其是成績不理想的學生,應找出他們的長處,從他們擅長的方面,給學生充分展現自己長處的機會;三是合理設置學習目標,或者把長期的、困難的目標分解成具體的、近期的、簡單的目標,使學生看到進行復雜學習任務過程中自己的每一步進展,更多地體驗到英語學習的進步和成功,認識到自己有可以挖掘的潛力。四是,幫助學生找出應對學習困難的方法,讓學生在薄弱環(huán)節(jié)找到對策以應付即將來到的學習任務或是挑戰(zhàn)。例如,語法薄弱的學生,教師可以知道他應該事先預習哪個部分,之前薄弱的語法基礎應該從何補救,有了這些先行的方法,那學生在接下來的課堂中,一定表現出自信并能不斷地保持學習的積極性。
二、替代性經驗
這是學習者通過觀察示范者的行為而獲得的間接經驗,它對自我效能感的形成也具有重要影響。當一個學生看到與自己的水平差不多的另一個學生取得了成功時,就會增加自我效能感,以為自己也能完成同樣的任務。這種觀察學習對于自我效能感的影響是通過兩種認知過程實現的。一種是社會比較的過程,學習者采用與示范者比較的方式,參考其表現以判斷自身的效能。另一種是提供信息的過程,學習者可以從示范者的表現中學到有效的解決問題的策略或方法,了解解決問題的條件。高中學生已過度到一個比較成熟的階段,他們已具備相當的判斷能力,會很自然地把自己與其他同學作比較,尤其是喜歡與各方面都和自己差不多的同學作比較。教師經常會遇到這樣的現象:許多|聰明、靈活的學生數、理、化學得很好,而英語卻一塌糊涂。但一旦他們確立了自己的奮斗目標,就會自覺、不自覺地拿自己與其他同學比較,并嘗試別人的學習方法,再加上老師的耐心指導,他們慢慢地會發(fā)現英語其實并不是那么難學。教師可以利用一個學生的成功去激發(fā)另一個或一些學生的信心,以增強盡可能多的學生英語學習的自我效能感。
三、適當的歸因反饋
對學生的學習進步給予適當的歸因反饋。 對學生的學業(yè)成功作出能力或努力方面的反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強學生的自我效能感。一般來說,對學生的學習進步作能力上的歸因,可以讓學生逐步確信自己是有學習能力的;對學生的學習進步作努力方面的歸因,可以讓學生感覺到自己有能力控制自己的進步,進而會增強其學習的自我效能感。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創(chuàng)造一定情景,引導學生按照步驟進行歸因訓練:在聽寫、造句、改錯等練習以后,教師及時給學生反饋,指出他們取得的進步,充分肯定他們的能力,并指出這種能力平時沒有被很好地發(fā)揮和挖掘,讓學生有一種成就感和自豪感。然后逐漸增加難度,如翻譯句子、進行閱讀和寫作訓練等,讓學生既體驗到成功,也嘗試到失敗。并且,及時提醒學生反思自己的失敗,在記單詞、熟悉課文、復習語言點、做練習鞏固等方面花了多少時間,在哪些方面做得不夠,使學生意識到原來這些并不難,只不過是沒有努力而已。要求學生作自我比較,即將自己現在的成績與過去的成績進行比較,讓學生看到自己的進步,即使有時沒有別人優(yōu)秀,但只要比以前有進步,就是能力不斷提高的表現。這種積極的歸因方式能使學生不會因一時的失敗而降低對未來成功的希望,從而提高學生的自我效能感。
另外,我們必須記住,在高中英語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自我效能感非常重要、也非常必要。但不是單一利用好某一種方法就能實現,而是要把以上幾種方法有機地結合起來,融為一體,視學生的具體情況而定。例如,緊張、焦慮等情緒狀態(tài)同樣會影響學生判斷和把握自我效能感。教師可以組織一些如教唱英語歌曲、英語電影片段鑒賞、英語即興表達等活動課,讓學生在英語學習的過程中展示自己,體驗成功,多方位感受學習語言的樂趣而且,對學生自我效能感的培養(yǎng)過程是與學生學習英語的信心和毅力相伴相隨的。教師在英語教學中,一方面要培養(yǎng)學生的自信,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熱情,增強學生英語學習的自我效能感,從而促進學生的英語學習;同時,又要利用學生英語學習成功的體驗和學習成績的提高來影響學生的自我效能感,當然這一過程中對學生學習英語的毅力的培養(yǎng)也是一個必不可少的條件。只有這樣,在高中英語教學中才能使學生學習英語時達到一個“自我效能感——毅力——成功”的良性循環(huán)。
參考文獻:
[1]趙勇.中學生自我效能感在英語閱讀教學中的運用[J].校園英語(教研版).2011年05期
[2]韓立紅.怎樣提高中職后進生英語學習自我效能感[J].中學英語之友(下旬).2011年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