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珍芳
【關鍵詞】小學數學 課堂訓練
有效性 教學設計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5)09A-
0068-01
數學學科不同于其他學科,它的特點決定著在課堂教學中必須注重課堂訓練,但是,由于受傳統(tǒng)教學因素的影響,許多教師依舊把提高數學課堂教學質量寄托在“題海戰(zhàn)術”上,殊不知這樣的學習耗時費力,學生做得辛苦,教師改得費勁,長此以往,師生疲憊不堪。怎樣使課堂教學更加有效呢?筆者認為,組織學生進行有效的課堂訓練就是一種有效的教學途徑。
一、抓住要點,把握訓練的實質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課堂訓練是一個必不可少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在課堂訓練的設計上,教師要抓住要點,圍繞教學內容設計出一系列難易適中的課堂練習讓學生訓練,這樣就把握了教學的關鍵,緊扣學習要點,課堂訓練就會顯得更加扎實、有效。
如在教學新蘇教版四年級數學上冊《整數四則混合運算》中加法和乘法的交換律和結合律后,許多學生很容易將交換律和結合律混淆,怎樣才能突破這個教學難點,讓學生更加扎實有效地掌握課堂教學內容呢?抓住加法和乘法交換律與結合律的注意事項,筆者設計了這樣的課堂練習:首先讓學生回顧自己所學的知識,默寫加法和乘法交換律與結合律的公式;然后,再讓學生分別說說兩種公式之間的異同,并在此基礎上讓學生結合公式分別編寫出這兩種計算方法的算式進行計算。這樣,學生不僅鞏固了課堂所學的知識,而且對加法和乘法交換律與結合律之間的區(qū)別理解更加透徹。
在這個教學過程中,教師主要針對教學要點設計了有效的課堂訓練,教學效率頗高。教師只有抓住要點,精心選擇訓練內容,才能真正做到對癥下藥、有效解決數學問題的目的。
二、循序漸進,注重訓練的層次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如果采取千篇一律、一成不變的課堂訓練形式會使學生感到厭煩,而沒有目標、沒有層次、缺乏難度的課堂訓練又會降低學生積極訓練的激情。因此,要想使課堂訓練更加有效,教師就要注重在課堂訓練的設計上要循序漸進,具有針對性。
如在教學新蘇教版三年級數學上冊《計算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時,為了強化學生對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計算方法的認識和了解,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筆者設計了以下一系列課堂訓練。第一層次(基礎性訓練):這個階段主要是在學生學完數學知識以后趁熱打鐵,讓學生及時運用所學過的周長計算公式進行列式計算,有利于學生鞏固所學知識。第二層次(操作性訓練):在基礎性訓練完畢以后,為了使學生對課堂訓練不再感到簡單枯燥,筆者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喜好在紙上畫上一些長方形和正方形,并用直尺分別量出每條邊的長,然后,再用所學知識計算出所畫長方形或者正方形的周長。第三層次(提升性訓練):本環(huán)節(jié),教師可以結合生活實際提出一些生活中計算周長的例子,讓學生進行計算,逐漸提高學生的運用能力。
從這個教學過程中可以看出,教師在課堂訓練的設計上有條不紊、層層遞進,各個環(huán)節(jié)設計既有聯(lián)系、又有提高,整個課堂訓練過程自然、流暢,課堂教學氣氛活而不亂,達到了高效課堂教學的目的。
三、調控自如,重視訓練的反饋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課堂訓練的主要目的是為了鞏固學生對所學新知的掌握,在這個過程中,不同的學生課堂反饋的情況不盡相同。因此,教師要對課堂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靈活調控,重視反饋,確保數學課堂訓練的有效展開。
如在教學新蘇教版四年級數學上冊《升和毫升》以后,筆者讓學生搜尋生活中常見的用升和毫升做單位的物品。在教師的問題的引領下,學生思維的閘門被打開,有學生提出了這樣的問題:“花生油桶上經常標注5L,在這兒5L是不是5公斤?。俊泵鎸@個問題,許多學生都有相同的疑惑,因為在平常的生活中,他們見慣了以斤或公斤做單位的實例。怎樣突破這個教學難點,使課堂訓練更加有效呢?筆者就從學生經常喝水的水杯談起,讓學生仔細觀察水杯上的刻度線,并讓學生說說從這些刻度線的標注上明白了什么。這個問題較為簡單,學生很容易就明白了這些刻度表示水到什么地方是多少毫升。這樣一來,學生就清楚地理解了升和毫升是容量單位,是計算容器中容納的液體、粉末狀、顆粒狀物體的體積的,由此深化了學生對課堂所學知識的認知。
總之,有效的課堂訓練有助于學生系統(tǒng)地掌握課堂所學知識,養(yǎng)成熟能生巧的解題習慣,不斷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教師在課堂訓練的設計上要抓住要點,注重訓練要有層次、注重反饋,只有這樣,才能使數學課堂教學更加有效、更加高效。
(責編 林 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