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教育之我見
文/熊箐
摘要:融合教育又稱全納教育,是20世紀90年代興起的國際教育思潮,強調普通學校接納所有學生共同參與學習,反對教育體制隔離造成的歧視和排斥,主張通過適應不同差異的教育措施,滿足所有兒童的特殊教育需要,促進所有兒童應有的發(fā)展。融合教育主要是關注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的融合研究,融合教育的實踐結果表明,融合教育有利于所有兒童,特別是特殊兒童的平衡、健康和全面發(fā)展。本文結合學習和應用融合教育模式,從教師教育方法的拓展、學生主動參與性的提高、教育資源的有效利用三個方面作了實踐性的教學反思。
關鍵詞:融合;拓展;主動;多樣
中圖分類號:G6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5-9214(2015)09-0296-01
融合教育發(fā)源于20世紀中期以美國為代表的北美國家,興起于以英國為代表的西歐國家,是為特殊兒童有更多機會進入普通學校和主流社會而發(fā)起的教育改革運動。其教育理念是平等、接納、參與、共享,強調的是教師必須調動所有教育資源來滿足所有兒童共同的教育需求。
融合是一種創(chuàng)新的策略。因為,融合是指兩種比較接近的體系接觸后,原來的體系隨之消失或改變其形貌,從而產生出一種新的體系。如我國大力推進的互聯網+的創(chuàng)新模式,就是在原有的互聯網基礎上加入新的元素,在接觸—篩選—整合的選優(yōu)汰劣的過程中產生生命力更加旺盛的、具有中國特色的和可持續(xù)性發(fā)展的新模式。因此,融合既是一種理念追求更應是一種探索行為。新的小學美術新課程標準按學習方式把美術課程分為造型表現,設計應用,欣賞評述,綜合探索四大學習領域,每個領域既相對獨立,又互為交叉滲透。一方面教師應通過對教學內容、方法、環(huán)節(jié)、情感等教育資源進行交流、溝通、吸收與滲透,尋找出有利于學習者吸納的教學方式。另一方面我們也必須認識到來自學情變化所帶來的教育挑戰(zhàn),在高期望值中積極尋找、梳理、整合不同教育資源來滿足不同兒童的不同學習要求,雖然融合教育研究的主要對象是特殊兒童的教育,但其教育理念、教育手段、教育方法上卻與普通教育并無二至,走進生活,貼近孩子,傾聽心聲,給予關愛,平等友愛,分享快樂就是融合教育模式帶給我的啟示,下面我就結合湘教版·小學美術五年級·青花瓷的教學融合歷程談談我的教改思路。
一、融合是教師教育方法的拓展
新課標和教師專業(yè)標準的基本理念告訴我們教師是幼兒、中小學學生發(fā)展的促進者,教師是反思性實踐者,教師是終身學習者。而融合教育為我們提供了具體實施的路徑,它強調在教育過程中情態(tài)環(huán)境對學習者的促進作用,如教師著裝、語氣、學習氛圍的營造等;重視教具在實操過程中的引導和幫助作用,如合適的工具、恰當的要求等;追求學習者的參與度與成就感,如合作學習、共同分享等。因此,我在設計青花瓷課程時,將教學整體設計為走進青花,感受青花,探究青花,拍賣青花四個環(huán)節(jié),將“新趣”、“新做”、“新玩”與“情緒”、“情感”、“情結”融合貫穿于教學始終,形成張弛有度的學習氛圍和情感態(tài)度,達到以情促學的目的。在走進青花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我舍棄了歌舞類的開場白方式,代之以央視新聞熱點“青花拍賣”視頻報道切入,以趣引情,激發(fā)學生感受中華民族文化歷史悠久、博大精深、美輪美奐的自豪感,使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不再靠隱性的、單純的說教,而是融合了顯性的、具有時代特征的價值認同體系,并在與民族情感的共鳴中迸發(fā)出一種自覺的學習內驅力,是民族情感與藝術魅力、藝術價值融合的自然傾述。在走進青花、探究青花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中,為了保證了教學目標的順利達成,我將寬泛的學科知識聚焦于青花紋飾的象征寓意講授,對器形、釉色只作鋪墊性的介紹,凸顯了中華民族表現吉祥如意紋飾設計構思的獨創(chuàng)性,將自我的審美情感態(tài)度上升為愛國情結的認同感,觸發(fā)了強烈的對民族特色創(chuàng)新表現的欲望。
二、融合是學生主動性參與的基石
融合是一個不斷去粗取精,優(yōu)化組合的過程,是教與學的聯姻。學生主動參與度的高低,是教育教學改革成敗的試金石,是映射學生為本,師德為先,能力為重,終身學習教育理念的反光鏡,融合的結果應有利于促進學生主動參與性的提高。試想如果沒有教師教學中與時俱進的“拍賣”動機的設計,哪會產生學生情緒鼎沸、興趣盎然的學習欲望;如果沒有教師對課前碎片化知識的濃縮與提煉,哪有學生為國增光、不辱使命的情感價值觀的涌動和建立;如果沒有教師對主題內容升華的主導性牽引,哪有學生愛國情結凝固并默化于再現想象的成就感、榮譽感的產生;如果沒有教師素質教育的精準定位,哪有學生聽、看、做、說、玩全面發(fā)展的學習幸福感;如果沒有最后拍賣環(huán)節(jié)中承上啟下的巧思呈現,哪有學生合作與分享的交流機會??梢?,以情感為紐帶,以情感鋪墊為抓手,以情結為推動力,創(chuàng)設全方位、立體的學習平臺和條件,學生就會形成積極主動的參與熱情,想象力和探索精神就會迸發(fā),就一定會還你一個又一個成長進步的驚喜。
三、融合是教育資源多樣化的集合
融合是對各種教育資源的重新組合與利用,它包括教師的示范性和引導性、學生的主體性和教學的完整性等方面的綜合思考與選擇。在青花瓷教學中我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通過多媒體教育技術讓學生直觀形象地感受青花瓷的魅力,有利于重、難點的突破。學生們喜歡活動的畫面,有趣的情節(jié)。而多媒體的直觀具體、變換靈活,富有表現力和感染力,正符合學生的要求,很好地化解決了這一問題。我還根據學生的認知結構和生活經驗,從青花瓷紋飾設計入手,以表達喜樂祥福寓意的成語為出發(fā)點,及時鼓勵他們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和想象力,創(chuàng)設形態(tài)各異、夸張有趣的“鯉魚跳龍門”、“花開富貴”、“三陽開泰”等青花瓷紋樣。在自主探究表現階段,用分解的器形模塊,助力表現過程中的精美感,使作品的實用性和美觀性得到保證。而貫穿教學始終的悠揚舒緩的背景音樂,制造出一種優(yōu)美、淡雅、清新的青花氛圍,也有效釋放了學生學習的壓力和緊迫感。
所以,融合不是簡單的拼湊,融合是強強聯合的裂變和質的飛躍。小學美術教育是多維的,我們應該構建立體的視野,養(yǎng)成不斷融合的教育品質。融合是大勢所趨,融合是必由之途。
(作者單位:沙市區(qū)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