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菜珍
【摘要】“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貴有疑,通過導學案設疑導學,讓學生明確學習的目標,通過實踐獲得真知,把“要我學”變成“我要學”,充分發(fā)揮學生的積極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達到掌握知識和技能。
【關鍵詞】導學案 創(chuàng)新 減負 會學
【中圖分類號】G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10-0039-01
近20年來主體性教學思想受到教育理論界與教育工作者的普遍關注,這使得主體性教學成為當前教育的主流。主體性教學提出“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育思想,改變傳統(tǒng)教學的“要我學”為學生自主學習的“我要學”,充分發(fā)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新課程標準提出的轉(zhuǎn)變教與學方式的理念,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改革課堂教學結構,提高課堂效益,減輕學生過重課業(yè)負擔,根據(jù)課堂教學實際,我嘗試把傳統(tǒng)的“教案”改寫為 “學案”,用“學案”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探索出一條“導學案”的教學模式。
“導學案”填補了以往我們在備課中存在的弊端,側重于引導學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主動獲取知識,由“學會”變成“會學”的過程,從而提高不同層次學生的整體素質(zhì)。下面我從三個方面談談我的心得。
一、導學案的設計原則
1.呈現(xiàn)的問題要突出重點和難點,層次分明,具有梯度性。圍繞重難點設計問題,由易到難,要符合學生的學情和認識問題的邏輯順序,盡量把大問題設計成一系列梯度性強的小問題,便于學生自學。鞏固練習設計要貼近生活,要具有基礎性、趣味性、靈活性、實踐性和多樣性。同時考慮不同知識層次學生的知識需求,既要設計基本題目,也要設計適量的拓展創(chuàng)新題目。
2.導學內(nèi)容要突出學習的過程。問題的設計要突出規(guī)律、公式的形成過程和物理方法。不能開門見山的直接呈現(xiàn)出規(guī)律和公式,而要設計出一系列問題,通過學生對每個問題的逐個解決,得出物理規(guī)律和物理公式。這樣,學生在獨立地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會了科學解決問題的方法,自然的掌握了如控制變量法、轉(zhuǎn)換法、替代法、模型法等物理方法。同時,也深刻的理解了物理概念、物理公式中的各物理量的含義和物理量間的因果關系,避免了對公式的機械記憶和生搬硬套,避免了物理量間關系的因果倒置。
二、“導學案”教學模式的優(yōu)點
“導學案”是實施素質(zhì)教育的有效途徑。由于“學案”中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學習主線、難點解釋、問題探究、學法指導、思維拓展等內(nèi)容,能有效地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起到“導學”的功能,易讓學生步步深入,各得其所。在“導學案”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中,力圖讓學生通過動手、動口、動腦,發(fā)展學生的個體素質(zhì)和思維能力;課堂上給予學生更多的自學時間,教給學生自學的方法,使學生由“學會”向“會學”轉(zhuǎn)變,為學生以后的自我發(fā)展打下良好的基礎,為實施素質(zhì)教育提供有力的保障。
“導學案”能“減負”不“減質(zhì)”。減輕學生課業(yè)負擔,是時代和新課程教學的要求,“導學案”不失為一種與這種要求相適應的教學好模式。讓學生真正學會學習,成為學習的主人,是“導學案”教學模式的核心。疑點、難點都在課堂解決,原來的課外作業(yè)在課堂中完成,課外便有足夠的時間讓學生去探索求知更深更廣更有趣的知識領域。“導學案”讓學生變得樂學、愛學、會學、能學,從而提高了教學質(zhì)量。
“導學案”的使用可以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書寫習慣。把學生寫的練習都設計在一張學案上,學生在學案上書寫答案的過程也是練習書寫的好時機,而教師在批閱學案的時候不僅要糾正學生的答案,還要嚴格要求學生的書寫,時間一長,便形成了良好的書寫習慣。
“導學案”的使用提高學生合作學習的能力。新課改要求教師重視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尤其是學生合作學習的意識要進一步加強。舊的教學模式總會讓部分學習有困難的學生當了“旁觀者”,而學案設計則考慮全體學生的認知水平,設計各層次學生都可以參加的活動,調(diào)動所有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參與意識,讓學生有效地進行合作學習,在合作探究的過程中相互學習,共同提高。
“導學案”的使用幫助學生養(yǎng)成獨立思考的習慣。使用學案后,很多課堂活動都是以小組形式進行,給學生充分的時間獨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見解后,再在同學間進行交流,達成共識。讓學生在平時的學習中學會思考問題,獨立面對問題自己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真正鍛煉學生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導學案”教學模式的具體操作
課前教師把編寫好的“學案”發(fā)給學生,上課后,可設置情景引出課題或直接入題,指導學生在學案上明確自學的知識目標,交代清楚自學的方法和需要注意的問題,讓學生了解學習的重點、難點,為探究做好心理準備,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調(diào)動學生自己發(fā)現(xiàn)問題并嘗試解決問題的求索心態(tài)。
學生按照學案自學,教師巡視學生自學情況。學生根據(jù)教師要求和學案設計的問題進行自學,通過對教材的學習思考,按照要求對知識進行整合加工,將其同化到原有的知識結構中,形成新的知識網(wǎng)絡。
學生自研討論,教師收集問題。學生對自學過程中不能完全解決的疑問,進行重點自研和討論互研。要求:有疑必質(zhì),自研互研,尋求解答。在質(zhì)疑解釋的過程中,逐漸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合作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在討論中,教師搜集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學生向教師反饋學習疑點,難點。
教師串講點撥,學生釋疑解惑。教師根據(jù)小組反饋和自己搜集的信息,進行總結性串講點拔,解答疑難,對有些問題進行規(guī)范性界定,也可以讓已掌握知識點的學生講評,教師補充。
當堂檢測,知識遷移拓展。檢測結束后,學生可討論互對答案,也可由教師出示答案,并有針對性講評。
反饋小結。教師根據(jù)學習情況,引導學生歸納概括,梳理知識,使知識系統(tǒng)化。通過對比、分析、綜合,把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歸納學習方法,從“學會”到“會學”產(chǎn)生新的認識飛躍。
總之,教師要有較高的課堂駕馭能力,要從學生的實際需求出發(fā)設計教學的各環(huán)節(jié),在學習活動中以學生為中心,以學案為載體,以提升學生學習能力為最終目標,培養(yǎng)學生的各種良好學習習慣,教師要善于處理好導和學、講和練、思和做、個體與全體、學生與導學案等幾方面的關系,在不斷探索和積累中完善導學案的教學模式,以期高質(zhì)量的完成課堂教學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