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若文
內(nèi)容摘要:本文試圖通過對《名利場》中蓓基與愛米麗亞對婚嫁﹑親友﹑社會環(huán)境的觀念及行動力的對比來分析她們截然不同的性格品質(zhì)。以當代人視角出發(fā)試析小說中兩位女主人公的性格形象。
關(guān)鍵詞:精致 利己主義者 隱忍 理想主義者
英國著名的批判現(xiàn)實主義代表作家薩克雷的成名小說《名利場》,副標題是“沒有英雄的小說”(另一說“沒有主人公的小說”)。作者向人們展示了19世紀初葉英國上流社會極為鮮明生動的全景圖,深刻全面地揭露了英國貴族階級與新興資產(chǎn)階級趨炎附勢、欺世盜名、拋棄道德、冷漠虛偽的恢弘壯闊的眾生相。小說分別圍繞蓓基和愛米麗亞的生活遭遇起伏進行,情節(jié)可以分為兩條互為平行但間或交錯的線索發(fā)展,結(jié)構(gòu)井然有序。本文以當代人的視角從兩人對婚嫁,親友,社會環(huán)境折射出來的觀念和行動來淺析兩位女性不同的性格品質(zhì)。
1.聲色犬馬中精致的利己主義者
1.1精力充沛的婚姻投機女
蓓基是當時社會時代環(huán)境下一個典型的女冒險家形象。她出生低微,父親是個很有天分卻渾渾噩噩的窮畫家,母親是唱歌劇的。父母都在她未成年時死亡,沒有財富,無所憑借,這在當時等級觀念非常濃厚的英國是很悲慘的。同時,早期凄慘的生活境遇養(yǎng)成了她陰霾,鉆營,投機的性格,“貧窮的生活已經(jīng)使她養(yǎng)成陰沉沉的脾氣,比同年的孩子懂事的多”。窮人的孩子早當家,這無可厚非。寄人籬下的生活讓她形成只有不斷朝向往的上流社會爬才能得到別人的尊重與附和的認識。她離開平克頓女校,邁向社會的第一站就是好友愛米莉亞的家,得知愛米的哥哥喬瑟夫是個有錢的單身漢,她鐵定一門心思要收服這個肥大的花花公子,“假如賽特笠先生又有錢又是單身,我何不嫁了他呢?” ,她步步機杼,以退為進,察言觀色并很合時宜地挑逗這個自負虛榮的高級印度收稅官。果然,喬斯乖乖束手就擒,正值事情發(fā)展到關(guān)鍵時刻,喬治奧斯本出于對家族名聲的考慮,對喬斯當面刻薄嘲諷和譏笑讓喬斯知難而退,也使得蓓基的計劃流產(chǎn),蓓基最終只得悻悻動身去克勞利鎮(zhèn)任職。這次她吸取教訓,在克勞利爵士家中表現(xiàn)的謙卑有禮,待人寬容,機智的頭腦和突出的處事能力很快使她得到主人的青睞并且一躍成為女管家。皮特爵士深深被她的魅力俘虜,克勞利夫人病逝沒幾天他立即向蓓基求婚,蓓基懊悔萬分但無奈婉拒只因她與克勞利·皮特的二兒子羅登秘密結(jié)婚。蓓基滿心打算,羅登深受姑媽克勞利老小姐的寵溺,他是最大的財產(chǎn)繼承人,她想當然地以為總算可以借助好姻緣爬上枝頭。哪知同樣虛偽、佯裝開明的老小姐并不希望此種事情發(fā)生在自己的家族,皮特爵士知情后也暴跳如雷。老小姐得知蓓基和羅登利用她的名聲在巴黎上層社會坑蒙拐騙,招搖過市之后盛怒之下取消她給侄子羅登的遺產(chǎn),只給羅登留下一百磅。蓓基計劃落空但她并沒有因此氣餒。相反,正如她對羅登承諾她會給他掙來家產(chǎn),她確實如此利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并且越走越遠。之后,她費勁心思諂媚羅登的哥哥克勞利爵士與吉恩小姐,利用本家族名望得到皇宮引薦的機會。她和惡毒,老謀深算的斯蒂芬侯爵攪在一起,由于斯蒂芬侯爵的斡旋,蓓基青云直上,風生水起,先后如愿步入巴黎、倫敦的上層社會。但同時由于長期缺乏對丈夫與兒子的溫情與關(guān)愛,丈夫?qū)λ囊黄V心深愛被她難以滿足的欲望逐漸打退消散。小克勞利雖然賭博,好斗,一身陋習,但他愛妻子,有強烈的個人尊嚴。他負債入獄,蓓基置之不理,他回家正好撞見蓓基與斯蒂芬侯爵鬼混,對斯蒂芬侯爵大打出手,和蓓基一刀倆段,“她的謊言,她的陰謀詭計,以及那些自私的打算,她的機智和天才,一股腦兒破產(chǎn)了”,羅登憤然離去,家破碎了,她索性破罐破摔,完全墮落下去。她整日涂脂抹粉,混跡于三教九流之中。盡管她也有棄舊圖新死亡心思,但那不光彩的過去,故態(tài)重萌的輕薄,冷暖無常的世態(tài)人情,使她惶惶如喪家之犬,四處奔波,在歐洲的各個城市流蕩,與騙子賭徒廝混在一起。
蓓基世故鮮有真情,她是那個時代英國社會汲汲渴望進入上流社會的女冒險家和投機份子的典型代表。他們毫無顧忌,用盡一切可能的手段來達到自己的目的。蓓基對獲取財富名利的本能狂熱最終玩火自焚,她對愛情婚姻的態(tài)度如她對所有的東西一樣并無多少真心流露,雖然剛開始時她也想憑借嫁入有權(quán)勢的家族來滿足自己虛榮的欲望,愿望落空之后她決心依靠自己來為掙得家產(chǎn)。她看不上羅登的愚笨,但在表面上擺出一副畢恭畢敬,小鳥依人的樣子,她也看不慣丈夫與兒子親昵打鬧,羅登也害怕妻子嫌棄他親切兒子,沒有男子氣概,與兒子嬉戲打鬧通常是趁著蓓基外出之際。蓓基十分討厭兒子,她把他視為包袱,待他連自己的小狗都不如,這或許來源于她現(xiàn)實輕浮放縱與心中多少潛在的自責慚愧的矛盾心理沖突扭曲所致。羅登離開她后,她也念及過他對她的深情,“如果‘他在這兒,這些沒有膽子的人決不敢欺負我?!保八稚涤掷蠈?,對蓓基一味忠誠體貼,依頭依腦,而且脾氣又好,又有勇氣有肝膽?!?,但隨著喬斯的再次闖入蓓基眼皮,這種思念至此無影無蹤?;蛟S是童年家庭環(huán)境教育和溫情的缺失,她對自己的家庭也少有關(guān)愛,性格中長期形成的冷漠也體現(xiàn)在她毫無顧慮地傷害周圍一切有親近關(guān)系的人。
1.2技藝精湛的表演家
童年過早地成熟,她的心智遠遠超過同齡孩童。母親教給她法文知識,與父親的相處她學會了躲避債主和與人談判的技巧,這些為她后來的生活起到關(guān)鍵的轉(zhuǎn)折作用。蓓基雖然自私,對人懷有敵意,但是她有表演本領(lǐng),在人前總是一副謙卑,單純,溫順和幽默的模樣。她起初對喬瑟夫的欲擒故縱,動情挑逗讓喬瑟夫深深打動。她和愛米莉亞的家人相處的過程中為了激起周圍人對她強烈的同情和伶愛,不斷提起并強調(diào)自己悲慘的遭遇,有時竟不能自己,虔誠的眼淚也竟大片大片地紛紛落下,當然,這一系列行為獲得了意料之中的反響。來到女王的克勞利鎮(zhèn)上后,她對擁有7萬英鎊家產(chǎn)的富婆克勞利老小姐的照顧和體貼無微不至,獲得了克勞利小姐的極大好感。蓓基的生活追求明確:她要在蕓蕓眾生的名利場里為自己爭到一席立足之地。她雖然從8歲以來沒有紅過臉,但在成年以后她可以隨意羞澀得滿面緋紅。她躲債有方,兩次為丈夫開脫;她有音樂天分,可以彈琴,唱歌;她有藝術(shù)細胞,可以跳舞,表演,模仿。這些都有助于她從富人手中撈錢,最終為她爬上上流社會鋪平道路。她和羅登浪跡在法國上流社會的聲色犬馬中,她的法文說得十分完美,而且不多幾時便學得了她們嫻雅的風度和活潑的舉止。聰明的蓓基也看出了他們的淺薄,自負和毫無價值。但是,她仍然和那些有權(quán)有勢,不管老的,小的,凡是她能夠接觸到的人繼續(xù)調(diào)情,保持著不正當?shù)年P(guān)系,唯一的目的就是過上舒適的生活。
1.3男權(quán)社會的“挑釁份子”
她深知男權(quán)社會的規(guī)則,要想獲得自己想要的東西,必須按照男人們所期望的那樣來為人行事。她扮演溫順的小羊羔,低眉順眼,待人謙和幽默。蓓基的悲哀就是她不惜一切地利用攀附來自她身旁各方男性勢力的力量,同時她還想把這些人耍弄在股掌之間,以企自己在操控全局上能占有更多主動權(quán)。她宛如嬰兒一般,赤身露體進入名利場。她面對生活宛似船翻落水,那是一場搏斗,一場必須拳打腳踢才能免入深淵的惡斗。殊不知,真正的獨立和自由就是要敢于無所依附、奮勇向前。
她最初與代表社會權(quán)威的公然反判體現(xiàn)在當專橫勢力的平克頓女校長將代表本校榮譽的約翰遜字典“授予”她時,她立馬不客氣地把書扔在花園里,并且對自己的行為頗感得意。與人為善的愛米莉亞責怪她報復心強,她輕描淡寫地回答:“愛報復的心思也許毒,可是也很自然。我可不是天使。”,所以我們說蓓基是當時女性主義的先驅(qū),薩克雷在他的作品中傳達了早期萌芽狀態(tài)中女性主義的思想,這對后期的女性主義運動產(chǎn)生了鼓舞作用。
同時,她對男權(quán)社會的反叛從她在愛情婚姻的價值觀念得以體現(xiàn)。她從來都是主動出擊,在面對任何一個有潛在可能成為她丈夫的男人時,她以退為進,步步緊逼,拿捏得當。她是風月場上的老手,深諳男人們的內(nèi)心世界,這與維多利亞時期社會普遍認同的女子應當克制服從的愛情婚姻價值觀大相徑庭。好多人憎恨蓓基放蕩成性,覺得連唯一與她親近的好友愛米莉亞的丈夫還要勾引。事實上,她針對奧斯本的調(diào)情純屬于報復的心理,在她內(nèi)心深處總有應該與愛米莉亞擁有一樣待遇的想法。奧斯本生性驕傲,起初十分瞧不起蓓基,覺得這樣身世的人應當知道自己的位置,因此毫不猶豫地干預了喬瑟夫向蓓基的求婚。后來,這樣的人也被蓓基收拾的服服帖帖,本身就是對當時浮華虛榮社會風氣的諷刺。當然,其中也有很大原因出于她與克勞利的小家庭手頭緊張急需冤債頭的打算,加上奧斯本自身淺薄狂妄的弱點,因此會被蓓基與羅登利用。但歸根到底,她的行為是缺乏道德的。
她的欲望不斷膨脹,直到最后她和斯蒂芬勛爵胡攪在一塊被羅登撞見。邪惡惡毒的斯蒂芬勛爵害怕影響到自己的聲譽,立即過河拆橋,反誣自己是受蓓基勾引,即便日后蓓基漂泊在歐洲大陸,他還是會定期暗示心腹去破敗蓓基的生活,“蓓基擔心受怕的從一個地方逃到另一個地方。從波羅涅到地埃泊,從地挨泊到開恩,從開恩到多爾斯,盡她所能做個規(guī)矩的女人。真可嘆!到后來人家總能探出她的底細,這騙子又給真的烏鴉啄出籠子去了。”。從這里我們看出作者對蓓基有某種暗含的同情,這或許可用來解釋蓓基在小說末并未獲得讀者所期盼許久的“惡有惡報” 的結(jié)局,也有可能是如薩克雷本人所說他要故事在結(jié)束叫每個人都不滿意,不快活—我們對于自己的故事以及一切故事都應當這樣的感覺。他要我們正視真實的情況而啟發(fā)深思。但是作者沒有寫出而是采取一種似是而非的口氣,為的是不去觸犯某一群體的讀者,這是由于維多利亞時期社會壓抑的風氣不便于作者直接言明,作品是作者反映時代的思想產(chǎn)物,薩克雷當然也有他的時代局限性,但他仍然是杰出的作家。
2.欲望都市里隱忍的理想主義者
2.1深情自欺的可憐蟲
愛米莉亞和蓓基截然不同。愛米莉亞生長于富足的中產(chǎn)階級家庭,優(yōu)越的生活環(huán)境形成她與世無爭、無憂無慮的性格,又受過良好的教育,有著受人寵愛的魅力,可謂萬千寵愛與一身。她的先天條件優(yōu)越,待人寬厚和氣,也正因為此,她缺乏像蓓基積極進取的心態(tài)。同時,也使她早早把把愛情與命運都托付給了丈夫—花花公子奧斯本。事實上愛米也意識到奧斯本不如想象中那樣愛她,“她對他說了多少話,他連回答都沒有。她常常疑心他自私自利,而且對自己漠不關(guān)心,可是幾次三番硬著頭皮按捺下這種心思?!薄八豢铣姓J她的愛人不如她,也不肯承認自己一下子掏出心來給了喬治,未免太孟浪。”。而奧斯本卻不改紈绔子弟的本性,整日在外胡混、賭博 、打彈子,他浪蕩輕浮、淺薄狂妄,覺得愛米對他的深愛是理所當然的,而且他能賞臉愛愛米也是她的榮幸“愛米莉亞相信她的情人是全國最勇敢最出色的人物。奧斯本中尉的意見也和她的差不多”?;楹螅芸炀蛥捑肓藧勖?,整日在外吃喝玩樂,全然不顧妻子,當他和蓓基曖昧不清時“喬治覺得她活潑有趣,人又機靈,風度又高貴。不管是坐了馬車兜風的時候也好還是吃飯的時候也好,她的光芒都蓋過了可伶的愛米”,癡情愚蠢的愛米心里清楚,但她竟然想著“難得他寬宏大量,竟肯不顧一切,委屈了自己娶我。當時我原該拒絕跟他結(jié)婚的,可是又沒有這樣的勇氣?!?,多情總被無情擾,即便她這樣想,喬治的三言兩語總能把她哄騙的立即欣喜若狂。
婚前的來往中,喬治的姐妹們就對愛米瞧不上眼,認為她呆頭呆腦、無藥可救,她們能賞臉看她,是她莫大的榮幸,“弄得這可伶的小東西在她們面前成了啞巴,看上去傻乎乎的,恰好應了她們的看法。”,她們傲慢的氣焰簡直要直上云霄,盡管如此,愛米愿意為了自己愛的人委曲求全,忍氣吞聲。
斯本陣亡后,她難受的死去活來,在最初的幾個月里,多虧心地厚道的好人時時刻刻守著服侍才挺過來。孩子出生以后,她把全部希望和心血都寄托在兒子喬杰身上,“做媽媽的喂他吃奶,給他穿衣,專門為他活著。她把看護和奶媽趕走,簡直不準別的人碰他。她偶爾讓孩子的干爹都賓少佐把他摟在懷里顛著搖著,就好像給都賓一個了不起的好處?!?,愛米麗亞在慎獨寡居時,由于她懂得溫良,漂亮,典雅氣質(zhì),周圍有不少有身份的男人傾慕于她?!翱墒浅怂廊サ恼煞颍纳辖^不能有第二個人”。她把喬治的畫像掛在床邊的墻上,無比崇敬,無比忠誠地癡望著他,作為一個精神支柱。她對未婚夫?qū)λ鲆曶鋈粋?,對不值得人近乎愚蠢的崇拜,卻對一直以來對她關(guān)愛有加,忠心耿耿的都賓裝聾作啞。薩克雷對愛米的諷刺不亞于對蓓基的諷刺,這是對當時不切實際、庸俗的理想主義者極大的諷刺,愛米同樣是把自己最美麗的青春浪費在可幻的虛無中。
2.2盲目自私的負心女
愛米莉亞的盲目自私體現(xiàn)在她對奧斯本和威廉先后的愛情上。她矢志不嫁18年,奧斯本的死使她忘記了他的過錯,把他視為心中的偶像, “不管在這兒還是在天堂上,喬治永遠是我的丈夫。除了他,我怎么還能夠愛上別的人呢?”,她的自欺欺人不但沒有因時間而沖淡反倒更加濃烈,卻把真心愛她的都賓被她晾在一邊。愛米的父母早就看出都賓的心思,很愿意成全他??墒菒勖诇厝嵊钟薮赖墓虉?zhí)在奧斯本死后變本加厲,愛米并非不知都賓的想法,“她只準備拿出又熱和又尊敬的態(tài)度來對待他,因為他人好,待朋友忠誠,值得人家尊重。在他開口求婚之前,她一定要努力讓自己的的態(tài)度坦白親切。到他求婚的時候,她當然就叫他死了心,因為他這些希望不可能實現(xiàn)的?!?。她企圖給威廉錯誤的暗示,但如果威廉要點破,她便立馬讓他死心,她既不想用實際行動回報威廉又不想承擔失去威廉可能會帶來的后果。
都賓深知愛米的心,他沒有強人所難,無奈灰心之下去了印度。十年后,他還是沒能壓抑住自己那份赤誠的真情,當聽聞愛米傷心難過之際,一股腦起身回了英國?!八泳o腳步,恨不得快快的趕到地頭。” “十年來他時時刻刻希望和她見面,事到臨頭卻又緊張起來?!?/p>
愛米向他哭訴自己的處境,抱怨蠻橫暴躁的老奧斯本搶走了喬杰,“如果你早回來幾個月,也許我不用和孩子分手,不用受這些罪?!?,“求你還像從前一樣照顧他,也照顧我—”,都賓一一答應,在深愛的女人面前能讓自己看見她,對都賓來說已經(jīng)算是賞賜了。薩克雷給小說人物起名字的時候匠心獨運,每個人的名字附和他們的身份和性格。都賓在英文中的意思就是可靠忠實,實干家的意思。他為人正直,忠誠,深受其他人的尊重,在小說中算是唯一從頭至尾都保持正面積極的紳士。他得知蓓基生活放蕩,與身邊的男人處處調(diào)情后,奮力勸阻愛米收留已經(jīng)落難的蓓基,不料招致愛米的翻臉,“如今說了一句話,象征希望美麗的宮殿從此跨了,一句話,他費了一輩子想抓住的小鳥從此飛去了。”,他想來自己多年如一日實實在在的付出,竟比不過氣憤時無心說出而招致愛米生氣的一句話,實在心寒?!岸嗌倌陙砦乙恢睈勰?,護著你,這點兒意思還猜不出來嗎?多少年來我已經(jīng)懂得怎么測度你的感情和分析你的意思了。我知道你的感情有多深多淺。你能夠忠忠心心的抱著回憶不放,把幻想當做無價之寶,可是對于我的深情卻無動于衷,不能拿相稱的感情來報答我。如果換了一個慷慨大量的女人,我一定已經(jīng)贏得了她的心了。你配不上我貢獻給你的愛情?!保辞辶爽F(xiàn)實并且向愛米坦白了那些久久壓抑在自己心上的想法。
待人謙和的愛米唯獨可以拿捏都賓少,隨便可以供她驅(qū)遣。她把他呼來喝去,一會撫慰他,叫他拿這樣做那樣的,簡直把他當做一條紐芬蘭大狗。對于威廉突如其來掙斷了愛米牽著他的鐵鏈子,發(fā)表了獨立宣言,并且表示自己高出于愛米,愛米害怕起來,話也說不出。愛米不想失去他,可是除了表達感激之情外她不能報答?!八幌?qū)λ皖^服小,因此可憐的女人總是作踐他,已經(jīng)成了習慣。她不肯嫁他,可是也不愿放他走。她自己什么也不拿出來,可是希望他為自己獻出一切?!?。愛情總是自私的,一方愿意付出,一方也愿意拿來受用,只是主動付出的那個人向來不計較那么多罷了。好在蓓基不心胸狹窄,明知都賓討厭自己也愿意成人之美。她拿出上面寫滿了奧斯本對蓓基的情話以及請求同他一起私奔的紙條給愛米看,她指責愛米辜負了都賓的一片癡情,愛米崇拜了一輩子的偶像突然轟地倒塌滾在腳邊摔得粉碎,她終于不用顧忌世俗豎立的虛偽的禮儀放心去愛了。愛米終于鼓起勇氣去追求那份應當屬于自己的幸福,都賓究竟深愛愛米,不計前嫌,得到她的召喚立馬又立即沖回愛米身邊。愛米雖再次得到命運的眷顧,可是最美好的青春時光卻是心靈和時間無法承受的磨難,好比傷口能但無法恢復到像原先那樣。
2.3不辱家族的大家閨秀
愛米從小生活無憂無慮,父母兄長的疼愛呵護,仆人的關(guān)懷備至,形成了她難得與人親和的性格,這在當時趨炎附勢嚴重的風氣下是很少有的。如平克頓女校校長在給她家人書信中所說一樣“此后盡堪在府上風雅高尚的環(huán)境中占一個與她身份相稱的地位” ,“英國大家閨秀所特有的品德,在她的家世和地位上所應有的才學,溫良的賽特笠小姐已經(jīng)具備。她學習勤勉,性情和順,博得師長們的贊揚,而且她為人溫柔可親,因此校內(nèi)無論長幼,一致喜歡她?!?。天性善良,待人無私心,二十個同學中,有十二個是她的心腹朋友,連妒忌心最重的白立格小姐也不說她壞話。
她心地善良,蓓基暫住她家期間,當蓓基每每利用愛米的善良,向她聲情并茂地哭訴自己悲慘的遭遇時,愛米總是無法抑制的難過,她慷慨地把自己的珍貴飾物分給蓓基,逼她收下。這并不是基于自己本身條件的優(yōu)越感作祟,她把蓓基真正當成自己的姊妹,還把喬瑟夫從印度給妹妹買來的兩塊華麗的細羊毛披肩分給蓓基一條。當賽德利家的人認識到蓓基的真面目并都巴不得存心不良的蓓基早點離開時,愛米還在竭力維護蓓基的形象。愛米對誰都真心實意,而蓓基確實盡可能的欺騙每一個認識的人。即使倆人都去平克頓女校上過學,受過同樣的教育,但仍然有著巨大的反差。雖然蓓基和愛米幼時經(jīng)歷和生活環(huán)境不同,很大決定了他們各自的性格。我們能夠給予一定的理解和同情,但這不是說明她們各自的做法可取。
蓓基在生活的逆境中,敢于抗爭,對逆境絕不干休,積極進取,這是她性格的閃光點。但是她性格深處冷漠,為達到自己目的,不惜踩著任何人的肩膀,是一個典型的利己主義者和庸俗的實用主義者。蓓基天生麗質(zhì),聰穎,多才多能,然而她卻浪費這樣的才華去拼命追求躋身于上流社會,癡迷于浮華的風月場。她的行為既有損人利己、讓人咬牙切齒的一面,又不屈服環(huán)境、迎難直上的的一面。在某種意義上,是對黑暗現(xiàn)實的一種懲罰和反叛,對傳統(tǒng)女性安分守己,逆來順受性格的一種矯枉過正的彌補。
愛米身上具有維多利亞時代社會對女人的要求特征,克制服從,賢妻良母,雖然她最后總算等來了自己的幸福,但她也飽受生活的折磨。這也是作者對他身處的那個時代社會對女性壓抑意味深長的諷刺與反思。
小說的名字“名利場”取自清教徒作家班揚的宗教寓言小說《天路歷程》,意為“一個出售各種名利的市場”。我們可以看出作者也就是要本質(zhì)上揭露整個資產(chǎn)階級和貴族社會唯利是圖,唯勢是趨的丑陋。作者向讀者展示了他深刻的洞察力及對人性的理解,巧妙的幽默,他對各式各色人物心理活動的揣摩,細致的描繪,情節(jié)的有舍有曲以及讓讀者感覺親切熟悉的敘述手法極大地增添了小說的魅力,薩克雷無愧是在那個時代與狄更斯相比肩的偉大作家。
馬克思曾高度評價了英國批判現(xiàn)實主義文學的獨特成就,熱情地贊揚了狄更斯、薩克雷等一批杰出的小說家,稱他們在自己卓越的、描寫生動的書籍中向世界揭示的政治和社會真理,比起職業(yè)政治、政論家、道德家加在一起的還要多。當代仍有不少大師、前輩們熱衷于《名利場》學習比較和研究,就是對薩克雷的杰作經(jīng)久不衰的最好詮釋。
參考文獻
[1](英)薩克雷 著. 楊必 譯.《名利場》.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7
[2]常耀信主編. 《英國文學通史》. 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11
[3]劉炳善編著 《英國文學簡史》鄭州:河南出版社,2007
[4]趙紅英主編. 《英國文學簡史學習指南》. 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4
[5]注重適度 過猶不及 試析《名利場》 中人物“度”的把握 王恒恩
[6]《名利場》 中愛米莉亞與利蓓加形象探析 盧瑋 何承全
(作者單位:西安財經(jīng)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