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存梅 王杭
[摘要]青少年的音樂教育不僅包含學校的音樂學習和校外的業(yè)余音樂訓練,還體現(xiàn)在日常生活中的音樂聆聽。為了闡述音樂教育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可以影響青少年的發(fā)展,我們以已有實證研究為基礎,圍繞音樂學習與認知能力、唱歌走調與先天失歌癥(即五音不全)、音樂對青少年發(fā)展障礙的臨床運用等問題展開論述,以期為中小學音樂教育提供實證依據(jù)。
[關鍵詞]音樂教育;青少年;認知能力;唱歌走調;五音不全;音樂治療
在中小學教育中,隨著中國音樂教育改革的深入和音樂新課程標準的實施,音樂的重要性日漸凸顯,音樂課程不僅被許多學校視為必修課,而且音樂的總課時量也顯著得到提高。與此相對應的是,業(yè)余音樂教育也得到蓬勃的發(fā)展。隨著人們經(jīng)濟生活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兒童加入業(yè)余學習音樂的隊伍,比如參加合唱團、鋼琴培訓班、或小提琴培訓班等??梢哉f,在當今社會中,對青少年的音樂教育不僅包含學校的音樂學習和校外的業(yè)余音樂訓練,還體現(xiàn)在青少年在日常生活環(huán)境中無意識的音樂聆聽。
許多家長認為,音樂不僅可以陶冶孩子的情操學習,而且也可以提升孩子的認知能力,使他們變得更加聰明。問題是,音樂教育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可以影響青少年的發(fā)展?縱觀國內外研究,一些學者已經(jīng)開始探究這個問題。結合本研究團隊的研究成果,在下文中,我們圍繞音樂學習與認知能力、唱歌走調與先天失歌癥(即五音不全)、音樂對青少年發(fā)展障礙的臨床運用等問題展開論述。
一、音樂學習與青少年的認知能力
近年,音樂學習與認知能力的關系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在許多人眼里,音樂訓練變成提升認知能力的有效手段之一。那么,音樂學習是否可以影響認知能力?本研究團隊在綜述已有研究的基礎上認為,盡管音樂學習與認知能力可能存在較為復雜的關系,但是,音樂學習與個體的語言知覺與產(chǎn)生、空間視覺化等認知能力存在正相關,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這些認知能力。在下文,我們針對已有研究成果進行詳細闡述。
就語言知覺能力而言,音樂學習可以提高孩子的語音知覺、詞匯理解、段落理解以及語言輸出能力,這種促進效應已經(jīng)造成孩子腦結構和功能的變化,也就是說,在人類大腦中,音樂和語言加工可能共享認知資源或神經(jīng)機制,使得音樂技能得以遷移到語言領域。這些結果可以解釋為什么學習音樂的人對外語的學習能力也較強。
對于空間加工能力來說,早在1993年,Nature雜志就報道了音樂聆聽與空間認知能力的關系,研究發(fā)現(xiàn),聽者在聆聽莫扎特D大調雙鋼琴奏鳴曲(K448)第一樂章后,其空間推理能力得到短暫的提高。這種現(xiàn)象被稱為“莫扎特效應”。此后“莫扎特效應”風靡全球,事實上,在學術領域,盡管后續(xù)一些研究驗證了“莫扎特效應”的存在,但是,也有一些研究并未發(fā)現(xiàn)聆聽音樂與空間認知能力之間的相關。值得強調的是,最近一個研究使用元分析方法對已有相關研究的數(shù)據(jù)進行了分析,分析結果表明,“莫扎特效應”基本不存在。另一方面,盡管音樂訓練與空間構型方位和卡片旋轉加工存在相關,但是,個體對空間關系和方向定位的加工不受音樂訓練經(jīng)驗的影響。類似地,對于空間視覺化能力來說,音樂訓練可以提高個體在物體拼湊與積木圖案測驗的成績,但是,盡管心理旋轉加工與音樂訓練存在相關,目前尚未出現(xiàn)追蹤研究確定二者是否存在因果關系。
音樂和數(shù)學的關系由來已久。早在古希臘時期,畢達哥拉斯就提出音程的和諧性與琴弦比率存在關系。音樂學習是否可以提高人們的數(shù)學能力?無論是相關研究,還是追蹤研究都表明,音樂學習的確對學生數(shù)學成績具有積極的影響作用。但是,另一些研究得出相反的結果,比如,受過音樂演奏訓練的8~11歲兒童在數(shù)學概念、運算和數(shù)學應用上的成績與未受過演奏訓練的兒童不存在差異,是否獲得音樂獎項并不影響高中生的數(shù)學成績。研究結果的不一致可能緣于多種因素,比如音樂訓練年限與個體的數(shù)學能力有關,音樂訓練的強度與個體的數(shù)學能力也可能存在聯(lián)系,數(shù)學刺激類型也影響到音樂訓練與數(shù)學能力的關系等。
二、青少年的唱歌走調與先天失歌癥
在中小學音樂教學中,音高直接與學生的音準相關。一旦涉及音準問題,人們經(jīng)常會聯(lián)想“唱歌走調”、“五音不全”等。事實上,盡管“唱歌走調”(poor-pitch singing)與“五音不全”的共同點是唱歌的音準都存在問題,但它們二者并不等同:“唱歌走調”者僅僅表現(xiàn)出唱歌音準的問題,但他們可以知覺出音高的差異,研究表明,約15%的人抱怨自己唱歌走調;“五音不全”的專業(yè)術語稱為先天失歌癥(congenital amusia),這類人群既唱歌走調,也不能分辨出音高的細微差異,無論在西方國家,還是在中國,約4%的人患有先天失歌癥。
唱歌是一個復雜的活動,涉及音樂知覺、音樂記憶和運動控制等能力。研究表明,純粹的唱歌走調并不歸因于音樂知覺或音樂記憶障礙,也不歸因于運動的缺陷。這種唱歌走調的真正原因可能在于聽覺與聲音系統(tǒng)“逆模型”(inverse model)的缺陷。一般情況下,在唱歌時,人們首先知覺到特定音高,進而對其做出發(fā)聲的動作預期。但是,唱歌走調者與常人不同,他們不能做出相應的運動狀態(tài)(motor gestures)準備,比如,按照預期的音高調整自身聲帶的緊張度。正是這種聽覺與聲音系統(tǒng)的脫節(jié)導致唱歌走調,因此,從這個角度上說,唱歌走調實質上屬于音高模唱的障礙,它與聽覺表象(auditory imagery)相關。
先天失歌癥(下文簡稱為失歌癥)是一種對音樂音高加工的障礙,俗稱五音不全。這些失歌癥者無法辨認音高之間的細微差異,唱歌走調卻渾然不知。這種缺陷既不歸因于腦損傷、聽覺喪失、認知或社會情感的錯亂,也不緣于缺少與音樂的接觸(比如音樂訓練、音樂聽賞活動等)。據(jù)報道,美國前總統(tǒng)格蘭特和羅斯福、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以及古巴革命領袖格瓦拉都是失歌癥者。
對以非聲調語言(如英語、法語等)為母語失歌癥者的研究表明,失歌癥具有如下主要癥狀:無法分辨音高之間的細微差異;對旋律輪廓的加工也產(chǎn)生障礙;不能檢測出旋律中的“錯音”;不能分辨不協(xié)和的和弦。研究也表明,失歌癥者的音樂音高加工障礙已經(jīng)延伸到言語加工領域,比如,他們對言語語調的加工存在困難,對語言高層級的理解和韻律加工方面也存在障礙。
眾所周知,與非聲調語言不同,對聲調語言語義的理解依賴于對于聲調的知覺。跨語言研究表明,聲調語言(比如漢語)背景對言語音高的加工也具有積極的影響。此外,遺傳研究表明語言與基因有關。由此,西方有學者推測,聲調語言為母語的失歌癥者可能對語言語境中的音高變化具有正常的敏感性,或者早期就接觸聲調語言的經(jīng)歷也許能彌補這種音高障礙。
在這種情況下,本研究團隊對以漢語為母語失歌癥者開展了系列研究。研究結果表明,漢語失歌癥者的確也存在對音樂音高加工的困難,比如,對細微音高變化的檢測和對旋律輪廓的知覺,不僅如此,我們還發(fā)現(xiàn),漢語失歌癥者對音樂句法的外顯加工也存在障礙,這主要緣于他們的音樂調性感較弱。同時,漢語失歌癥者也表現(xiàn)出對漢語聲調、語調以及言語理解等方面的困難。
事實上,在矯正方面,按照音樂教學經(jīng)驗,唱歌走調是可以通過音樂學習得到矯正的,比如,正確的發(fā)聲技巧就有助于唱歌音準的改善。但是,對于失歌癥來說,是否通過音樂學習或訓練可以得到矯正?這個問題目前還在爭議之中。西方一些研究通過歌唱訓練、聆聽音樂、參加合唱隊或樂隊等方法,試圖提高失歌癥者的音高加工能力,但是研究結果顯示,失歌癥者的音高加工障礙無法得到改善。最近,本研究團隊也對這個問題進行探究。通過2周的音高分辨訓練,漢語失歌癥者的音高加工能力得到一定的提高(該數(shù)據(jù)尚未發(fā)表)。可見“失歌癥者的音高障礙是否能夠得到矯正”這個問題還需進一步的驗證。
值得補充的是,盡管已有研究都表明失歌癥者的音高障礙已經(jīng)延伸到言語領域(即他們對言語加工也存在困難),但這并不意味著失歌癥者在日常言語交流存在障礙。然而,在實際生活中,除了音高之外,言語聲音還包含其他因素(如速度、強度和音色),失歌癥者完全可以依賴這些要素,達到對言語的理解。
三、音樂對青少年發(fā)展障礙的臨床運用
審美是音樂的藝術功能,但是,在現(xiàn)代社會中,音樂已經(jīng)超乎其藝術的審美功能,在人們的生活中發(fā)揮著實用的功能。自閉癥是青少年發(fā)展面臨的精神障礙之一,同時,由于升學的壓力,當今中國青少年面臨著較大的精神和心理壓力。基于此,在下文中,筆者將從自閉癥和減壓兩個方面闡述音樂對青少年發(fā)展障礙的臨床運用。
自閉癥譜系障礙是一種神經(jīng)發(fā)展障礙,主要癥狀表現(xiàn)為社會互動障礙、語言交流困難以及刻板行為等。按照智力發(fā)展水平,自閉癥又可分為兩種——高功能自閉癥者和低功能自閉癥者。前者智商高于70,后者智商低于70。目前,全球約有3500萬人患有自閉癥。中國自閉癥的發(fā)生率達到2.38/10,000。
通過對西方在自閉癥者音樂和言語加工方面研究的回顧和分析,本研究團隊指出,自閉癥者不僅表現(xiàn)出卓越的音樂音高知覺能力,而且對音樂表演和歌唱也體現(xiàn)出加工優(yōu)勢。然而,在言語方面,自閉癥者除了對言語音高輪廓分辨具有一定優(yōu)勢外,對言語語調的知覺明顯比正常人更差,同時,他們對言語語調的產(chǎn)生也存在障礙。然而,已有自閉癥者音高加工研究都以非聲調語言為母語的自閉癥者為研究對象。為了探究漢語自閉癥者的音高加工能力,本研究團隊選取17名漢語高功能自閉癥者為實驗組被試,探究他們對音樂旋律輪廓與漢語言語語調的加工。研究結果表明,盡管漢語自閉癥者對音樂旋律的分辨能力與常人無異,但是,他們表現(xiàn)出超常的旋律識別能力。同時,這種超常的音樂能力并沒有延伸到言語領域的加工,這是因為,漢語自閉癥者對言語語調的分辨與識別都存在障礙。該研究是國際上第一次探究以聲調語言為母語自閉癥者的音高加工,研究結果暗示,聲調語言背景不能彌補自閉癥者的言語障礙。該研究為自閉癥者的言語康復治療提供了借鑒。
如上所述,無論是以非聲調語言為母語,還是以聲調語言為母語,自閉癥者都顯示出對言語加工的困難。由于言語和音樂加工可能共享特定的認知和神經(jīng)機制,歌唱由此成為自閉癥者言語康復的手段之一。
盡管20世紀末的個案研究已經(jīng)表明,歌唱可以提高自閉癥者的言語能力,但在21世紀才出現(xiàn)為專門服務于自閉癥言語康復的音樂干預工具——AMMT(auditory-motor mapping training,AMMT)。AMMT旨在通過訓練聲音和發(fā)聲動作的聯(lián)結,促進自閉癥者的言語輸出。它包括3個部分:歌唱、運動活動(motor activity)以及模仿。AMMT對言語能力的干預效用已經(jīng)得到實驗研究的驗證。研究者選取6位在語言方面存在語言障礙的自閉癥兒童為實驗對象,結果發(fā)現(xiàn),經(jīng)過8周共40次的訓練之后,自閉癥兒童的語言發(fā)聲能力獲得顯著提高。盡管從該研究在某種程度上驗證了AMMT對自閉癥兒童語言能力的干預效用,但是,應該指出的是,音樂對自閉癥者言語治療的療效還在討論之中,尚需更多的實驗研究驗證。
壓力是許多疾病的誘因。過度的壓力或長期的壓力會導致各種情緒障礙和心身疾病。研究表明,聆聽音樂可以緩解人們身心的緊張和焦慮,達到放松的目的,然而,并非所有的音樂都能減壓。音樂的減壓效果受到許多因素的影響。
首先,音樂種類或風格類型影響音樂的減壓功效。研究表明,慢板音樂對狀態(tài)焦慮的緩解顯著好于靜坐;古典音樂的減壓效果要好于諸如硬搖滾和重金屬之類的非古典音樂;聆聽鎮(zhèn)靜音樂或靜坐緩解緊張的效果比聆聽刺激音樂或噪音更好。其次,聽者對音樂的熟悉性也影響音樂減壓的功效。比如,熟悉的音樂也能使人感到安全和控制,從而達到放松的目的,這可能源于,越熟悉的音樂,越令人愉快和放松,同時,相對于不熟悉的歌曲,熟悉的歌曲激活了大腦邊緣和旁邊緣區(qū)域以及獎賞回路。最后,聽者的音樂偏好也影響音樂減壓功效。聆聽個體偏好的音樂可以改善在放射治療中的精神痛苦和負面的癥狀。越偏好的音樂越讓被試感覺放松。
為了探究音樂類型與音樂偏好對被試的壓力水平是否具有影響,本研究團隊在成功引發(fā)被試壓力的情況下,考察了鎮(zhèn)靜音樂、刺激音樂和音樂偏好對減壓效果的影響。研究結果表明,當聆聽不偏好音樂時,鎮(zhèn)靜音樂緩解緊張和焦慮的效果比刺激音樂更好。然而,當聆聽偏好音樂時,鎮(zhèn)靜音樂與刺激音樂在緩解緊張和焦慮方面的效果不存在明顯差異。該研究結果暗示,鎮(zhèn)靜音樂和刺激音樂的減壓效果依賴于聽者的音樂偏好,揭示了聽者的音樂偏好在音樂減壓機制中具有的重要調節(jié)作用。該研究結果對音樂治療師具有重要的意義。
為了進一步驗證音樂偏好在音樂減壓中的作用,本研究團隊在對被試引發(fā)壓力之后,考察喚醒、愉快、音樂偏好、熟悉性和音樂訓練年限對減壓效果的影響。盡管音樂的愉快程度、喚醒程度以及對音樂的偏好程度分別與緊張程度和狀態(tài)焦慮均存在顯著的相關,但是,音樂的愉快程度和喚醒程度不僅直接預測緊張程度和狀態(tài)焦慮,而且還通過音樂偏好間接預測緊張程度和狀態(tài)焦慮。該結果進一步驗證了音樂偏好在音樂減壓中的重要作用。
四、結語
音樂是人類特有的,在人類社會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青少年是人生發(fā)展的重要時期。在當今社會,音樂教育一直伴隨著青少年的成長。盡管已有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推進了人們對該領域的認識,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從青少年發(fā)展視角探究音樂教育,這是一個巨大的研究領域。未來尚需更多的實證研究,才可能進一步闡明這個問題的本質,達到促進青少年的全面發(fā)展的目的。
(責任編輯 甘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