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的主旨是尋求一種有效的教師培訓方式,以取得培訓的實效。作者選取了本人培訓工作中正、反兩方面的案例及專家培訓的成功案例,闡述了教師培訓應扎根教師日常工作這座金礦,發(fā)現(xiàn)教師教學中的閃光點,并以合適的方式展示出來,強化正效應、激發(fā)正能量,從而實現(xiàn)基于教師“最近發(fā)展區(qū)”的“以教師為主體”的培訓。
關鍵詞:教師培訓;教師主體;最近發(fā)展區(qū)
中圖分類號:G451.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47-0017-02
這是我校信息技術學部教學法培訓的一個場景,大屏幕上顯示著培訓的主題:《信息技術學部集體備課自主設計亮點展示》。在每一張PPT的幻燈片上,凝煉了老師們原創(chuàng)的一個個教學亮點,有關于難點的突破策略,更有將知識內涵與學生組織有機融合的妙招……在每一個亮點的下方赫然顯示著創(chuàng)作者的名字。比如,繁冗、零散的知識經(jīng)過關聯(lián)和整理,概括成了一個簡單的圖示,這種方法被概括為“化繁為簡、抓住要點”;難以記憶的知識點被編成了一句口訣,這種方法被概括為“創(chuàng)新記憶”;還有用“比較鑒別、高度概括”的方法區(qū)別易混點等等。
一個個亮點蒙太奇式的在老師們的眼前一一翻過,大家的心情也隨著此起彼伏,微笑占據(jù)了面龐,會議室的空氣輕松而甜潤起來。就在此時,課件顯示出一句話:“世界上最重要的知識是關于方法的知識——達爾文?!?/p>
這是信息技術學部實施集體備課的一個培訓推進會。自從2年前信息技術學部成立以來,大家逐漸認識到,要想使學生學會知識和技能,教學內容固不可少,但沒有適當?shù)慕虒W方法,教學目標根本無法達到,尤其是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更是起著決定性的作用。集體備課這種備課方式應運而生了,由一名教師單獨主備教學內容,其他教師則重點負責教學法的自主設計,以這種分工合作的方式進行備課的改革。作為備課組長,我負責每天批閱老師們自主設計的教案和每天堅持聽課,發(fā)現(xiàn)了一個非常集中的問題,那就是教師師方法單一、膚淺,如在教案和課堂中多處采用“重點強調”或是“強調重點”這兩種所謂的“方法”;在課堂實踐中,當學生遇到難點時,這種膚淺的“強調”計策更加急燥地表現(xiàn)出來。知識內涵挖掘得不夠,學生組織缺乏,這兩方面表現(xiàn)得尤為突出。結果,學生興趣激發(fā)得不夠,導致課堂有效度不高。
怎樣才能使教師認識到“方法”的重要性,使他們認識“方法”的“方法”又是什么?——這成了我長期以來思考的一個問題。直到有一天,從彭興順老師所著《做卓越的教師》一書中找到了答案。他說:“教師每天的工作,即是一座金礦”!于是,我開始在這座金礦中——在批閱教案中、在聽課中發(fā)現(xiàn)、總結每個人的閃光點,并留心地記錄下來。經(jīng)過那一次的培訓“推進會”,我又開始了每天的教案批閱和聽課,結果發(fā)現(xiàn),“重點強調”這種偽計策在悄悄地減少,各種小妙招在一點點增加,或聯(lián)系對比、或總結歸納,或旁征博引,而且更可喜的是,他們在深入分析教學內容的內涵,并努力使之與學生個性和學生的組織巧妙地結合起來。從前眉頭不展的老師一天天變得神采奕奕起來。我在暗暗為自己鼓掌的同時,認真總結了一下自己小小的“成功”之處:一是以“亮點展示”代替“大道理說教”培訓,從正面強化了教師的“方法”意識,強化了“正”效應;二是將教師自身行之有效的事實提煉為各種方法,使之作為培訓的生長點,使教師在享受自身成果的同時下意識地、潛移默化地體會到“方法”的生命力,使認識和理念得到了升華;三是以課件的形式展示老師們的亮點,活潑新穎、大方正式,足以引起大家的認同和共鳴。同時,作為科研處主任,我還擔任著全校教師的培訓工作?;叵肫饛那暗囊粋€場景……這是一個《生本課堂》培訓的場景。有關“生本課堂”的內涵解讀,在我的操作下,由PPT課件系統(tǒng)地進行展示著,老師們皺著眉頭思考著。但漸漸地,目光漸行漸遠,遠離了我,遠離了課件。之后在教學中踐行“生本課堂”的效果可想而知……那次“遠離”的培訓啊,就是因為培訓的內容遠離了教師,它幾乎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看似高深、科學的理論成了一座“空中樓閣”,可望而不可即!看來,要想組織一次成功的培訓,了解并抓住教師的“最近發(fā)展區(qū)”是何等重要!我們在教學中主張以學生為主體,在師訓的課堂,何嘗不是這樣——以教師為主體!
近年來我參加了各種培訓,有關教學法的培訓也不少,但至今仍令我記憶猶新的屈指可數(shù)。2011年10月22日,我參加了教育部中德職業(yè)教育專業(yè)教學法培訓,至今,有許多精彩片段仍歷歷在目。在一節(jié)培訓課上,德國培訓師設計了一次“折紙飛機”的比賽。比賽的獎項設有“飛行獎”,即比比哪個隊能飛往指定的目的地的飛機多;“設計獎”,比比哪個隊設計美觀的飛機多;“團隊獎”,比哪個隊設計的成功作品多。奔著這三個獎項,各個小組摩拳擦掌,躍躍欲試,互相討論著、學習……時間到了,一架架紙飛機整齊地擺放在前臺,儼然一個蔚為壯觀的飛機場。展示開始了,學員們扔著、雀躍著、失落著……展示結束,笑聲平息了下來,大家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如何把“有規(guī)則的競賽”引入課堂?學生感興趣的究竟是什么?學生為什么不想學習?……經(jīng)過思考,“做中學、做中教”的理念開始在學員心目中漸漸內化了。真沒想到,兒時折紙飛機的游戲成了我研究教學法的開門鑰匙,每每想起教學法,我總會第一個想到它。
著名的認知心理學家奧蘇伯爾有一句至理名言:“假如讓我把全部教學心理學僅僅歸結為一條原理的話,那么,我將一言以蔽之:影響學習的唯一重要的因素,就是學習者已經(jīng)知道了什么;要探明這一點,并應據(jù)此進行教學?!弊プ×私處熃虒W工作的“最近發(fā)展區(qū)”,才抓住了師訓課堂的命脈,抓住了教師這個主體,師訓課堂這棵大樹才能由教師這個發(fā)達的根系長葉、開花、結果!
作者簡介:楊春芳(1974-),女,河北省張北縣,工作單位:張北縣職教中心,計算機教師兼信息技術學部計算機備課組組長、科研處主任,中學高級職稱,計算機工學學士,研究方向為計算機教學及教師培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