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海詠
【摘要】探究性學習是高中語文新課標的要求,也是理解課文激發(fā)學習興趣的有效手段。本文從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意識、興趣以及探究途徑三個方面提出了思考與實踐。
【關鍵詞】探究性學習;意識;興趣;途徑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所謂語文探究性學習是指在語文教學中創(chuàng)設一種類似于科學研究的情境和途徑,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主動探索、發(fā)現(xiàn)和體驗,學會對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斷,去獲取知識、應用知識以解決實際問題,從而增強學生思考力和創(chuàng)造力的方式?!陡咧姓Z文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高中學生身心發(fā)展?jié)u趨發(fā)展成熟……重點關注學生思考問題的深度和廣度,使學生增強探究意識和興趣,學習探究的方法,使語文學習的過程成為積極主動探索未知領域的過程。”探究性學習是激發(fā)學生興趣提高課堂效率的重要方式。隨著課堂改革的深入,探究性學習已經(jīng)越來越成為老師討論的話題與課堂教學運用的方式。然而,探究性學習雖然是以學生的探究為主體,但這并不是說學習過程就完全不需要老師的引導,相反它應該是在教師指導下的一種教學活動,學生探究性學習的養(yǎng)成有賴于老師的合理引導。筆者在教學過程中做了以下的實踐:
一、營造開放民主的教學課堂,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意識
一部《紅樓夢》,“道家看見淫,才子看見纏綿,革命家看見排滿,流言家看見宮闈秘事”。文學作品的魅力就在于它的開放性和多元性,不同的人能從中找到不同的共鳴點和感悟點。但語文教學的痼疾是一本參考書走天下,教者沒有認真地悟讀文本,依照參考書或者網(wǎng)上的教案畫瓢,課堂里不允許也不敢讓不同的聲音出現(xiàn),師生對話在過于預設下變得僵化。而探究性學習學的主體是學生,這就決定了老師是一個導的角色。那么營造開放民主合作式的課堂是培養(yǎng)學生探究意識的基本條件。這個開放民主的課堂需要老師改變原有的主體角色,要做到“目中有人”,課堂里善于捕捉學生的聲音,發(fā)現(xiàn)學生的靈感,要善于設置問題,給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探索的空間,為他們構建自我表現(xiàn)的舞臺,讓他們敢想敢說敢表達,培養(yǎng)他們探究的自信心與主動性。這個開放民主的課堂還需要老師能占有資料又不迷信資料,引導學生大膽質(zhì)疑,不求唯一答案,只需言之成理,讓語文課堂變得開放而靈動的。筆者在語文教學中,經(jīng)常注意學生的點滴進步并適時給予表揚,使學生通過成功的體驗,不斷激勵自己參與自主探究。同時為提高學生積極性,要將這種激勵肯定適時適地滲透到各教學環(huán)節(jié)中去。
二、于無疑處探究,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興趣
一篇課文并不是處處都要探索,一節(jié)課堂并不是時時都要探究,過多的探究會讓探究變得沒有意義,過于簡單的探究不利于激發(fā)學生的思維,要想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讓他們的參與熱情高漲起來,就需要老師的引導。比如于學生無疑處有疑,在學生沒有發(fā)現(xiàn)的地方提出問題讓學生進行探索,可以極快地激活學生的思維,從而產(chǎn)生探究的興趣。當然,這個無疑并不是真正完全沒有疑問沒有探究的價值,相反卻是極有價值卻容易被學生忽視的地方。比如教學《祝?!芬晃?,在祥林嫂被逼改嫁,再次守寡二到魯鎮(zhèn)后,小說用了一句話來作為一個段落,“大家仍然叫她祥林嫂”,看似不經(jīng)意的一句話,學生在閱讀過程當中基本上都忽視了它的意義一掃而過,于是我就發(fā)問:“祥林嫂之所以叫作祥林嫂,是因為她的第一任丈夫叫作祥林,可是她又改嫁給老六了,為什么全鎮(zhèn)的人如此集體有意識地仍然叫她祥林嫂,而不是老六嫂呢?”這一問就猶有一石激起千層浪之效,我明顯地看到不少學生的眼睛亮了起來,在一片短暫的沉默后,就開始有了七嘴八舌的回答,最后在合作探究對話中,問題得到了解決,一個看似無意的名字,卻正是加上祥林嫂身上從一而終的夫權的體現(xiàn),并且夫權也深深地烙入了魯鎮(zhèn)老百姓的思想中,學生對于文本的認識不再泛泛地停留在封建思想對人們殘害上,而是對這個封建思想這一抽象的概念有了更為具體的認識與理解。同時在解決問題過程當中,也讓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享受到了解決問題的喜悅,明白了積極思考的意義所在。
三、在文本細讀中探究,引導學生找到探究的途徑
學生探究的對象是什么?自然是文本。閱讀教學的過程其實就是一個細讀文本的過程,這個細讀其實質(zhì)就是對文字的探究過程。許多的學生看一篇文學作品,往往注重的是故事情節(jié),根本不會細細品味文字的妙處。金圣嘆說“吾最恨人家子弟,凡遇讀書,都不理會文字,只記得若干事跡,便算讀過一部書了?!比~圣陶也說過:“講龜兔賽跑,不能只講兔怎么輸了,龜怎么贏了的故事,那不是語文?!?/p>
語文教學抓住了語言,也就抓住了語文教學的根本。隨著快餐文化的不斷流行,碎片式快餐式的閱讀成了學生的主要閱讀方式,于是他們沒有耐心細細品味語言,而如果語文課的教學也迎合學生的特點,囫圇吞棗地學習一篇課文,文學作品的價值沒有得到極大地體現(xiàn),學生的語文素質(zhì)也就無從談起。細讀文本正是以一種探究的方式讓學生深入文本,從文本中得到養(yǎng)分。再以《祝福》為例,原文有這么一段話:“女人們卻不獨寬恕了她似的,臉上立刻改換了鄙薄地神氣,還要陪出許多眼淚來。有些老女人沒有在街頭聽到她的話,特意尋來,要聽她這一段悲慘的故事。直到她說到嗚咽,她們也就一齊流下那停在眼角的眼淚,嘆息一番,滿足地去了,一面還紛紛地評論著。”這是祥林嫂不斷嘮叨自己大意導致兒子阿毛被狼吃掉的故事時魯鎮(zhèn)女人們的反應,粗略地讀去,你似乎覺得女人們畢竟心軟,相對男人沒趣地走開,女人們雖然鄙薄但還是流下了同情的眼淚,然而細細品讀探究,你卻發(fā)現(xiàn),這個眼淚是“陪”出來的。為了聽祥林嫂的故事是“特意尋來”,最后離開時的情緒是“滿足”的,一群麻木冷漠的看客形象躍然紙上。而如果只是匆匆掃過,又如何能領會魯迅這一偉大作家通過文字表達他憂國憂民的情懷。事實上,如果老師不加以引導,學生往往一掠而過,不能發(fā)現(xiàn)文字的魅力。我們常說要讓語文回歸語文,這種具體到探究語言的實踐活動,才能真正地培養(yǎng)起學生的語言能力。
開展高中語文探究性學習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意識和創(chuàng)新能力,這需要教師有意識地在語文教學中引導學生學會發(fā)現(xiàn)、學會探索、學會創(chuàng)造,就能使語文課堂教學勃發(fā)出生機和活力,就能切實提高語文教學效率,不斷提高學生的探究性學習能力。
(編輯:劉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