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隱喻、轉喻對大學英語閱讀理解的驅動研究
2013年閩南師范大學校級教改項目(項目編號:JG201229)
林慧英,謝曉華
(閩南師范大學 外國語學院,漳州 363000)
摘要:隱喻、轉喻作為人類基本的認知方式,對于英語閱讀有著重要的驅動作用,表現(xiàn)在促進詞匯識解,在篇章層面上能幫助讀者自上而下地迅速把握文章中心,并進行正確的預測推理。相關的教學實驗證實了隱喻、轉喻對閱讀理解的驅動作用。
關鍵詞:隱喻;轉喻;閱讀理解;驅動;實驗
一、引言
閱讀是大學英語教學的一項重要內(nèi)容,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制定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對大學英語閱讀教學提出的基本要求為非英語專業(yè)本科畢業(yè)生能基本讀懂一般性題材的英文文章,能借助詞典閱讀本專業(yè)的英語教材和題材熟悉的英文報刊文章,掌握中心大意,理解主要事實和有關細節(jié)等。閱讀理解的重要性不僅體現(xiàn)在各類英語考試中閱讀題的比重上,也體現(xiàn)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上,畢竟在全球信息共享的時代,英語閱讀是人們汲取最新信息、知識的一個重要來源。目前的大學英語教學中,花在閱讀教學、練習的時間并不少,而收效并不明顯。很多學習者要么遭遇單詞障礙,無法理解重要細節(jié),要么單詞看懂了,卻無法準確把握篇章的重心。閱讀理解的過程遠非逐個理解單詞的過程,而是需要讀者主動提取信息、構建信息的一個創(chuàng)造性的過程,主要包括準確的信息提取,對文章大意和重要細節(jié)的把握,以及根據(jù)相關信息作出正確的預測和推理。
閱讀教學的發(fā)展有賴于閱讀心理的基礎研究。近年來,不斷有學者從認知角度分別探討隱喻和轉喻對于英語閱讀的驅動作用,如于廣,王松鶴[1]運用隱喻思維的詢問程式開展語篇教學的實踐研究等;魏在江[2]從指稱轉喻、謂詞轉喻、言外轉喻說明轉喻的運用能夠提高英語閱讀效率等等。前人的研究洞開英語閱讀教學引入認知機制的大門,具有很大的借鑒意義。在教學實踐中,筆者發(fā)現(xiàn)隱喻、轉喻在很多篇章中是交織并存的,共同驅動篇章發(fā)展,如:
While the others are absent,you can stretch your soul until it fills up the whole room,and use your freedom,coming and going as you please without apology,staying up late to read,soaking in the bath,eating a whole pint of ice cream at one sitting,moving at your own pace.(Unit 5 Choose to Be Alone on Purpose《新視野大學英語讀寫教程4》)。
此例中抽象詞匯“靈魂”被隱喻成一個具體的物體,可以被“拉伸直至充滿整個房間”,然后又以“熬夜讀書”、“大泡浴缸”等細節(jié)體現(xiàn)了以部分代整體的轉喻模式,表達獨享空間的自由。我們認為教學中,應能同時兼顧兩者作用,讓學習者同時掌握兩種基本思維方式,從而順利解讀篇章,提高閱讀效率。因而本研究把隱喻和轉喻結合起來,選取教材及經(jīng)典文學作品中的例子,探討隱喻和轉喻對閱讀理解的驅動作用,并以教學實驗來驗證,以期補充和延伸該領域的研究。
二、認知隱喻和轉喻對閱讀理解的驅動
20世紀80年代興起的認知語言學顛覆了把隱喻、轉喻僅看為修辭格的傳統(tǒng)觀點,認為二者都是人類基本的概念化認知機制。隱喻的本質是兩個概念域之間的映射:將始源域的圖示結構映射到目標域之上,讓人們通過始源域的結構來構建和理解目標域。人們借助熟悉的、有形的、具體的東西來理解未知的、陌生的事物,如常見的英語隱喻有time is money,life is journey等等。而轉喻研究在90年代后期蓬勃興起,涉及語言現(xiàn)象的各個方面。Lakoff & Johnson認為轉喻基于同一認知域的相互替代,用事物最突顯的、易于理解的一個方面來借代整個事物或其他方面,其主要功能是幫助我們理解那些抽象的不易為我們所把握的現(xiàn)象。Al-Sharafi認為轉喻主要由鄰近原則和因果原則來實現(xiàn),前者體現(xiàn)為部分—整體間的相互替代,后者體現(xiàn)為以因代果和以果代因的關系。[3]隱喻、轉喻二者的運作機制不同,但都對閱讀理解有著重要的驅動作用。
語言是不斷發(fā)展變化的,英語詞匯中有許多詞義演變的例子。很多研究都表明隱喻和轉喻是詞義演變的重要機制。掌握這兩種機制,學習者能有效提高詞匯習得效率,在不同語境中識解詞匯,從而提高閱讀水平。
據(jù)統(tǒng)計,英語中70%的多義詞都是隱喻或源于隱喻??梢哉f隱喻化是促成語言鮮活多變的主要因素,它基于兩個不同領域的相似點,使原本屬于一個領域的詞匯獲得投射意義,從而產(chǎn)生了新的擴展義項。高校常用的大學英語教材《新視野大學英語讀寫教程》中大量地出現(xiàn)隱喻詞匯,涵蓋了各種詞性,印證了隱喻構詞的普遍性。以下是教材中出現(xiàn)的一些例子:
Parents may attempt to compensate by showering them with material possessions.
動詞是shower原指“淋浴”或“下陣雨”,在這里作者取 “大量灑下”的特點,成為源域和目標域的相似點,投射到出于內(nèi)疚的父母大量給予孩子各種物質的行為上,形成了新穎的隱喻用法。
So when my father died of a heart attack in 1991,Jimmy was a wreck,beneath his careful disguise.
名詞wreck原意為失事船只、飛機的殘骸,而文中主人公由于摯愛的父親去世備受打擊,兩者確存在相似點,即“被嚴重毀損的”,wreck由此獲得新意即“疲憊不堪的人”。
轉喻也在詞義演變中起到重要作用,尤其在推動詞類直接轉用為另一種詞類上表現(xiàn)尤為明顯。據(jù)J.Leech講,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后的50年間通過轉類法產(chǎn)生的新詞在英語中就占10.5%。[4]教材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名詞動用現(xiàn)象即是轉喻機制運作的結果。人體器官名詞發(fā)生詞類轉換:elbow(用胳膊肘推),eye(仔細看),thumb(用拇指翻某物)等?!肮ぞ叽鷦幼鳌笔且环N常見的轉喻模式,人體器官是人完成某個動作或參與某個事件過程所必須借助的“工具”,因而被用來指代動作。
連貫是語篇的生命,而隱喻和轉喻是連貫的保證。[5]隱喻、轉喻機制能夠幫助讀者迅速掌握文章結構,自上而下地定位文章中心。
由隱喻建構的語篇模式通常是由隱喻思維將兩個事物的相似點加以擴展,由一個關鍵的相似點找到一串對應關系,層層深入,環(huán)環(huán)鋪開而成。隱喻在篇章層面上有時表現(xiàn)為一個貫穿語篇始終反復重現(xiàn)的喻體,有時是一個基本隱喻與其派生的表達式之間的呼應。[6]請看以下兩個例子:
In short the miseries of mankind are largely due to their putting a false value on things,to giving too much for their whistles.
這是本杰明·富蘭克林一篇題為Too Dear for the Whistle (得不償失的哨子)的小品文的結尾句。作者以“一只哨子”貫穿全文,前文提到兒時為一只哨子付出了遠超其價值的東西,他深感后悔,把買哨子的教訓被投射到人生其他方面和別人的人生經(jīng)歷上,形成獨特的“哨子”隱喻,即“不值得花大代價的東西”。讀者只要理解了這一隱喻,文章的中心也就了然于心了。
約翰·肯尼迪在1961年發(fā)表的就職演講中提到:
Now the trumpet summons us again-not as a call to bear arms,though arms we need-not as a call to battle,though embattled we are-but a call to bear the burden of a long twilight struggle,year in and year out,rejoicing in hope,patient in tribulation-a struggle against the common enemies of man:tyranny,poverty,disease,and war itself.
相關隱喻表達如“戰(zhàn)場”(battle)、“號角”(trumpet)“、拿起武器”(bear arms)、“負擔”(bear burden)、“黎明前的戰(zhàn)斗”(twilight struggle)等,都是從 “偉大事業(yè)是戰(zhàn)斗”的基本隱喻派生而來,使整個段落成為一個連貫的整體。
同樣,人類轉喻思維模式在語篇層面也得以體現(xiàn),主要表現(xiàn)在語篇的發(fā)展會以從概念整體到局部或從局部到整體,或從局部到概念臨近的另一局部等這樣一種轉喻模式進行。[7]因而同一個語篇中的語義關系經(jīng)常由于轉喻而處在一個連貫的關系中,這樣也提醒讀者在閱讀文本時要抓住重復出現(xiàn)的概念,以迅速把握段落或文章中心。如下例:
Follow the International Leave No trace Rules.Pack out everything that you bring in including toilet paper or plastic water bottles.Remove litter that others left behind.Be aware of local endangered or threatened species so as not to purchase souvenirs made from their skin.(Unit 8 Ecotourism 《新策略大學英語讀寫教程(2)》)
讀者應能把握pack out everything(把所有東西打包帶走),remove litter(清理垃圾)等詞語與文章第一句中l(wèi)eave no trace(不留痕跡)存在同義復現(xiàn)的特點,屬于整體—部分的轉喻模式,可以確定第一句為主題句,從而把握段落重點。
整體與局部相互替代的轉喻思維也可用來解讀以下段落:
A young woman was coming towards him,and he felt a connection with her right away.Her figure was long and thin,her spectacular golden hair lay back in curls from her small ears.Her eyes were blue flowers;her lips had a gentle firmness.In her fancy green suit she was like springtime come alive.(Unit 4 A Test of True Love 《新視野大學英語讀寫教程(2)》
作者描寫了人物的身材、頭發(fā)、眼睛、嘴唇、衣著等局部細節(jié),屬于同一認知域不同成分的共現(xiàn),實際上是構建了人物的整體形象,形成語篇連貫,在閱讀時讀者應能運用局部代整體的轉喻思維構建一個人物的整體形象,而不拘泥于對細節(jié)的辨認。
閱讀是一個需要讀者發(fā)揮主觀能動性,積極參與文本意義建構的一個過程。讀者要根據(jù)已有信息運用隱喻和轉喻的思維方式作出合理的預測和推理。以下僅以文章標題為例。標題往往承載重要信息,與正文存在不可分割的聯(lián)系。有時候借助隱喻或轉喻思維,便可從標題中預測文章主旨。如《新視野大學英語讀寫教程4》Unit 1 The Tail of Fame的標題即可引發(fā)讀者聯(lián)想,抽象名詞“名聲”與“尾巴”聯(lián)系在一起,顯然是兩個不同領域之間的投射,兩者之間必有相似點,而文章的第一句話即回答這樣的疑問,正如小狗永遠無法抓到自己尾巴一樣,費盡心思尋求名聲的人也只能以疲憊不堪的失敗告終,由此便可預測后文可能會提及追逐名聲的種種壞處。再如《新視野大學英語讀寫教程3》Unit 10 The Challenging Friend I didn’t know,標題已經(jīng)明示這樣的結果:我不認識的一個朋友,卻一直對我造成挑戰(zhàn)。讀者可以借由這樣的結果運用因果轉喻思維來推想原因,大膽設問:“為什么未謀面的朋友卻能產(chǎn)生挑戰(zhàn)?”“他們之間存在什么媒介?”等,并進行積極預測。隨著閱讀的深入,猜測逐漸會被印證或修改,后文揭示了該朋友與我在六十幾歲才見上面,但他在我過去的幾十年中一直通過兩人共同的姨媽的口頭和信件的介紹,對我產(chǎn)生鞭策作用。此例中,基于因果關系的轉喻使整個篇章置于一個連貫、首尾呼應的整體中,同時也提供了正確預測推理的執(zhí)果索因的路徑。
三、認知隱喻、轉喻運用于大學英語閱讀教學的實驗
本實驗選取閩南師范大學13社工(2)為控制班,13法學(2)為實驗班。原因是兩個班級在經(jīng)過兩個學期的大學英語學習后,具有一定的英語閱讀能力。另外兩個班在前兩次的期末英語考試中成績很接近,英語水平相當。
(1)實驗開始前進行有關隱喻、轉喻的問卷調查。
(2)實驗為期12周。采用相同教材《新視野大學英語讀寫教程3》和《新策略大學英語讀寫教程3》進行精讀和泛讀教學,在控制班按照常規(guī)的英語教學程序,對閱讀中出現(xiàn)的隱喻、轉喻現(xiàn)象以修辭的形式向學生解釋;對實驗班學生,教師明確授課任務為提高學生在閱讀中運用隱喻、轉喻認知方式的能力,在閱讀課上,主要以隱喻、轉喻為線索進行詞匯、句子、文章結構的分析,并通過相關閱讀練習強化學生在閱讀中結合認知方式的做法。
(3)實驗結束后兩個班級進行四篇帶有隱喻、轉喻的閱讀理解的后測,成績通過SPSS進行統(tǒng)計分析。
實驗前的問卷調查表明兩個班級學生隱喻、轉喻概念普遍薄弱,大部分學生(78%)意識到它們是修辭方式,只有少數(shù)學生(9%)認為它們對于閱讀理解起著作用。
后測的實驗數(shù)據(jù)由SPSS15.0 for Windows軟件系統(tǒng)處理,所采用的統(tǒng)計方法是T檢驗。
表1 實驗班和控制班后測成績的獨立樣本T檢驗
如圖所示,實驗班的平均分明顯高于控制班的平均分;在標準差上,控制班比實驗班高出1.372 4分;P=0.026<0.05。這些數(shù)據(jù)說明了控制班和實驗班有顯著的差異。通過12周的教學實驗,實驗班學生成績明顯高于控制班。說明實驗班學生經(jīng)過培訓,初步具備了隱喻、轉喻思維能力,并能有意識地在閱讀實踐中加以運用;相反,控制班學生對隱喻、轉喻的認識停滯在傳統(tǒng)修辭格上,并不能有意識地在閱讀中把隱喻、轉喻當作認知方式對詞句、篇章作出解讀。
四、結語
隱喻、轉喻作為人類基本的認知方式,它們不僅是詞匯詞義演變的重要機制,還在建構篇章連貫中起重要作用。它們對于英語閱讀理解有著重要的驅動作用。相關的教學實驗也表明將認知隱喻、轉喻運用于大學英語閱讀教學,學習者的閱讀效率有明顯提高。因而學習者要解決詞匯瓶頸,迅速把握文本中心,進行正確預測推理,從整體上提高閱讀效率,就要學習一定的隱喻、轉喻知識,掌握隱喻、轉喻認知方式,并有意識地在閱讀實踐中加以運用,形成學習的良性循環(huán)。
參考文獻
[1]于廣,王松鶴.隱喻認知解讀中的Figurative Thinking——一堂語篇閱讀教學課程的個案分析[J].外語學刊,2011(2):52-55.
[2]魏在江.概念轉喻與英語閱讀教學[J].外語界,2009(1):71-77.
[3]陳香蘭.語言與高層轉喻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
[4]張韻斐.現(xiàn)代英語詞匯學概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5]李勇忠.語篇構建中的隱喻和轉喻[J].外語學刊,2008(2):51-54.
[6]侯奕松.隱喻研究與英語教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7]孫志農(nóng).談語篇連貫的轉喻機制[J].天津外國語學院學報,2007(3):39-42.
DOI:10.3969/j.issn.1009-8976.2015.01.023
收稿日期:2014-12-10
基金項目:2014年福建省教育廳A類人文社科項目(項目編號:JA14187S)
作者簡介:林慧英(1978—),女(漢),福建莆田,碩士,副教授主要研究認知語言學及大學英語教學。
中圖分類號:H3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8976(2015)01-0079-04
A study on the pushing effect of cognitive metaphor and metonymy on college English reading comprehension
LIN Hui-ying,et al.
(MinnanNormalUniversity,SchoolofForeignLanguages,Zhangzhou363000,China)
Abstract:As two basic cognitive styles,metaphor and metonymy can effectively push people to comprehend English reading materials.They can promote learners’ vocabulary acquisition,help readers rapidly grasp main ideas in a top-down way and enable readers to make reasonable predictions and inferences.A related experiment is done to confirm their positive effects on reading comprehension.
Key words:metaphor;metonymy;reading comprehension;pushing effect;experi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