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汜津
摘要:文化課是華文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文化課體驗式的學習能豐富海外生課余生活:教學中,學生通過文化項目和藝術技能對文化意象產生較為深刻的感性認識,從而對中國文化有全新的認識及體會。文化課增強了留學生們在華學習的興趣,豐富了他們的視野和課外生活。
關鍵詞:海外;留學生;中國文化課;教學探索
中圖分類號:G71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1422(2015)11-0063-02
一、引言
中國文化,亦叫中華文化、華夏文化或華夏文明,是中國56個民族文化的總稱。她流傳年代久遠,地域甚廣,是社會政治和經濟的反映。本文所討論的《中國文化》是指作為對外漢語教學及華文教育的一門獨立的課程,區(qū)別于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文化因素教學。這是一門學生更進一步接觸與理解中國文化與中國社會的課程。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中國文化》課程還單獨被列入國際漢語教師資格考試科目。其學習對于中國人尚且充滿挑戰(zhàn),而對于外國人的中國文化教學,則要以采取淺層即體驗型的感性灌輸為主。那么,如何才能讓學生從晦澀難懂的文化理論課中走出來,更好地在感性上認識和了解中國文化?
二、教學探索
(一)漢語長期班《中國文化》必修課
2011-2012學年度第一學期,根據校華文教育專業(yè)部的安排,筆者擔任華文D班必修課《中國文化》的教學。D班學生是學習過一年半漢語的學生,漢語水平較高,層次為中級下學期,《中國文化》可以說是他們進入中國社會、加深對中國認識的一門必修課。總的來說,教學達到了預期的教學效果,受到學生的歡迎。
華盛頓圖書館上有意大利教育家瑪麗亞·蒙臺梭利的格言:“我聽見了就忘記了,我看見了就記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边@一格言道出了人們獲取知識之途的真諦,許多事實充分告訴我們:百聞不如一見,百見不如一做。針對生本教學原則,筆者進行如下教學設計——“動手做”:將中國文化這一意象轉化為具體的活動性的教學,分專題教學:地理、歷史、民俗、民族、書法、繪畫、剪紙、文學、科技、音樂、中醫(yī)中藥、中華武術……在進行“中國書法”、“中國畫”、“中國剪紙”這些部分內容的學習時,筆者特地準備了毛筆、墨水、宣紙、顏料、剪刀等材料,把課堂的主導權交給學生。其中,寫毛筆字用時為2次課(4節(jié)),比預計的時間長。這一屆學生漢語水平較高,可以深入講解比如中國文學和科技部分的內容。學期考試采用閉卷考試的形式,但給予指導,考試內容與最后一課的“中國文化知識擂臺賽”相承,難度適中偏易,目的是讓學生能學有所獲。
以下為一學期教學綱要:
周次專題
1教學準備
2緒論,激趣;中國地理簡說
3中國民俗
4中國民族
5中國歷史簡說
6漢字、書法
7中國書法
8中國畫
9中國剪紙(1)
10中國剪紙(2)
11中國吉祥象征、中國工藝、藝術、姓氏
12中國神話傳說
13中國文學
14戶外教學——赴博物館參觀
15中國傳統(tǒng)科技
16中醫(yī)藥、中國武術
17中國民樂
18中國文化知識擂臺比賽
(二)以中國文化為主要內容的中級精讀課
2011-2012學年第二學期,筆者擔任D班精讀課的教學,該課程使用的教材是《新編漢語教程》第三冊(下),這是一本以中國文化與社會為內容的教科書,共15個課,每課由一個主題組成:第1課《京劇》,第2課《中國地理》、第3課《中國歷史》,這是一部中級漢語水平的中國文化綜合教材,但是文化痕跡深,對于通用型漢語學習者來說不是很理想,學生也就此提出過建議,因而從2012-2013學年開始,D班精讀教材改為通用型內容的《中級精讀教程》。
(三)《中國文化》第二課堂
2011-2012學年度第一學期以后,我校海外班級除去AFS班外,其他班級并沒有專門開設《中國文化》必修課。2013-2014學年第二學期,筆者受到之前任教D班必修課以及《影視欣賞》、《漢字趣談與書法》,以及《學唱中文歌》等第二課堂的啟發(fā),嘗試開設《中國文化與藝術》第二課堂。
第一次《中國文化藝術》第二課堂分專題教學,整個教學計劃及教學內容如下(第二課堂從第7周至13周上課):
第7周:激趣教學——中國地理、歷史、社會、民族、節(jié)俗(課件和影視)
第8周:中華文化及藝術專題——簡筆畫、剪紙
第9周:中華文化及藝術專題——剪紙、簡筆畫、硬筆書法、毛筆書法
第10周:中華文化及藝術專題——中國書法
第11周:中華文化及藝術專題——中國畫
第12周:中華文化及藝術專題——中國畫鞏固、中國民樂、民歌、詩歌、繞口令
第13周:中華文化及藝術專題——中華好養(yǎng)生——民族舞、八段錦、穴位養(yǎng)生、中國美食
繼此次開設《中國文化與藝術》第二課堂之后,2014-2015學年第一學期,筆者汲取兄弟院校中山大學國際文化學院“中國文化沙龍”的經驗,開設《中國文化沙龍》(Chinese culture salon)第二課堂,旨在豐富海外生課余生活,讓學生通過藝術技能的親身體驗,以及對文化意象的感性認識對中國文化有個認識及體會。
中國文化沙龍第二課堂也是分專題教學,整個教學計劃及教學內容大致與上學期相同,但也進行了更為系統(tǒng)的調整,使每次課分別對應一個專題。內容如下:
第1次課:中國文化沙龍專題之中國文化概述——中國地理、歷史、社會、民族、節(jié)俗、穴位養(yǎng)生(課件和影視)
第2次課:中國文化沙龍專題——中國音樂(民樂、民歌、音樂、詩歌、繞口令)
第3次課:中華文化沙龍專題——中國書法(以毛筆書法為主)
第4次課:中華文化沙龍專題——中國畫體驗(竹子、葡萄、馬)
第5次課:中華文化沙龍專題——中國剪紙(雙喜字、四折、六折、八折剪紙、藝術剪紙)
第6次課:中華文化沙龍專題——中華好養(yǎng)生(民族舞、八段錦、穴位養(yǎng)生、中國美食)
第7次課:中華文化沙龍專題——中國方言——粵語入門體驗
2014-2015學年上學期是筆者開設中國文化第二課堂的第二個學期,因為有了之前的經驗,教學的素材與技藝比以前有所改善,報名以及到課的學生都非常多,生源相對穩(wěn)定??v觀此7期的興趣課,能堅持到來的學生多達30位,他們都充滿熱情,非常認真。結課時大家都流露出興奮與感恩之情,令人欣慰;在教學法上,筆者采用“速成”和“體驗”的方法,讓學生在較短時間內體驗并學習中國音樂、中國書法、中國畫、中國剪紙、民族舞及中華養(yǎng)生知識等文化藝術元素,讓其收到最佳學習效果,學生也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學有所成,最大限度地增強了對中國文化的感性認識。課程很短暫,只有7-8次,但更廣闊的教學在課外。課余,筆者先后組織學生參觀了廣州市各大博物館、品嘗北京路喝茶文化等戶外活動,在實踐中延伸了中國文化課堂,豐富了學生的視野。針對中國文化課的教學,筆者也充分聽取學生的意見,在課外及結課后仍與學生在網絡上保持中國文化藝術信息的溝通與交流。
三、余論
借鑒兄弟院校及國家漢辦漢語教師培訓的經驗,筆者認為中國文化沙龍還可增選以下內容,比如:學編中國結、繪制青花瓷、設計京劇臉譜、包餃子、珠算等。這對教學素質與素材提出了更高要求。隨著電子信息技術的普及與發(fā)展,我們可利用的平臺也將更加廣闊。國內不少高校也整編《中國文化》教學材料,比較有代表性的有《中國概況教程》和 《中國文化》(上外版和北語版),一部較新的《21世紀對外漢語教材:中國文化》也已面世。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我們有更多機會去嘗試開設這樣的體驗課程或活動。
參考文獻:
常峻.民俗文化與對外漢語教學[J].上海大學學報,2002(1).
責任編輯陳春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