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璽
前后路手術在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中的效果及對椎體參數(shù)的影響觀察
李玉璽
目的觀察與比較前后路手術在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中的臨床效果及對椎體參數(shù)的影響情況。方法54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隨機分為A組(給予后路手術)和B組(給予前路手術),各27例。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后的總優(yōu)良率、治療前后不同時間的椎體參數(shù)。結果B組的治療總優(yōu)良率92.59%高于A組77.78%,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治療前A組與B組的Cobb角、椎體前緣丟失率、椎體后緣丟失率、椎間隙高度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4、12周B組均優(yōu)于A組,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結論前路手術在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中的臨床效果明顯優(yōu)于后路手術,且其在椎體參數(shù)的改善方面也優(yōu)于后路手術,因此認為前路手術更為適用于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的治療。
前路手術;后路手術;胸腰椎爆裂性骨折;臨床效果;椎體參數(shù)
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是臨床中相對較為嚴重的一類骨折,本類骨折的治療與其他多個方面的研究均不乏見,而因本類骨折位置的特點,對其治療的要求相對較高,其中前后路手術的比較性研究即是較熱的方面[1],但是對于兩類手術的細致效果研究仍是探究空間較大的方面。因此,本文中作者就前后路手術在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中的臨床效果及對椎體參數(shù)的影響情況進行觀察與比較,結果總結分析如下。
1.1 一般資料 將本院2014年9月~2016年1月收治的54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隨機分為A組和B組,各27例。A組患者中,男17例,女10例,年齡21~62歲,平均年齡(37.3±8.3)歲,骨折至治療時間0.5~6.5 d,平均時間(2.0±1.6)d,其中胸椎骨折患者14例,腰椎骨折患者13例;骨折原因:車禍致傷患者15例,墜落致傷患者9例,其他原因致傷患者3例。B組患者中,男18例,女9例,年齡20~62歲,平均年齡(37.5±8.5)歲,骨折至治療時間0.5~7.0 d,平均時間(2.2±1.7)d,其中胸椎骨折患者14例,腰椎骨折患者13例;骨折原因:車禍致傷患者16例,墜落致傷患者8例,其他原因致傷患者3例。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骨折部位、骨折至治療時間及骨折原因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jīng)醫(yī)院倫理委員會通過,患者對研究知情及同意。
1.2 方法 A組患者以后路手術的方式進行治療,患者以俯臥位下接受治療,進行全身麻醉后以骨折部位為中心點做正中切口,充分暴露病灶,以椎弓根螺釘進行定位,然后采用椎弓根探子進入椎體,再將椎板切除,進行植骨處理,以預彎棒進行軸向撐開處理,復位滿意后進行橫連的安裝,進行其他后期處理。B組患者以前路手術的方式進行治療,患者以側臥位下接受手術治療,從側前方作為手術入路,根據(jù)骨折部位進行合適部位的選取,將骨折椎體及其上下椎體進行次全切,椎間盤也進行處理,減壓處理后再以前路腰椎固定系統(tǒng)進行處理,復位后進行植骨融合處理,復位滿意后進行橫連的安裝,進行其他后期處理。
1.3 觀察指標 統(tǒng)計及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后的總優(yōu)良率、治療前后不同時間的椎體參數(shù),其中椎體參數(shù)檢測指標為Cobb角、椎體前緣及后緣丟失率、椎間隙高度,以X線片進行檢查統(tǒng)計。
1.4 療效評價標準[2]以患者治療后植骨融合良好,且骨折導致的相關癥狀體征消失,同時活動正常,無不良反應為優(yōu);以患者治療后植骨融合良好,且骨折導致的相關癥狀體征輕微,同時活動稍微受限為良;以患者治療后植骨融合良好,存在輕中度的疼痛等不適感,同時活動受限,僅可進行輕微活動為可;以患者治療后植骨融合較差,且骨折導致的相關癥狀體征突出為差??們?yōu)良率=優(yōu)率+良率。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的治療總優(yōu)良率比較 A組患者治療后優(yōu)16例,良5例,可5例,差1例,總優(yōu)良21例,總優(yōu)良率為77.78%;B組患者治療后優(yōu)22例,良3例,可2例,差0例,總優(yōu)良25例,總優(yōu)良率為92.59%。B組的治療總優(yōu)良率高于A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不同時間的椎體參數(shù)比較 治療前,A組患者的Cobb角、椎體前緣丟失率、椎體后緣丟失率、椎間隙高度分別為(23.13±3.48)°、(49.89±4.23)%、(3.61±0.33)%、(37.23±2.25)mm;B組的Cobb角、椎體前緣丟失率、椎體后緣丟失率、椎間隙高度分別為(23.17±3.43)°、(49.92±4.18)%、(3.63±0.32)%、(37.30±2.22)mm。治療后4周,A組患者的Cobb角、椎體前緣丟失率、椎體后緣丟失率、椎間隙高度分別為(8.10±0.76)°、(14.20±1.55)%、(1.98±0.13)%、(50.25±2.63)mm;B組的Cobb角、椎體前緣丟失率、椎體后緣丟失率、椎間隙高度分別為(6.04±0.52)°、(11.36±1.20)%、(1.45±0.10)%、(54.11±2.80)mm。治療后12周,A組患者的Cobb角、椎體前緣丟失率、椎體后緣丟失率、椎間隙高度分別為(8.15±0.80)°、(14.31±1.56)%、(1.99±0.14)%、(50.17±2.59)mm;B組的Cobb角、椎體前緣丟失率、椎體后緣丟失率、椎間隙高度分別為(6.10±0.55)°、(11.42±1.23)%、(1.46±0.10)%、(54.09±2.78)mm。治療前A組與B組的Cobb角、椎體前緣丟失率、椎體后緣丟失率、椎間隙高度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4、12周B組Cobb角、椎體前緣丟失率、椎體后緣丟失率、椎間隙高度均優(yōu)于A組,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
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是臨床較為嚴重的骨折,此類骨折往往伴有脊髓方面的損傷,因此對此類骨折的治療重視程度極高,相關治療研究也較為多見[3,4],其中前路與后路手術在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中的效果研究包括比較性研究均不少見,但是對于其療效的細致性比較性研究卻十分不足,另外椎體參數(shù)作為有效評估其復位效果及穩(wěn)定性的重要指標[5-7],對此方面的比較意義也較高。本文中作者就前后路手術在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中的臨床效果及對椎體參數(shù)的影響情況進行觀察與比較,比較結果顯示,B組的治療總優(yōu)良率92.59%高于A組77.78%,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治療前A組與B組的Cobb角、椎體前緣丟失率、椎體后緣丟失率、椎間隙高度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4、12周B組均優(yōu)于A組,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隙饲奥肥中g的臨床優(yōu)勢。
綜上所述,前路手術在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中的臨床效果明顯優(yōu)于后路手術,且其在椎體參數(shù)的改善方面也優(yōu)于后路手術,因此前路手術更為適用于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的治療。
[1]周鷹飛,趙宙,楊艷敏.脊柱前路內(nèi)固定器系統(tǒng)與脊柱后路椎弓根釘棒系統(tǒng)內(nèi)固定治療腰椎爆裂性骨折療效對比.臨床和實驗醫(yī)學雜志,2016,15(1):19-23.
[2]艾克熱木江·木合熱木,孫宇慶,武忠炎,等.胸腰段脊柱爆裂性骨折植入物前路與后路修復比較:Cobb角丟失、Frankel功能分級改善以及椎體高度丟失的Meta分析.中國組織工程研究,2015,19(4):634-641.
[3]張建新,李玉明,張?zhí)K斌 ,等.脊柱前路內(nèi)固定器系統(tǒng)與脊柱后路椎弓根釘棒系統(tǒng)治療腰椎爆裂性骨折的療效比較.創(chuàng)傷外科雜志,2016,18(5):272-276.
[4]黃曉楠,張勇.三種方式置入植入物修復腰椎爆裂性骨折后的骨性融合及矯正度和功能恢復.中國組織工程研究,2014,18(22):3498-3503.
[5]亞俊,馬志堅,廖鵬.前后路手術治療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合并脊髓神經(jīng)損傷的療效.中國實用神經(jīng)疾病雜志,2014,17(16):13-15.
[6]陳世忠.早期手術治療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臨床研究.中國醫(yī)藥導報,2010,13(7):19-20.
[7]章仕元,楊林,丁國強.前路減壓植骨及“Z”型鋼板內(nèi)固定治療胸腰椎爆裂性骨折臨床價值探討.實用醫(yī)院臨床雜志,2011,8(1):47-48.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23.018
2016-10-28]
112700 調(diào)兵山市鐵煤集團總醫(y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