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諷刺是一種優(yōu)雅的冒犯
      ——論謝德林的仇恨敘事學(xué)及其成因(上)

      2016-01-28 11:53:27北京李建軍
      名作欣賞 2016年10期
      關(guān)鍵詞:諷刺

      北京李建軍

      ?

      諷刺是一種優(yōu)雅的冒犯
      ——論謝德林的仇恨敘事學(xué)及其成因(上)

      北京李建軍

      摘 要:本文從諷刺、作者形象、影響力等角度,全面考察了謝德林作品,分析了其內(nèi)在的問題,進而指出:真正的現(xiàn)實主義文學(xué),固然應(yīng)該是尖銳的,但也應(yīng)該是仁慈的;它考驗作家的道德勇氣,也考驗他的包容心和愛的能力。也就是說,作家不能冷冰冰地觀察和敘述,更不能抱著充滿敵意和仇恨的態(tài)度來寫作。一切極端形態(tài)的憎恨情緒,都將減損作品的影響力和生命力。

      關(guān)鍵詞:謝德林 諷刺 仇恨敘事 作者形象

      重估俄蘇文學(xué)(十六)

      仙人掌歪歪扭扭,茅草凌亂,

      還有帶來恐懼的毒蛇、蜥蜴,

      你們是大自然母親凄慘的夢,

      我覺得你們同樣值得珍惜。

      瘟疫,疾病,黑暗,殺戮與災(zāi)難,

      蛾摩拉與所多瑪,盲目的城鎮(zhèn),

      欲壑難填的愿望,張開的嘴唇,——哦,

      你們也會輪到祈禱的時辰!

      以上帝的名義,永遠寬容慈悲,

      我祝福你們,祝你們也有好運!

      ——巴爾蒙特:《丑八怪(十四行詩)》(1899)

      文學(xué)敘事的說服力和感染力,來自于作者對自己情緒和語氣的理性控制。越是克制和內(nèi)斂的敘事,越是會吸引讀者;越是恣縱和發(fā)泄的敘事,越是會令人厭倦。真正好的有力量的反諷,也應(yīng)該是深沉而內(nèi)斂的。諷刺當(dāng)然是對丑和惡的冒犯,但它是一種優(yōu)雅的冒犯,體現(xiàn)著一種良好的人文教養(yǎng)。

      在19世紀的俄羅斯作家中,薩爾蒂科夫-謝德林是一個情感特別外向和激烈的人。不滿和仇恨是他面對生活的基本態(tài)度,也是他展開寫作的敘事動力。他看得見生活的黑暗,卻看不見它的光明;聽得見冬天夜晚里鴟梟的叫聲,卻聽不見春天陽光下燕子的呢喃。他的小說所描寫的世界,幾乎沒有一絲光芒和溫暖。他只描寫一種德行,那就是邪惡。這種關(guān)于惡的極端化敘事,常常使人壓抑得喘不過氣來。1897年4月10日,契訶夫就曾在寫給柯諾維采爾的信中,批評謝德林的“單調(diào)的寫法卻使人有點疲倦”①。

      就敘事內(nèi)容來看,謝德林的作品所處理的事象和題材,與果戈理、岡察洛夫和阿克薩科夫的小說比較接近。岡察洛夫的《奧勃洛摩夫》以敘事的滯緩和描寫的密實為特點,但是,它不僅具有分析生活的理性態(tài)度,而且,對人物內(nèi)心深處的善良和殘存的教養(yǎng),也絕不抹殺;阿克薩科夫的《家庭紀事》,則平靜而舒緩,用充滿暖意和人情味的筆觸,寫出了家庭內(nèi)部的細小而微妙的沖突,常常帶給讀者會心一笑的親切感;果戈理的敘事,雖然充滿諷刺和嘲笑,卻謔而不虐,既表達了對生活的不滿甚至抗議,也表達了對人物的同情,顯示出一種感傷中不乏溫暖、諷刺中充滿哀矜的敘事態(tài)度。

      然而,與這些“柔性敘事”和“軟性諷刺”不同,謝德林的敘事顯得僵硬而恣意,充滿對生活和人物的毫不寬假的仇恨情緒和否定態(tài)度。謝德林在一個地方說:“我們的文學(xué)至今尚未完全擺脫長期統(tǒng)治著它的對待生活的否定態(tài)度。我們迄今對正面典型還抱著不信任的態(tài)度?!雹谑聦嵣?,很多時候,他自己就不曾擺脫“對待生活的否定態(tài)度”,就對“正面典型”抱著不信任的態(tài)度。他總是以絕對的“否定態(tài)度”來寫絕對的“負面典型”。他傾向于將人性和生活中的惡無限放大,習(xí)慣于用極端化的方式揭露貴族和農(nóng)奴主不可理喻的顢頇和歇斯底里的殘暴。

      1

      謝德林的《外省散記》(1857)曾經(jīng)是一部影響很大的紀事作品,它所講述的,多是“結(jié)構(gòu)松散、斑駁雜陳的故事”;而且,作者在展開敘述的時候,鋒芒外露,語氣嚴厲,淋漓盡致地發(fā)泄著自己對生活的不滿和厭惡:“哦,外??!你腐蝕人們,扼殺一切獨立的見解,冷卻心靈的火花,你毀滅一切,連希望這一本能在內(nèi)?!雹劭傊?,“外省的生活壞透了”④!這樣的生活,只配被詛咒;生活在其中的人,也只配得到毀滅的命運。在這部紀實性質(zhì)的作品所寫到的近三百個人物中,多有人格變態(tài)的“畸形兒”和“冷嘲狂”。其中的菲羅維里托夫簡直就是一個毫無人格尊嚴的變態(tài)狂。他喜歡人家叫他“一條狗”的諢名;他仇恨一切,“若是仇恨和憤怒把我的心咬噬得還不夠,我就使足勁兒用人為的辦法在自己身體里煽起肝火”⑤。這樣的人物,顯然是畸形和虛假的。他是作家發(fā)泄情緒的工具,是任性的主觀化寫作的犧牲品。

      在四幕諷刺劇《影子》⑥里,年輕的局長克拉維羅夫為了巴結(jié)公爵大人,竟然勾引老同學(xué)的妻子索菲亞,并把她送給公爵當(dāng)情人。在長篇小說《波謝洪尼耶遺風(fēng)》中,謝德林同樣淋漓盡致地渲染那些極端殘暴的施虐狂行為?!拔摇钡哪赣H心理陰暗而狠毒,原本自由的姑娘馬芙露莎,為了愛情嫁給了農(nóng)奴巴威爾,但又不愿放棄自己的自由身份,這惹怒了“我”的無法無天的母親。她命令馬芙露莎的丈夫親自動手鞭打她,直到將她活活折磨死?!拔摇钡墓酶杆_維里采夫,也同樣心狠手辣,他將新婚不久的妻子打得死去活來,女仆烏麗塔則被他用皮鞭活活打死?!拔摇钡墓霉脤φ煞蛩_維里采夫的復(fù)仇手段,更顯陰鷙和酷虐——她通過要挾手段,將丈夫的財產(chǎn)剝奪過來,然后,像對待農(nóng)奴一樣對待他,毫不留情地折磨他:“有一次,她忽然想到給丈夫套上調(diào)馬索,趕著他像馬似的跑圓場?!雹咚€讓情人幫助自己折磨丈夫,直到將他整死才罷休。然而,她自己的下場,也一樣悲慘和窩囊,一樣令人難以置信——她寵愛的女管家,竟然唆使一群女仆,用枕頭將她活活悶死了。

      童話和寓言,本來是一種活潑有趣的文體,然而,謝德林《童話集》中的寓言故事,卻敘事單調(diào),詞鋒外露,了無意趣。例如,在《健忘的綿羊》中,他將動物與人直接聯(lián)系起來:“凡是從他身旁走過的人都會說,這只綿羊放在牲口棚里可不是地方,應(yīng)該讓他當(dāng)村長啊!……一只綿羊,而且還是憂郁癥患者,今后等待著他的,除了一把屠刀,還能有什么呢?!”⑧這樣的敘事,無論怎么看,都顯得有些滑稽和唐突,不僅缺乏《伊索寓言》和《克雷洛夫寓言》含蓄而深永的意味,而且,像他的兩部長篇小說和一部四幕諷刺劇一樣,給人一種陰郁而僵硬的消極印象。

      1875年至1880年,薩爾蒂科夫-謝德林完成并出版了長篇小說《戈洛夫廖夫老爺一家》(亦譯《哥略夫里奧夫家族》《戈洛夫廖夫一家》)。在他的筆下,戈洛夫廖夫一家,無論男女,無論老少,沒一個好人。他們從降生那一刻起,就是不道德的人,就是令人厭惡的人。他們沒有過哪怕一瞬間的可愛的時候,也不曾做過哪怕一件值得贊賞的事情。在他們的內(nèi)心,甚至從來就不曾產(chǎn)生過正常人的愿望和思想。他們生來就屬于丑惡的“可恨階級”,就只配做小說家筆下被嘲笑的壞蛋。

      無論從事理的角度還是從人情的角度來看,謝德林的敘事都很難令人信服。他對生活和人物充滿仇恨和偏見。對小說中人物的命名,從來就是一種嚴肅的修辭行為,總會表現(xiàn)出作者對人物的態(tài)度。在《戈洛夫廖夫老爺一家》里,作者給人物起了很多侮辱性的諢名,什么“渾蟲”“討厭鬼”“真正的吸血鬼”“小猶大”等;在長篇小說《波謝洪尼耶遺風(fēng)》里,他給人物起了“蛇妖菲斯卡”“萬卡-該隱”等諢名。⑨在他的敘述中,人物一出場就是壞人,在整個生活的過程中也一直是壞人,到死的那一刻仍然是壞人。作者對人性中善惡的交織和沖突,毫無興趣,對人物在某些特定時刻應(yīng)該有的歡樂、善念和悲傷,全都采取無視的態(tài)度。陀思妥耶夫斯基試圖揭示善惡斗爭的復(fù)雜情形,并致力于在惡中發(fā)現(xiàn)善的存在,揭示出善的艱難成長和重要價值;而謝德林沒有這樣的興趣,他從不分析人物的個性和生活態(tài)度形成的復(fù)雜原因和具體過程,也看不到善的存在和巨大力量。他的敘述屬于典型的“片面化敘事”和“無過程化敘事”。

      在《戈洛夫廖夫老爺一家》開始的時候,女主人阿林娜·彼得羅夫娜·戈洛廖娃,就已經(jīng)是年近六十的一家之長。她貪婪吝嗇,專橫獨斷,是一個除了金錢什么也不愛的孤家寡人。為了聚斂財富,她甘愿吃別人無法吃的苦。但是,作者并不打算贊美她勤勤懇懇的吃苦精神。在他看來,掙錢本身就是罪過,所以,無論為此付出多少努力,都是不值得贊賞的;不僅如此,作者還要把有錢人的壞德性全都加之于她。

      作為一個有錢的地主,阿林娜自然是不配得到婚姻上的幸福的。她的丈夫簡直就是一個一無是處的廢物。他從小就胡作非為,毫無可愛之處,到了老年,依然像頑童一樣令人厭惡。他“模仿椋鳥啼叫、公雞打鳴以及諸如此類的玩意,還撰寫所謂的‘自由體詩’”⑩。他喜歡吹牛、酗酒,埋伏在走廊里騷擾使女們,對妻子則既懼怕又充滿仇恨,偶爾把頭探進妻子房間半開的門里,罵一聲“魔鬼”,然后跑開。他們沒有絲毫夫妻的情分,彼此只有厭惡和仇恨:“丈夫管妻子叫‘妖婆’和‘魔鬼’,妻子管丈夫叫‘風(fēng)磨機’和‘無弦琴’。他們就在這種關(guān)系中一起生活了四十多年,兩人誰都不曾想過這種生活有什么不正常的地方?!?這樣的心性和人格完全不成熟的人物,簡直就是病態(tài)的偶然現(xiàn)象,很難讓人相信它有什么正常意義上的普遍性。

      最讓人費解的是,在謝德林的敘述中,阿林娜對自己的四個孩子——三個兒子和一個女兒,也同樣抱著冷漠無情的態(tài)度,視之為“多余的累贅”:“對大兒子和女兒,她連提都不屑一提,對小兒子,也多少有點冷淡,不過對二兒子波爾菲里,倒不是喜愛,而是有點怕他?!?他的大兒子從小就特別壞,屢教不改,就連毒打都不起作用,阿林娜一再對他說:“我非宰了你不可!我就是宰了你,也不擔(dān)責(zé)任!皇上也不會為這事懲罰我!”當(dāng)他陷入絕境,母親卻毫無惻隱之心,拒絕施以援手,甚至想把他推給農(nóng)民去養(yǎng)活,最后,在不得不接受他的情況下,也要嚴格地執(zhí)行自己的“計劃”:“只要討厭鬼不餓死就行了。”

      在作者的敘述中,阿林娜對女兒安娜也同樣無情。聽到女兒的死訊,她完全無動于衷;對兩個沒爹沒娘的外孫女,她也極為冷淡,沒有表現(xiàn)出哪怕一點點外祖母應(yīng)該有的慈愛。她的利害算計完全是不可理喻的:“上帝多么仁慈,兩個孤女吃不了多少面包,可是我的老年卻得到了安慰!上帝召去一個女兒——倒給了兩個!”?她整天琢磨的問題,就是她的哪一個兒女將成為她的“死對頭”。

      這樣的描寫,不僅缺乏人性意義上的真實和可信,而且缺乏文學(xué)意義上的價值。就前者說,自從孩子出生后,從哺乳喂養(yǎng)他們開始,母嬰之間就會確立最自然意義上的親密而牢固的關(guān)系,無論后來有多么大的變化,這種超乎一切的愛的關(guān)系,都會在他們心中留下深深的印痕,甚至?xí)顾麄冊跓o論什么情況下,回憶起這種愛來,哪怕是一瞬間,都會體驗到深深的幸福和感動;就后者說,文學(xué)敘事和描寫的效果,會因作者的非人性化處理,而失去最起碼的說服力。讀者會問:如此毫無人性的母親,果真有嗎?即便真有,將她寫出來,于讀者的人生又有什么意義?在談到莎士比亞所塑造的完美的女性形象的時候,羅斯金說:“在他的筆下,她們被描寫成一貫決策正確、可信、聰慧的顧問——公正無私與純潔的楷模——即使她們無力救人,但意志仍然堅定?!?他認為這些美好的女性形象,“幻化出了無窮無盡、各式各樣的溫柔、典雅和智慧力量,從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尊貴與公正蘊涵著某種經(jīng)久不衰、無與倫比的意義”?。當(dāng)然,我們并不反對作家塑造“惡婦”的形象,因為,莎士比亞自己就塑造了麥克白夫人(Lady Macbeth)、里根(Regan)和高納里爾(Goneril)這三個可怕的女人形象;我們不能接受的是那種自始至終、一成不變地完全將人寫成絕對的惡人的極端而不真實的寫法。無論怎么說,莎士比亞筆下的三個壞女人,都是真實而可信的活人;而謝德林筆下的阿林娜,則完全是一個空洞而虛假的符號,是一個徒有人形的怪物。

      謝德林不僅要把人物寫成可鄙與可惡的人,還要將作者的態(tài)度強塞給他們,讓他們自己也厭惡自己和鄙視自己。作者從大兒子斯捷潘的角度,寫了他令人討厭的處境:“這片討厭的土地把他生為討厭的人,養(yǎng)成為討厭的人,如今又把他這討厭的人擁入自己的懷抱?!苯酉聛?,作者索性直接讓人物詛咒起自己的莊園:“他覺得那里好像是一口棺材!棺材!棺材!——他不知不覺地自言自語,一遍又一遍?!?作者似乎完全忘記了,他一直是將自己筆下的人物,寫成一群內(nèi)心生活混沌而無力的人,而這種人物的內(nèi)心感受始終是“模模糊糊”的,所以,壓根兒就不可能有如此清晰而強烈的情感反應(yīng)。換句話說,作者這是將自己的詛咒塞進了人物的口中。“吸血鬼”波爾菲什卡在討好母親阿林娜的時候說:“父母可以審判孩子。孩子永遠不能審判父母?!痹谛≌f中,作者謝德林似乎也總是這樣自己討好自己,因為,在他看來,作者永遠可以審判人物,而人物則不僅不能審判作者,而且還要按照作者的意旨來自己詛咒自己、自己羞辱自己。

      在謝德林的筆下,戈家莊作為一個自然意義上的地理符號,也被“憎恨”地描寫,也被嚴重地“污名化”:“戈家莊就是殘酷的、沒有心肝的死神,就是永遠窺伺新犧牲品的死神……一切死亡,一切毒劑,一切膿瘡,都是從這里產(chǎn)生的……比戈家莊更糟糕、更可惡的地方料想是不會有的了……不管怎樣也得摧毀這種過去,以免它毒化血液,把心撕碎!必須用什么沉重的東西壓住它,把它壓爛,壓得粉碎!”?作者的詛咒和愿望,幾乎樣樣都實現(xiàn)了,他的后代們確實用“沉重的東西”,將“這種過去”壓得粉碎。但是,“粉碎”之后,結(jié)果如何呢?他們所得到的,不過是更可怕的“毒劑”和“膿瘡”,是血液更嚴重的“毒化”,是整個生活和生命更巨大、更悲慘的粉碎。嚴酷的現(xiàn)實無情地嘲弄和否定了謝德林的冷酷而獨斷的“憎恨敘事學(xué)”。

      2

      謝德林常常被當(dāng)作諷刺文學(xué)作家,而與果戈理相提并論。然而,從情感態(tài)度和倫理境界方面看,它們是完全不同的兩類作品:果戈理的諷刺是同情的,而謝德林的諷刺是無情的;果戈理要教會人們懂得教養(yǎng)和尊嚴,而謝德林卻要教會人們學(xué)會憎惡和仇恨。在《果戈理是怎樣寫作的》中,魏列薩耶夫就曾指出,果戈理的諷刺所引發(fā)的“笑”,是一種“罕見的優(yōu)雅的笑”,完全不同于“我們的薩爾蒂科夫-謝德林的粗野而累贅的笑”?。

      事實上,在謝德林看來,一切藝術(shù)和文學(xué)即便不是仇恨情緒的發(fā)泄,也不能說是愛的情感的表達,所以,他態(tài)度明確地排斥藝術(shù)活動中的寬容心和同情心:“藝術(shù)同科學(xué)一樣,只根據(jù)各種生活現(xiàn)象的內(nèi)在價值做出相應(yīng)的評價,并不需要任何寬宏大量或同情心的參與?!?這樣的理念之花,必然結(jié)出同樣性質(zhì)的實踐之果。所以,就美學(xué)效果來看,他的作品就顯得過于嚴苛,有些不近人情,缺乏幽默氣質(zhì)所應(yīng)有的寬緩和包容,缺乏積極的諷刺效果和喜劇效果。毛姆批評說,俄羅斯人缺乏幽默感,所以,“俄羅斯小說里的反諷粗劣且淺顯”?。這樣的認知和判斷,用之于果戈理和契訶夫的評價,顯然是不恰當(dāng)?shù)模盟鼇碚f明謝德林的諷刺,則大體不差。

      謝德林知道喜劇是很有力量的,但他卻錯誤地理解了它,僅僅將它當(dāng)作一種令人害怕的“武器”。他希望人們笑,也希望自己的作品能有引人發(fā)笑的力量。但是,他所理解的笑,不是解放性和積極性的,而是壓抑性和消極性的:“‘這是最鋒利的武器,因為沒有比意識更能致缺陷于死命的,缺陷已被識破并且因它而發(fā)出了笑聲。’笑能夠在精神上打倒人。薩爾蒂科夫·謝德林寫道:‘笑是最可怕的?!?在謝德林的理解中,“笑”不是包含著自由、寬容的幽默,也不是普通意義上的諷刺,而是一種緊張的心理反應(yīng),是嚴厲而無情的嘲弄和譴責(zé),而他引人發(fā)笑的目的,也不是別的,而是要引起人們的恐懼情緒和仇恨沖動。他把“笑”當(dāng)作“可怕的”鞭子,向著所嘲笑的對象,使勁地抽打,直到他流出血來甚至斃命為止。事實上,在現(xiàn)實生活中,他的單向度的諷刺型敘事,也確實極大地激發(fā)了人們的不滿和仇恨,正像馬克·斯洛寧所說的那樣:“凡是意欲明了俄國大革命及內(nèi)戰(zhàn)的種種仇恨與殘暴力量者,不可不讀薩爾蒂科夫的作品。屠格涅夫曾經(jīng)聽過薩爾蒂科夫的諷刺文章的公開朗誦,他說:‘全場聽眾之笑聲令人毛骨悚然。薩爾蒂科夫筆鋒異常銳利,不饒任何人?!?

      極端形態(tài)的夸張,是謝德林最重要的修辭手段和敘事方式。著名批評家、契訶夫的好友蘇沃林,并不贊成謝德林在諷刺中運用夸張和怪誕的手法,認為他在《一個城市的歷史》中關(guān)于愚人城市長八音琴腦袋等的描寫是“無稽之談”?。然而,蘇聯(lián)著名文藝理論家畢達可夫卻說:“薩爾蒂科夫·謝德林創(chuàng)造了許多故意夸大了的形象……薩爾蒂科夫·謝德林的極力夸大的形象是深刻暴露剝削階級社會內(nèi)部的腐朽性、劣根性及其驚人的社會矛盾的一種最重要的手段?!?謝德林的“故意夸大”的技巧,典型地見之于對波爾菲里形象的塑造上。很多時候,在謝德林的作品里,這種“故意夸張”不是通過具體的描寫來實現(xiàn)的,而是通過籠統(tǒng)而絕對化的議論來體現(xiàn)的。例如,作者就這樣議論和評價波爾菲里:“不要以為猶大什卡是個類似答爾多夫或任何一個像夜鶯般歌頌社會原則的現(xiàn)代法國資產(chǎn)者那樣的偽君子。不,如果他是偽君子,那也是個純粹俄國的偽君子,就是說,他不過是個缺乏任何道德準則的人,除去識字課本上所講的以外,不懂其他道理。他極端無知,喜歡訴訟,撒謊,說空話,此外還怕鬼。這一切品質(zhì)絕不能為偽君子提供可靠的資料?!?隨后,又這樣評價道:“猶大什卡與其說是個偽君子,還不如說是個無賴、撒謊者和夸夸其談?wù)摺!?在作者的抽象的道德評價里,猶大什卡簡直就不是一個人,而是一棵倒伏在地的開始朽爛的枯樹:“對他來說,沒有痛苦,也沒有快樂,沒有仇恨,也沒有愛心。在他眼里,整個世界是一口棺材,只能供他無窮無盡地夸夸其談的由頭而已?!?這種抽象的近乎詛咒的議論,頻繁出現(xiàn),喋喋不休,顯示出作者的獨斷而顢頇的敘事姿態(tài)。如果說,尊重人物言說權(quán)利的多聲部的對話,是小說敘事倫理的重要原則,那么,謝德林的這種單聲部的獨白,就是對這一原則的蔑視和破壞。在他的敘事世界里,人物這個沉默的受辱者,無權(quán)發(fā)出自己抗辯的聲音,只能接受作者無情的鞭撻和審判。

      其實,即使在對人物的性格和行為進行描寫的時候,作者的處理也是簡單化的。在作者的筆下,無論在哪一個情感領(lǐng)域里,波爾菲里都是冷酷無情的。他等于直接害死了自己的哥哥和弟弟;為了奪得家產(chǎn),他花言巧語欺哄母親,一旦得手,就將她趕出了家門;他千方百計剝奪了兩個侄女的繼承權(quán),甚至還想與其中的一個發(fā)生曖昧關(guān)系;他完全不知道父愛為何物,沒有最起碼的舐犢之情——三個兒子,一個被他逼得自殺而死,一個被他逼得犯罪流放,一個一生下來就被拋棄到了育嬰堂。

      顯然,謝德林是將波爾菲里當(dāng)作強大的國家“利維坦”的象征來寫的。為了表達他對現(xiàn)實的憎恨和否定,他要將這個人物塑造成一個絕對邪惡的人,一個絕對貪婪的人,一個絕對虛偽的人。最終,他要給讀者留下這樣一個強烈印象,那就是:波爾菲里來到人間的唯一目的,就是作惡,而他唯一的命運,就是毀滅:“他煩膩人,折磨人,虐待人(主要是對那些最無依無靠的人,而且都是所謂自找倒霉的人),結(jié)果卻往往是自討沒趣……他心里喜歡折磨別人,讓人破產(chǎn),使人不幸,吸人家血?!?他不僅在現(xiàn)實生活中報復(fù)一切人,而且還將這種報復(fù)內(nèi)化為一種幻想性的精神狂歡:“報復(fù)了活人,也報復(fù)了死人……他幻想著,不知不覺竟陶醉了;大地從他腳下消失了,背后好像長出了一對翅膀似的。兩眼發(fā)亮,雙唇顫抖,滿是唾沫,面色蒼白,現(xiàn)出威脅的神情。由于幻想越來越厲害,他周圍整個空間滿是幽靈,他在一場想象的斗爭中與之搏斗……那不受限制的想象力創(chuàng)造出虛構(gòu)的現(xiàn)實,因腦力經(jīng)常刺激,這虛構(gòu)的竟變?yōu)榫唧w的,幾乎是觸摸得到的了。這不是信仰,也不是信念,而正是智力紊亂,神魂顛倒。各種人物變得不像人樣;他們的面孔變相,眼睛發(fā)亮,舌頭講出無意識的話,身子做出無意識的動作?!?在如此描寫的時候,謝德林似乎完全忘了自己是在寫一部現(xiàn)實主義的小說。他簡直就像中世紀的浮夸的浪漫主義作家一樣,不受任何節(jié)制地想象和描寫魔鬼的心理和行為,借以恐嚇那些不相信上帝、不害怕懲罰的人。然而,從現(xiàn)實主義的角度看,這種簡單而夸張的描寫和敘事,任性而又虛假,不僅缺乏正常意義上的人性內(nèi)容,而且也沒有多少文學(xué)上的美感可言。

      真正意義上的諷刺不是詛咒,而是顯示智慧和尊嚴的行為,是對丑惡現(xiàn)象的一種優(yōu)雅的冒犯;它所激發(fā)的也不是人們的仇恨和毀滅沖動,而是對世界的善念和愛意,是對人們教養(yǎng)意識的培養(yǎng)和提高。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看來,一切人物身上都有應(yīng)該被嘲笑的東西。正是通過嘲笑,完美的才愈顯完美:“在基督教文學(xué)的許多美好人物之中最完美的是唐·吉訶德。他之所以美好,只因為他同時又是可笑的……同情被嘲笑的、不知其自身可貴的美好人物,因而也會在讀者心中引起好感。這樣喚起同情也就是幽默的奧秘所在?!?事實上,還應(yīng)該強調(diào),即使在塑造“非美好人物”的時候,也要避免將“笑”降低為羞辱,而是將“笑”向上升華,以便使它有助于引起人們的同情心——就此而言,謝德林的諷刺,實在應(yīng)該被當(dāng)作失敗的個案來研究。他的小說敘事缺乏寬容的心態(tài)和愛的能力,他的《戈洛夫廖夫老爺一家》等作品的敘事學(xué),就是態(tài)度決絕的“憎恨敘事學(xué)”。

      事實上,對謝德林的評價,涉及一個核心問題,即敘事倫理問題。真正的現(xiàn)實主義文學(xué),固然應(yīng)該是尖銳的,但也應(yīng)該是仁慈的;它考驗作家的道德勇氣,也考驗他的包容心和愛的能力。也就是說,作家不能冷冰冰地觀察和敘述,更不能抱著充滿敵意和仇恨的態(tài)度來寫作。一切極端形態(tài)的憎恨情緒,都將減損作品的影響力和生命力。

      ①契訶夫:《契訶夫論文學(xué)》,汝龍譯,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58年版,第251頁。

      ②?劉寧主編:《俄國文學(xué)批評史》,上海文藝出版社1999年版,第398頁,第403頁。

      ③④⑤薩爾蒂科夫-謝德林:《外省散記》,許慶道譯,上海譯文出版社1991年版,第605頁,第606頁,第346頁。

      ⑥薩爾蒂科夫-謝德林:《影子》,李明琨譯,上海譯文出版社1981年版。

      ⑦⑨薩爾蒂科夫-謝德林:《波謝洪尼耶遺風(fēng)》,斯庸譯,上海文藝出版社1981年版,第147頁,第132頁、359頁。

      ⑧謝德林:《謝德林作品集》(上),張孟恢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15年版,第183頁。

      ⑩??????????薩爾蒂科夫-謝德林:《戈洛夫廖夫老爺一家》,王之譯,遼寧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4頁,第5頁,第6頁,第9頁,第29頁,第296—297頁,第117頁,第119頁,第139頁,第256頁,第257頁。

      ??約翰·羅斯金:《芝麻與百合:讀書、生活與思辨的藝術(shù)》,王大木譯,廣西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05年版,第72頁,第73頁。

      ?屠格涅夫等:《回憶果戈理》,藍英年譯,東方出版社2008年版,第437頁。

      ?薩默塞特·毛姆:《作家筆記》,陳德志、陳星譯,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11年版,第175頁。

      ??畢達可夫:《文藝學(xué)引論》,北京大學(xué)中文系文藝理論教研室譯,高等教育出版社1958年版,第178—179頁,第180—181頁。

      ?馬克·斯洛寧:《現(xiàn)代俄國文學(xué)史》,湯新楣譯,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2001年版,第34頁。

      ?劉寧主編:《俄國文學(xué)批評史》,第402頁;關(guān)于“八音琴腦袋”的敘述和描寫,參見《謝德林作品集》(上),第276—280頁(張孟恢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15年版)。

      ?陀思妥耶夫斯基:《陀思妥耶夫斯基全集》,第21卷,鄭文樾、朱逸森譯,河北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第532頁。

      作 者: 李建軍,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文學(xué)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導(dǎo)師。

      編 輯:趙斌 mzxszb@126.com

      猜你喜歡
      諷刺
      從《笑府》中關(guān)于士人的諷刺笑話看晚明士風(fēng)
      《范進中舉》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青年時代(2017年1期)2017-02-06 17:53:51
      新世紀以來國產(chǎn)歌舞電影典型案例分析
      東方教育(2016年9期)2017-01-17 00:01:13
      華盛頓?歐文短篇小說中的藝術(shù)賞析
      賽博批評視角下對英劇《黑鏡3:白色圣誕節(jié)》的解讀
      《一小時的故事》
      《哥兒》作品賞讀分析
      淺析魯迅《我的第一個師傅》藝術(shù)特色
      談《匹克威克外傳》中的幽默藝術(shù)特色
      當(dāng)諷刺成為了一門藝術(shù)
      青海省| 雷波县| 鹰潭市| 绥棱县| 隆昌县| 壤塘县| 阳新县| 成都市| 兴化市| 香港| 永兴县| 沈丘县| 上高县| 呼图壁县| 霍山县| 富锦市| 奈曼旗| 马边| 全椒县| 苏州市| 临湘市| 颍上县| 大厂| 陇西县| 嫩江县| 宜春市| 麦盖提县| 眉山市| 惠水县| 界首市| 东平县| 射阳县| 天门市| 桂平市| 兰西县| 长宁县| 丰台区| 那坡县| 东乡族自治县| 连州市| 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