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迎鋒
摘 要:中學語文課堂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可以提高課堂教學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充分發(fā)揮情感因素在教學中的作用,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率。課堂上,語文教師要合理運用生動講述、組織討論、質疑問難、聯(lián)系實際、藝術渲染、觀察演示、美讀感染、師情感染等方式和手段創(chuàng)設語文教學情境,使學生在濃濃的人文氣氛中走進語文課堂,學好語文。力圖從教學實例出發(fā),探討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方法。
關鍵詞:語文課堂;教學情境;實踐運用
創(chuàng)設出動人的教學情境是成功的語文教學不可或缺的手段。那么教師如何去創(chuàng)設出動人的情境呢?我做了以下一些嘗試:
一、生動講述法
現(xiàn)代化的教學設備極大地豐富了教師的教學手段,多媒體的效果轟炸著學生的頭腦,有些語文課堂,似乎有變味為音樂欣賞課,變味為PPT、Flash課件展示課的現(xiàn)象。我覺得,講述是課堂教學最基本的形式,對于語文教師來說,引導學生學習母語,不管什么時候,用你的口頭語言去渲染,去描畫的功夫不能丟。用你的語言去生動講述是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
在上《沁園春·雪》時,我講述道:“頭頂渾莽的天,身披渾莽的雪,俯視渾莽的河,歷史的流云不經(jīng)意間悲壯地飄過眼前。站在秦晉高原,詩人的雙腳似乎踩著一個民族渾莽而又浩瀚深長的歷史河道,昨天的赫赫輝煌,今天的屈辱困頓;一隊隊穿著灰布軍裝、戴著紅五角星軍帽的官兵騎著馬、扛著槍從身邊走過,被風雪籠罩著漸漸遠去,融入渾莽無色的天地之間,為了民族的生存,他們正在重寫歷史。白雪的映襯下,那點黃土好像祖先的眼睛,深情地注視著這位20世紀中國的驕子,在這形象化的敘述中,學生內(nèi)心生出了情感,受到了感染。
二、組織討論法
討論是一種生動而又活潑的教學形式,它的效果是單純的講授所不能替代的。語文課堂教學中適當組織討論,可以營造出師生互動的良好氛圍,學生貴在參與,積極性和主動性大大提高。我在教學《散步》一文時,組織學生對文字中比較特殊的句式與詞語進行了討論,探究了“我、我的母親、妻子和兒子在田野上散步?!薄拔业哪赣H老了,在外面,她總是聽我的?!钡葞拙湓?,通過討論,大家一致覺得整篇文章給人一種“舉輕若重”的感覺,使一件平常的生活小事顯得不同尋常,語風莊重而意義不凡。通過討論,達到了語文課讓學生品味語言的目的。在上《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時,我組織學生討論在整個故事中“誰最可憐”這一問題,學生也在討論中,與文本對話,與同學對話,與老師對話,做到了思考積極,表達深入。
三、質疑問難法
質疑問難法是指老師有目的地引導學生去發(fā)現(xiàn)文本中的疑點、難點,通過設置疑問,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積極動腦,主動探究。咬文嚼字是語文課堂的應有之義。在教學《阿長與山海經(jīng)》一文時,我組織學生討論了兩個問題:一是主人家說她睡覺的事,為什么“她不開口”替自己分辨?二是為什么文章結尾部分連用三個稱呼,而且三個稱呼情感指向不統(tǒng)一,前兩個情感愈來愈熱烈,最后一個卻轉而用“不禮貌的稱呼”?學生積極而活躍,各抒己見,暢所欲言,課堂氣氛較好。通過討論,大致明確了“不開口”是阿長善良、大度的表現(xiàn),是自我保護的表現(xiàn),明確了稱“我的保姆”是兒時的最初認識,稱“長媽媽”是對她濃濃的敬愛,稱“阿長”是把她作為災難深重的勞苦大眾的縮影來寫,表達作者的同情和批判。問題探究活動的進行,加深了學生對文章主題內(nèi)涵的理解。在教學《爸爸的花兒落了》這篇文章時,我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一個問題——當英子要爸爸硬著頭皮去學校參加她的畢業(yè)典禮時,爸爸為什么要轉過臉去看著自己的手指甲呢?隨著大家的積極思考,踴躍表達,課堂氣氛又進入了一個小高潮。
四、聯(lián)系實際法
課堂教學中,往往會出現(xiàn)學生由于年齡、閱歷、學識等各方面的原因暫時理解困難的情況,此時,教師適當?shù)芈?lián)系實際,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可以加深學生對所學內(nèi)容的理解,調(diào)節(jié)課堂氣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在講到議論文的寫作訓練“一事一議”時,我指導學生閱讀了《說說“作弊”》《老實人吃虧嗎》兩篇貼近學生生活的議論文范文之后,我給出了兩則材料:一則是女小偷被捉住后被店主和圍觀的群眾剝?nèi)ヒ路枇R、毆打的新聞,一則是現(xiàn)在的結婚租豪車講排場的社會現(xiàn)象。因為是身邊的材料,學生很快就明白了一事一議的文章,先三言兩語概述事件或現(xiàn)象,然后擺出鮮明的論點,進行論證的文章構成,學生寫作效果大大提升。
五、藝術渲染法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適當?shù)乩靡魳贰⒚佬g來配合講授,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可以充分發(fā)揮藝術的美感作用,通過學生的審美、創(chuàng)美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特別是在古詩詞教學中更是可以借助于音樂和美術的力量,強化學生的感知,走進作者細膩的內(nèi)心世界。在教授李清照的《武陵春》一詞時,對比分析了眾多古詩詞中表現(xiàn)憂愁的方式方法后,我讓學生閉眼傾聽我手機播放的歌曲《武陵春》,舒緩的曲調(diào),幽怨的哼唱,讓學生沉浸在詩歌情感的體味中,然后我讓學生學唱歌曲,整個的學習過程學生始終處在高度的興奮中。
六、觀察演示法
觀察演示法也就是通過學生的觀察、演示、小實驗等方法來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在教學張曉風的《行道樹》一文時,我指導學生將其改編成多幕的課本劇進行演示,行道樹的形象由學生五人飾演,分別上演情侶刻樹示愛、學生摧殘樹木、店主做廣告?zhèn)淠?、城管無奈砍樹四幕,最后齊上前念道“立在城市的飛塵里,我們是一列憂愁而又快樂的樹?!苯Y束演示。整個活動學生積極參與,加深了對文章內(nèi)涵的理解。
七、美讀感染法
美讀就是要做到繪聲繪色地朗讀,是指教師自己或引導學生用富有感情和感染力的語音、語調(diào)、語速等反映教學內(nèi)容,表現(xiàn)教材意境。在教學實踐中,美讀法能掃除沉悶的課堂氣氛,能調(diào)動學生的思想情感,在學習吳均的《與朱元思書》一文時,教師自己深情地讀出“啊,風煙俱凈,天山共色,從流飄蕩,任意東西。啊,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里,奇山異水,天下獨絕。??!”在安排學生自己朗讀時,下面是一片“啊”的享受閱讀的聲音。
八、師情感染法
以情感情,是人際交流中常用的方法,也是教師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常用的方法。在上冰心的《金色花》時,老師來一段深情的獨白“常聽人說:世間有部大書,永遠讀不完,那便是母愛。您給予我的愛無所不在,無窮無盡。每次放學回家,迎來的總是您關切的問候;每次考試完畢,得到的總是您殷切的鼓勵。沐浴著溫馨的母愛,日子一天天過去,我一天天在成長,您卻在一天天地衰老了……”結束時,此時無聲勝有聲。文章愛的主題深入人心,愛的表達技巧有了示范。
參考文獻:
[1]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杜殿坤,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
[2]張玉彬.理想課堂的構建和實施.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