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網絡媒介視域下文化詞的音譯與文化的傳播*

      2016-02-20 04:09:01張靜華劉改琳
      西安工業(yè)大學學報 2016年5期
      關鍵詞:網絡媒介音譯文化傳播

      張靜華,劉改琳

      (西安工業(yè)大學 外國語學院,西安 710021)

      ?

      網絡媒介視域下文化詞的音譯與文化的傳播*

      張靜華,劉改琳

      (西安工業(yè)大學 外國語學院,西安 710021)

      摘要:為了重新認識邊緣化的音譯尤其是中譯外的音譯問題,細化音譯符號所指的文化意義的媒介傳播方式,本文以“中新網”和“中國文化網”英文外宣網站為例,探析了網絡的超文本、超鏈接、跨時空、跨文化等媒介優(yōu)勢與文化詞的音譯有機融合,對中國文化具有更強的外宣傳播效應.在網絡跨文化傳播中,音譯語言符號與圖像視頻、民族背景、受眾語境共現融合,以這些方式外顯民族文化意義,實現文化意象形象化,民族文化趣味化,受眾認同國際化.在網絡媒介視域下文化詞的音譯作為一種異化翻譯策略在文化平等交流中起著積極的作用,從本質上可以避免因語言、文化障礙導致的文化誤讀,有利于中國文化“走出去”.

      關鍵詞:網絡媒介;文化詞;音譯;文化傳播

      21世紀初,我國提出了中國文化“走出去”戰(zhàn)略,由此人們一直在探索如何推動中國文化走向世界,提升中國的國家形象和文化軟實力.在網絡時代,中國文化對外傳播是涉及語言、翻譯、網絡等多元素、多方位的文化交流活動:語言是基石,翻譯是工具,網絡是平臺.構建中國文化對外傳播的網絡體系[1],包括新聞媒體英文網站和有關中國文化的英文版網站,發(fā)揮網絡媒介在對外傳播中國文化中的優(yōu)勢,是一個熱門話題.其中,中譯外是中國文化對外傳播中必備的一個手段、工具.網絡平臺上的中譯外水平是關系到中國文化對外傳播效果的直接因素之一.在全球經濟、文化交流日益頻繁的大環(huán)境下,在現代網絡媒介的優(yōu)勢作用下,文化詞的音譯是在考慮異域讀者理解的前提下最大化地保留民族文化的翻譯策略之一.

      撰文之時中國知網文獻檢索表明大量的文獻都站在外譯漢的角度來分析漢語中外來詞的音譯,以“音譯”為主題檢索找到上萬條結果,而以“漢語音譯”為主題檢索只找到上千條結果.關于漢譯外的音譯文獻數量有限,更為關鍵、值得一提的是“音譯方法邊緣化,未給予足夠重視”[2],“現在很多翻譯方面的著作和教材,介紹的翻譯方法和技巧林林總總,但論及音譯時,要么蜻蜓點水、一筆帶過,要么連影子都找不到”[2].在文化平等的對話呼吁中,對音譯的重新認識迫在眉睫.在中西交流中,為了傳播、保留源語文化異域色彩,音譯是一種解決語言不可譯的首選方法.有部分文獻仍在積極探討音譯與文化傳播,文獻[3]在外宣權威報刊《中國日報》和 《北京周報》中選取譯例,從六個方面分析音譯效果,認為音譯是一種考慮外域讀者理解并能彰顯漢語思維方式和表達方法的重要手段,而且對爭取話語權利起到了促進作用.文獻[4]論述音譯、直譯等漢英異化翻譯最大化地保留和傳遞了中華文化,是中西交流中不可或缺的手段.文獻[5]對文化詞與文化負載詞加以區(qū)分,認為文化詞是構建在文化負載詞之上的一個“更為上位的概念術語”,把音譯的研究拓寬至文化詞的音譯,文化詞的音譯可以完美地“傳真”源語民族的獨特文化,是名副其實的“傳真機”.文獻[6]對音譯規(guī)范分類探討,包括人名類、地理類、職官典制類、哲學宗教類、文學藝術類、工藝美術類、器物和建筑類,適當采用音譯可以保留中國文化中一些概念或事物的特色,有利于文化交流和傳播.

      以上的文獻都在突出強調“未能成為主流” 、“邊緣化”[2]的音譯在中國文化傳播中的積極作用,但是對音譯本體的研究即音譯語言符號本身內化的意義如何借助某種內在的或外在的媒介實現民族文化傳播鮮有詳細的介紹和分析.文獻[7]在研究音譯時提出了“意義轉換媒介”的概念,一種語言與另一種語言之間進行意義語際轉換時要依托媒介來實現,包括詞義媒介、詞音媒介和詞形媒介,譯者要針對具體譯例分清主次,采用不同的意義轉換媒介來實現語言文化交流,其中音譯和形譯是意譯的補充,音譯和形譯有特定的使用范圍,但不可或缺、不可替代.此文獻在探討音譯語言符號本體,對言語媒介分析非常透徹,然而就媒介而言,媒介也有廣義的媒介,廣義的媒介指“凡是能使人與人、人與事物或事物與事物之間產生聯系或發(fā)生關系的物質”[7].音譯在傳播中起作用必然涉及言語媒介,而在現代社會中,網絡媒介更是值得人們關注的焦點.文中旨在探析網絡媒介下的音譯與文化傳播方式,認為在中國文化傳播中,中國文化的音譯符號通過言語媒介在異域文化中傳遞文化意義,在此前提基礎上,網絡的媒介優(yōu)勢更能促使音譯符號“傳真”中國文化.在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在各級政府的推動作用下,大力構建外宣傳播的網絡體系,由此文化詞的音譯借助網絡的現代媒介優(yōu)勢在中國文化的對外傳播中起著(1+1)〉2的作用.

      文中以“中新網”和“中國文化網”英文外宣網站為例,探析網站上的音譯譯例在因特網媒介作用下的對外傳播效應,即文化音譯詞如何在網絡媒介環(huán)境下對中國文化傳播限度進行消解.在網絡媒介視域下文化詞的音譯是異化翻譯策略使用中的行之有效的翻譯方法,有利于積極傳播、弘揚真實的中國文化,避免因語言和文化障礙導致的文化誤讀.

      1文化詞的音譯

      當今,國家對中譯外予以了高度的重視,中共中央十七屆六中全會明確提出“實施文化走出去工程;組織對外翻譯優(yōu)秀學術成果和文化精品;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等對外傳播舉措.在現實的翻譯實踐中,譯者面對的不僅僅是兩種語言,更是兩大片文化.美國解構主義翻譯思想的創(chuàng)始人勞倫斯.韋努蒂在《譯者的隱身》一書中從解構主義、后殖民主義的角度提出在翻譯時要采用異化翻譯策略,或者一種“抵抗式” 翻譯,一種陌生化的、打破譯入語規(guī)范的譯文能夠彰顯語言、文化之間的差異,遏制民族中心主義,推動文化間的平等交流,促使世界文化保持多元化態(tài)勢.“寫《譯者的隱身》的目的就是要反傳統而行之-在譯文中看得見譯者……并且提出把譯文看作譯文,把譯文看作有自己獨立性的理論依據”[8].韋努蒂提出的異化翻譯或“抵抗式”翻譯旨在解構英美文化霸權主義,打破英美文化的中心、權威地位,同時對譯者的地位重新審視,促使譯者從傳統的隱身地位到現實的顯身地位轉變.在中國傳統譯論中沒有明確的歸化、異化概念,但唐玄奘法師的“五不翻”說法、魯迅先生允許保留原作豐姿、洋氣,可以理解為異化翻譯思想的雛形[9].音譯是一種陌生化的翻譯,是“不翻之翻”[10],能夠保留原語文化風格.

      中國歷史上出現過幾次翻譯鼎盛時期,馬祖毅在《中國翻譯簡史》中指出第一時期是東漢至唐宋的佛經翻譯,第二時期是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譯、鴉片戰(zhàn)爭至“五四”的西學翻譯,第三時期是改革開放至今的翻譯活動,“在每一次翻譯高潮過程中都有對音譯的重視,都有對音譯的相關理論探索和爭論;反過來說,對音譯的重視和理論爭論會反過來推動翻譯實踐的進展,從而有助于翻譯高潮的到來”[4].當前,“中國歷史上第四次翻譯高潮正在神州大地蓬勃推進,方興未艾”[11],“正當日本人諸如karate(空手道)或judo(柔道)之類的音譯詞在全球流行的時候,我們卻出現了把氣功譯為breathing exercisers 或把武術譯為martial arts 之類的笑柄”[12].由此看來,音譯的研究尤為重要,富有現實的時代意義.

      音譯有相對的局限性,在譯文讀者文化缺省的狀態(tài)下,容易使人望文生義,產生有偏差的文化意象聯想,但一般在翻譯中如果沒有久已通行的音譯參考,可以采取音譯附加釋義以彌補音譯的弊端.在世界經濟、文化交流日益頻繁的大環(huán)境下,外媒在報道涉及中國的新聞時,也會采取漢語直接音譯的詞語表達,比如在報道中國人口多男少女的現象時,英國《經濟學人》雜志把“光棍”直接翻譯為guanggun;中國大陸新一代的“憤青”,美國《紐約客》直接使用fenqing一詞;guanxi “關系”一詞在英國《衛(wèi)報》等媒體中屢見不鮮,還有dim sum(點心), mahjong(麻將), yang(陽), yin(陰), tuhao(土豪)等文化詞的音譯出現在外媒報道中,帶有濃厚的民族文化色彩,有助于中華文化的傳播,促使國際受眾準確而全面地了解中國[13].

      2網絡媒介及其優(yōu)勢

      上世紀末至今,人類傳播史上出現、崛起了一種全新的傳播媒介-網絡傳播媒介,是繼報紙、廣播、電視之后出現的“第四媒介”.網絡是一種現代傳播手段,在中國文化對外傳播中有著十分明顯的優(yōu)勢,能直接傳播,能開展跨語言的國際傳播,有利于傳播形式和載體的創(chuàng)新[14].目前,我國中央級的以及地方性的英文網絡媒體的構建,拓展了中國文化對外傳播的平臺,把中國的聲音傳播到世界每一個互聯網連接的地方,有利于世界各國人民對中國的了解,了解更為真實的中國形象.比如中國國務院英文網站新版2014年上線,中國文化部官方英文網站中國文化網新版2015年上線,目的是順應互聯網新技術和發(fā)展的趨勢,主動向全球傳遞中國的聲音,加強各國民眾的交流互動,大力推動中國文化的外宣傳播.近年來,各地方級的英文網也在陸續(xù)構建,比如北京市千龍新聞網,上海市東方網、廣東省南方網、“福建全球英文網”、成都外宣英文網站“Go Chengdu”.各級政府、外宣辦、網絡辦、報社等都在積極打造與世界交流的網絡平臺,以英語為主要傳播語言以更好地推進外國受眾了解中國.網絡傳播具有傳統媒體無法比擬的強大的優(yōu)勢,“網絡的超時空性、交互性、超文本、開放性、多媒體和易檢索性等特征,使媒體傳播具有信息量大、傳播時效性強、傳播形式豐富及雙向互動的優(yōu)勢”[15]. 由此,網絡傳播影響力非常強大,最近,一首以描繪西安景點的英文歌曲《唐詩》(A Poem of Tang)在網上熱傳,一張張簡短的MV畫面展示了西安文化的點點細節(jié),據悉這首原創(chuàng)英文中國風歌曲在短短的10余天就收獲了超過1 500萬的點擊量.在網絡媒介的優(yōu)勢作用下,“Tang”所指的意義突破了語言的界限向海內外彰顯了中國文化的精髓,加強了中華文化的傳播力.以上事例表明,漢譯外音譯詞“Tang”在網絡媒介的視域下,其內涵的唐文化意象、中國文化元素更容易進入譯語接受者的文化視野.可見,文化詞的音譯可以與圖像視頻、民族背景、受眾語境有機融合,使音譯譯名內涵外顯,音譯可行性更強,是行之有效的翻譯方法,更有利于中國文化對外真實地傳播,使譯語受眾了解中國文化現象.

      3網絡媒介視域下文化詞音譯的傳播效應

      3.1民族文化形象化

      網絡媒介具有超文本、超鏈接的優(yōu)勢,圖文并茂、影音結合.在英文網絡媒介下,文化詞的音譯與圖像、視頻共現可以促使中國文化意象形象化,加強受眾感染力.單純的音譯文字在沒有傳播認可之前,容易讓人產生文化誤讀,而在網絡媒介下,圖像、視頻更能突破時空、語言、民族的界限易于世界人民接受認同.“www將這些文本、圖畫、圖形、聲音等多媒體信息集成一體,通過瀏覽器使讀者能獲得圖文并茂、聲像俱全、賞心悅目的信息.其影響力遠大于過去的任何一種曾經使用的手段”[15].中國文化網(www.chinaculture.org)首頁有一個欄目叫Culture A-Z,介紹中國繪畫書法、語言文學、中國哲學、音樂舞蹈、戲劇演出、民間藝術、影視文化、飲食文化、服飾文化、建筑園藝等,每篇介紹里都配有精美而形象的攝影圖像,形象直觀,非常易于世界各國人民理解.比如在Trends欄目里,文化詞“武則天”的音譯名“Wu Zetian”,在“What did Empress Wu Zetian look like?”一文中意象非常突出,限于篇幅可參見網站欄目原文,文內附有幾張武則天的圖像,包括畫家張懸畫中的武則天,關于歷史人物形象書中編輯的武則天,位于四川省的武則天原始石像以及修復石像,以及奉賢寺的雕像佛像,英文文字和這些圖像有機地融合,詳細地討論范冰冰主演的武則天在歷史中的具體形象.由此,“Wu Zetian”帶來了一種視覺的沖擊,以一種視覺意象化的傳播途徑吸引著英文讀者的眼球.又如,民族文化詞的音譯名“Jino”(基諾族),“Ewenki”(鄂溫克族),在網絡媒介下,關于基諾族彩虹服飾、鄂溫克族傳統服飾的圖像展示使得音譯名“Jino”和“Ewenki”栩栩如生,更易接受;少林功夫直接音譯為“Shaolin Kungfu”,大量關于少林功夫的事件報道都是圖文并茂,甚至出現在關于中國地理和文化的“鳥瞰中國”(China from Above)視頻中.中國文化網首頁還有一個欄目叫Photo & Video,圖像、視頻的直觀呈現更能使瀏覽者身臨其境地感受中國文化,當中的音譯譯例更易被人理解、傳播、認同和接受.

      3.2民族文化趣味化

      網絡媒介的信息容量巨大,其超時空的優(yōu)勢進一步促進了全球文化交流,“它涵蓋了經濟、政治、文化、教育、體育、娛樂等人類生活的一切領域,包容了民族的、地域的、高雅的、通俗的等各式各樣、不同層次的文化信息”[16].文化詞的音譯與民族背景語篇共現可以增添中國文化的趣味性.例如在中國傳統節(jié)氣報道中的立夏、小滿,中新網上(www.ecns.cn)標題部分采用音譯附加釋義的方式,立夏為“Lixia,summer begins”,小滿為“Xiaoman: Bumper crop”,而中國文化網上立夏意譯為“Start of Summer”,小滿意譯為“Grain Buds”.事實上,中新網上音譯詞立夏“Lixia”、小滿“Xiaoman”能夠傳遞節(jié)氣的文化內涵,而且陌生化的譯名也外顯了趣味濃厚的節(jié)氣內涵,因為在報道立夏時融入浙江、江蘇、上海的地域文化,包括立夏在戰(zhàn)國、周朝、三國時期歷史淵源,當今流行的斗蛋大賽,以及立夏時令養(yǎng)生;在報道小滿時融入中國南北農業(yè)差異和時令養(yǎng)生方法,包括飲食苦菜和茭白在小滿時的養(yǎng)生作用.由此,“Lixia”,“Xiaoman”譯名在網絡跨文化傳播中因含有豐富的民族背景,內容豐富、有趣,音譯符號能夠逐漸被西方讀者所理解接受.又如,中國文化網上有一篇關于中國紋身的英文介紹,標題為“A history of Chinese tattoos and Chinese tattooing traditions”,但在正文文內使用“刺身”音譯名“Ci Shen”或者紋身音譯名“Wen Shen”,附加釋義“Chinese Tattoos”或者“puncture the body”,文字追溯了《水滸傳》里梁山英雄好漢有三人紋身,歷史上南宋岳飛刺身“精忠報國”(文內出現音譯名 “jin zhong bao guo”),以及古代的“刺配”( 文內出現音譯名“Ci Pei”附加釋義“Tattoo/ Exile”),隨之娓娓道出獨龍族、傣族、黎族的紋面習俗以及西方紋中國漢字的人文風情.由此,“Ci Shen”或者“Wen Shen”音譯名傳遞著內涵豐富、原汁原味的文化民俗,西方群體在瀏覽有趣的歷史、習俗之時容易潛移默化地接受這些新鮮的音譯名.

      3.3受眾認同國際化

      網絡媒介是“跨文化傳播的使者”,文化詞的音譯與受眾語境共現可以消除各國家、各民族之間存在的文化鴻溝,促進文化的碰撞與交融,進而促使受眾認同國際化.王岑指出“文化融合與多元民族文化應該是統一的,我們承認變動性和穩(wěn)定性、差異性和共同性的統一.在走向文化融合的時候,必須尊重和發(fā)揚民族文化的特色.未來的世界文化,應該是趨向世界一體化的共同性和不同民族、不同地區(qū)、不同國家的文化的多元辯證統一的文化”[15].中新網、中國文化網均有粽子文化的傳播介紹,粽子音譯為“Zongzi”,中新網在英文介紹中把吃粽子和端午節(jié)紀念屈原相聯系,并且配以攝影圖像呈現出粽子以及粽子的制作方法;中國文化網也有關于粽子文化的介紹,而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中國文化網視角更為廣泛,在外宣中融入受眾語境,更易于文化傳播.其中有一篇標題為“Zongzi(rice dumplings) in various countries and regions”,音譯附加釋義“rice dumplings”.還有一篇標題為“During Duanwu Festival”,直接音譯端午“Duanwu”.上一篇文章先跟蹤了粽子在世界上其他國家的盛行情況,包括越南、日本、朝鮮、菲律賓、哥斯達黎加,比如粽子是菲律賓慶祝圣誕節(jié)的飲食習慣之一,再展現粽子在中國瑤族、畬族的盛行方式.下一篇文章報道端午節(jié)之時有一張圖片特寫首都醫(yī)科大學海外留學生在北京大觀園學習手工制作粽子.中國文化網站在全球視角的高度,其敘述報道使音譯名“Zongzi”和“Duanwu”所蘊含的文化內涵外顯,“Zongzi”和“Duanwu”遠比“rice dumplings”和“Dagon Boat Festival”文字簡潔,同時在異域受眾群體中也容易產生語境共鳴,得到接受者的認同,進而音譯譯例有機會逐漸沿著國際化方向擴大受眾群體.

      4結 語

      韋努蒂大力提倡“抵抗式”翻譯或異化翻譯,適當保留源語文本的異質性,反對以目的語文化為中心、通順的歸化翻譯策略,希望把其他民族文化譯入占主流地位的英美文化中,實現文化平等交流.文化詞的音譯最大化地保留了民族文化的內涵意義,而其意義的傳播必須借助一些媒介.網絡媒介本身具備傳統媒介無法比擬的優(yōu)勢,包括超文本、超鏈接、信息容量大、跨文化開放等,在網絡媒介跨文化傳播中,文化詞的音譯符號與圖像視頻、民族背景、受眾語境有機融合,進而外顯所指的文化意義,實現文化意象形象化,中國文化趣味化,受眾認同國際化,有利于多維度、多視角地傳真民族文化內涵,有利于中國文化“走出去”.

      文中選取了中新網和中國文化網部分譯例,對究竟有哪些文化傳統適合音譯外宣有待進一步系統研究,對于其他各種社會組織和群體參與構建的英文網站中關于文化詞的音譯和民族文化的傳播效應也有待進一步的研究.

      參 考 文 獻:

      [1]陳曉蓉.構建中國文化對外傳播網絡體系[J].對外傳播,2013(11):20.

      CHEN Xiaorong.Construction of the Network System to Spread Chinese Culture [J].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s,2013(11):20.(in Chinese)

      [2]劉祥清.音譯的歷史、現狀及其評價[J].中國科技翻譯,2008(2):41.

      LIU Xiangqing.A Review of the History and Development of Transliteration Study[J].Chines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ranslators Journal,2008(2):41.

      (in Chinese)

      [3]趙明.論中國英語對外傳播中的音譯[J].鄭州航空工業(yè)管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2):93.

      ZHAO Ming.On Transliteration in the Transmission of Chinese English [J].Journal of Zhengzhou Institute of Aeronautical Industry Management (Social Science Edition),2010(2):93.(in Chinese)

      [4]蔡耿超,陽光.作為漢英翻譯的中國英語——鋪設中國文化“走出去”之路[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6(1):148.

      CAI Gengchao,YANG Guang.Chinese English in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Paving the Road for Chinese Culture Going Out [J].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2016(1):148.(in Chinese)

      [5]丁立福.論文化詞的音譯與民族文化的“傳真” [J].淮南師范學院學報,2013(1):86.

      DING Lifu.On Transliteration of Culture Words and Transference of National Culture [J].Journal of Huainan Normal University,2013(1):86.

      (in Chinese)

      [6]項東,王蒙.中國傳統文化文本英譯的音譯規(guī)范議[J].中國翻譯, 2013(4):104.

      XIANG Dong,WANG Meng.On Transliteration Norms in the Text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J].Chinese Translators Journal,2013(4):104.(in Chinese)

      [7]劉祥清.意義轉換媒介與意譯、音譯和形譯[J].中國科技翻譯,2015(2):45.

      LIU Xiang-qing.Medium of Meaning Transference,Free Translation,Transliteration and Literal Translation[J].Chines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ranslators Journal,2015(2):45.(in Chinese)

      [8]郭建中.韋努蒂及其解構主義的翻譯策略[J].中國翻譯,2000(1):49.

      GUO Jianzhong.Venuti and His Deconstructive Translation Strategy [J].Chinese Translators Journal,2000(1):49.(in Chinese)

      [9]蔣驍華,張景華.重新解讀韋努蒂的異化翻譯理論[J].中國翻譯,2007(3):39.

      JIANG Xiaohua,ZHANG Jinghua.A Review of Venuti’s Foreignization Translation Theory [J].Chinese Translators Journal,2007(3):39.(in Chinese)

      [10]陳???中國譯學理論史稿[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CHEN Fukang.A History of Chinese Translation Theories[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0.(in Chinese)

      [11]李長栓.非文學翻譯理論與實踐[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4.

      LI Chang-suan.Non-literary Transl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M].Beijing: China Translation and Publishing Corporation,2004.(in Chinese)

      [12]岳峰.略論音譯與中國傳統文化[J].福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1):54.

      YUE Feng.On Transliteration and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J].Journal of Fuzhou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2000(1):54.(in Chinese)

      [13]21英語網.外媒談:中式英語風靡網絡[EB/OL].(2014-09-30)[2012-01-31].http://elt.i21st.cn/article/9769_1.html.

      www.i21st.cn.The Talk from Foreign Media: The Popularity of Chinese English Online[EB/OL].(2014-09-30)[2012-01-31].http://elt.i21st.cn/article/9769_1.html.(in Chinese)

      [14]郭可,畢笑楠.網絡媒體在對外傳播中的應用[J].新聞大學,2003(Z):69.

      GUO Ke,BI Xiaonan.Network Media in the Application of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J].Journalism Quarterly,2003(Z):69.(in Chinese)

      [15]王岑.互聯網與傳播媒介的嬗變[J].中共福建省委黨校黨報,2004(10):77.

      WANG Cen.Internet and the Evolution of Communication Media [J].Journal of Fujian Party School,2004(10):77.(in Chinese)

      [16]夏光富.網絡媒介與社會文化整合問題探析[J].現代傳播,2007(3):27.

      XIA Guang-fu.On Network Media and Integration of Social Culture [J].Modern Communication,2007(3):27.(in Chinese)

      (責任編輯、校對張立新)

      【相關參考文獻鏈接】

      張志昌.論強勢文化傳播的主要特點[J].2005,25(5):504.

      閔德龍.科技英語翻譯理論和實踐的關系及應用[J].2005,25(5):499.

      張華.語言遷移現象中的英漢詞匯信息不對稱性研究[J].2006,26(3):303.

      張邈,王蕙.英語新聞標題的主位結構研究[J].2006,26(4):400.

      王彥.英漢語言中的設問與倒裝[J].2006,26(4):405.

      閔德龍.中西方文化差異對漢英翻譯的影響[J].2006,26(6):612.

      宋燕.英漢語篇銜接手段對比的實證研究[J].2012,32(9):770.

      劉改琳,王瑛,李定順.認知語言學視角下英語學習詞典的編撰[J].2014,34(1):83.

      張卓,尹丕安.原型范疇理論的英語現在完成時態(tài)習得認知研究[J].2014,34(11):941.

      史潘榮,劉改琳.中國高校名稱英譯范式研究[J].2015,35(9):745.

      Transliteration of Culture Words and Cultural Transmission by Network Media

      ZHANG Jinghua,LIU Gailin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Xi’an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Xi’an 710021,China)

      Abstract:The paper amis to study the marginalized transliteration,especially transliteration in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and to specialize in what medium environment the meanings of the phonetic symbols can be transmitted.In the case of websites Chinaculture.org and Ecns.cn,transliteration of culture words can be integrated with the advantages of network media,such as the features of hypertext,hyperlink,time and space limitlessness,and cross-culture,so as to convey Chinese culture much better.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network,the linguistic symbols of transliteration are figured out to co-occur with photos and videos,national elements and receptors’ context.In such ways the meanings of linguistic symbols of transliteration can be transferred due to the visualization of cultural images,the aesthetic interest of national culture and the world-wide acceptance.Under the vision of network media,the transliteration of culture words,as a strategy of foreignization,plays an active role in equal cultural communication.So,cultural misunderstandings can be avoided because of the linguistic and cultural barriers and Chinese culture can also be helped to step out.

      Key words:network media;culture words;transliteration;cultural transmission

      DOI:10.16185/j.jxatu.edu.cn.2016.05.014

      收稿日期:2016-02-15

      基金資助:陜西省教育廳專項科研計劃項目(15JK1370);西安工業(yè)大學教改立項 (14JGY24)

      作者簡介:張靜華(1979-),女,西安工業(yè)大學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對比語言學、翻譯理論與實踐.E-mail:jhzhang1979@163.com. 通訊作者:劉改琳(1965-),女,西安工業(yè)大學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外語教學、文學與翻譯.E-mail:luga888@163.com.

      文獻標志碼:中圖號:H315.9A

      文章編號:1673-9965(2016)05-0425-06

      猜你喜歡
      網絡媒介音譯文化傳播
      清末民初音譯元素名規(guī)范方案用字探析
      新時代網絡媒介下市場營銷的創(chuàng)新
      網絡媒介批評發(fā)展概述
      夏譯漢籍中的音譯誤字
      西夏學(2017年1期)2017-10-24 05:31:38
      中國文化傳播與藝術人才外語能力培養(yǎng)創(chuàng)新
      戲劇之家(2016年20期)2016-11-09 23:44:36
      中國影視劇美學建構
      淺析《黃河晨報》對河東文化的傳播
      新聞世界(2016年10期)2016-10-11 20:27:25
      我國報業(yè)經營的網絡媒介拓展策略
      新聞傳播(2016年9期)2016-09-26 12:20:39
      論趙本山的網絡媒介形象——以新浪網為例
      新聞傳播(2016年4期)2016-07-18 10:59:23
      讀《申報》女性廣告,享文化傳播之精華
      出版廣角(2016年4期)2016-04-20 01:15:40
      赣州市| 衡山县| 镇康县| 独山县| 昌吉市| 临海市| 新余市| 扶余县| 泗洪县| 曲松县| 元朗区| 随州市| 巨野县| 濮阳市| 岳普湖县| 屯昌县| 杨浦区| 博爱县| 大安市| 邵武市| 柞水县| 大理市| 玉屏| 科技| 遂平县| 桃源县| 灵丘县| 文安县| 龙海市| 灵丘县| 罗平县| 大城县| 山东| 广饶县| 麻阳| 双鸭山市| 吐鲁番市| 巩留县| 青浦区| 永平县| 兖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