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璐
(遼寧大學,遼寧 沈陽 110000)
淺談“信達雅”
——以翻譯《沉默的大多數(shù)》為例
邢璐
(遼寧大學,遼寧 沈陽 110000)
關于翻譯的標準和原則,古今中外各大翻譯家眾說紛紜。我國翻譯界泰斗嚴復先生早在翻譯《天演論》的序言中便提出了“信達雅”的翻譯標準,簡短的三個字涵蓋著翻譯的精髓。時至今日,信達雅的翻譯標準對我們今天的翻譯活動仍然有著深遠的影響。本文在理解“信達雅”翻譯理論的基礎上,將其運用到小說的翻譯中,從而體會“信達雅”翻譯理論對翻譯活動的影響。
信達雅;翻譯;標準
嚴復“信達雅”的提出距離現(xiàn)在已有百年歷史,這百年間來自各界的學者們都對信達雅有著不同程度的解釋和理解。在嚴復當時翻譯赫胥黎《天演論》的序言中,他這樣寫道,“譯事三難:信、達、雅“譯事三難:信,達,雅。求其信已大難矣,顧信矣不達,雖擇猶不擇也,則達尚焉。
“信達雅”的翻譯標準對現(xiàn)今的翻譯依舊影響很大,除了信達雅經(jīng)受住了時間的考驗以外,更重要的是信達雅之間具有合理的邏輯關系。首當其中的“信”是要求我們在翻譯的時候與原文內(nèi)容保持一致,要忠于原文,雖然翻譯是一種在創(chuàng)作,但是在創(chuàng)作的同時不能有悖原文,加入過多的臆想。與之相輔相成的是“達”,那么何為達?就是要求在翻譯文章的過程中要使得文章行文通順。嚴復雖然在翻譯的過程中堅持了“信達雅”,但是他追求的也并非一般科學的準確性或者追求某種絕對的真理。有時他可能以達旨輔之。正如魯迅所說:“凡是翻譯,必須兼顧兩方面,一面當然力求其解,一面保存其原作的豐姿”。翻譯能同時做到這三條是非常理想的。但在實踐中,常常出現(xiàn)“信”與“達、雅”之間相矛盾的情況。這種矛盾出現(xiàn)時,我們便要靈活的運用“信達雅”,不要把“信”、“達”、“雅”的順序顛倒了,無論何時我們都要以“信”為先?!把拧笔恰靶拧焙汀斑_”的升華,只有達到“信”和“達”,文章才有機會變得“雅”。如果無法忠實原文,那么文章的“達”或者“雅”就有些失去意義了。
我在做這個翻譯實踐的時候是如何感知信達雅的呢?最近我正在讀王小波的沉默的大多數(shù)這本書,我對于那個讓中國人提起來都沉默不語的時代十分感興趣。身處新時代的我們并不知道在文革時期發(fā)生了什么,我們唯一能了解那個時代的方法就是通過研讀過來人的作品。這篇文章是本書的開篇文章,讀起來很易懂,但是我在翻譯的時候發(fā)現(xiàn)了一個問題,要做到“信”不太容易,因為里邊有一些內(nèi)容是中國當時社會特有的,我不知道應該用一個什么樣的詞語去表達它更合適。一旦選錯了詞,變無法表達文章要表達的意思。甚至還有可能傳達錯作者要表達的內(nèi)容。比如“五好四美”,“事兒媽”這種詞語,翻譯的時候就只能跟著自己的感覺走。我也自知,我翻譯過來的個別詞肯定是不那么精準的。因為我覺得這些具有時代特色的詞一定有其特殊的譯法。在這里我們一定要想辦法讓自己的翻譯跟貼近“信”。在翻譯這篇文章時,譯者至少做到了“達”,整篇文章翻譯過后很通順,沒有看起來前后不搭的地方。至于“雅”,筆者認為,對于一個資歷尚淺還在磨煉的MTI學生來說,做到“雅”還尚需要更長時間的磨煉。它需要我們具備很深的漢語造詣,但這不意味著我們沒有機會達到“雅”。
筆者認為最為一名MTI的學生,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翻譯的實力要在不斷的練習中堆高。在翻譯的過程中,應時刻提醒自己,注意英文的句式和語法,不要寫過長的句子,翻譯的過程中要注重選詞,寫出來的句子要略帶文采,但在我實際翻譯的過程中,因受到漢語思維的影響,寫出的句子總是如漢語句式順序一般。其中難免出現(xiàn)中國式英語。這也可能是每一個英語專業(yè)學生都在克服的問題。
而如今,在研讀“信達雅”后,筆者認為翻譯的過程中要看句子內(nèi)隱藏的邏輯關系,不要讓漢語思維主導我們。其實“信達雅”對我來說一直都只是嚴復提出來的翻譯標準,但是經(jīng)過這次翻譯實踐之后我發(fā)現(xiàn)信達雅經(jīng)久不衰是有其道理的,同樣也是經(jīng)得住時間考驗的。而我們往往把它當做是一種理論,并沒有去體驗它在實踐中的具體應用。這也是我們學習的弊端,沒有把理論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去。而我們要做的就是盡可能地將翻譯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這樣才會在翻譯上有更進一層的造詣。
[1] 何其莘.翻譯概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2009.
[2] 何其莘.非文學翻譯[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2015.
邢璐(1991.09-),女,遼寧營口人,遼寧大學,筆譯專業(yè)。
H059
A
1671-1602(2016)24-024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