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太倉市新區(qū)第四小學(215000)胡有川
?
怎樣開展主題班會
江蘇太倉市新區(qū)第四小學(215000)胡有川
[摘要]主題班會,原身是班會,是班級全體學生共同參加的會議或活動。這種組織集體、教育集體的形式最初由蘇聯教育界提出并實施。50年代初,班會被引入我國,我國教育工作者在學習和借鑒中不斷對其進行發(fā)展和完善,近60年來,逐漸發(fā)展出更多的形式——晨會、班委會、生活會、主題班會、主題(團)隊會等。主題班會逐漸成為班級和學校德育的主渠道。
[關鍵詞]主題班會目標過程標準原則
班級作為學校德育的基本單位,其管理及運作狀況直接關系到學校德育工作的成效。主題班會是班級德育工作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也是學校實施德育的主要渠道。
德育滲透在每一門學科之中,但卻通過主題班會明確而集中地反映出來。主題班會是整個社會的大德育課題下的子課題,也是德育的末端觸角,它所產生的教育效能是其他學科無法代替的:①它具有很強的育人功能。主題班會有時通過不同形式來完成,但育人是它的綜合特征和唯一指向。②它能夠挖掘多方資源,充分體現學生的自主教育功能。學生在參與的過程中,是被教育者,也是身邊教育資源的開發(fā)者。③它能夠解決實際問題,幫助學生知、情、意、行達成統(tǒng)一。④它是班級管理的重要方式和學校德育的主要載體之一。
1.怎樣選擇主題
德育工作是有詳細計劃和明確目標的工作,具有鮮明的導向性。在實施過程中可分為“系列主題”和“隨機主題”兩大類。
①根據學校工作選擇主題。學校德育一般是主題化或系列化的,因而,在開學之初就要根據學校的德育工作計劃制定好相應的班級系列計劃,做到班級德育與學校德育并行不悖。
②根據班級情況選擇主題。每個學生都是別具個性的生命主體,他們在言行舉止有鮮明的個性特征,是單一而不可復制的,但在某一時間段內,多數學生的道德品質具有明顯的傾向性。當班級中發(fā)生違背學生德育發(fā)展目標的“事件”時,可隨機選擇教育主題開展教育活動。
③根據時間段選擇主題。由時間段的不同來組織主題班會,也是根據班級實際需要來定的。例如,開學初的學習態(tài)度教育,期中考試、期末考試后的針對性激勵教育,都是形成良好班風的最佳契機。
④根據身邊事選擇主題。新時代的學生絕對不可以“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班主任老師應當具備經常引導學生了解身邊事、國家事的意識。當有人沉迷網絡、荒廢學業(yè)時,當他人因不守規(guī)則出現意外時,當自然災害襲擊我們的同胞時,當藏獨、新疆獨危害國家安全時……都是主題班會正當時。
⑤根據特定時期選擇主題?!案鶕囟〞r期選擇主題”只適合于特定時間內的特定對象。小學高年級孩子正值青春期、中學生情竇初開、大學生戀愛同居……在這些期間內,在班級管理上,除了運用生理或物理手段,還是要重視并組織有效的班會活動,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己,確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等。
2.怎樣定位目標
德育活動的目標就是要提高學生的道德認識、陶冶道德情感、鍛煉道德意志、培養(yǎng)道德行為,即可從知、情、意、行四個方面逐層設計、推進。在制定目標時,這四個方面并非完全割裂開的。知、情、意、行四個要素相互作用,知是基礎,行是關鍵。
由此,主題班會的目標確立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考慮:①認知目標:要求學生認識并掌握具體的道德規(guī)范,并形成正確的判斷標準和辨別能力。②情感目標:激發(fā)學生的道德情感,產生豐富的內心體驗,調節(jié)道德認知水平,激勵道德行為,正確分辨善惡美丑,形成道德價值觀。③解決的問題:針對實際問題開展的主題班會所要解決的現實問題。④行動目標:在主題班會的教育過程中所培養(yǎng)的學生的道德目標和自覺的道德行為。
對年齡稍大一點的學生來說,主題班會一般由班主任或班干部負責策劃,由學生自主完成活動。操作過程簡述如下:
第一,確定主題。根據不同教育需要確定活動主題。
第二,確定參加對象。根據教育目標的需要選擇參加對象。如特定時期的主題班會就要對參加對象進行選擇,另外還包括對嘉賓的邀請。
第三,選擇形式。主題班會的形式是多樣的,有活動型、文藝型、訪談型、演講型、競賽型等,應根據主題內容和參加對象的特征進行選擇。在一個時間段內,形式盡可能豐富多彩。
第四,充分準備。活動前的準備關系到活動過程的實際效果。一般需精心做好以下準備:①撰寫活動方案。②配備主持人。③資料的搜集和資源的開發(fā)(包括調查訪問,數據積累)。④布置環(huán)境和準備道具。⑤邀請嘉賓。⑥復雜的主題班會應事先彩排。
第五,貫徹意圖。通過活動,貫徹落實教育目標。意圖貫徹得是否到位,與事前的準備有密切關系,因此,在撰寫活動方案時就要有活動預設及解決生成性問題的針對性方法。
第六,班主任總結。班主任總結是對活動主題的進一步提煉和升華,具有評價和導向功能。在總結中,一般包含以下幾個方面:①對本次活動的意義的進一步闡述。②對活動準備階段各項工作的肯定及對先進事跡的贊揚。③對參與活動的學生進行指導、激勵,對偏頗的道德觀進行糾正。④歸納活動的主要思想,延伸拓展至班會課以外,啟迪心靈,引領道德行為。
第七,活動反饋。主題班會的教育意義具有延展性,活動結束以后應注重活動效果的調查和反饋,總結得失,作為下一次教育活動的依據。這樣,主題班會的教育功能才能不斷延伸,主題班會才能真正成為德育活動的主要載體。
純粹為了活動而活動的班會不能稱作主題班會。主題班會的設計應當有具體明確的要求,可從“目標”“主題”“內容”“形式”“過程”“總結”等方面來分類統(tǒng)籌:①目標明確具體,目標設定符合學生實際。②主題鮮明、重點突出,切合班級實際及學生思想實際。③內容圍繞主題,結合學生實際,具有針對性和實效性,力爭豐富充實、重點突出、貼近生活、富有時代氣息,體現育人功能。④形式新穎多樣、生動活潑、富有新意;面向全體,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對學生有較強的吸引力;形式與內容相統(tǒng)一,并有一定的示范性。⑤過程設計科學,運作完整,節(jié)奏緊湊,能做到主次分明、銜接自然、連環(huán)有序,時間恰當。在環(huán)境布置和多媒體技術的運用上應有較好的視覺效果和良好的渲染作用。⑥班主任總結語言流暢、主題突出、簡明扼要、層次清楚,并起到寓意升華的效果。
主題班會,自上世紀50年代初被我國教育界引進、學習、借鑒,經過近60多年的實踐、發(fā)展,已成為班級管理和學校教育的重要形式。在主題班會的開展過程中應遵循以下教育原則:①教育性。主題班會的主旨是促進學生智力發(fā)展,提高道德修養(yǎng),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并非單純的娛樂活動。因此,不管何種形式的主題班會都要明確體現教育性的原則。②自主性。堅持以學生為主體,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挖掘身邊教育資源,搜集活動素材,組織活動過程。③過程性。強調過程體驗。在組織過程中,應關注預設與結果的差距,及時做好反饋和總結。主題班會的意義不僅在一節(jié)課之內收獲了多少,更重要的是活動結果對學生的引導價值有多高。④趣味性。寓教于樂,在活動的組織過程中,應從學生的角度出發(fā),以他們喜聞樂見的方式來開展活動,從而有效地調動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性,提高主題班會的教育效率。⑤創(chuàng)造性。把握學生實際和時代氣息,力求形式創(chuàng)新,內容新穎,主題先進,過程巧妙。一成不變的思路只能逐漸脫離學生實際,這種遠離正是與教育的背道而馳。
主題班會是班主任的教育認識水平和教育管理藝術的體現。在實際工作中,只有不斷觀察、思索,不斷創(chuàng)新、追求,才能真正把主題班會的教育功能充分展現出來,推動德育工作的深入和提高。
(責編羅艷)
[中圖分類號]G6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9068(2016)09-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