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利文
(廣西大學,廣西 南寧 530004)
?
首因效應對思政課的影響及教學改革探析
梁利文
(廣西大學,廣西南寧530004)
摘要:在高校思政課教學過程中,首因效應通過形象、言語、情景三大基本因子發(fā)生作用,容易導致高校思政課教學的感性化、片面化、兩極化和彌散化。高校思政課克服首因效應的消極影響必須注重學理引導,形成規(guī)范完備的首課制度;力求多點覆蓋,形成對課程的系統(tǒng)認知;關注個體需求,以對話式教學調(diào)和認知;注重課堂氛圍,營造良好思政課教育環(huán)境,等等。
關鍵詞: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首因效應
思想政治教育和教育學、心理學的同源性,使得這幾個學科的理念通用性極強。在學術界,關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視域的研究十分廣泛且有深度,而將心理學中的首因效應理念應用于高校思政課教學的研究,卻還很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為引導人、塑造人、發(fā)展人的理論,自然也應該關注人的心理。首因效應普遍存在于人們?nèi)粘5某醪秸J知行為中。了解應用首因效應理念,在首因效應視域下研究高校思政課教學,推動思政課教學改革,具有重要意義。
一、首因效應及其影響高校思政課的基本因子
首因效因又稱初始效應(primary effect),屬心理學范疇的概念,是指決定第一印象的形成最先出現(xiàn)的中心性格特點所具有的機能效果[1]。古典社會心理學家阿希(S.Asch,1946)發(fā)現(xiàn)第一印象的形成取決于最先出現(xiàn)的中心性格的特點,他把這種機能效果叫做首因效應。1960年,懷斯納(J.Wishner)提出,首因效應和近因效應依附于主體價值選擇和價值評價。在主體價值系統(tǒng)作用下形成的印象是被賦予了某種意義的。1964年梅約(C.W.Mayo)和克勞克特(W.H.Crockett)通過實驗得出認知結構復雜的人容易出現(xiàn)首因效應的結論[2]。
首因效應普遍存在于人們的日常行為中,對我們的學習、生活、工作有著不同程度的積極和消極影響,雖然我們很多時候并不會發(fā)現(xiàn)它在發(fā)揮作用。人在首次見面時,最先接受的信息成為第一印象和后續(xù)認識的基礎,就是認識上的先入為主。認知者憑首次獲取的信息,從對方的儀表言語、表情動作及當時情景中獲得有關信息,再對照自己的價值判斷,在此基礎上形成了對此人或好或壞的第一印象。
對這種現(xiàn)象的經(jīng)典實驗研究者是美國社會心理學家洛欽斯(Lachins,1957),首因效應的作用原理就是最先接受的信號在大腦中形成為原始印象,構成基本的“記憶因式”,后來的認知形成受這個因式的影響?,F(xiàn)實生活中,首因效應的影響因素有相貌因素、語言因素、表情姿態(tài)因素及空間時間因素[3]。根據(jù)首因效應形成的基本記憶因式和作用原理,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第一次課和每次課上課的伊始階段中,由形象因子、言語因子、情景因子三大基本因子相互作用構成首因效應。
形象因子是首因效應中的第一因子。心理學研究發(fā)現(xiàn),與人交流的頭四十五秒,是產(chǎn)生第一印象的關鍵時間[4]。第一印象對他人的社會知覺產(chǎn)生較強的影響,并且在對方的頭腦中形成并占據(jù)著主導地位,第一印象主要由形象因子構成,如孔子“以貌取人,失之子羽。”形象因子包括教師和學生在第一次課和每次課上課的伊始階段的著裝、神態(tài)、動作以及教師教學所使用的工具。為人師表當注重細節(jié),教師的身材、年齡、妝容,授課過程的動作指向、神態(tài)姿勢,教學所使用的課件、影音資料,是學生首先直接感受到的,也是學生直接關注的焦點。同樣的學生的形象也會給教師留下第一印象,在高校思政課大班教學制下,這個印象是學生整體性的印象。課程尚未開始,首因效應就已經(jīng)發(fā)生作用。
人與人交流的過程中,大腦信息的獲取過程和途徑是多樣的,包括言語、動作、姿態(tài)、眼神、表情等。在這些途徑中,言語獲取的信息量占60%以上[5]。言語在交流中的特殊作用,使得首因效應在印象初步形成后,言語成為主要作用因素。高校學生已經(jīng)形成基本的知識體系、認知能力和價值取向,對待教師灌輸?shù)闹R會批判性的接受。在第一次課和每次課上課的伊始階段授課過程中的言語表現(xiàn),是首因效應形成的主要原因。教師的發(fā)音標準、論述的邏輯性、表達的流暢性以及表達時的情感投入,構成首因效應的言語因子。在當前大多數(shù)高校思政課采取的都是大課堂講授教學法的情況下,言語因子成為首因效應發(fā)生作用的主要因素。
人與人之間的交流總是在一定的環(huán)境之下進行,環(huán)境對人的認知心理、認知欲望、認知效果和認知的持續(xù)性有重要影響。和諧、積極、自由、開放、有序的環(huán)境,能夠增進認知和交流的效果。在高校思政課第一次課和每次課上課的伊始階段教學過程中,情景因子包括教師創(chuàng)設的情景、教室的物理環(huán)境、學生及班級集體化特征、學校教學的氛圍等。其中,教師創(chuàng)設的情景對學生影響最大,也是首因效應形成的核心環(huán)境因素。多種教學方式有機結合能夠活躍課堂,相反的單調(diào)沉悶的理論灌輸則會使學生產(chǎn)生厭惡、逆反心理。學生的心境和班級融合形成的班級性格,是首因效應情景因子的重要組成部分,會影響教師的教學態(tài)度和心境?;钴S的班級,課堂的首因效應就趨向積極,沉悶的班級課堂的首因效應可能就會趨向消極。
二、首因效應給高校思政課帶來的影響探析
心理學上的首因效應可以產(chǎn)生正面和負面兩種效應。由于個體發(fā)展經(jīng)歷、價值判斷、情感愛好的差異,大學生對同一事物會產(chǎn)生不一樣的首因效應。與認知者價值判斷、情感愛好相符會產(chǎn)生正面的積極效應,相反則會產(chǎn)生偏消極的負面心理效應,容易導致認知偏差。在高校思政課第一次課和每次課上課的伊始階段產(chǎn)生的首因效應是相互的,教師和學生雙方都會產(chǎn)生。如果不加以注意,由于高校思政課實行不同學院老師授課、大班授課、課時緊張以及課后缺乏聯(lián)系等情況,導致師生之間課前一無所知的狀況,則首因效應更容易產(chǎn)生負面效應,影響教學效果和師生交流。這主要表現(xiàn)在首因效應會導致思政課教學的感性化、片面化、兩極化和彌散化。
(一)感性化
人的認識是從感性認識開始的,首因效應也是建立在感性認識上的心理效應,是人們感性認識的泛化。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馬克思主義學科內(nèi)容教授的基本途徑,應該引導高校學生思想和身心的理性發(fā)展。而首因效應的感性化,不符合思政課預期的教學效果。學生往往會因為教師一時的穿著、言行、神態(tài)和教學狀態(tài),而形成輕視、不信任、反感的第一印象。而教師也會因為學生第一次課和每次課上課的伊始階段回答問題表現(xiàn)欠佳、因故遲到缺課早退、厭學不學的情況,而形成“差生”的錯誤感性認識,就是通常所說的以貌取人、以言取人、以點概面。這會影響課程的后續(xù)進行,尤其是在當前思政課普遍受高校學生冷待的情況之下。
(二)片面化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是一個系統(tǒng)教學過程,以使學生形成科學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在思想上引導學生向社會主義接班人方向發(fā)展。由于產(chǎn)生首因效應的特定的情形、預設心境、特殊的外部影響,在第一次課和每次課上課的伊始階段,容易導致學生先入為主的認為思政課教師是古板的、教條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灌輸,就是無聊“干私活”的課堂。學生第一次課和每次課上課伊始階段的表現(xiàn)也會影響教師對班級的定位,進而修改教學方法方式。教師在第一次課和每次課上課的伊始階段的表現(xiàn)收到的消極效果,極有可能由于首因效應而導致學生對課程、對教師認識的片面性。
(三)兩極化
人們原有的知識體系和認知習慣,在首因效應的影響下,導致對思政課情感和認識的兩極分化。在思政課堂教師對首因效應不夠重視,容易引起兩種相悖的結果,即喜者見之則喜,厭者見之更厭。學生在第一次課或者上課的伊始階段中,由于首因效應的作用,會對思政課及其授課教師形成第一印象。這一印象如果與學生之前知識體系、認知習慣和價值訴求相符,學生就會對思政課形成積極的認識和心理暗示。相反的,如果與其知識體系、認知習慣和價值訴求相反,則會導致學生產(chǎn)生厭惡情緒。
(四)彌散化
彌散化在心理學里一般指情緒的泛化,或者心境的廣泛性影響的意思。形象的說就是心境決定一切。彌散性既包括個體內(nèi)部對待事物的情緒泛化,也包括情緒在周圍環(huán)境的泛化。首因效應的泛化具有從眾性,學生在首因效應的作用下,會產(chǎn)生個體對思政課的情感認知,同時也會將情緒泛化到班級,影響周圍的同學。比如,第一次課沒有把握好,首因效應的彌散就會導致學生認為后續(xù)的課程也不好;上課伊始階段課堂氛圍不好,部分學生不活躍不聽課,首因效應的彌散性就會導致周邊的同學產(chǎn)生同樣的情緒和行為。如果彌散性不加控制,會導致學生對思政課的認識產(chǎn)生“一邊倒”或者“跟風倒”的趨勢,甚至在這種彌散性的影響下,產(chǎn)生對其他同類課程的不良印象和錯誤認知。
三、首因效應視域下的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
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工作,尤其是人的思想工作。首因效應在人的認知和思想形成過程中的特殊作用,使得我們必須加以注意。當首因效應發(fā)揮正面作用時,思政課的教學就朝著預定的方向發(fā)展了,教學目的達成,在此不再贅述。當負面作用在第一次課和每次上課的伊始階段占主導時,就必須加以克服。
(一)注重學理引導,形成規(guī)范完備的首課制度
首課制度指的是在首因效應的作用原理指導下形成的,對待第一次課和每次課上課伊始階段的態(tài)度、方法的綜合規(guī)定。目前,很多學校和思政課教師并不重視第一次課和每次課上課的伊始階段的教授,只是按照一般的課程要求來完成教學。這既錯過征服和吸引學生的關鍵時機,也會被首因效應的消極作用所拖累。而相反的,學生作為接受客體,對待第一次課和每次課上課伊始階段的感受卻較為重視。外界首先輸入大腦的信息發(fā)揮的作用最大,大腦接受信息的機械順序,使得首因效應發(fā)生作用??朔滓蛐母行曰捅仨氉⒅貙W理引導,增強思政課的理論性和思辨性。馬克思的書,卷帙浩繁,學理深晦[6]。通過規(guī)范教師在首課的表現(xiàn),形成相對理性的首因效應。著裝莊重得體、神態(tài)輕松自然、言語清晰有力,克服不利的言語因子,在形象上符合學生對大學教師的想像,克服不利的形成首因效應的形象因子。在第一次課和每次課上課伊始階段的教學中,有張有弛、循序漸進、適當互動,以馬克思主義的哲學思辨方法,通過實證分析,明晰課程的基本結構和理論體系,確定本節(jié)課的邏輯框架,改變學生對高校思政課的固有的、先入為主的認識。第一次課或者每次課上課伊始階段就基本將學生吸引征服,這應該成為思政課首課成功與否的根本標準。
(二)力求多點覆蓋,形成對課程的系統(tǒng)認知
課程的整體性是教師實現(xiàn)教學效果和學生形成完備知識體系的保障。如果從事實的整體上、從它們的聯(lián)系中去掌握事實,那么,事實不僅是“頑強的東西”,而且是絕對確鑿的證據(jù)。如果不是從整體上、不是從聯(lián)系中去掌握事實,如果事實是零碎的和隨意挑選出來的,那么它們只能是一種兒戲,甚至連兒戲都不如[7]。由首因效應所造成的片面化,加劇信息時代高校學生知識碎片化的問題。因而,在思政課教學過程中,要力求多點覆蓋,通過多種形式的教學,在首課完成學生對課程的系統(tǒng)認知,了解本次課教學思路。多媒體課件的展示,影音圖像的使用,課間的師生交流、課后的答疑環(huán)節(jié),能夠很好的改變學生對思政課的過于古板、功利的認識。學生系統(tǒng)認知課程與教師了解學生同等重要,在修正首因效應學生對思政課的片面化認識的同時,也要增加教師對學生的認識,做到知己知彼。很多思政課教師滿堂灌的教學方式,完全忽略學生的接受情況,既不可能了解學生,也達不到理論灌輸?shù)男Ч?/p>
(三)關注個體需求,以對話式教學調(diào)和認知
人們奮斗所爭取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8]。思政課作為解決學生思想問題的主要手段,也是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有效途徑,所以必須關注學生的需求。個體成長背景、現(xiàn)實狀況差異、價值追求不同,導致不同的學生在思政課有不同的需求。在首課,明確受教育者的主體地位,在實現(xiàn)思政課教學目標的價值引導下,關注學生的個體需求,以點帶面,點面結合,以對話式教學契合學生的個體需求,引導學生表達與課程相關的問題,避免“一刀切”“一視同仁”。90后的學生普遍缺乏存在感,自我意識極強,關注自己需求大于關注別人。思政課上個體需求受更多關注的學生,對課程更有好感,反之則會厭惡。第一次課和每次課上課伊始階段的對話和提問、舉例和論證,教師情感的傾向應該盡量中和,調(diào)和課堂認知,減少首因效應的兩極化,避免馬太效應(Matthew Effect),減少好的越好,壞的越壞,多的越多,少的越少的現(xiàn)象出現(xiàn)。
(四)注重課堂氛圍,營造良好思政課教育環(huán)境
良好的課堂氛圍,是實現(xiàn)教學目標的環(huán)境保障。思政課在很多學生心中都缺乏好印象和吸引力,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課堂氛圍不夠活躍造成。人創(chuàng)造環(huán)境,同樣,環(huán)境也創(chuàng)造人[9]。第一次課和每次課上課伊始階段就應該確定課堂的基調(diào),創(chuàng)造有利的情景因子,營造積極、和諧、開放、有序的課堂環(huán)境,是克服首因效應彌散化的有效手段。思政課堂可以通過時事例子傳遞正能量,結合校內(nèi)大事和網(wǎng)絡熱門話題,鼓勵學生發(fā)言,肯定學生表現(xiàn),增加課堂的積極因素。首課多采取情景教學的方法,設置答案多樣、貼近學生生活和內(nèi)在訴求的開放性問題,積極引導學生討論。上課伊始階段出現(xiàn)不良現(xiàn)象時,應該采取合適的方式處理,尤其是大面積遲到、低頭族、開小會、后排學生睡覺的問題,避免課堂不良情緒彌散到全體學生中。英國哲學家伯克說,“良好的秩序是一切美好事物的基礎”,積極、開放但不是無序,把握好課堂紀律和活躍因素的度,以課堂活躍到能夠實現(xiàn)本課教學目標為準,營造和諧教學教育環(huán)境。
總之,第一次課和每次課上課伊始階段,對于學生和教師而言,都至關重要。首因效應發(fā)生作用是不以人的意識為轉移的,認識、掌握、利用首因效應的作用原理,有利于提高高校思政課的教學效果。充分認識首課制度的重要性,掌握首因效應形象因子、言語因子和情景因子作用的規(guī)律,積極營造重學理、系統(tǒng)化、對話式的和諧課堂,才能將首因效應的負面作用降低,順利實現(xiàn)高校思政課的教學目標。
(責任編輯:時錦雯)
參考文獻:
[1]屠文淑. 社會心理學理論與應用[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2:87.
[2]詹啟生,俞智慧.首因效應與近因效應在不同情境下作用的比較[J].健康心理學雜志,2000,8(3):251-253.
[3]王基祥.淺談首因效應的影響因素及現(xiàn)實應用[J].科技信息(科學教研),2007(36):473.
[4]馬燕.淺析“首因效應”[J].科技文匯,2009(11):62-63.
[5]薛天祥.高等教育學[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56.
[6]李大釗.李大釗文集(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78.
[7]列寧.列寧全集(第2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564.
[8]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82.
[9]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3.
The Effect of the First Effect o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the Reform of Teaching
LIANG Li-wen
(Guangxi University ,Nanning 530004,China)
Abstract: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in the teaching process,the first effect through the image,speech,scene three basic factors,easily lead 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each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erception,one-sided,polarization and dispersion. In order to overcome the negative effect of the first effect,the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guidance of theory,form a complete system of the first class.
Key Words:college;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teaching reform;the first effect
基金項目:2015年度廣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學改革工程項目(2015JGA103);廣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立項研究重點課題(2013MSZ001)
收稿日期:2015-11-30修稿日期:2015-12-10
作者簡介:梁利文(1986-),男,廣西玉林人,助教,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生,廣西大學行健文理學院教師,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9719(2016)1-007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