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雅平
生活中語言使用的禮貌性
——以道歉語“對不起”、“抱歉”、“不好意思”為例
孫雅平
道歉語屬于禮貌用語。在長期的語言發(fā)展過程中,“對不起”、“抱歉”、“不好意思”由表示歉意的詞語逐漸演變成表示歉意的禮貌性套語?;诙Y貌原則的符合度、交互主觀性的高低,可以認識到,在三者中,“對不起”一詞禮貌性最高、“抱歉”次之、“不好意思”較低。在當前的實際生活中,青少年理應根據具體情況更多地使用禮貌性最高的“對不起”,這更加符合禮貌待人的中華語言文化的特質及其要求。
道歉語;禮貌原則;交互主觀性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是禮儀之邦,漢語同樣繼承了中華文化的傳統(tǒng)美德?!睹献印じ孀诱戮洹罚骸岸Y貌未衰,言弗行也,則去之”中的“禮貌”指的是“以莊肅和順之儀容表示尊敬”,司馬光《涑水記聞》卷十五:“公曰:‘凡待人無貴賤賢愚,禮貌當如一’”,同樣也是表示尊敬之意。在現代漢語中,“禮貌”是指“以言語、行動所表現的恭敬謙虛”。在社會交往中使用禮貌用語,是古今中外不同民族的共同之處,同時也是各個國家一直大力提倡的。作為加強社會精神文明建設的一項措施,1985年共青團中央曾經在我國青少年中提倡普及禮貌用語10個字:“請”“您好”“謝謝”“對不起”“再見”。 道歉語,是一種禮貌用語。如何正確理解、區(qū)別不同道歉語之間的異同,在生活中不同的場合,合理、適當地使用道歉語,以小見大,這體現著整個社會群體甚至整個民族的文明程度;特別是正處于學習和發(fā)展中的青少年,文明教育至關重要。
一場景:公交車上,由于公交司機急剎車,沒站穩(wěn)的你不小心踩到了旁邊乘客的腳,這時你開口說的第一句話是什么?出于禮貌,一般都會立即道歉,那么為了表示歉意,你會說“對不起”,還是“抱歉”,亦或是“不好意思”呢? 這只是生活中的一個小片段,生活中人與人一直處在交往和聯(lián)系當中,即使是陌生人,可能也會因為某個因素而產生關聯(lián),同樣也會發(fā)生這樣或那樣的矛盾,人們?yōu)榻鉀Q或避免這種矛盾,緩和彼此之間的關系,體現個人修養(yǎng),禮貌性用語或道歉語必不可少。
道歉語,作為禮貌用語的一種類型,由很多不同的詞組成。道歉語出現的時間很早,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就已經出現,古代漢語中常用的道歉語有:慚、愧、有愧、慚愧、之罪、恕罪等,現代漢語中常見的道歉語有:對不起、抱歉、不好意思、對不住、請原諒等??梢?,古代使用的漢語道歉語與當代使用的道歉語有很大的區(qū)別,但也不難看出道歉語在語義上的繼承與發(fā)展。關于道歉語的研究,學者們主要集中在單個道歉語與第二語言的教學、語用上以及話語研究,或者集中在道歉詞語的辨析,而在關注生活中道歉語的使用是否符合禮貌原則,如何引導青少年正確使用禮貌性的道歉語方面的研究相對較少,社會、學校以及家庭對于生活中的語言教育應當給予更多關注。
關于“道歉”,國內外學者們的解釋都有著自己獨特的見解。西方學者們普遍認為道歉是一種彌補性的言語行為。美國的社會學家Goffman認為 “道歉其實就是起著彌補性的作用,但同時又屬于另外一種彌補性行為,即解釋”。美國人類學家Holmes認為“道歉是針對V的面子需要的一種言語行為,旨在補救A承擔責任的一種冒犯行為,從而恢復A和V之間的和諧(A是道歉者,V是被冒犯者)”。在漢語中“道歉”,從字面意思也可以很清楚地表現出來,“道歉”指“表示歉意,認錯”,詳細解釋是“為不適當或有危害的言行承認不是;承認使人委屈或對人無禮,同時表示遺憾”。[1]
從中西方學者對于“道歉”的理解可以看出中西文化的不同,西方更加注重道歉的功能,即彌補過錯,維護面子,維持彼此之間的和諧關系;而在漢文化中,道歉更多地是道歉人想要表達的感受,體現了說話人個人的修養(yǎng)、禮貌,因為在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中,中華民族是非常注重道德的,禮貌是發(fā)自內心的尊敬。總而言之,在中西方文化中共通的是道歉這種語言行為都是一種禮貌行為,為了維護人們在交往之中的和諧關系。[2]
“對不起”、“抱歉”、“不好意思”這三個道歉語在《現代漢語大詞典》等詞典中的義項如下:
“對不起”主要有兩個義項:(1)對人有愧,常用為表示抱歉的套語;(2)用作帶威脅口吻的話,表示將采取對對方不利的行為。
“抱歉”有一個義項:(1)為不適當或有危害的言行承認不是;承認使人委屈或對人無禮,同時表示遺憾;
“不好意思”也有兩個義項:(1)害羞;(2)礙于情面不便或不肯。
從三個道歉語詞的義項來看,三者在語義上并沒有完全重合的部分,但是同樣作為道歉語,在現實生活中使用時三者之間往往可以相互替換,替換后的語義也不會有很大差異,這也是道歉語之間的共通之處,但是在不同的場合應該使用合適的道歉語,這也是禮貌待人的一種行為。
現代漢語中的“對不起”、“抱歉”、“不好意思”成詞到成為道歉語的時間相對而言比較遲,這與語言演變過程相關,由句法結構演變成詞,而后才會在語用的作用下發(fā)展成為道歉語。
1.道歉語“對不起”的發(fā)展
“對不起”在古代漢語中出現的時間較遲,大概在清代是出現了成詞的“對不起”,表示道歉的語義,但是還沒有形成抱歉的套語,如:
(1)咱們這里雖說不短人抬,都是些劣把,這是你老太太黃金入柜萬年的大事,要有一點兒不保重,姑娘,我可就對不起你了。(清,《兒女英雄傳》)
(2)狄賢弟心里未嘗不以這兩件菜不好,又實在太菲,且明知你們并不曾費事,偏要說你們費事,他自過意不去,對不起你們兩人,也算是心口不相應。(清,《七劍十三俠》)
上述兩例與現在常用為表示抱歉的套語還是有一點區(qū)別的,現在使用的道歉語“對不起”后一般不會帶賓語,如:
(3)林珠說話了,她說:“對不起,偉業(yè),以前我們沒有機會談到這些瑣事,現在我們生活在一起了,我想我得坦率地告訴你,……”(池莉:《來來往往》)
(4)“對不起,石靜,真的對不起?!蔽覝I流滿面說,“都是我不好。 ”(王碩:《永失我愛》)
只有表示“用作帶威脅口吻的話,表示將采取對對方不利的行為時”或是因做錯事強調指明道歉的對象時才會帶賓語,如:
(5)齊懷遠站起來說,“自個先得活好,才能談及其它。你是個聰明人,會明白這道理,你沒對不起過誰,從來沒有!你是問心無愧的?!保ㄍ醮T:《我是你爸》)
(6)我啊,對不起王喜的一片好心,那件綢衣我往身上一穿就趕緊脫了下來,那個難受啊,滑溜溜的像是穿上了鼻涕做的衣服。(余華:《活著》)
這一用法從“對不起”帶有道歉這一語義開始一直沿用,而作為道歉套語的“對不起”在使用頻率提升后,逐漸由道歉語演變成開啟或轉換話題的話題標記禮貌用語,常常也會和其它禮貌用語連用,如:
(7)康偉業(yè)對他的職員說:“都給我回到辦公室去!任何人都不準與老人爭吵,隨便他們說什么。他們這么大的年紀了,說什么話都是可以原諒的。他們愿意在這里坐坐,你們要當貴賓接待,如果他們有違反憲法的行為,你們就報警。對不起,我要出去辦事了?!保ǔ乩颍骸秮韥硗罚?/p>
(8)“對不起,我和了。 ”我剛打出一“三條”,丁小魯不好意思地慢慢把牌推了。(王朔:《一點正經沒有》)
結合上下文語境來看,例(7)中的“對不起”作為道歉語,表示一種禮節(jié)性用語,并且用作轉換話題的一個標記。例(8)中的“對不起”是開啟話題。兩例都說明“對不起”已經從僅僅表示抱歉的道歉語演變成表示禮節(jié)用語的話題標記,用來轉換或開啟話題。[3]用做話題標記的“對不起”,刪除之后對句子的基本語義沒有影響,只是減少了禮貌性的含義。
2.道歉語“抱歉”的發(fā)展
“抱歉”在漢語演變過程中發(fā)展成為道歉語的時間大概也是在清代。
(9)連因俗冗,不得過來奉陪,甚是抱歉。(李漁:《慎鸞交·贈妓》)
(10)尹子崇只得過來同他見面。知縣是個老猾吏,笑嘻嘻的,一面作揖,一面竭力寒暄道:“兄弟直到今日才曉得子翁回府,一直沒有過來請安,抱歉之至!”(清,《官場現形記》)
(11)亞白因陶玉甫沒甚心緒,這觥飲干,就擬吃飯。玉甫滿懷抱歉,復連勸三大觸始罷。(清,《海上花列傳》)
(12)傀儡生亦謝道:“貧道四海云游,迄無定止。久聞元帥忠義,亟欲趨教,以未得便,故爾來遲,實深抱歉?!保ㄇ?,《七劍十三俠》)
清代成詞后的“抱歉”已表示心有愧疚不安,對不住別人。根據語料庫文獻以及上述幾例中的“抱歉”可知,此時“抱歉”單用情況很少,一般“抱歉”位置的前后有狀語或補語表示程度深,如“甚是”、“之至”、“實深”,例(11)中“抱歉”作賓語,但是謂語“懷”由狀語“滿”修飾,也表示懷有很深的歉意,并且前一句一般都是說明抱歉的理由。在現代漢語中,“抱歉”的使用頻率提高,因而使用時的各種限制也就逐漸減少。
(13)“抱歉,抱歉!貴體保重要緊,要緊!是我嘴快闖禍了!目下聽說’上頭’還不想嚴辦,不礙事?;仡^你警戒警戒令郎就行了!”(茅盾:《林家鋪子》)
(14)果然,后來康偉業(yè)就不得不給林珠道歉:“抱歉林小姐,我太失禮了。 ”(池莉:《來來往往》)
(15)“很抱歉,沒跟你商量,就把人和東西給你‘截留’了?!瘪R副局長一進門,金局長就起身打招呼。(陸天明:《大雪無痕》)
在現代漢語中,“抱歉”一詞的使用不斷發(fā)展演變,由表示道歉的動詞發(fā)展演變成道歉的套語,因而使用時限制減少,“抱歉”可以直接單用,并且也不需要說明抱歉理由。
3.道歉語“不好意思”的發(fā)展
從詞的表層語義也可以看出,道歉語“不好意思”是由害羞的含義逐漸演變出來的?!安缓靡馑肌北硎竞π叩牧x項蘊含著因為害羞而不方便做某事,而后使用頻率提高,這一義項也固定下來,成為“不好意思”的常用義項,這一義項在明代就已經出現:
(16)女子在房內回言道:“我自不愿見這兩個老貨,也沒甚么罪過?!北R母道:“鄰里翁婆看你,有甚不好意思?為何躲著不出?”(明,《初刻拍案驚奇》)
(17)先是愛月兒問:“爹今日不家去罷了?!蔽鏖T慶道:“我還去。今日一者銀兒在這里,不好意思;二者我居著官,今年考察在邇,恐惹是非,只是白日來和你坐坐罷了?!保鳎督鹌棵贰罚?/p>
(18)妙通道:“令姑也曾道來,年深月久,只怕相公已曾別娶,就不好意思,所以要老身探問個明白?!保?,《二刻拍案驚奇》)
例(16)中“不好意思”表示害羞,而在例(17)、(18)中的“不好意思”則表示因為害羞或礙于情面不便做某事。語言是不斷發(fā)展的,“不好意思”演變成道歉語與其語言使用有重要關系,“不好意思”在使用中,如果出現在因為做錯事情而感到害羞,或礙于情面拒絕他人的請求這一類似語境中,這就與道歉語出現的語境相似,使用頻率的提高促進了這一臨時的語境義的固化,因而“不好意思”也演變成為道歉的套語。[4]
(19)“……一來總見你坐在桌子邊,工作好忙!我們談話一定吵鬧了你,是不是!我坐坐就走!真不好意思,一來就妨礙你。”(沈從文:《白魘》)
(20)阿春:真不好意思。這么晚了還來打攪你們。我改天再來看你。(曹桂林:《北京人在紐約》)
(21)不一會兒,那個叫“大寶”的兒子,把一個臟兮兮的茶葉罐送了過來。“不好意思……您坐……坐……”(陸天明:《大雪無痕》)
例(19)、(20)、(21)中的“不好意思”已經從“害羞”這一義項演變成道歉語,隨著“不好意思”做道歉語使用頻率的提高,道歉義逐漸虛化成話語標記,是禮貌性的用語,刪除后并不影響基本語義。
4.道歉語的演變軌跡
道歉語 “對不起”、“抱歉”、“不好意思”在現代漢語中的使用頻率非常高,是我們日常生活的常用詞匯,根據語言演變的規(guī)律來看,使用頻率越高的詞匯其語義發(fā)展也會越快,因而“對不起”、“抱歉”、“不好意思”這三個詞雖然成詞過程和成詞時間上存在差異,但是經過演變形成同一類表示道歉這一語義之后,語言演變軌跡趨于一致,由表示“道歉”語義的道歉語演變出話題標記的形式,即禮貌性用語,其道歉含義大大減弱,刪除后不會影響句子的基本語義,并且可以自由互換。例如生活中常用的語境——問路:
(22)
a.對不起,打擾一下,請問百貨大樓怎么走?
b.抱歉,打擾一下,請問百貨大樓怎么走?
c.不好意思,打擾一下,請問百貨大樓怎么走?
三例除了 “對不起”、“抱歉”、“不好意思”三個詞不同之外,這三句在語義表達上沒有任何區(qū)別,這與說話人的語言使用選擇有關,將三個詞刪除后也不會影響說話人表達的語義,僅僅缺少了一點禮貌性語氣。[5]
講究禮貌是言語交際過程中的普遍性要求,是一種禮貌的交際行為。它“主要是體現說話人對交談雙方社會關系的理解和態(tài)度。禮貌詞語的構成和結構是各不同語言社群的長期歷史傳統(tǒng)的產物,密切地聯(lián)系于該社群的其它文化因素?!币蚨谏畹慕浑H過程中如何進行禮貌性的交流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其中最主要的是與說話人有關。
禮貌原則包括以下幾點:(1)得體原則:減少表達有損于他人的觀點,使別人少吃虧多受益;(2)慷慨原則:減少表達利己的觀點,使自己多吃虧少受益;(3)贊譽原則:減少對自己的表揚,對別人少貶低多贊譽;(4)謙遜原則:減少對自己的表揚,對自己多貶低少贊譽;(5)一致原則:減少自己與別人在觀點上的不一致,盡量減少分歧增加一致;(6)同情原則:減少自己與他人在情感上的對立,盡量增加同情減少反感。以上六點是將禮貌原則具體化了的標準,這與上文提到的西方學者言及的道歉語中的“面子”理論具有共通之處,同時也是社會語言交際的基本要求,即對話雙方語言交際的順利進行以及由之維持一種和諧融洽的關系。從這一角度出發(fā)來分析“對不起”、“抱歉”、“不好意思”這三個道歉語,符合禮貌原則的程度以及使用語言的環(huán)境也會有所不同。
1.“對不起”
根據禮貌原則,道歉語“對不起”更符合上文禮貌原則中的慷慨原則、謙遜原則、一致原則和同情原則。在用“對不起”進行道歉時,一方面過錯方主動承認自己的過錯,讓自己多吃虧,符合慷慨原則和謙遜原則;另一方面從受損害方角度考慮問題,認為是自己的行為給對方造成了不好的現狀,在感情上和受損害方站在同一戰(zhàn)線,符合一致原則和同情原則。[6]
“對不起”是最典型的道歉語,因而使用道歉語“對不起”的語言環(huán)境相對于其他道歉語會更加廣泛,但是隨著其他道歉語的形成與不斷發(fā)展,“對不起”也逐漸形成自己主要的使用環(huán)境,從而形成與其他道歉語共現的局面?!皩Σ黄稹背霈F的語境主要有:①強調對不起的對象,即受損害方時一般只能用“對不起”;②過錯方所造成的過失對受損害方而言影響很大時使用“對不起”更符合禮貌原則;③雙方的身份、地位等,即受損害方相對過錯方而言地位、身份等某方面更高,在社會交往過程中強調使用禮貌用語時一般用“對不起”;④一般在正式場合中更加傾向使用“對不起”,當然日常生活中也經常使用“對不起”。[7]
2.“不好意思”
在禮貌原則的符合度上,“不好意思”并不如“對不起”、“抱歉”,在這三個道歉語中“不好意思”禮貌性是最弱的,不過作為道歉語仍然屬于禮貌語,符合禮貌原則中的慷慨原則和謙遜原則。這與“不好意思”的語義演變有關系?!安缓靡馑肌北疽庵浮昂π摺?,因而強調的是說話人自己本身的狀況。因而道歉語“不好意思”所表達的語義也傾向于僅從過錯方角度來承認自己的過錯,讓自己多吃虧,而不從受損害方的角度來考慮。
語言在不斷發(fā)展,“不好意思”使用的語境逐漸在擴展,除了在正式場合以及書面語的表達上傾向于使用“對不起”之外,“不好意思”都能使用,在口語中的使用頻率高于其他道歉語,并且能與“對不起”、“抱歉”互換且不會影響原來的表達。
3.“抱歉”
如果將“對不起”和“不好意思”看成一根線的兩個端點,那么,“抱歉”的位置則處于這根線的中點。在日常生活中,人們表示道歉時“對不起”、“不好意思”的使用頻率相對而言會更高,這與人們的語言心理密切相關,中間狀態(tài)的詞往往表義沒有那么明確?!氨浮北硎颈в星敢?,心懷愧疚,從這一語義來看,“抱歉”與“不好意思”表達道歉的語義更加相似,都是僅僅從過錯方的角度表達自身的愧疚或歉意。但是“抱歉”與“不好意思”不同的是,“抱歉”可以通過句法手段,強調突出抱歉的對象,這一點與“對不起”也有相同點,即重視過錯方,也從受損害方的角度來考慮。
因為處于中間狀態(tài),所以“抱歉”這一道歉語所出現的語境的適用性更廣,口語、書面語、正式場合、非正式場合都能使用,并沒有太大的限制,但因為“對不起”、“不好意思”使用的語境分工明確,因而“抱歉”的使用頻率較低。
主觀性是語言的一種特性。交互主觀性作為主觀性的演變形式,蘊涵著說話人對聽話人的認同以及“面子”或“自我形象”的關注。[8]在日常生活的語言交際過程中,對話必不可少,只要存在對話的雙方,那么自然也會存在這種語言的交互主觀性。特別是在禮貌用語中,如何體現待人的禮貌性,語言的交互主觀性必不可少,也就是說與人對話時如何設身處地站在對方的角度來考慮問題或對話。交互主觀性的高低與禮貌語禮貌程度的高低成正比。[9]道歉語“對不起”、“抱歉”、“不好意思”中的交互主觀性呈現出遞減趨勢?!皩Σ黄稹彼磉_的交互主觀性最強也是最明顯的,“對不起”凸顯對話的雙方,同時也強調說話人對聽話人“面子”的關注和維護;而“抱歉”中的交互主觀性要依靠說話人是否突出表達歉意的聽話人或事,并且“抱歉”最主要的是表達說話人的一種愧疚情緒,聽話人的出現與否與說話人的意愿有關,相對于“對不起”即使不出現說話人、聽話人,其中也蘊含著對話雙方之間的關系;“不好意思”中包含著主觀性,強調說話人的主觀的愧疚情感,但相對于“對不起”、“抱歉”而言,“不好意思”的交互主觀性并不高。 “對不起”、“抱歉”、“不好意思”的交互主觀性呈現出一個遞減的梯度,道歉語在語言交際中的禮貌程度與交互主觀性成正比,因而 “對不起”、“抱歉”、“不好意思”的禮貌程度也是“對不起”最高,“不好意思”最低,“抱歉”處于中間狀態(tài)。
道歉語 “對不起”、“抱歉”、“不好意思”的使用場合各有不同,基于上文的禮貌原則的符合度、語言的交互主觀性的高低,這三個道歉語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表現出的禮貌性同樣也會有所區(qū)別。它們三者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禮貌性呈現出一個遞減的趨勢,即:“對不起”>“抱歉”>“不好意思”。
但是,細細體會日常生活中這些道歉語的使用情況,不難發(fā)現,它們在口語中還出現了這樣一種趨勢:“不好意思”的使用頻率逐漸高于“對不起”、“抱歉”,而且,其使用的范圍也在擴大。筆者認為,這是語言發(fā)展的基本趨勢,它與語言的經濟原則有關,減少對聽話人的感情投射也是一種經濟性的行為。然而,從另外一方面來考慮,這種趨勢卻也違反了上述所提到的道歉語的禮貌性。
生活中的語言是人們交際必不可少的工具,生活也是人們特別是青少年學習語言的主要環(huán)境,在生活中學習的語言對青少年有重大影響。道歉語是禮貌用語的重要組成部分,了解道歉語并學習如何正確使用道歉語對青少年的身心發(fā)展相當重要。不同的道歉語,其使用場合的不同,所要表達的禮貌性程度也會有所不同。但是,作為青少年,要學會用更加禮貌的語言進行交際,在使用道歉語時,應注意“對不起”和“不好意思”在口語中使用的區(qū)別,不能只追求方便、經濟,為表現出對他人的禮貌與尊重,表示歉意時應當多使用“對不起”。
注釋:
[1]曹湘洪:《道歉寒暄禮貌——漢語書信啟辭中道歉語形式與功能研究》,《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4期,第129頁。
[2]郝曉梅:《對漢語道歉語“對不起”的語用分析》,《北京化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2期,第51頁。
[3]汪夢翔、王厚峰:《“對不起”話語標記的形成及其功能》,《湖北社會科學》,2013年第8期,第122頁。
[4]易敏:《交際心態(tài)與謙敬用語——兼談“對不起”被“不好意思”替代》,《語言文字應用》,2005年第2期,第93頁。
[5]石楠楠、李柏令:《漢語道歉語情境分布實證研究——以“對不起”“不好意思”“抱歉”為例》,《現代語文》,2015年第10期,第109頁。
[6]宋先紅、梁丹陽:《“對不起”和“不好意思”辨析》,《語文學刊》,2011年第6期,第7頁。
[7]關英明:《致歉語“對不起”的言語行為類型》,《北方論叢》,2014年第3期,第67頁。
[8]沈家煊:《漢語詞類的主觀性》,《外語教學與研究》,2015年第5期,第643頁。
[9]王敏、楊坤:《交互主觀性及其在話語中的體現》,《外語學刊》,2010年第1期,第48頁。
(作者單位:江西師范大學文學院)
編輯:李運
責任編輯:金潤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