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恩祥,何心舒,李哲,曾凡芬(深圳信息職業(yè)技術學院應用外語學院, 廣東 深圳 518172)
?
高職學生英語多元識讀能力培養(yǎng)研究
——以深圳信息職業(yè)技術學院英語教學實踐為例
劉恩祥,何心舒,李哲,曾凡芬
(深圳信息職業(yè)技術學院應用外語學院, 廣東 深圳 518172)
摘 要:本文首先詳細闡述多元識讀能力的概念,指出當今培養(yǎng)高職學生多元識讀能力的緊迫性和重要性,隨后分析多元識讀教學模型,最后結合我校的英語教學實踐,從六個方面論述我校開展的多元識讀教學設計。
關鍵詞:多元識讀;高職學生;英語教學實踐
過去的幾十年中,社會文化和信息技術經歷了巨大變化。具體而言,前者體現(xiàn)在文化日趨多元化和語言變體增多,而后者則體現(xiàn)在電腦網絡和多媒體技術的普遍使用。信息技術的高度發(fā)展和普及又帶來了社會交流領域的重大變革,交流的模式已從口述時代、讀寫時代進入超文本時代。新媒介的推陳出新,使得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傳播方式趨于多元化。作為傳統(tǒng)的意義傳遞形式的“語言”中心地位被改變,以往被認為是附屬于語言的字體、圖片、色彩、聲音等形式越來越體現(xiàn)其重要性。它們不再認為只是一種附屬表達符號或手段,而是與主體的文字符號一道組成更為寬廣的符號資源系統(tǒng),參與意義的構成,一種嶄新的多種模態(tài)表達方式已經滲入到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1]。
這種全新多模態(tài)的意義構建和表達方式給教育領域帶來了劃時代的革新。以語言為單核的認知識讀能力已滿足不了新媒介時代多元化交流表達的要求。除語言之外,視覺圖片、音效、色彩、身體語言等多種符號要素通過協(xié)調合作共同達成社會溝通交流目的。這種交際模式的改變導致了識讀教育( literacy)的重大改變。正是在一背景下,1994年至1996年期間,新倫敦學術團體(The New London Group)學者聯(lián)名發(fā)表文章提出了“多元識讀”(Multiliteracies)的觀點[2],在他們看來,科學技術的迅猛發(fā)展導致人類構建、表達及傳遞意義的方式手段日益多元化,這種巨大變化從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人類識讀的性質。對比傳統(tǒng)讀寫識讀方式,由聽覺、視覺、觸覺以及空間感等衍生的多種識讀方式在新媒體時代日益重要和普遍,文字不再是意義的唯一表達方式,由聽覺、視覺、觸覺以及空間感等衍生的多種符號模態(tài)也參與意義構建[3]。文章同時指出傳統(tǒng)以語言為主的識讀能力教育已難以適應當今社會發(fā)展的要求,對學習者的識讀能力培養(yǎng)應該轉為適應時代發(fā)展的多元識讀能力培養(yǎng)[4]。由此,多元識讀能力這一概念成為語言學界和教育界研究的新課題。
回顧相關研究,可以發(fā)現(xiàn)學界對于多元識讀能力有著不同的詮釋,代表性的觀點有:Gamble[5]指出多元識讀能力不再是簡單功能水平上的讀和寫的能力,而是借助現(xiàn)代新媒介來獲取信息資源,進而利用這些資源與他人進行溝通交流的能力;Williamson[6]認為多元識讀能力就是閱讀多種形式媒體和模態(tài)所蘊含信息的能力;胡壯麟[7]認為多模態(tài)識讀指可以閱讀并理解能接觸到的各類媒體和模態(tài)信息而且能在此基礎上產生相應信息的識讀能力;張德祿[8]從語言學習者視角出發(fā),在Thwaites[9]關于多元識讀能力論述的基礎上,把多元識讀能力總結為三大類:語言識讀、技術識讀以及社會交際識讀能力;韋琴紅[10]則將多元識讀視為一種信息網絡時代必備的學習方式,是一種具體識讀能力。根據(jù)以上論述,我們發(fā)現(xiàn)雖然不同研究者對于多元識讀能力定義理解各有差異,但這些解讀卻包含一個共同點,那就是認為多元識讀是利用各類模態(tài)的媒介來獲取、表達信息以及在此基礎上進行互動交流溝通的能力。綜上,我們可以認為:在信息多模態(tài)的時代,除了發(fā)展傳統(tǒng)的聽說讀寫識讀能力,我們應該更加注重包含語言、圖像、色彩、聲音、表情等多種符號系統(tǒng)及模態(tài)多種識讀能力,尤其是技術識讀和信息識讀能力。
科技的迅猛發(fā)展和各種交流媒體的不斷涌現(xiàn),使得意義構建和表達日益多元化,但同時對于交際主體的人提出了更高的識讀能力的要求。正如我國語言學家胡壯麟教授[11]所言,“在當今全球經濟活動一體化、語言文化多元化的新媒介時代,除了傳統(tǒng)讀寫能力的培養(yǎng),更重要的是對學生進行多元識讀能力的培養(yǎng)”。掌握了多元的識讀能力才能幫助學生在不久的將來應對快速的社會變化,迎接經濟全球化、語言文化多元化以及信息交流技術多樣化的挑戰(zhàn)。一直以來,識讀被看作是所有教育的基礎,識讀能力水平也被認為是評估國民教育水平的指標[12],而多元識讀能力的重要性在信息如此密集和發(fā)達的今天更是不言而喻。正是基于此認識,朱永生教授[13]指出,我國的學生多元識讀能力培養(yǎng)已落后于國際水平,呼吁我國的語言教育應對學生的多元識讀能力培養(yǎng)給予充分重視,提高到戰(zhàn)略發(fā)展的層次,改變傳統(tǒng)的辦學理念,引導學生在多模態(tài)環(huán)境中創(chuàng)造性地學習和做事,培養(yǎng)不僅具有讀寫識讀能力,而且具備技術識讀和信息識讀能力的高技能人才。
根據(jù)教育部《高等職業(yè)教育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文件精神,高職英語教學必須大力借助多媒體信息網絡技術等教學手段,探索適合學生自主學習和個性化學習的教學模式,因材施教;利用多模態(tài)的虛擬現(xiàn)實技術為學生呈現(xiàn)真實的語境,搭建類似職業(yè)工作的場景,提升學生的職場交際能力。由此看出,這個綱領性文件實際上已經清晰明確地為高職英語教學傳達了發(fā)展和培養(yǎng)高職學生多元識讀能力的要求和愿景。培養(yǎng)多元識讀能力是高職公共英語教學現(xiàn)實和必然的要求,是知識型社會對學習者讀寫能力提出的新要求。因此,高職公共英語課堂迫切需要融入多元識讀能力培養(yǎng)理念,在教學中必須充分借助各種模態(tài)資源,積極調動學生包括視聽觸覺在內的多種感官參與學習,培養(yǎng)學生對多模態(tài)符號的認知和使用,進行意義的建構和社會交際,在培養(yǎng)英語綜合運用能力的同時,也提升多元識讀能力??梢灶A測,英語多元識讀教學模式將會成為今后大學英語教學模式的必然趨勢,對學生的英語多元識讀的培養(yǎng)也將會是今后高職英語教學中最核心的任務之一。
以社會符號學和建構主義為理論基礎,以“設計”(design)為核心概念,新倫敦學術團體提出了培養(yǎng)多元識讀能力的教學法,他們認為“設計”包含可用設計,設計以及重新設計[14]三個子環(huán)節(jié)。可用設計指的是學習者已經擁有可以使用的一系列符號資源及各種可供選擇使用的模態(tài)資源。而設計過程指的是對各種資源進行挑選和評估,確定使用選擇哪些資源和模態(tài)來進行意義的構建的過程,是實現(xiàn)利用合適的模態(tài)來進行話語意義表達和傳遞的過程[15]。重新設計則指對前兩個子環(huán)節(jié)設計過程中獲得的資源或新產生的意義又能成為新一輪可用設計進行意義建構的新資源。
基于以上三種設計,新倫敦學術團體提出了實施開展多元識讀能力的教和學模式,包含了以下幾種辦法:情景訓練、明確化指導、批判性架構和遷移性實踐[16]。情景訓練是教學中常見的重要辦法,是指教師利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和多媒體手段提供聲音、圖像、錄像等為學生呈現(xiàn)更加具體而真實的語境,使得浸入式語言教學成為可能。學生依靠多模態(tài)所獲取的信息遠比單一模態(tài)的話語更易于領會和掌握,語言教學效率能得到明顯提升。明確化指導指的是教師在學習者學習活動中積極介入,發(fā)揮支架作用(Scaffolding),指導學習者厘清各種模態(tài)的特征與作用,幫助學生在語言活動中選擇合適的模態(tài),引導學生運用已有知識和經驗開展意義構建進而實現(xiàn)知識拓展[17]。批判性架構則是指導學生利用自身的歷史、政治、文化、價值觀等系統(tǒng)知識對某一問題能進行批判性思考,形成自己理解、觀點和意見,達到培養(yǎng)批判性思維與創(chuàng)新能力。遷移性實踐是指學生將以往學習實踐中獲取的能力和知識遷移應用于到其他不同情景活動中,進而鞏固學生知識和能力。這四種辦法在教學實踐中并無特定的順序,完全可以根據(jù)教學語境的需要來自由加以運用。
由此可見,多元識讀教學模式繼承了以往教學理論的優(yōu)勢,又具備自己的新特點,特別是以“設計”為中心的思想是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重要特征。原有設計、設計、重新設計的這一循環(huán)過程,就是學習者以自身經驗和已有知識能力為起點來構建對新知識技能的理解以及生成新知識經驗的過程,而且多元識讀教學注重語言學習中的自察反省,對所學知識開展批判性反思,進而搭建起自身的知識系統(tǒng)[18]。
在具體操作層面,Kress & Van Leeuween[19]認為為了更好發(fā)展學生多元識讀能力,建議采取面授課堂和多媒體網絡虛擬課堂相互結合,這樣的話,教師可以借助各種符號資源及手段如文字、圖片、音效、視頻、顏色來激發(fā)學生各種感官共同運行從而精確、有效地獲取信息和把握意義。這一教學模式能夠解決以往純語言知識點為中心的填鴨式教學模式的弊端,盡量利用好多種符號資源來掌握學習目標語言和文化。
作為高職英語教學的實踐者,面對數(shù)字化、網絡化社會對學生識讀能力提出的新要求,鑒于傳統(tǒng)的讀寫能力培養(yǎng)已不能應付多種模態(tài)和各種信息資源的意義構建,我們高職英語教師有責任在多元識讀理論的指導下,順應時代發(fā)展的要求,重新思考和重構英語教與學的理念和方法,從高職英語教學的各個方面系統(tǒng)而深入地進行教學革新,培養(yǎng)出不單具備必備讀寫識讀能力,更具備現(xiàn)代技術識讀與信息識讀等能力的高技能人才,使高職畢業(yè)生可以自信面對全球一體化、技術革新化和語言文化多樣化給識讀能力帶來的新挑戰(zhàn)。
基于這樣一種背景,深圳信息職業(yè)技術學院英語教學團隊充分認識到英語教學中培養(yǎng)發(fā)展學生多元識讀能力的重要性,在公共英語教學方面進行了一系列的教學改革,致力于提升學生的英語識讀水平和應用能力。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和積累,學校目前的英語教學環(huán)境已經為全面深入實施多元識讀教學提供了良好的實踐條件,具體如下:
4.1基于多元識讀教學模式實踐條件
4.1.1優(yōu)越的信息技術軟硬件條件
作為國家示范性軟件學院和國家高職骨干示范建設學校,深圳信息職業(yè)技術學院在現(xiàn)代信息技術條件和互聯(lián)網多媒體資源利用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這為多模態(tài)化的教學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條件。學校免費網絡資源覆蓋全校,所有教室都為互聯(lián)網多媒體教室,引進了美國Blackboard公司網絡課程教學平臺,建設了包括公共英語在內的幾百門網絡課程,其中外語類網絡課程達到五十多門,面向所有學生開放了多種類英語學習平臺資源。學校具備了全媒體、全天候的、移動的泛在英語學習條件和環(huán)境,這為學生培養(yǎng)多元識讀能力提供了最堅實的物質基礎。
4.1.2教學團隊具備外語和信息技術雙背景
本項目所有成員都具備網絡課程建設及教學的能力和實踐經驗,對多元識讀理論和國際先進的語言教育多媒體技術有深入的了解其中一位老師為現(xiàn)代教育技術和多媒體技術在語言教學應用方面的專家,還獲得了首屆Greenhouse優(yōu)秀課程設計大賽師生互動協(xié)作學習單項獎。這些學術背景為實施多元識讀教學提供了深厚的理論和技術支持。
4.1.3教學團隊已經開展了三年大規(guī)模BB在線學習平臺教學實踐
自學校引入BB教學平臺后,外語學院的教師團隊就在平臺建立了多門英語網絡課程,并投入了使用。《大學英語》網絡課程已在少數(shù)班級和全部的重修學生中應用,并且已經連續(xù)開設三年,實施全程網絡教學,實施形成性評價和無紙化考試。這些教學實踐積累了非常豐富的課程建設及在線教學經驗。
4.1.4已開展了多項面向實際問題的先行研究
在開展E-Learning的教學實踐中,針對出現(xiàn)的實際問題,本團隊的老師開展了多項教學研究,比如探討了網絡教學中師生互動、合作學習問題的研究;網絡課程學習習慣調查研究以及基于不成功學習者(less-successful learners)的網絡學習風格和學習動機調查研究等,這些為培養(yǎng)學生多元識讀能力教學模式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4.1.5進行了學習者因素調查研究
為了充分了解我校學生在BB平臺學習環(huán)境下的學習狀況,我們對網絡課程學生進行了廣泛的調查和分析。根據(jù)這些調查研究,我們發(fā)現(xiàn),本校的學生大部分為深圳本地的學生,具有以下特點:學生英語水平基礎雖然較差,但偏向形象和直觀思維,容易接受新事物,對現(xiàn)代信息技術掌握較好,樂于接受多模態(tài)學習模式,這些學習者的因素也為多元識讀能力的培養(yǎng)提供了較好的學習主體條件。
4.2我校學生英語多元識讀教學模式的具體設計
在過去的幾年中,深圳信息職業(yè)技術學院英語教學團隊以多元識讀理論中的核心概念“設計”為基礎,充分依托本校強大的信息技術背景和豐富網絡資源條件,結合目前我校已開展的基于BB平臺為主的大學英語E-learning教學實踐,對高職學生多元識讀能力培養(yǎng)模式從課程資源平臺、師生角色、教學內容、教學互動、教學方法、評估辦法等方面進行探索設計研究。
4.2.1課程資源平臺選用及設計
我校選用了美國Blackboard公司開發(fā)的網絡平臺作為教學平臺(簡稱BB平臺)。該平臺基于現(xiàn)代信息技術,具有信息展示多樣化,互動性強,界面直觀,工具易用,教學環(huán)境虛擬化以及信息設計個性化等特征,為學習者提供了一個區(qū)別于傳統(tǒng)單一語言識讀的集傳統(tǒng)紙質教材、數(shù)字化文本、圖片、音視頻及動畫材料等多符號形式的教學框架,是培養(yǎng)學生多元識讀能力的極佳實現(xiàn)方式。基于BB平臺,團隊的教師進行了課程建設開發(fā),根據(jù)網絡課程特點和英語教學要求,力圖在菜單設計上使課程生動、直觀、便捷、實用,在教學內容構建上集文字、動畫、聲像于一體的多模態(tài)信息,可以極大地優(yōu)化和推動教學,實現(xiàn)超文本的語言教學。與其他資源教學平臺有所區(qū)別的是,該平臺充分考慮到教學、技術及組織管理三大功能特征,使BB平臺上建立的英語課堂不僅僅是為學習者提供多模態(tài)豐富學習資源的自主學習中心,更能提供強大的教師導學和教學管理功能,使其成為整合網上學習、面授教學、結構性訓練和實習的教學平臺,實現(xiàn)混合式語言課堂教學。很多語言課程資源平臺可以為學生提供海量的優(yōu)質內容資源,但是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和組織功能,學生面對過于豐富而繁雜的信息資源,難以自己把握和選擇,導致使用的效率不高。BB平臺上英語課程可以通過課程菜單上的通知公告、時間設置、鏈接設置等相關功能設計,為學生依據(jù)教學進程表及時間安排設置創(chuàng)建路徑清晰的學習單元,實現(xiàn)有效的教學進程管理。
4.2.2師生角色的設計
與傳統(tǒng)的識讀教學相比,超文本化的多元識讀教學模式下,教師和學生都應轉變?yōu)閷W習活動的積極設計者。就教師而言,需要重新調整自己的角色,從“臺前”轉到“幕后”,從課堂上的主導角色變?yōu)橐龑越巧?;同時調整教學策略,提升自己的教學和信息化技術能力和素質,積極設計構建適合學生的多模態(tài)教學活動。就學生而言,需要改變原有的被動輸入習慣,調整角色為主動學習者,積極與同學老師合作,了解各類符號資源系統(tǒng)所傳達的意義以及各類模態(tài)展示特征,主動創(chuàng)新性地使用各種符號手段途徑來傳達意義,必須掌握現(xiàn)代信息技術,積極構建意義,利用豐富的多模態(tài)資源自我設計及構建學習進程計劃以及適合自己個體性學習方案,摸索和培養(yǎng)自己的學習策略,切實提升自己的多元識讀能力。
4.2.3教學內容的設計
教學內容的設計盡量要做到內容形式上多模態(tài)化。多模態(tài)教學內容包括傳統(tǒng)書本、數(shù)字化文本、圖像、語音視頻材料等,而這些文本的選擇又要充分考慮其在多媒體及多模態(tài)條件下能夠呈現(xiàn)出有利于英語理解和掌握及運用的真實語境,同時這些內容的選擇盡量具有趣味性、實用性以及與學習主題的相關性。
4.2.4教學互動的設計
教學互動是指教學活動中,師生、生生以及師生與教學材料之間的多向溝通和交流。有了良好的教學互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能夠得到充分調動,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也能相應提高?;诰W絡課程的教學互動設計是多元識讀教學中比較具有挑戰(zhàn)性的任務環(huán)節(jié)?;贐B平臺的英語課程充分考慮到了教學互動的重要性,課程中的工具(tools)頁面為教學的雙方教師和學生提供了同步即時交流的虛擬教室(virtual classroom)、非即時異步的討論板(discussion board)以及課程論壇(BBS)等交流工具,為師生互動和生生協(xié)作學習提供極佳的渠道和途徑。
4.2.5教學方法的設計
基于主題的PPT作品展示是很多教師在實施多元識讀教學中常用的方法。PPT作品展示借組多種符號手段來實現(xiàn)意義整合的話語方式,這一過程融合了上述的多元識讀教學模式四個步驟,是典型的多模態(tài)話語表現(xiàn)方式。在多元識讀的網絡課程教學方法中還有其他幾種比較常見的方式,如角色表演、影視片段評論等。
4.2.6評估辦法的設計
評估是教學活動中重要的一環(huán),基于網絡課程的多元識讀能力培養(yǎng)的評估也必須體現(xiàn)多模態(tài)性、多元化以及過程性。具體而言,評估的內容可以設計形式多樣的學生語言輸出性產品如ppt作品、錄音片段、看圖說話及描述等等。評估的方法可以結合學生自評、互評以及教師評價來進行,而評估的方式可以是階段性和過程性結合的辦法。
綜上所述,本文首先詳細闡述了多元識讀能力的概念,指出了當今時代高職學生培養(yǎng)多元識讀能力的緊迫性和重要性,隨后分析了多元識讀教學模型,最后,結合我校的英語教學實踐,較為全面地從六個方面論述了我校開展的基于BB平臺網絡課程多元識讀教學設計。
參考文獻:
[1] 葛俊麗, 羅曉燕. 新媒介時代外語教學新視角: 多元識讀教學法[J]. 外語界, 2010(5)
[2][4][16] New London Group. A new Pedagogy of Multiliteracies: designing social futures[J].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 1996(6).
[3] Cope B & Kalantzis M. Multiliteracies: Literacy Learning and the Design of Social Futures[M]. London: Routledge,2000.
[5] Gamble N & Easingwood N. ICT and Literacy[M]. London Continuum, 2000, 45 (3).
[6] Williamson, Ben. 2005. “What are multimodality,multisemiotics and multilieracies?-A brief guide to some jargon.” NESTA Futurelab[EB/OL]. http:// www.futurelab. org.uk/viewpoint/ait49.htm.
[7][11] 胡壯麟. 社會符號學研究中的多模態(tài)化[J]. 語言教學與研究, 2007(1):7.
[8][14] 張德祿. 多模態(tài)學習能力培養(yǎng)模式探[J]. 外語研究,2012(2).
[9] Thwaites, T. 1999. Multiliteracies: A New Direction for Arts Education [EB/OL]. http://www.swin.edu.au/aare/99pap/ thw99538.htm.
[10][15] 韋琴紅. 多元識讀理論解讀[J]. 杭州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3(4).
[12] 洪文瓊. 多元識讀: 二十一世紀教育新課題[C]. 第二屆語文與語文教育研究學術研討會: 多元讀寫與教學論文集. 臺東: 臺東大學語文教育研究所, 2007.
[13] 朱永生. 多元讀寫能力研究及其對我國教學改革的啟示[J]. 外語研究, 2008 (4).
[17] 方宇波. 基于多元識讀教學法的高職公共英語教與學[J]. 湖州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 2011(3).
[18] 劉巍. 新媒介時代下學生多元識讀能力研究[J]. 新余學院學報, 2015 (3).
[19] Kress & Van Leeuween. Reading Images[M]. London: Routledge, 1996.
【責任編輯:羊玲】
中圖分類號:H31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6332(2016)02-0061-06
【收稿日期】2015-12-15
【基金項目】2014年度廣東省大學英語教學改革項目“高職公共英語教學中多元識讀能力的培養(yǎng)——基于BB平臺在線學習實踐研究”(項目編號: 2014GDG32)
【作者簡介】劉恩祥(1975-),男(漢),江西吉安人,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外語教學。E-mail:liuex@sziit.edu.cn
Cultivation of English multiliteracies of student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case of English teaching practice in Shenzhen Institut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LIU Enxiang, HE Xinshu, LI Zhe, ZENG Fanfen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Shenzhen Institut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henzhen 518172, P.R. China)
Abstract:Based on a detailed elaboration of the concept of multiliteracies, the present paper points out the great importance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multiliteracies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in vocational colleges, then analyzes the teaching models of multiliteracies and finally illustrates comprehensively the teaching designs of multiliteracies based on the network course on BB Platform in six various aspects in Shenzhen Institut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Keywords:multiliteracies; design; student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English teaching pract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