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俊軍
(湖南科技大學 a.農村教育改革與發(fā)展研究基地;b.教育學院,湖南 湘潭 411201)
?
中小學校本課程決策何以可能
——教師教育課程案例分析
曹俊軍a,b
(湖南科技大學 a.農村教育改革與發(fā)展研究基地;b.教育學院,湖南 湘潭 411201)
摘要:“中小學校本課程決策何以可能”是一個以教師自己的實踐經歷為素材開發(fā)出來的教師教育課程案例。該案例的描述與分析是師生之間“相互作用”的產物。就“中小學校本課程決策”這一學習主題的課程研討結論是:中小學校本課程決策的確具有助益校本課程發(fā)展、提升教師專業(yè)水平等多方面的優(yōu)勢與作用,也存在可能加劇學校之間課程發(fā)展不平衡等弱點和局限;中小學校本課程決策要落到實處應綜合顧及各種現(xiàn)實條件,切實提高課程決策水平。
關鍵詞:中小學;校本課程決策;案例分析
教師教育需要以實踐為導向[1],而當前的教師教育課程普遍存在理論導向甚至于知識導向的偏差,難以為教師培養(yǎng)提供可靠的基礎。我們認為,關于教師專業(yè)實踐的案例尤其是中小學教師以自身的實踐經歷為素材撰寫的案例是教師專業(yè)實踐的良好的替代品,能夠向師范生提供一種替代性的臨床經歷,成為教師教育課程的重要素材,而在教師教育課程中運用來自于實踐的案例則有助于發(fā)展學生的實踐能力,進而有效促進其專業(yè)發(fā)展。
1課程案例
教育學學者鄭金洲認為“案例”是“含有問題或者疑難情境在內的真實發(fā)生的典型性事件”[2]。我們認為,案例之所以為案例,是因為它是某種原理或理論的一個實例,能夠表征某種理論,而且是教師所擁有的實踐知識的一種重要表征方式,因而對案例的分析思考能夠有效的溝通理論和實踐。一個案例的產生,雖然有“事例”作為其客觀的基礎,但是絕不能夠脫離主體的發(fā)現(xiàn)和概括[3]。簡言之,一個案例的產生需要案例開發(fā)主體有一雙善于發(fā)現(xiàn)的眼睛。從這個意義上講,案例就是主體對事例的帶有“傾向性”的描述。這里的“傾向性”就是主體自覺地認識到某個教育教學事例具有某種“問題性”而具有的某種價值取向或判斷[4]。這里呈現(xiàn)的教師教育課程案例正是來自本人與教育碩士們的共同“發(fā)現(xiàn)”,而案例的描述與分析就是我們師生之間“相互作用”的產物。下面是我們在教師教育課程模塊“新課程與學校發(fā)展”這門課程中使用的一個經典的課程案例:
就“校本課程決策”這一學習主題,教師學員們展開了熱烈的討論。參與者積極總結交流已經發(fā)生了變化的課程決策理念,深入理解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對校本課程決策提出的新要求和為教師自身專業(yè)發(fā)展帶來的新機遇,并實質性地探討了校本課程決策的優(yōu)勢與局限以及校本課程決策制度與運作機制的改革。有位參與討論的教師學員坦誠地表達了其觀點:現(xiàn)在的教育競爭這么激烈,升學壓力如此之重,在這樣的現(xiàn)實背景下,作為教師,我個人的首要任務是繼續(xù)搞好教學,至于課程決策,那是學校和校長的事。什么“課程共同體”“課程協(xié)商”“課程決策”是你們這些培訓專家說說而已的,現(xiàn)實的學校課程生活中,有什么課程決策呢,有的只是上級教育行政部門的指令和校長的一言堂。這位教師學員的觀點確實也部分地反映了當前突出的熱點問題:在目前我國三級課程管理的現(xiàn)實條件下,校本課程決策如何可能,如何有效,而不是為決策而決策,大搞形式主義。事實上,理想的課程與現(xiàn)實的課程在學校課程生活中永遠是互動的。課程決策與學校發(fā)展也同樣是互動的。有效的校本課程決策如何可能?我們恐怕不能僅僅一味地指望一線普通教師的努力,也不能天真地等待好校長的出現(xiàn)。我們需要的是教師與校長、管理者、家長以及其他熱心于學校課程發(fā)展的社會人士的攜手并進。
2案例分析
學校課程決策以往通常被理解為課程編制以及課程編制所取得的成果。這些成果一般是以文件和學科教學大綱的形式存在?,F(xiàn)在我們所講的校本課程決策是指一個關于整個學校課程和有關內容的編制、實施及評價的連續(xù)動態(tài)決策過程[5]。這一決策過程通常是由那些自覺愿意參加自己學校決策的成員(包括校長、教師、家長、學生)參加。目前,學界對中小學校本課程決策以及它的原理和實踐的相關討論,集中于三個主要問題:其一,中小學教師參與課程決策工作是否有益于提高課程決策的質量或自身的專業(yè)發(fā)展,換言之,他們的參與是否已經有效地影響了課程決策及課程的實施?其二,誰必須或應該參與哪些課程決策?關于課程決策權限和內容的問題應如何做出決定?其三,校本課程決策的作用何在?中小學如何有效地進行校本課程決策[6]?在這里,我們側重探討中小學校本課程決策的優(yōu)勢與局限以及提高中小學校本課程決策水平的必要條件。
2.1中小學校本課程決策的優(yōu)勢與作用
在課程決策方面,雖然實際上尚無有效的理論或模式來支持那些尋求引入校本課程決策制的人們,但是作為一個事實存在并已成“燎原之勢”的新事物,課程決策的優(yōu)勢和作用是明顯的。
其一,實現(xiàn)分權化的課程決策以后,教師和學校在課程事務中具有了自主的權力,他們可以根據自身的課程價值取向,改善學校的課程品質,這不僅有利于學校自身的發(fā)展,也有益于真正在學校及課堂層面深入推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課程的最終發(fā)生地是在學校。學校課程決策是一項突顯個性化的專業(yè)工作。每所學校有自己獨特的課程資源狀況和課程品質。在這種意義上講,校本課程決策最能夠體現(xiàn)基層學校的課程智慧和品味,是學校所有課程成員智慧的結晶。
其二,校本課程決策有利于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滿足學校的獨特性和差異性需求,增進課程實施的實效性。學校課程發(fā)展要充分考慮教師、學生、家長等各方面的課程需求并適當地加以整合[7],因此,致力學校課程發(fā)展的課程決策必然要把學生和家長的需求、教師和校長的需求、社區(qū)和國家的需求完美地結合起來,統(tǒng)籌考慮,這樣不僅有利于強化學校及其成員的課程發(fā)展責任,也能夠更好地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使他們真正成為學校課程發(fā)展的主體,從而取得他們的廣泛參與、強力支持,在集思廣益的基礎上做出突顯學校課程品質的最佳課程決策。正是由于校本課程決策是通過各方民主協(xié)商共同做出的,而且由此形成的課程可以不斷地進行自覺糾偏和合理調整,使之更能滿足學校的獨特性和差異性需求,增強課程的多樣性和適應性,從而提高課程實施的實效性。
其三,校本課程決策是一個動態(tài)連續(xù)的整體活動過程,不僅實現(xiàn)了課程規(guī)劃、課程編制、課程實施、課程評價的一體化,能夠更好地體現(xiàn)課程的連續(xù)性和一致性,而且也實現(xiàn)了學校課程資源的充分整合與合理利用。國家及地方課程決策中,教育行政部門承擔課程規(guī)劃任務,研制課程標準和編寫教材的任務一般由學科專家承擔,而具體的課程實施則是一線教師的事,課程評價任務又主要由教育行政部門承擔,這樣,課程的規(guī)劃、編制、實施及評價等活動環(huán)節(jié)相互割裂,由不同的人員在不同的場域里分別展開,呈現(xiàn)出明顯的非連貫性、非系統(tǒng)性,課程決策及其貫徹的整體效果必然受到很大影響。與此不同,校本課程決策是對課程進行整體設計與系統(tǒng)安排,包括調研課程需求、確立課程哲學、設計課程目標、選擇和組織課程內容以及具體的課程實施和課程評價等基本活動環(huán)節(jié)[8],這種活動絕不是以零散的孤立的形式進行的,而是一個動態(tài)連續(xù)的整體活動過程,不僅能夠使各種課程資源有效地實現(xiàn)整合,而且能夠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其功能。
2.2中小學校本課程決策的弱點與局限
中小學擁有自己的課程決策權力以后,學??梢愿鶕陨硖囟ǖ臈l件、實力和需求來進行適合學校發(fā)展的課程決策和課程開發(fā),由此,一方面,可以促使學校自身的課程多樣化,另一方面,也必然會使不同的學校之間出現(xiàn)課程的多樣化,而且課程質量高低不一。這必然會導致學校課程品質上的巨大差異,造成新的教育不平等,尤其是對薄弱學校的學生發(fā)展是有負面影響的。這也會給愈日增多的流動學生帶來就學困難。要想利用中小學校本課程決策所帶來的選擇性和多樣性優(yōu)勢,就要讓教師、家長和學生了解各類學校的情況,以供選擇。這就要求放寬教師流動的限制和改革學生分區(qū)入學的制度設計,同時大力改善教育情報水平。例如出版介紹各類學校以及各種課程詳細情況的小冊子。
課程決策能力是一種專業(yè)能力,它需要教師具備特殊的專業(yè)精神、專業(yè)知識和專業(yè)技能[9]。真正意義上的校本課程決策要求參與決策的教師具有明確的課程意識和足夠的課程自覺以及較高的課程決策能力,實事求是地講,這是目前國內許多中小學教師所不具備的。可想而知,課程決策素養(yǎng)不高的教師參與的中小學課程決策的水平必定不會很高。況且,由于課程決策是由學校課程組做出的整體決策,并非個別教師所為,這就意味著教師有時必須遵循學校已做出的課程決定行事,即使他們并不完全贊成這些課程決策。在這種情況下,教師的個人課程意志就要讓步,而要服從集體的課程決策[10]。這也必然會影響課程決策的有效執(zhí)行和課程實施的真實效果,因為校本課程決策做出以后能否生根發(fā)芽、開花結果則著實要看教師個人的課程實踐智慧。
推行校本課程決策制,每所學校所需要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支援不可避免地要大于強制的統(tǒng)一課程的需要,然而,可擔任課程顧問和課程領導的合格人才卻是有限的。校本課程決策除向作為學校課程組主要成員的教師提出專業(yè)要求外,還要求在時間和精力上有足夠的投入。而教師通常并不愿意在這方面額外投入更多,事實上,時間投入和工資回報等現(xiàn)實性問題也被卷入并影響了課程決策[11]。因此,一些學校和部分教師寧愿消極地忠實執(zhí)行上級機構的課程指令或者被動地等待課程指導,而不愿行使曾經爭取過的課程自主權。
此外,國外的研究表明,由于教師的流動,譬如,在英國一些地方,這種人員流動率高達20%,任何一所學校在任何學年都有許多新入職的教師可能沒有參與就職學校正在實行的課程決策,也就無法在自己后續(xù)的課程事務中正確貫徹先前已經做出的學校課程決策精神;因為校長與教師是學校的辦學主體,由他們做出的校本課程決策往往并不完全吻合學生的課程需求,所以實行校本課程決策后,學生實際上往往仍舊受到成人(校長、教師或家長)的控制[12]。這也正是中小學校本課程決策可能存在的弱點與局限性。
2.3中小學校本課程決策的完善與運用
校本課程決策出現(xiàn)比較晚。20世紀70年代許多國家開展了一場“課程決策運動”,使校本課程決策得到廣泛的運用。課程決策理論的出現(xiàn),顯然是對五六十年代課程發(fā)展中的“設計”方法的反應。采用“設計”方法課程規(guī)劃,就是由挑選出的一些學科專家組成集中統(tǒng)一的工作組,從而編寫出高質量的課程教材。但是,學校的有關人員很少甚至不能參加課程決策。這種方法所編制出的課程教材,通常包括詳細體現(xiàn)每一學科“編寫專家”意圖的文件和材料。這種課程常常又是由那些原來并未參與編制的教師來執(zhí)行;而評價工作又是由外界評價人員和督導人員進行。相比之下,在校本課程決策過程中,編制、執(zhí)行和評價這三項基本任務可以成為統(tǒng)一的三個連續(xù)的階段,由學校的同一組人員來承擔。這顯示出校本課程決策的獨特而巨大的優(yōu)勢,自此,中小學課程決策就不僅僅是一個新潮的詞語,而是進入日常的學校課程實踐。
當前我國已經確立了“三級課程管理”體制,中小學學校真實地擁有了課程決策權[13]。在此背景下,中小學如何完善學校自身的課程決策機制并正確地履行課程決策權才是問題的關鍵。事實上,校本課程決策的有效運用,必須滿足一系列條件,這些條件包括:教師愿意參與課程決策,并具有能把握學生需要的技能,以此作為課程決策的基礎;要有能力水平合格的教師來完成決策任務,以使課程決策更可能達成學校的課程愿景;學校能夠獲得必要的支持:來自課程顧問(特別是決策過程顧問)的領導,以促進交流和制訂必要的策略;供教師使用的時間和教材等資源;學校內的輔助性課程組織機構等。
美國(沙法爾齊克等,1996)和澳大利亞(科恩和哈里森,1992)關于教師參與校本課程決策的研究表明,“另外一些人控制著這場球賽”[14],也就是說,否定了教師對校本課程決策所產生影響。這一事實在某種程度上說明,盡管教師們贊成參與有益的觀點,但他們懷疑自己的參與是否在實際上意味著共同發(fā)揮作用(杜克等人,1990)。澳大利亞“全國課程活動規(guī)劃”研究表明,校本課程決策水平在滿足以下條件時可以得到提高:其一,充分的課程信息交流,包括書面的和口頭的,非正規(guī)的和正規(guī)的,人際間的和各種社會機構間的交流;其二,有效的課程協(xié)作,也就是說,有關人員感到他們屬于一個課程共同體,并作為這一共同體的重要成員,進行了密切的課程協(xié)作;理解他們在學校對學生、學生家長和同事所承擔的責任;并愿意為實現(xiàn)學校目標而努力工作;其三,充足的課程資源(包括素材性課程資源和條件性課程資源)[14]。總之,中小學校本課程決策要落到實處應綜合地顧及各種現(xiàn)實條件,從而切實提高自身的課程決策水平。
參考文獻:
[1] 王少非.在經驗與反思中成長——案例開發(fā)與教師專業(yè)發(fā)展[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8.
[2] 鄭金洲.教育研究與成果表達形式之三——教育案例[J].人民教育,2004(20):34-36.
[3] 馮青來.教育教學管理案例選粹[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0.
[4] Amy B M Tsui.追求卓越:教師專業(yè)發(fā)展案例研究[M].陳靜,李忠如,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5] Walker D F. Fundanmentals of Curriculum[M]. San Diego: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1990.
[6] 張廷凱.課程決策與教師專業(yè)能力發(fā)展[J].課程·教材·教法,2009(2):3-6.
[7] 曹俊軍,劉要悟.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穩(wěn)步推進的基本策略[J].教育科學研究,2009(1):26-28.
[8] Colin J Marsh. Key Concepts for Understanding Curriculum[M]. London and New York:Rougledge,Taylor & Francis Group,2009.
[9] 王華女.幸福的教育人生何以可能:給教師的建議[J].中國教育學刊,2008(1):46-49.
[10] 丁念金.論教師的課程決策權力[J].課程·教材·教法,2010(7):18-21.
[11] 曾文婕,黃甫全.美國教師“賦權增能”的動因、涵義、策略及啟示[J].課程·教材·教法,2006(12):36-39.
[12] 閆芳,李平平.教師:學校課程決策的核心主體[J].教育科學研究,2014(6):11-15.
[13] 羅曉杰.三級課程管理體制下教師課程決策權問題探析[J].教師教育研究,2006(6):26-27.
[14] 江山野.簡明國際教育百科全書·課程[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1.
(責任校對龍四清)
doi:10.13582/j.cnki.1674-5884.2016.03.001
收稿日期:20151201
基金項目:湖南省教育廳資助項目(10K020);湖南省教育廳2012年普通高校教學改革立項項目“教師教育課程中案例教學的實踐探究”(236);全國教育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2012年度教育部重點課題(DHA120230);湖南省普通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農村教育改革與發(fā)展研究基地資助成果
作者簡介:曹俊軍(1973-),男,湖南湘鄉(xiāng)人,副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主要從事教師教育、課程與教學論研究。
中圖分類號:G42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5884(2016)03-00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