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跨文化傳播視域下的武術翻譯研究

      2016-04-18 01:46:04儲常勝淮北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安徽淮北235000
      遵義師范學院學報 2016年1期
      關鍵詞:翻譯原則文化軟實力跨文化傳播

      儲常勝(淮北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安徽淮北,235000)

      ?

      跨文化傳播視域下的武術翻譯研究

      儲常勝
      (淮北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安徽淮北,235000)

      摘要:作者采用文獻資料法等分析我國武術翻譯研究的現(xiàn)狀,探討武術翻譯傳播中存在的問題,提出解決的思路。主要結論:武術的跨文化傳播應以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為指導思想,在翻譯過程中遵循文化取向原則、平衡原則和社會性原則。

      關鍵詞:武術翻譯;文化軟實力;跨文化傳播;翻譯原則

      跨文化傳播是指“有著不同文化背景和文化體系的個人、民族和國家之間進行的信息傳播和文化交流活動”。[1]p167跨文化傳播是在不同文化之間傳播不同文化。當今世界,多元文化趨于統(tǒng)一。世界在“同化”的時刻,各族人民開始關注異質文化。中國想要走向世界,就要推廣東方文化,而作為東方文化的典型代表,中華武術是世界了解中國的窗口,有助于中國拉近與世界的距離。武術的跨文化傳播是我國文化軟實力的必要條件,其跨文化傳播之路是必須、必要和必然的。具體而言,武術跨文化傳播是指在不同文化域之間傳播武術文化,武術的跨文化傳播應該是術道并存,文化與傳播并重。

      一、武術跨文化傳播的意義

      “軟實力”是上世紀90年代美國哈佛大學教授約瑟夫·奈首先提出的概念,主要是指以一國的文化、政治思想和政策為基礎,通過吸引而非武力而獲得所需的能力,是一種吸引其他國家作為自己盟友或者伙伴的隱形資源。文化軟實力無疑注重于文化精神價值的吸引力。中共十七大報告明確指出: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是中華民族復興的重要戰(zhàn)略。在當前我國打造“中國夢”的國內大環(huán)境中,文化軟實力不僅是我國綜合國力的重要一環(huán),還是復興傳統(tǒng)文化、增強民族自信心與凝聚力的關鍵因素。近年來,我國大力宣揚“中國夢”,號召提升文化軟實力,目的就是以文化復興帶動中華民族的全面振興。提升文化軟實力就是宣傳和推廣中華傳統(tǒng)文化,尤其是傳統(tǒng)文化中有益于世界人民的“精髓”文化,因為它們也是世界對中華文化形象認知的重要途徑。文化軟實力涵蓋傳統(tǒng)文化的多重方面,但中華傳統(tǒng)武術是其中當之無愧的重要組成部分。

      武術距今已有數(shù)千年的歷史,它不僅是中國傳統(tǒng)體育項目,也是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遺產。武術屬于體育運動的范疇,但它也折射出深厚的民族特質,是我國傳統(tǒng)哲學、文化思維與觀念在競技體育中的反映。當代武術涵蓋中國醫(yī)學、兵學、美學等方面,反映中國哲學中的整體觀、陰陽觀、形神觀等,展現(xiàn)中華民族獨特的體育文化。它集科學性、審美性與哲學性為一體,是我國當之無愧的民族體育運動。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瑰寶,它深受西方世界的喜愛與推崇,是我國加強跨文化交際,提升文化軟實力的重要助推器。在我國追尋“中國夢”的歷史新時期,武術也應該進一步發(fā)揮特點與優(yōu)勢,在傳承中優(yōu)化,實現(xiàn)本土化和全球化的有機結合。在我國文化“走出去”的大環(huán)境下,武術的傳播至關重要,而制約武術傳播的重要前提就是武術的翻譯。但與武術的悠久歷史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華武術的翻譯歷史十分短暫,盡管有關漢語武學的著作有如汗牛充棟,武術的翻譯著作卻寥若晨星。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傳播廣泛、影響深遠的民族體育運動,傳統(tǒng)武術的傳播甚至落后于其他國家,我們必須加大對武術相關著作翻譯力度,提升其在國際的影響。

      二、傳統(tǒng)武術的翻譯現(xiàn)狀

      武術的翻譯歷史相對較為短暫。武術的英譯主要有三大來源:一是國際武聯(lián)以及國內的中國武術研究院;一是專門的出版機構,比如,外文出版社和英國柏樹圖書公司;一是旅居海外的華人習武者以及在香港地區(qū)出版的中國功夫系列叢書。[2]p58從時間順序來看,可追溯的武術英譯最早應是李小龍1963年翻譯的《中國基本拳法》。國內的相關研究始于上世紀80年代。武術的翻譯簡史如下表1所示:

      表1傳統(tǒng)武術的翻譯現(xiàn)狀

      從對武術翻譯的研究中,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以下幾個特點:

      1.重技術層面,輕文化內涵

      中華武術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武術不僅包含門類繁多的技術類別,還蘊含深厚的民族文化,在許多中國典籍中也孕育著樸素的武術哲學思想。比如,《易經》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名句反映了古人的武術精神與個人品質的關系,體現(xiàn)了“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兑捉洝分羞€有“君子以除戎器,戒不虞”之句,說的是“君子應整治兵器,以防不測”。這和現(xiàn)代人習武為健身、防身的觀念非常一致。武術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在武術的翻譯過程中,對于武術文化精神的翻譯卻少之又少。武術翻譯的內容可以分為競技翻譯與文化翻譯。文化翻譯的內容更加廣泛,包括武德翻譯、武術技擊理論翻譯、武術諺語翻譯、武術影視文學翻譯、武術醫(yī)學翻譯、武術哲學翻譯等。武術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動力就是其中蘊涵的文化內容,那正是武術具有不朽生命的動力源泉。

      2.官方重競技,民間重傳統(tǒng)

      按照組織者不同,武術翻譯分為官方翻譯和民間翻譯。官方翻譯主要指由政府組織和資助的翻譯活動,在官方的翻譯過程中普遍存在著實用主義思想,更多注重競技類武術翻譯,忽視對傳統(tǒng)武術的翻譯。競技武術正式出現(xiàn)在20世紀50代以后,隸屬于競技體育范疇,是由政府出面組織,以競技武術為形式的國際武術比賽。國際武聯(lián)以及國內的中國武術研究院編寫的著作大多針對競技類武術特點,如《國際武術教練員培訓班教材》等。民間翻譯是指由民間自發(fā)形成的翻譯活動。武術翻譯初期的活動多是民間自發(fā)形成的,但是到了80年代以后,官方翻譯占據主導,成為武術傳播的主流。但官方翻譯過于側重競技類運動形式,對于傳統(tǒng)武術重視不足。傳統(tǒng)武術是武術之源,指流傳于民間的拳種流派。以太極拳和詠春拳為代表的傳統(tǒng)武術在外國影響廣泛,群眾基礎深厚,但它們的翻譯缺乏規(guī)范,其原因在于官方沒有提出統(tǒng)一的翻譯標準和指導原則。

      3.翻譯選擇以現(xiàn)代武術為主

      從歷時的觀點分析,傳統(tǒng)武術可以分為古代武術、近代武術和現(xiàn)代武術。雖然武術歷史悠久,但武術翻譯歷史卻相對較短,距今不過50年。武術翻譯始于個人翻譯,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國內開始從事武術的傳播與翻譯工作;從20世紀90年代以后,武術的國際化道路也正式開始。從翻譯內容的選擇上,類型較為單一,翻譯的對象選擇多是現(xiàn)代武術競技類項目,古代與近代武術典籍鮮少有人涉足。造成古代武術典籍翻譯缺失的客觀原因主要是對于武術的國內傳播重視不足和官方與民間對于武術對中華民族重要性認識不足,其根源在于文化自信意識的缺乏。

      從對以上武術翻譯特點的闡述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武術翻譯盡管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果,但在翻譯過程中也呈現(xiàn)出一些問題,而對這些問題的解決首先取決于我們對武術本質的定位。武術不僅僅是一種競技形式,更是文化的一部分。如果不能正確認識武術在中華文明中的地位,不能清楚認識其跨文化交際與傳播的本質,我們對于武術翻譯的研究必然是孤立而片面的。而當前至關重要的一點,就是要確立“文化翻譯重于技術翻譯”的理念。只有真正轉變意識,全面客觀地評價武術及其翻譯,武術才能真正做到“走出去”,承載傳播中華文明的使命。

      三、武術跨文化傳播過程中的制約因素

      1.從國內傳播到國際傳播的過渡性

      武術具有鮮明的交際屬性,武術的傳播主要體現(xiàn)為國內傳播與國際傳播,而前者的傳播效果極大地制約著后者的質量。目前,我國武術的國內傳播尚屬于淺層次傳播,在國內的普及程度不高,人們對于武術的了解往往局限于技擊格斗,對武術文化并不知曉。在國內,只有個別拳種如太極拳、詠春拳等具有較好的群眾基礎,很多流派甚至瀕臨滅絕。國內傳播中存在的問題也必然阻礙其國際化道路,因為武術的國際化道路需要大量的專業(yè)的、跨學科的翻譯人才。正因為如此,中國武術國際傳播的歷史也并不悠久,1936年中華武術在柏林奧運會上的首次亮相,從而正式開啟了其跨文化傳播之旅。但是國際武聯(lián)下屬的一些會員國和地區(qū)并沒有實質性的群眾基礎。另外,武術概念在國外也比較混亂。武術國際傳播中出現(xiàn)的種種問題與其在我國當前國際化大環(huán)境下的文化原則已經不相匹配。人們必須迫切認識到武術的國際傳播意義,它不僅是一項單一體育運動的推廣,還關系到國家的外在形象,是我國文化軟實力的組成部分,是傳播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窗口。

      2.武術翻譯過程的文化選擇性

      武術的本質屬性即具有交際性。武術跨文化交際的內涵是指武術的傳播者利用一定媒介向它國傳播對象傳遞武術信息,實現(xiàn)信息共享。武術傳播過程中的三個重要方面分別是:信息的產生、信息的傳遞以及信息的共享。[3]p113而武術的翻譯是此三方面的核心,動態(tài)的表現(xiàn)出信息傳遞的整個過程。武術的翻譯過程必須綜合考慮生產、傳播和消費的因素。武術的翻譯生產就在于對技術翻譯和文化翻譯的選擇,對于生產內容的側重體現(xiàn)了譯者的主觀價值取向,但其翻譯生產內容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國家或是政府層面的政策指引。傳播是社會行為的體現(xiàn),直接受到上層建筑(國家,政府政策等)的影響。而翻譯的消費是三方面的最終環(huán)節(jié),是檢驗生產和傳播的終端,對于生產內容的選取和翻譯方式的選擇最后決定了翻譯內容的可接受程度。在武術的翻譯過程中,生產應體現(xiàn)文化關系,信息傳遞受到翻譯策略方法的影響,而消費的效果也同樣制約翻譯的原則。生產決定消費,消費又反向影響著生產,而李小龍選擇翻譯《中國基本拳法》正是源于國外消費群體對中國傳統(tǒng)武術的巨大渴求。

      3.武術文化的西方接受性

      武術翻譯的信息多方位、多層次,包括技術翻譯和文化翻譯,而目前對武術文化方面的翻譯尤為不足。武術理論吸收了兵、道、儒、墨、醫(yī)等多流派的思想,武術蘊含深厚的哲學原理,如五行、元氣、陰陽互根、四象、兩儀等。[2]p60武術著作與其他應用型翻譯類型的最大區(qū)別在于武術源于中國古代哲學,又受到其他文化形態(tài)的影響,武術著作的翻譯過程有諸多文化障礙。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的武術與西方的格斗術有著本質不同。西方格斗,如拳擊等,是純粹技法性運動類型,幾乎沒有任何文化內涵,其翻譯過程主要在于詞匯理解的層面,較少涉及文化信息的傳達與轉換。而翻譯武術著作時,譯者如果不具備深厚的傳統(tǒng)文化知識,翻譯時會有難以彌補的意義缺損。以“太極拳”的翻譯為例,太極拳“是以儒道家思想為基礎,結合古代導引吐納術、陰陽學說、中醫(yī)經絡學說等所創(chuàng)立的拳術”。[2]p60太極拳中的諸多術語,諸如陰陽、虛實、丹田等也是中醫(yī)的基本用語;太極拳的動作術語,如金雞獨立、玉女穿梭、金蛇纏柳等大量運用典故,又或借助中國傳統(tǒng)人物、動物意象,增強形象性與生動性;太極拳中還有許多術語,如陰陽掌、抱元守一等借用了許多傳統(tǒng)文化的哲理概念,具有深厚的哲學思想。在翻譯太極拳時,譯者面臨的最大困難就是如何讓西方人最好的理解這些術語的確切含義又不失原文的韻味,這就要求譯者在翻譯時首先要意識到他的翻譯過程是兩種文化的建構,而其中最主要的一方是原語文化。武術的翻譯過程應該遵循一定的原則,而原則確立的前提是譯者對自身傳統(tǒng)文化使命的清晰認識。

      四、中華武術傳播的翻譯原則

      1.文化取向原則

      武術翻譯必須堅持文化取向,這是由語言與文化關系決定的。語言與文化密不可分,是文化的符號體系。文化是任何語言的基礎與生命的根源。武術是具有獨特語言體系的一種文字表達,本身具有鮮明的文化特征。王亞慧把武術文化分為器物文化層、制度文化層和精神文化層。器物文化主要包括武術的技術體系、服裝、器材等;制度文化主要包括武術組織與管理體制、技術等級制、武術段位制等;精神文化主要包括武術的哲學思想、觀念、價值觀等。[4]p11目前,我國在武術翻譯過程中體現(xiàn)出的主要問題就是對武術精神重視不足,只重視技法的教授而輕視價值觀念的傳遞。只有堅持武術翻譯中的文化取向,才能改變武術翻譯中的不理想狀況。而堅持文化取向,則要求在武術翻譯過程中堅持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上世紀90年代,費孝通提出了“文化自覺”的概念,是指處在一種文化之內的人們要對本民族文化有著清醒而深刻的意識,了解其發(fā)展歷史,既不要夜郎自大,也不能妄自菲薄。當今世界文化呈現(xiàn)多元化發(fā)展態(tài)勢,中國武術以其獨特魅力廣受世界人民的青睞。國人要熱愛傳統(tǒng)文化,相信武術有利于我國國民精神的宣揚推廣,兼具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5]p37

      2.平衡原則

      平衡原則是指譯者在武術著作的翻譯過程中,力爭做到平衡輸入語信息與目的語信息。譯者的首要任務就是平衡信息的輸入與輸出,既要保證信息輸入的準確與充分,又要考慮信息輸出的可接受程度,防止過量傳輸或是輸出不足。平衡原則的提出,源于對武術翻譯過程中民族化與國際化的討論。事實證明,無論從翻譯目的,或是讀者接受來看,要使中國文化在西方文明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須保持民族特色。武術翻譯的目的是弘揚中華武術以及哲學思想,如果舍本逐末,翻譯就會失去原有意義,而且,當今世界的讀者也期待異質文化。隨著跨文化交際的不斷滲入,讀者的接受能力也不斷提升,理解一定異域文化的條件已經具備。但是,我們也必須看到民族化的翻譯思路并不代表全盤中化,翻譯的最終目的還是為了交際。武術的自身特點決定了翻譯過程存在實際困難。武術術語自身的不規(guī)范、術名不統(tǒng)一的現(xiàn)象給跨文化傳播帶來了一定障礙;武術的濃厚民族特色也在一定程度上妨礙了世界人民的理解。因此,譯者也可以適當借用西方競技用語,降低理解的難度。比如,一些譯者在翻譯太極拳術語時會借用西方拳擊比賽中的用語,這也不失為一種平衡方式。但譯者應把握適度原則,“平衡”的概念是動態(tài)的,隨著雙方文化的進一步融合,平衡標準也隨之改變;隨著武術文化廣為人知,民族性應該逐漸凸顯。

      3.社會性原則

      武術翻譯的跨文化交際性決定了其翻譯過程必須遵守社會性原則。社會性原則體現(xiàn)為翻譯活動是社會性行為,是與其他社會現(xiàn)象相關聯(lián)的行為。而社會性原則主要包含兩方面:一是翻譯傳播的社會性。武術的翻譯目的在于傳播,而傳播的方式依賴于出版機構、廣播電視、武術機構等。因此,武術翻譯需要充分考慮這些機構的需求,從翻譯內容和方式選取上盡量確定受眾背景,貼近大眾傳媒的接受度。二是傳播對象的社會關系。譯者的時代與個人背景,價值觀念與翻譯動機等是翻譯生產的前提,而受眾的文化價值取向是他們接受程度的要素。在翻譯過程中,如果不考慮歷史與時代的關系,罔顧文化之間的隔閡,翻譯往往難以達到理想的效果。

      綜括全文,武術跨文化傳播的目標是在目的語文化中建構新的文化意識形態(tài),推動文化軟實力,飛揚現(xiàn)代中國夢。因此,武術的翻譯是全局化工程,需要國家層面的重視與政策支持,而譯者的視野要更多地擴展到社會結構和文化特點中,重視傳統(tǒng)價值觀的輸出,具有文化自覺與自信意識,同時兼顧目的語文化的接受程度,才能更好地實現(xiàn)其國際化之路,將民族品牌推向世界。

      參考文獻:

      [1]羅新星.跨文化傳播視野下的文化軟實力[J].湖南社會科學, 2011,(2): 167-170.

      [2]羅永洲.中國武術英譯現(xiàn)狀與對策[J].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 2008,(4):58-63.

      [3]段紅萍.社會傳播學視角下的武術翻譯[J].外國語文, 2011,(1): 112-115.

      [4]王亞慧.論中國武術文化的結構層次與跨文化傳播策略[J].樂山師范學院學報,2011,(12): 11-17.

      [5]崔英敏,黃聰.跨文化傳播:武術文化傳播發(fā)展的新視角[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 2013,(7): 36-40.

      (責任編輯:魏登云)

      A Study of Wushu Trans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HU Chang-she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Huaibei Normal University, Huaibei 235000, China)

      Abstract:The status quo of the study of Wushu translation is analyzed through the method of documentary literature, the purpose of which is to explore the difficulties and problems in the Wushu translation, so as to find out the solutions. The conclusion is that th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of Wushu translation should be guided by the principle of promoting the cultural soft power and Wushu translation should adhere to the principles of culture-orientation, balance and sociability in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Key words:Wushu translation; cultural soft power;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translating principle

      作者簡介:儲常勝,男,安徽潛山人,淮北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認知語言學和翻譯理論。

      收稿日期:2015-11-10

      中圖分類號:H31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3583(2016)-0157-05

      猜你喜歡
      翻譯原則文化軟實力跨文化傳播
      目的論忠實原則在英文歌詞翻譯中的應用
      青年時代(2016年19期)2016-12-30 17:52:17
      《巴黎夜未眠》中體現(xiàn)的中法跨文化要素
      人文城市應成為新型城鎮(zhèn)化的發(fā)展目標
      人間(2016年27期)2016-11-11 15:38:02
      文化軟實力發(fā)展與我國意識形態(tài)安全
      人間(2016年28期)2016-11-10 21:28:18
      旅游景點名稱翻譯的原則與策略研究
      淺析當代形式下中國文化在德國的影響及滲透
      澳門:古代與現(xiàn)代海上絲綢之路的節(jié)點
      新聞前哨(2016年10期)2016-10-31 17:24:20
      文化軟實力視角下的標識語翻譯規(guī)范化研究
      考試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08:30:13
      中西文化差異下影視傳播的現(xiàn)狀與對策
      科技視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1:21:21
      中國特色詞匯及其外宣翻譯
      考試周刊(2016年71期)2016-09-20 13:47:37
      石棉县| 忻城县| 淮北市| 安宁市| 莱阳市| 肥西县| 松溪县| 兰州市| 麦盖提县| 嘉定区| 正宁县| 富阳市| 高要市| 巧家县| 和政县| 左权县| 四川省| 甘洛县| 儋州市| 安徽省| 永年县| 无棣县| 瑞丽市| 阜阳市| 谷城县| 大洼县| 马公市| 陵川县| 大洼县| 古田县| 大悟县| 纳雍县| 双鸭山市| 云霄县| 邓州市| 西宁市| 巫溪县| 射阳县| 城固县| 敖汉旗| 来宾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