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興軍
摘 要: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應不斷改進優(yōu)化教學設計,營造探究學習的氛圍,善于探尋探究學習的有效策略,靈活把握探究學習的內容和方法,努力創(chuàng)設有價值的問題情境,讓學生親歷體驗感悟,巧妙對話啟智,使學生真正經歷探究學習,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
關鍵詞:探究學習;問題情境;體驗感悟;對話啟智;思維品質
數學課堂作為學生思維訓練的主陣地,必須在呈現(xiàn)作為知識與技能的數學結果的同時,重視學生已有的經驗,讓學生體驗從實際背景中抽象出數學問題、構建數學模型、得到結果、解決問題的過程。以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為基礎,使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面對具有一定挑戰(zhàn)性的學習任務,通過自主操作實踐、合作交流討論,從而使獲得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教學是提升學生思維水平的重要方式。學生只有真正經歷了探究性學習,他們的思維品質才能得到有效提升。
一、巧設問題情境,提供探究學習的空間
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的思維總是由問題開始,在解決問題中得到發(fā)展。教學本身就是一個不斷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引起認知沖突,激發(fā)求知欲,使學生的思維在問題思考與探索中得到促進和發(fā)展的過程。好的問題情境應具有激趣、引疑、導向、啟思等功能。為此,就要求教師在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時關注細節(jié)、巧妙構思,激發(fā)學生探究學習的熱情,增強學生思維的活躍性。
1. 問題激發(fā)興趣
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數學課堂如果能一開始就抓住學生的興趣,將學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到數學探究活動中來,學生就會形成樂于學的積極心向,學生的探究學習就會更加主動,思維更加活躍。如教學《解決問題的策略——替換》的一開始,可設計“曹沖稱象”的故事情境,利用動畫演示,提出數學問題:為什么曹沖能用稱石頭的方法稱出大象的重量?學生對這個問題興趣很濃,產生了探究欲望,自然而然地投入探究其本質的“圈套”中去,思維就更加積極主動。
2. 問題引發(fā)猜想
科學巨匠牛頓說過,沒有大膽的猜想,就做不出偉大的發(fā)現(xiàn)。猜想,是激發(fā)學生探究熱情的重要途徑,是提升學生思維品質的有效方式。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應巧設問題,引導學生進行猜想,努力讓學生習慣于大膽猜想、積極探索的思維品質。如教學《分數的基本性質》一課,課始可先復習有關除法的商不變規(guī)律以及分數與除法的關系等知識點。然后順勢提問:除法中有商不變的規(guī)律,分數與除法又有這么密切的聯(lián)系,同學們有什么想法?讓學生大膽猜想。這樣教學就抓住了新舊知識的連接點,使學生能借助舊知產生“正遷移”,先建立猜想,激發(fā)探究欲望,然后再引導學生進行驗證,主動探究獲得新知。
3. 問題促進思考
一個好的問題情境,應該可以激發(fā)學生探究的熱情,促進學生積極思考、主動探究。例如,在人教版五年級《找次品》一課中,可創(chuàng)設3瓶外觀完全相同的口香糖,但其中一瓶少裝了三片,能不能想辦法找出少裝的那一瓶的情境。這個現(xiàn)實而有意義的問題一下子就將學生的思維引向根據次品的特點用天平“稱”的方法中來,引發(fā)學生思考:如何稱,稱幾次,出現(xiàn)什么情況代表了什么結果?學生在觀察思考中初步理解掌握找次品的基本方法,為后續(xù)繼續(xù)深入探究做鋪墊。
二、親歷體驗感悟,實現(xiàn)探究學習的過程
數學,一直被人們稱為是思維的體操,是培養(yǎng)人的邏輯思維能力的重要工具。但過分強調數學理性的一面,忽視其感性的一面,會導致枯燥無味,生硬無趣,學生失去學習數學的興趣和動力。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學習的基本形式是認知、體驗和感悟。數學教學應充分尊重兒童的天性,讓學生在活動中親歷操作、體驗、感悟、交流,主動探究、主動發(fā)現(xiàn)、主動建構。
1. 化難為易,主動建構。
“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學生在探究學習中不可能總是一帆風順的。引導學生將復雜問題從簡單情況入手,通過觀察、操作、猜想、驗證、推理和交流等探究活動,使學生建立數學模型,領悟數學思想,積累活動經驗。如問題:33人參加聚會,每兩人握一次手,共需要握多少次?學生在嘗試解決時發(fā)現(xiàn)問題比較難,這時教師可以啟發(fā)學生將該問題從2人的情況開始考慮,借助點連線,引導學生自主探究規(guī)律,學生親歷探究過程,體會和感悟化難為易的數學思想,找出規(guī)律,構建這類問題的數學模型,從而有效地將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思考,提升思維品質。
2. 操作體驗,認識本質。
動手操作是學生獲得事物本質特征的有效方式。課堂中適時組織學生進行動手操作能有效促進學生對數學知識從直觀上進行理解,幫助學生進行數學思考、探究特征。如教學《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一課,可安排切土豆的操作體驗活動,啟發(fā)學生觀察思考:切一刀得面,切兩刀得棱,切三刀得頂點。接著教師可繼續(xù)引導學生思考:要切成一個長方體,還要切幾刀?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思維能力得到了極大的提升。然后再組織學生通過操作體驗,自主探究,學生清晰地建立了長方體面、棱、頂點概念的表象,由此再進行抽象形成長方體面、棱的特征。
3. 合作交流,生生互動。
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有自己獨特的思維特點,為更好地發(fā)揮個體的學習優(yōu)勢,整合資源,提高效率,課堂可采用小組合作的探究學習的方式。通過合理的分工和交流,共享探究成果,提高探究效率。如解決問題:500千克大豆可榨油180千克,2500千克大豆可榨油多少千克?出示題目后,可先讓學生獨立思考解答,再在小組交流自己的想法。經過討論,學生的思路被打開,形成正歸一、反歸一、倍比、比例解等多種思路。這樣每個學生既按自己的思路去探索研究,又在相互討論、相互啟發(fā)、相互幫助中提煉和概括,使學生的思維在合作與交流中得到提升,在生生互動中得到完善。
三、巧妙對話啟智,提高探究學習的深度
對話作為課堂教學中的基本元素,它不僅承載著調控課堂進程、實現(xiàn)教學目標的作用,而且還肩負著啟迪學生思維、挖掘教學深度的功能。因此我們在關注問題設計的明確性、適度性的基礎上,還要進一步關注預留問題的空間,使學生能盡情伸展思想,主動思考,提高教學深度。
1. 勤于啟發(fā),柳暗花明
啟發(fā)式提問是以啟發(fā)學生的思維為核心,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促使他們生動活潑地學習的一種對話方式。有效啟發(fā)可以把學生引進路轉峰回的岔道口,促使他們去動腦筋。當學生苦于對于一道題目的探索時,我們可以通過一系列的對話來幫助學生解決遇到的問題,因勢利導,抓住機會釋疑,以收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如判斷平行四邊形是不是軸對稱圖形時,教師可讓學生提出自己的觀點,其余學生進行質疑,于是課堂上有了兩種不同的聲音。這時,教師可抓住機會,啟發(fā)學生思考:要想讓其他學生相信自己的觀點,心服口服,我們應該怎么辦。學生想到動手折一折驗證。教師繼續(xù)提問:折一折之后可能會出現(xiàn)什么情況,是不是兩邊一樣就是軸對稱圖形……。有了這樣的啟發(fā)式提問,學生的思維方向更加明確,有效突破難點。
2. 善于追問,放飛思維
如果說提問是教學過程中師生或生生之間經常發(fā)生的一種交流方式。那么“追問”就是在學生回答了教師提出的問題的基礎上,教師有針對性地進行“二度提問”,再次激活學生思維,促進他們深入思考探究。如“認識乘法”一課,出示5組小猴,每組2只,問:一共有幾只猴?教師可通過提問并追問:(1)一共有幾只猴?你是怎么知道的?是一只一只加的嗎?(2)為什么要2個2個加呢?你是怎么想的?(3)這兒的連加算式你能用自己的語言說一說它的含義嗎?(4)說一說5個2相加是什么意思?你能用算式表示出來嗎?(5)5個2相加與5和2相加相同嗎?說說自己的想法。如此的追問引導學生思考并表達,學生就會從加法到乘法的意義實現(xiàn)主動建構,初步理解“幾個幾相加可以寫成乘法,乘法就表示幾個幾相加”。培養(yǎng)了學生思考的方法,開闊了學生的視野,放飛了學生的思維。
3. 精于點撥,豁然開朗
點撥是學生在探究學習受阻時,教師及時做出的引導提示,使學生的思維豁然開朗,形成正確認識的教學方法。恰當的點撥能夠使學生對問題進行準確的思考、合理的分析,提高探究學習的效率。如指導學生畫折線統(tǒng)計圖時,可讓學生先根據數據嘗試畫,教師巡視,找出一些典型的學生作品(沒標數據的,沒用直尺畫的,沒對準橫坐標的,畫得不完整的)。然后用實物展臺展示學生作品,讓學生評價學生,教師做適時點撥:為什么要標數據?不用直尺有什么問題嗎?描點時應該注意什么?連線時能直接將第一個點連第三個點嗎?誰能總結一下如何準確畫出折線統(tǒng)計圖。這一個個點撥都是建立在學生動手操作、生生評價的基礎上,當學生的認識還不是很到位或是有一定偏差時,教師巧妙點撥,使學生豁然開朗,認識更完整,思維更完善。
總之,經歷探究學習是實現(xiàn)課堂教學“高效”的重要方式。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不斷改進優(yōu)化教學設計,營造探究學習的氛圍,善于探尋探究學習的有效策略,靈活把握探究學習的內容和方法,引領學生在探究學習中提升思維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