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正軍
摘 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生本課堂”教學觀念日益滲透于教師教學行為,教學實踐中,要真正落實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教師務必強化自身教學理念的轉變。
關鍵詞:生本課堂;教學理念;思考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08-164-01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生本課堂”日益滲透與教師的教學行為中,其教學模式中強調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即研究性學習,真正落實“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指導教學、培養(yǎng)人材,以適應時代發(fā)展的新要求,教師必須轉變教學理念,對學生、教學工作,教學評價都要有一個新的認識。其實教師的教學理念是教育改革、課堂教學的變革,以及教師教學質量的提高的關鍵,本文就教師教學理念的轉換談幾點粗淺認識。
一、求同存異,從同一要求到面對全體
課堂教學是將同一知識點傳授給不同的學生。由于已往的教材比較突出學科的知識體系和考試的嚴峻事實,使得課堂教學往往是按照考試的知識點和能力要求進行,教師在教學中就從知識和能力上瞄著考試。課堂內外常常是同一要求、同一練習、同一作業(yè)、同一評價、同一要求之下必出現(xiàn)一些學生在陪讀,失去信心,一些學生產生厭學情緒,相當多的學生在浩繁的習題中日夜苦讀;同一要求之下,使學生本來具有的好奇心和豐富的想像力慢慢地消失。同一要求不是面對全體學生,不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新課程改革,“以生為本”成為教育本質內涵,要求針對學生的個體差異,實施素質教育,承認每個學生都是惟一的,每個學生不可能都站在同一起跑線上,不可以同樣的速度,沿著同樣的一條路徑到達相同的終點。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心理要求,不同的求知愿望,教師對他們要有不同的要求,要允許學生按照自己的學習方式進行學習。教師要為學生的進步、成功及其發(fā)展提供和創(chuàng)造條件,使他們都有所收獲,有所提高,都能獲得一些成就感。養(yǎng)成自覺學習、資源學習的內在需求和激情,使人產生對生活持樂觀態(tài)度,把艱苦的學習任務變?yōu)闃酚诮邮艿氖虑?,能使學習的注意力較長時間地集中,能提高思考問題敏捷程度。教師在“生本課堂”教學模式中,落實求同存異的理念,從統(tǒng)一要求推及到全體學生,不僅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更能促進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的全面提高。
二、教學易主,從“教會”到“會學”
教學是教和學的雙邊活動,在應試教育時代,教學模式主要以教師教會學生知識,體現(xiàn)教師的主體地位,以教為主;新課程改革實施以后,“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全面推進,“生本課堂”教學模式,體現(xiàn)“以生為本”,教師和學生角色發(fā)生了轉變,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不僅使學生學會了相應的知識,更重要的是從中培養(yǎng)學生會學知識的能力,并且有終身學習的意識。
科學家勞厄說:“重要的不是獲得知識,而是發(fā)展思維能力。教育無非是在學校里學到的東西都遺忘掉的時候,所剩下來的東西。”“所剩下的東西”其中必然有學生的學習能力?,F(xiàn)實中,新課程改革已推行了好些年了,但很多教師仍然轉不過彎來,總是盡自己最大努力在課堂上把要向學生介紹的概念和規(guī)律、列舉的典型例題,運用概念和規(guī)律解決問題時要注意的問題講全、講細、講深、講透、講到位。由此看來教師仍然是知識的傳遞者,學生僅是知識的接受者,可能短期效率不錯,但不利于學生的長足發(fā)展,但是,如果把學生看做教學活動的主體,以學生的學習為主,則彰顯學生發(fā)展的主體,可能短期效果不是很明顯,只要自己有思想、有行動,是一定會取得實效的。不僅讓學生學習了知識,又培養(yǎng)了學生的能力,讓學生參與了知識形成的過程,理解了知識的發(fā)展過程,也使學生從學會知識到會學知識。
“生本課堂”教學模式就是力圖讓學生參與知識形成、知識發(fā)展的過程。學生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一定要有獨立思考,加工內化、知識重組、用中活化的經歷。實驗探索開始必須給學生一定時間和空間,不要怕失敗,教學探索之初,表面上看起來,可能會不“高效”,但從發(fā)展的角度,從培養(yǎng)學生學習能力的角度看卻是“高效”的??赡芙虒W時間比較久遠的老師,都有深刻的體會,課堂上教師講的知識再多,也跟不上知識更新的速度,只有使學生具有會學知識的能力,才能享用終身,才適應未來的學習化社會。教師領會新課程改革教師和學生的角色轉換,強化自身的職責意識教會學生會學,才會體現(xiàn)“生本課堂”的價值。
三、發(fā)現(xiàn)釋疑,從“解決問題”到“發(fā)現(xiàn)問題”
新課程改革是以發(fā)現(xiàn)學習為主,培養(yǎng)學生善于在文本中發(fā)現(xiàn)問題,并積極探索培養(yǎng)解決問題的能力。
以前教學大綱明確提出:要培養(yǎng)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但是在實際的教學中往往把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變成培養(yǎng)學生“應試”能力。以題海戰(zhàn)術,把學生訓練成答題考試的機器,學生整天是死記硬背和做題,反復訓練,不僅加重學生的課業(yè)負擔,嚴重扼殺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和理解分析歸納能力的培養(yǎng),還扼殺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覺性,阻礙學生的自立發(fā)展。教育改革從目標觀念入手,從“以生為本”落實“生本課堂”教學模式,高度尊重學生,建立平等師生關系,全面依靠學生,營造了浸潤著民主、平等、激勵和諧的人文課堂環(huán)境,以學生的積極參與為前提,把學生當作學習任務的“首要責任人”,組建起“學習共同體”,與學生平等地交流和探討,讓學生的心智和心靈能自由自在的飛翔,學生在質疑問難和討論交流中獲取知識,提升能力,感受到成功的愉悅。增強學習的信心核動力,自覺主動地從文本中發(fā)現(xiàn)問題并解決問題,全面落實學生的素質和能力的培養(yǎng)。
總之,“生本課堂”教學模式是以學生為主體,教育本身就是對人的培養(yǎng),所以培養(yǎng)對象才是教學活動的主體,教師明確了“生本課堂”的主體地位實踐教學職責,落實學生素質和能力培養(yǎng),才能真正體現(xiàn)素質教育和課程改革的本質內涵,實施教育教學的職責,提高學校教育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