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穎偉
摘要:在小學數(shù)學復習課中,教師給予學生充分的自主權“預學——欲練——遇錯”,學生通過思考與交流、討論與總結來完成一個個驅動性的任務。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深入理解知識的內涵,并鍛煉自己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翻轉以往復習課教師“一言堂”“暴炒冷飯”“練習——校對”等行走方式,努力實現(xiàn)“不同的人在數(shù)學上得到不同的發(fā)展”的新課標理念。
關鍵詞:任務;自主;復習
中圖分類號:G63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6)05-0082
復習是為了使知識系統(tǒng)化,學會復習方法,并讓學生有學習的動力,這就要求教師放手讓學生求異、聯(lián)想、發(fā)散,以“問題引路,任務驅動”學生“預學——欲練——遇錯”中經歷搜尋知識點、構建知識框架的過程、翻轉以往復習課教師“一言堂”“暴炒冷飯”“練習——校對——再練習——再校對”等行走方式。這樣,教師就可以在學生自學后的“支出”中清楚學生的收獲和疑惑,有針對性地對知識進行“補充”而非“填充”,讓學生品嘗自主的“甜頭”并保持學習的“勁頭”。
一、預學:“自作主張”嘗甜頭
任務單是學生自主學習的導航儀,給學生充分的自由和學習空間,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欲望,讓孩子先行預學,以完成任務的方式領會學習的核心內容,嘗到收獲的甜頭。
1. 任務向導,育情誘學
教師要在課堂中將復習內容巧妙地隱含在各個任務中,為學生自主預學作向導,并設法讓學生在充滿著滿足、愉悅、關懷和愛的氛圍中合作互動、自主探究。復習課如何讓學生將新知融入自己已有的認知結構,是學生將各個分散的知識點聚散為整的關鍵。小學生由于年齡小、自覺性低,自主學習的能力不夠,教師可在教學中關注學法指導。如執(zhí)教三上《萬以內的加法和減法復習》,教師用學習任務單驅動學生復習從“回顧例題”開始,設計思維導圖讓學生帶著任務讀書本整理填寫,課中交流筆算加減法應注意什么以及兩者的區(qū)別。課堂中教師充滿信任的鼓勵激發(fā)學生探求的欲望和行動,自愿自主完成任務單。
知識回顧依托任務單以問題為向導進行學法指導,為學生整合單元知識點提供體驗成功的機會。學生通過動手實踐、操作,在潛移默化中學會構建知識體系的方法,這樣的復習課堂充滿生氣和活力,提高學習效果。
2. 任務鏈條,牽線搭橋
學生學過的知識就像一顆顆散落的珍珠,只有從不同角度建立知識間的聯(lián)系,把散落的“珍珠”穿成一串,才能在學生的頭腦中條理清晰,使學生掌握基本的知識與技能。教學前,教師要研讀教材前后知識間的聯(lián)系,設計任務鏈條引導學生梳理知識,使之前后相連、左右溝通、上下聯(lián)絡起來,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網絡。為保證學生的思維活動不斷向縱深發(fā)展,任務鏈要有一定的層次和系統(tǒng),由淺入深、由近及遠、由此及彼、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從而調動學生的思維活躍于任務的解決中。如六年級《確定起跑線》一課,教師設計的“任務鏈”:(1)運動場的外沿周長是多少?(2)運動場的占地面積有多少平方米?(3)如果要在4條跑道上鋪設塑膠,每平方米價格是170元,一共需要多少錢?(4)如果要在跑道上鋪上20cm厚的煤渣,一共需要多少立方米的煤渣?(5)請你設計200米賽跑的起跑線,在圖上標出。這些任務鏈從設計運動場到運動場建造的實踐應用,巧妙地驅動學生回顧周長、面積、體積等知識點,完成任務的過程自然成了自主生成學習目標的過程。
3. 任務設靶,辯理撥正
許多教師以講得好為最大滿足,學生在課堂中被老師的問題和答案牽著走,沒有考慮和質疑的時間,實際上學生的思維異常豐富,每個學生對數(shù)學問題都會有自己獨特的理解。“理不辯不明”,教師要善于放手,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和空間里思考與辯論,成為學習的探索者和受益者。數(shù)學課堂中不同觀點之間的交鋒,必然引發(fā)學生獨立思考,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且能有效地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交際能力。
如五上《多邊形的面積復習》時,教師設計兩個問題驅動小組完成任務①:三角形的面積是否等于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任務②:面積相等的兩個三角形,一定等底等高。在爭辯任務①中教師適時點撥“三角形的面積不一定等于平行四邊形的面積,那么什么條件下,三角形的面積等于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什么條件下三角形的面積等于平行四邊形面積的一半?”在質疑任務②中,兩位學生在爭辯中發(fā)現(xiàn)“面積相等的兩個三角形不一定等底等高”,如底6厘米,高4厘米的三角形和底8厘米,高3厘米的三角形,雖面積相同卻不等底等高。
課中教師沒有直接告訴學生答案,只充當“指南針”的作用,通過問題鼓勵學生進行“辯理”,既尊重了學生,還能讓他們在“爭辯”中掌握正確的知識?!凹埳系脕斫K覺淺,心中悟出始知深”,任務設靶為每一位學生的思考、探索、發(fā)現(xiàn)和創(chuàng)新提供了開放的空間,使課堂教學過程充滿了民主、充滿了個性、充滿了人性,課堂氛圍真正活躍起來。
二、欲練:“自力更生”來勁頭
鞏固練習是數(shù)學課堂必不可少的任務,每一位學生根據(jù)自己對當前任務的理解,運用共有的知識和自己特有的經驗去解決問題。練習任務使學生在各種思維模式的訓練中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并轉化為運用,不僅能積極克服負遷移,而且有助于正遷移的產生。但很多復習課習題的選用存在隨意練習、機械重復現(xiàn)象,挫傷學生學習積極性,所以教師一方面要“因生而異”,關注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另一方面要“因需而設”,優(yōu)化習題的內容和形式,以精選來突出重點、破解難題,為學生撥開迷霧,減輕負擔。
1. 基礎練習,鞏固達標
基礎練習是讓學生把本單元剛剛獲得的概念、法則、規(guī)律,直接運用于實際的作業(yè)題,確保所有學生都達到基礎練習的目標要求?;A練習一方面要充分突出知識的重點,另一方面要有效地將各知識點連成知識網絡,目的在于強化和鞏固所學知識,對基礎知識中出現(xiàn)的重難點、易錯點進行有針對性的練習,幫助學生打牢“雙基”。
如五上《多邊形的面積》復習時,教師首先布置了如表中的基礎練習,讓學生直接運用公式計算平面圖形的面積。接著出示任務“用一張長1.56米,寬0.75米的長方形來做底是0.39米,高是0.25米的直角三角形,可以做多少面這樣的小旗?”這就要求學生根據(jù)對任務的理解,將平面圖形面積公式轉化為應用,檢測知識的掌握情況。
2. 對比練習,求同辨異
有比較才有鑒別,運用題組進行對比練習,可以幫助學生辨認所學知識的主要特征,避免新舊知識之間的干擾,有利于學習的積極遷移。復習教學中教師針對書本中的典型習題變換習題形式,通過一題多解、一題多問、一題多變等方式編制對比性題組,引導學生辨別真?zhèn)?,克服盲目多練的習慣做法。
如三下復習《平均數(shù)》時,教師對原題“甲種餅干一月份賣出180包,二月份賣出160包,三月份賣出140包,第一季度的平均銷售量多少?”進行變式:甲種餅干一月份賣出180包,二月份賣出160包,三、四月份共賣出280包,平均每月賣出多少包?請選擇:A(180+160+280)÷3 B(180+160+280×2)÷4 C(180+160+280)÷4。在辨錯、改錯的過程中,學生懂得了求平均數(shù)的關鍵。
對比練習,讓學生理清知識間的區(qū)別和練習,正確掌握方法;利用對比練習,讓學生尋求知識之間潛在的連結,促進學生的新發(fā)現(xiàn),排除思維定勢的影響,促進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向縱深發(fā)展。
3. 拓展練習,觸類旁通
拓展練習是對學生知識與能力的全面考查和深化提高,要求在復習課中教師深挖教材底蘊,把整個章節(jié)甚至全冊的知識,有條理地予以歸納、概括,精選出拓展性練習。拓展練習可以讓學生融會貫通地運用所學知識,通過分析、綜合、抽象、概括、推理、判斷等思維活動明法悟道,讓學生到更廣闊的時空去探究創(chuàng)造,激勵學生探究欲望。如復習《商不變性質》,教師增加了思維訓練,引發(fā)學生思考“36000……000(100個0)÷12000……000(100個0)=?”,在知識的遷移過程中檢驗探究結果,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精神,促進數(shù)學思維能力的提升。
三、遇錯:“自圓其說”有奔頭
教師在講評作業(yè)中的錯題時,學生往往被動地聽正解,并不能完全解決出現(xiàn)的所有問題,缺乏針對性,加上小學生自覺性低,部分學生上課走神無法集中精神聽講,糾錯的效果不明顯。因此,教師可指導每一個學生都備有一份錯題任務單,把平時作業(yè)及考試中的典型錯題找出來,整理在錯題任務單上,尤其要指導學生分析自己錯誤的原因和糾正的方法,進而構建出牢固完整的知識體系。
1. 捕捉錯誤,分享資源
“錯誤常常是正確的先導”。學生出錯是很正常的事情,關鍵是怎樣對待錯誤。錯題任務單要求學生摘錄典型錯題,幫助學生匯總自己的錯誤,一方面容易看出其中的規(guī)律,有助于學生總結經驗教訓、查漏補缺;另一方面有助于改變學生對待錯誤的態(tài)度,從而減少出錯率,提高學習效率。通過長期積累,錯題任務單將是學生寶貴的學習財富,對學生自己的學習針對性和獲得的收益是任何教師都代替不了的。這個習慣的養(yǎng)成對學生的后續(xù)學習非常有幫助。
2. 剖析錯因,善思悟學
從建構主義觀點看,學生的錯誤不可能單純依靠正面的示范和反復的練習得以糾正,必須是一個“自我否定”的過程。建立錯題任務單后,教師要指導學生將錯誤分類整理,弄清錯誤的原因,讓學生通過對錯因的反思與感悟更清晰認識自己的錯誤。一般按錯誤原因可分為審題錯誤、記憶錯誤、理解錯誤、計算錯誤、過失性錯誤等,如小學生由于感知事物不仔細、不全面,造成抄錯數(shù)字或漏寫數(shù)字等過失性錯誤,如把“39”寫成“93”;把“×”寫成“+”。由于對運算定律認識不清,混淆乘法分配律和結合律,出現(xiàn)98×45+2×45=(98+2)×45×45=100×45×45=202500的計算錯誤。小學生一開始剖析錯因有一定的困難,教師要做好示范帶動作用,培養(yǎng)學生在錯題旁邊注上正確的解答過程:為什么錯了?應該怎樣做?想一想有無其他方法?哪種方法更好?能否變通一下?學生對錯題進行自我反思、辨析并加以梳理、疏通,能讓學生豁然開朗。
3. 交流錯題,醒己警人
學生的錯題任務單,對教師來說能分析出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便于研究學生,提高復習補救的針對性;對學生來說反映了知識的欠缺和理解的問題,為學習指明方向。同學之間交換錯題任務單,相互借鑒,相互啟發(fā),在錯題中“淘金”,可起到防范的作用,避免再次掉入“陷阱”。期末總復習時可以讓學生從錯題庫中精選習題,編寫“錯題檢測”,小組同學交換考查,學生自己評卷,既讓自己梳理了錯題單,又考查了小組同學,學生既當出卷者又當考試者,醒己警人,充分展現(xiàn)了學生在復習中的主體地位。錯誤是學生走向成熟的印記,寬容、允許、接納學生的錯誤,尊重學生人格,能幫助學生重拾信心。
復習課在“預學——欲練——遇錯”中以任務驅動學生對學習的內容進行搜集、概括,感受不同數(shù)學知識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著重培養(yǎng)學生自主構建知識體系的能力。課堂以一個個真實的“任務”開啟“以生為本,先學后教”的教學行走方式,讓教學保持著新鮮、新意和新奇,學生的學習也充滿著甜頭、勁頭和奔頭,師生都能在課堂行走方式的改變中得到豐富多彩的收獲。
參考文獻:
[1] 楊向誼.讓知識更系統(tǒng)[M].成都: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 呂 勤.課堂大問題[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1.
[3] 崔允漷.上好一堂課的關鍵要素與案例分析叢書·小學卷[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1.
[4] 嚴育洪.小學新課程背景下的優(yōu)秀教學案例·小學數(shù)學[J].中國文聯(lián),2010(3).
[5] 陳 軍.復習課教學中思想方法的滲透[J].小學教學設計(數(shù)學),2010(1).
(作者單位:浙江省溫嶺市巖下小學 317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