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讓學習真正發(fā)生”是對學習走向深度的積極探索,需要從教學目標、教與學的方式、教學過程、師生情態(tài)、教與學的結果等方面發(fā)生變化。真正“發(fā)生學習”,就是要把“三維目標”落實到學習行動上,聚焦學習者的學習行為,實現(xiàn)學習方式的適切多樣也即教師要讓學生自主學習,促進學生學會;反思性學習,促進學生會學;體驗性學習,促進學生想學;表現(xiàn)性學習,促進學生樂學。
【關鍵詞】學習;真正發(fā)生;學習方式;視角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6)33-0020-03
【作者簡介】許昌良,江蘇省無錫市鳳翔實驗學校(江蘇無錫,214045)校長,正高級教師,江蘇省特級教師,“江蘇省人民教育家培養(yǎng)工程”培養(yǎng)對象,江蘇省“333”人才培養(yǎng)工程對象。
“讓學習真正發(fā)生”命題的提出,實際上是針對長期以來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話語霸權、學生被動學習的一種反思與批判,是學習走向深度的積極探索。怎樣才算真正地發(fā)生了學習呢?我以為應該有以下幾個維度:
從教學的目標來看,是要從通過記憶儲存知識、應對考試走向靈活運用知識進行創(chuàng)造并獲得積極體驗與精神愉悅,進而獲得成長的幸福;從教與學的方式上看,要從教師傳授知識,學生被動接受,考試時再把知識和盤托出走向積極發(fā)展思維,能夠舉一反三、靈活地運用知識和創(chuàng)造知識,要從講解知識促成記憶與題海戰(zhàn)術走向師生之間、生生之間互動研討和交流,學生充分地參與學習過程,經常采用討論、實驗、體驗等更多的方式;從學習過程上看,從被動接受知識、復現(xiàn)知識走向主動學習,接受思維的挑戰(zhàn),促進學生認知不斷地產生沖突,進而建構知識的過程;從師生情態(tài)上講,變教師一廂情愿、苦口婆心的講為生動活潑地學,在互動中生成;從教學結果上看,不僅是教師完成教學任務,學生獲得知識,而是把知識轉化為學習動能、技能以及情感,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表現(xiàn)為積極的、熱切的、渴望的、歡喜的。
因此,真正發(fā)生學習,一定是“以學習者為中心”的,一定是發(fā)生在學習目標、學習方式、學習過程、師生情態(tài)之中,也一定是發(fā)生了適切的、多樣化的學習。本文從以下四個層面進行學習方式問題的探討。
一、學生學會:在促進自主學習中獲取必要的知識儲備
法國哲學家、教育家雅克·馬里坦說過,“教育事業(yè)中最重要的就是,不斷地呼喚年輕人所擁有的智力和自由意志”。而“喚醒”的最好方式與最佳狀態(tài)就是自主學習。自主學習,就是學習者處于自主地位,對自己學習負責,能夠獨立地制定學習計劃,并時時監(jiān)控和評價自己的學習過程。通過學習,掌握知識,達到“學會”的目標,即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美國著名教育家、心理學家布盧姆提出的“為掌握而教”,這是教學的起點,也保證了學生在課堂上獲得基本的知識和技能,沒有這個基礎知識也談不上培養(yǎng)技能、培養(yǎng)思維和情感。
在前不久的江蘇省“杏壇杯”蘇派青年教師課堂教學展評中,江蘇省南通田家炳中學吳國林老師執(zhí)教了《口技》一課。他的教學目標:一是積累文言字詞,字正腔圓地朗讀文章;二是感受精彩的口技表演藝術;三是感受文章精彩的寫作藝術。課堂上他主要做了四件事:一是讀課文,二是讀口技人,三是讀賓客,四是讀作者。教學設計了三個板塊:一是朗讀課文,在讀準字詞的基礎上,著力做好朗讀,在掌握一定的停頓技巧、重點字詞意義的基礎上,讓學生字正腔圓地讀,充分感受文言之美;二是解讀文本,從三個層面去解讀文章寫作的精妙,即口技人的表演、賓客的表情、作者的贊賞,然后采取問題驅動的方法,將朗讀貫穿其中;三是活動展開,緊承前面的教學板塊,對第二個板塊內容進行提升,也是對朗讀教學的檢驗和展示。朗讀是感悟文本的重要手段,字正腔圓的朗讀可以喚起美感,培養(yǎng)語感,進一步加強語言積累。讀出情節(jié)變化,讀出人物個性,讀出不同場景,這樣教學目標的落實比較到位。讀準字音字詞、朗讀很流暢、把重點字詞與意義的理解讀出來并感受,這樣就把文言的價值、文字的價值、文學的價值、文化的價值都落實得很到位。
這節(jié)課很好地體現(xiàn)了學生的自主學習,吳老師的精心設計,搭建了學生學習思考的通道與階梯,緊貼學科與學生實際,用語文的方法教語文,在方式上以朗讀為手段,采取了自由讀、齊讀、學生讀、教師讀、分性別讀后小組分角色展示等多種朗讀形式。學生積極投入,讀得書聲瑯瑯,讀得生動活潑,讀得豁然開朗,讀得融會貫通。在教師的指導、點撥下,學生積極主動自覺地相機讀書思考,用自己的方式讀出人物的情態(tài),讀出自己的思想、感情,自我選擇、自我監(jiān)控評價,學習活動順利進行,這就是典型的自主學習。
二、學生會學:在反思性學習中調節(jié)改進,培養(yǎng)元認知能力
反思性學習,就是學習者自覺地對學習活動中所涉及的相關因素以及學習結果進行批判地、持續(xù)地審視,不斷地進行改進,力求消除困惑、解決問題,促進學習實踐的合理性,最終達到“學會學習”目的的學習方式。在此次的“杏壇杯”賽課中,南京外國語學校的王媛老師執(zhí)教的“夸張有趣的臉”一課在促進學生“會學”上進行了探索,較好地運用了反思性學習的方式。
教師在教學目標中要求學生掌握肖像漫畫的基本表現(xiàn)手法,進行簡單的肖像畫的創(chuàng)作,同時通過欣賞漫畫作品引導學生感受漫畫藝術的表現(xiàn)魅力,培養(yǎng)學生學習漫畫的興趣,培養(yǎng)真正的審美情操、幽默的生活情趣。為了達成目標,教師在教學中設計的自主練習環(huán)節(jié)值得品味。切入這節(jié)課后,教師結合明星的照片和漫畫、教授了肖像漫畫可以進行夸張的幾個方面,比如臉形的夸張、發(fā)型的夸張、五官的夸張和表情的夸張等,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然后講授了漫畫的三個表現(xiàn)形式,即線描、素描、色彩。教師選擇“憨豆”作為表現(xiàn)對象用示范線描的方式現(xiàn)場完成了一幅肖像畫,給學生直觀的感受,為學生練習作好鋪墊,緊接著讓學生嘗試為自己或同學畫一幅有趣的肖像漫畫,并提出很具體的三個要求:準確把握人物的特征;用夸張、變形的方法來表現(xiàn)人物特征;線條要流暢,要注意構圖。教師在學生完成后,引導學生思考,不要僅僅看像或者不像,而是要求學生思考自己的作品夸張在哪里,對照前面的標準與要求評判,發(fā)表自己的觀點。
《頭腦風暴》的作者西蒙·派珀特認為,“有形實物在知識建構中起著核心作用”,他提出了“參與思考的對象”概念,即大腦思考問題時由意識對象幫助建構、檢驗和修正新舊知識之間的連接?!坝靡詭椭伎嫉奈矬w”會產生獨特的效果,即產生協(xié)振學習。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也說過,“對兒童來說,最重要的不是掌握科學,而是以直觀的圖片和形象來充實他們的精神世界。因此,就要求教師傳達內容時言簡意賅,使兒童受到思維明晰性和理解力的鍛煉,以及獲得對事物確切的了解。也就是說,教育過程首先是一個精神成長的過程”。在這個教學案例中,學生透過作品,對照先前學習的知識經驗,反思學習結果,反省、監(jiān)控自己的學習過程,這樣就有了“意識對象”幫助建構、檢驗和修正新舊知識之間的連接,訓練了批判性思維,培養(yǎng)了學生“元認知”——對“學習的學習”,進一步完善優(yōu)化學習過程,從而學會認知,學會學習。
三、學生想學:在體驗式學習中學生理解并建構知識、生成意義、激發(fā)學習情感
所謂的“體驗性學習”,就是通過真實活動或者情境創(chuàng)設,呈現(xiàn)或再現(xiàn)教學內容,使學生進行親身經歷,理解并建構知識、生成意義、產生情感,并在實踐中加以檢驗,以達到促進學習、發(fā)展能力和豐富生命的目的。
此次展評中來自建湖縣匯文實驗初級中學的陳生老師在“標題的含義和作用”教學中有一個環(huán)節(jié)就很好地說明了這個問題。他秉承“語文教材無非就是例子”的思想,他首先是引導學生學習“例子”,如某些課文標題分別在結構、內容、主題與效果上的作用。通過學生討論,教師引導,學生明白了文題的作用。學生能“習教材之一例”而應用到實際生活的各方面。然后進行讓學生命題的環(huán)節(jié)。通過學生命題,讓學生來歸納這個命題你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具體教學過程如下——
小組合作探究,圍繞“標題的含義與作用”設計一道題目并解答。
師生圍繞文題“十字路口處的一匹馬”討論,得出結論。
師:準備工作做得不錯,下面小組合作命題,自擬解答。每個小組推薦一名代表,展示命題及解答。
小組展示,教師相機點評。
……
在“當一回命題大人”的環(huán)節(jié)中,學生一改以往被動學習的狀態(tài),興致勃勃,課堂充滿歡聲笑語,以完整的生命參與,體驗、思考與反省,讓知識真正進入自己的內心世界。盡管初中學生年齡尚小,但是已經能夠理解作者生活境遇與人生經驗交織的苦痛,在理解知識的同時,感受和體驗知識的內在意蘊,獲得精神的豐富和完整生命的成長。整個教學過程在生成問題與作答中,體現(xiàn)了學習意義理解的獨特性。學生在自問與自答中,移情、深思與想象交融互匯,外部世界在主體心靈中被激活、喚醒,生成新的意義。
四、學生樂學——在表現(xiàn)性學習中學生主體實時、自然的表現(xiàn)釋放
彼德·克萊恩在《天天天才》一書中說,“當學習充滿樂趣時,才更為有效”??鬃诱f,“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學習既是為了孩子的當下幸福,也是為一生奠基,要把學生帶向遠方。樂學是學習最高的境界,是一種持久的、穩(wěn)定的學習情感,是一種最佳的精神狀態(tài)。學生有了這樣的狀態(tài),教學有效抑或優(yōu)質也就水到渠成了。
要想把學生帶向遠方,就是要讓學生樂于學習,樂于創(chuàng)造,插上騰飛的翅膀,就是要讓他們在課上盡情發(fā)揮與表現(xiàn)自我。因此,表現(xiàn)性學習是必要的。所謂的“表現(xiàn)性學習”,就是在做的情境中,選擇最合適的表現(xiàn)方式,來表現(xiàn)自己在學習中的心理狀況,從而獲取知識技能、培養(yǎng)情感態(tài)度的一種學習方式。本次展評中,丹陽市華南實驗學校的洪云俊老師的一節(jié)《黃河船夫曲》音樂課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洪老師在這節(jié)課中進行新歌學唱諸環(huán)節(jié)之后,大膽設計了一個“嘗試用自己設計的形式演唱歌曲”的環(huán)節(jié)——
師:同學們,我們已經能有感情地唱這首歌了,唱出了船夫的堅定、豪邁,我們還可以用怎樣的形式來表現(xiàn)歌曲呢?下面小組討論一下。
討論后,教師綜合大家的意見,然后明確形式為“一領眾和”。
第一組男生劃船并用“嗨”來伴奏(選一名船老大指揮);
第四組女生在樂句尾旁白重復“幾十幾道彎嗨!”(選一名船老大指揮)。其他同學與領唱合作,最后一句全部齊唱。
這是一個綜合性的“表現(xiàn)性學習”設計。合唱合作了兩次,第一次還有些不整齊,氣勢也不夠。教師要求大家要從角色、速度、節(jié)奏、情緒等方面加以改善。第二次學生情緒高漲,積極投入,將船夫號子的高亢、粗獷、豪放、自由的風格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連聽課教師都深受感染,把整個課堂氛圍推向了高潮。在這個教學案例中,學生各負其責,積極合作,自覺生動地表現(xiàn)自己,學習情緒高漲。從學生的表情和狀態(tài)中可以看出學生的高參與度。在“做中學”,親身體驗,感知學習。學生高昂的學習情態(tài)表達真實、充分、自然,人人都是表演者,人人也都是欣賞者,在大膽、舒暢、歡愉的氛圍中,學生情感、認知、性格與人際關系都得以進一步發(fā)展。
學會、會學、想學、樂學,緊貼新課改提出的“三維目標”,也是為了真正地促進學習發(fā)生。學會才會會學,會學也才會更好學會。學會是基礎,會學是關鍵,想學則是最大的動力,而樂學則是學習的最高的境界。學會、會學、想學、樂學是學習發(fā)生的一個整體過程,也是一個螺旋式上升的過程,相互交織在一起,互為因果,也互為前提。如果一個學生的學習呈現(xiàn)這樣的狀態(tài),我們說學習就在他的身上真正發(fā)生了。
【參考文獻】
[1]瑪麗埃倫·韋默.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M].洪崗,譯.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6.
[2]雅克·馬里坦.教育在十字路口[M].高旭平,譯.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3]R.基思·索耶.劍橋學習科學手冊[M].徐曉東,等,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0.
[4]潘洪建.有效學習的策略與指導[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