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慧娟
摘要:生本教育主張,教育以學生為本,應實現由“師本教育”向生本教育的轉變,實現學生積極、主動、活潑、健康地發(fā)展?!盎畹娜瞬沤逃皇枪噍斨R,而是將開發(fā)文化寶庫的鑰匙,盡我們知道的交給學生。”生本教學方式是課程改革的基本要求,也是素質教育的有效教學方式。本文通過對現今初中語文教學的現狀和“生本教育”體系內涵、理論進行較為系統(tǒng)的闡述,在查閱大量研究資料的基礎上,著重從四個方面闡述了“生本教學”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實踐。
關鍵詞: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生本教學;教師;學生
中圖分類號:G63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6)04-0125
一、生本教育:“一切為學生的好學而設計的”
生本教育的立足點是學生,是一個個生命的實體,研究學生的內部自然,學生的喜好、學生的認識規(guī)律、學生的既有經驗等。它不僅注重學生最終對知識的掌握,更注重的是探尋知識的過程。它不是將一種方法強加給學生,而是在學生自身思維的基礎上,通過激發(fā)、引導,讓學生自己尋找答案?!坝踩R的辦法經常引起人對知識的厭惡:這樣就無法使人得到合理的教育所培養(yǎng)的那種自學能力,反而會使這種能力不斷地退步?!惫紭方淌谔岢隽恕吧窘逃崩碚摚浜诵睦砟?,就是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把以往教學中主要依靠教師的教,轉變?yōu)橹饕揽繉W生的學。而教師則要退后,他的作用和價值,體現在最大程度地調動學生的內在積極性,組織學生自主學習。
教學過程是作為一個特殊的生命過程來理解的。在傳統(tǒng)的教學過程觀中,學生成了單面的、不完整的人。只有認識過程,而無體驗過程、意志過程。因而“讓學生體驗到一種自己在親身參與掌握知識的情感,乃是喚起少年特有的對知識的興趣的重要條件。當一個人不僅在認識世界,而且在認識自己的時候,就能形成興趣?!比~圣陶先生把教育比作農業(yè),原因就在于它是育人的活動,是促進人生命成長的過程。
二、語文教師:生命的牧者
只讓學生“懂了”“認識了”語文教師的角色內涵,那么站在學生面前的只是教育者,而站在這個教育者面前的是受教育者。然而,這種感覺的發(fā)生不是單靠認識,更不是單靠灌輸所能啟動的。它靠的是生命教育的藝術,唯有與生命教育融合時,它們才顯示力量。站在生命的角度來詮釋教學,學生就會喜愛;而且只有當學生喜好、熱愛、迷戀之時,站在他們面前的教師的教學才成了生命的藝術。
語文教師是一位牧者,是學生生命生長的促進者。教學也就不局限于傳統(tǒng)觀念里的“傳道、授業(yè)、解惑”,而是“生命的體悟”。在一定意義上,沒有“體悟”就沒有真正的教學。師生雙方從各自的知識背景和價值立場為前提條件和出發(fā)點來進行知識的“生命的融動”,才使得教學的知識從“死”的知識轉變?yōu)椤盎睢钡闹R,從“客體”的知識轉變?yōu)椤爸黧w”的知識,從有發(fā)展價值的知識轉變?yōu)閷W生真正的發(fā)展。
三、教師精彩與教師無為,無為成就精彩
生本教育理論認為:全面依靠學生——學生是教育對象更是教育資源。我們許多時候都認為學生是懶于學習的,生本教育則換一個角度看問題:這些學生如果是醒著的,他又懶于學習,那么他在做什么?他喜歡去玩游戲機,去看小人書,那么這也是學習。你希望他正規(guī)地學習,他不合拍,你就可以從他喜歡的東西開始。不論他們做什么,你總能找到其中蘊含的基礎知識。你就得把他的活動,都看作是學習的一部分。在任何一個活動中,都含有基礎教育學科的許多知識,等待我們以不同的深度去揭示它。我們所做的,全都要通過學生自己去最后完成。
生本課上,教師真的無為嗎?生本課不但要求教師要上得好,而且要求更精彩,只不過精彩的風格發(fā)生了改變。誰在課上說得少誰就精彩。說得少并不代表不參與,而是教師要改變自己在課堂上的角色,用郭思樂教授的一句話就是:從拉動學生的“纖夫”,轉變?yōu)樯摹澳琳摺?。教師在課堂上是學生知識的拋磚引玉者、穿針引線人,教師的作用是提出學習的主題與需要解決的問題,維持必要的教學秩序,給予學生支持、鼓勵,還有及時、恰到好處的引導。
四、“生本教學”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
蘇霍姆林斯基指出:“對于讀書多的學生來說,課堂上學到的任何一個概念都能夠被納入從各種書籍中吸取來的知識體系中,這些知識成了幫助他們把頭腦中已有的概念弄明白的不可缺少的東西?!薄罢n內加課外,或者說學加習,才是學校教育的整體?!币虼?,提出語文閱讀教學觀,旨在從生本的角度,設計語文閱讀教學,從而滿足學生的閱讀需求、成長需求。
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把課文當作語文教學的終點,不重視語文活動和語文運用,結果學生的知識面窄、語文能力低下。大語文閱讀是一種整體性、滲透性的學習。新概念的大語文閱讀教學觀是把語文教學置于社會生活的背景中,把語文教學與生活聯系起來的一種教學思想。
大語文閱讀教學包括課內體系和課外體系,語文學習一定要廣博閱讀。實踐經驗告訴我們,語文是可以不要教師也可以學好的科目,但不可以缺少閱讀。以課本為基本篇目,尊重教材,又必須跳出教材。著名生本教育專家郭思樂教授說得好:“不能在乎一詞一句的得失,不要在乎一個知識點的得失,不要在乎一篇文章的得失,沒有一篇文章是非學不可的。”
常言道,“勞于讀書,逸于作文?!鄙窘虒W追求大語文閱讀的境界,學生以閱讀過程中接受了作者文字中的情感內涵的沖擊,最能引起共鳴。在這個時候喚起學生的寫作期望,就很容易一揮而就。因此,在我們的閱讀教學中,因勢利導,在學生體驗最深的地方進行習作活動,既鍛煉學生的寫作能力,同時反過來又促進學生更深入思考文章的一種妙法。本學期學習的第三單元“至愛親情”系列的《背影》《甜甜的泥土》《我的母親》《父母的心》等文章,學生以親情為主題在課外搜集、閱讀了大量相關的文章和資料,在集中討論時學生對愛的體現方式表現出了極大興趣。面對學生的反應和表現,筆者順勢拋出一個主題:如何提醒孝心。鼓勵學生用自由的形式抒寫自己內心的感受。這種以讀引寫的方式,大多適宜小篇幅的訓練,貴精而不貴長。
(作者單位:廣西柳州市第十三中學 54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