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雍林
摘 要:新課程改革的今天,要全方位地改變教學方式,讓不同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fā)展,基于這樣的教育教學目標,執(zhí)教者在教學中紛紛進行教學方式的改進,產(chǎn)生了許多新的教學形式,也刺激了各地教學經(jīng)驗的交流與融合。在教學之余,對新課程改革進行解讀,在其思想的指導下,進行教學形式的初步探索,旨在從培養(yǎng)學生自學能力,加強學生之間的合作交流和競爭意識的角度,摸索出一種新穎可行的數(shù)學教學方式,以改進課堂的呈現(xiàn)形式。
關鍵詞:導學案;新課程;自學能力
導學案是教師在授課前準備的教學方案下幫助和引導學生學習的輔案,是教育者引領學生分析、探究、處理、整合知識信息的指導和組織方案,讓學生能夠明了本節(jié)課的重點知識。往往我們大家認為:導學案,必然只是教師編撰的導學案例,與學生唯一的聯(lián)系就是老師編寫下來以后帶到課堂上,幫助老師很好的組織課堂的教學。然而,導學案能否成為學生群體探求知識奧秘追求美好未來的學習策略呢?眾所周知,教案當中出現(xiàn)的實例,比如數(shù)學上的例題,必然要老師會做而且能夠全方位地闡釋該問題的解題思路和方法,是教學之前老師必須要準備好的,而導學案則是帶到課堂上,讓學生伴隨著課堂的進行而完成的,是發(fā)生在課堂上的行為。那么,如果我們也讓學生在上課之前就能夠按照一名老師的標準和方案,自行地為自己或者他人制訂一套學習方案,
并且也能夠像老師一樣探究出新課內容的解題方法和策略,是否會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思考和探究能力呢?是否會大大減少老師上課時的說教,而把更多的時間還給學生,讓學生更多地交流合作和探討呢?既然教師編寫導學案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均是為了學生,何不把這一項所謂老師的權利交給學生,讓學生有意識地站在一名老師的角度,去整體把握一節(jié)新課內容,讓學生提前對內容進行預習、學習、探究和整理,從中梳理出新課內容的講解思路,改變原來老師引領學生完成新內容的學習的模式,而換成學生自己教會自己甚至教會身邊的其他同學。若全體學生都行動起來,當存在意見分歧的時候,通過交流最終達成共識,不僅能夠把老師要說的內容從學生口中說出來,改變了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而且學生自己有了足夠的成就感,進而促進他們對知識的需求。新課程標準中提到了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原則,我認為還不夠,應該真正還原學生的主體性,賦予學生更多的權利和意識。
所以,讓學生自行編寫導學案,讓其成為自己的老師,在教學中是一種可行的教學方法,原因我將闡述在我所設計的學生編寫學案的過程中。
在學生著手設計學案之前,我將讓學生了解并掌握一個學案的構成,讓其按照一個完整的導學案規(guī)格進行編寫。
第一,教材分析:幫助學生進行教學內容分析,即讓學生學會自行閱讀教學內容,找到新知識與舊知識的聯(lián)系,為什么要學習新內容,新內容的地位和作用。通過這一環(huán)節(jié),學生可以提高自己的閱讀和理解能力、舉一反三的邏輯思維能力和建立新舊知識的聯(lián)系的能力。
第二,學習目標:在整體把握新授內容之后,讓學生自己完成學習目標,即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能夠達到知識、能力及情感上的什么目標,使學生找準并明確自己的學習目標。只有增強學生的目的性,才能夠很好地引領學生對知識的探索。
第三,重難點:在把握了學習目標的前提下,對教材進行再提取,找出本知識的重、難點,從而使學生明確所要研究的重點難點,從而促進學生的再認識。培養(yǎng)學生一往無前的探索精神。
第四,學習方法:讓學生自己換位思考,老師應該以怎樣的方式講授新知識,才是自己或者其他同學易于并樂于接受的方式。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學生可能制訂的學習方案是多種多樣的,對老師來說何嘗不是一種學習和借鑒呢?這樣做既能夠了解學生的思維方式,又能夠改進完善和豐富自己的教學方式。
第五,學具準備:一百個讀者,一百個哈姆雷特。那么對于不同的學習方式,學具的選擇因人而異。
真實案例:
有一次我收齊了學生的同類項化簡的導學案,我驚奇地發(fā)現(xiàn)學生用了很多形象的類比來說明同類項的判別,其中還涉及許多互動游戲,如找同類、找好朋友,等等,很生動又很有趣,著實讓人歡心悅目。那堂課,我就用了學生用的方法來引導課堂,真是妙趣橫生。絕大多數(shù)學生可能在想問題的時候直接運用教材上的例題或思考題目作為本堂課的引導,但是也不乏有一些思維開闊的學生會想到其他的新點子,比如他們用自己所關心的問題或者現(xiàn)象,這就打破了老師的思維局限。在本堂課看來,每一個學生對同一個事物的認識角度不同,也能采用不同的表達方式,這就能夠窺探出學生的認知及需求。
在例題講解,練習提高這一個環(huán)節(jié)中,有的學生會按照教材上的例題進行編寫,簡單易行,然而對于成績較好的學生來說已經(jīng)不能滿足于教材內容,而要從其他的資料入手,比如教材總復習的相關題目,練習冊上相對復雜的題目或者其他參考書籍的題目。這類同學的需求在提升,對自己的要求也在提高,這就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得到不同發(fā)展有一定的促進作用,節(jié)省了老師的分層教學時間。
在新課程改革提出來許久的今天,相信課程改革中還原學生“教學中的主體”地位不是喊口號,而應該從不同的方面實現(xiàn),也可采用不同的方式加以實行。真正的課程改革還應該在改變原來教學方式的同時也改變策略,優(yōu)化課堂設計以及呈現(xiàn)方式,同時也改變老師對學生的評價機制,這才是全面的課程改革,優(yōu)良的課程改革。
參考文獻:
張家文.讓導學案成為“教”與“學”的紐帶:淺談教學案的編定和使用.新課程學習:基礎教育,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