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麗虹
摘 要:閱讀教學是初中語文教學中非常重要也是非?;A的一部分教學內(nèi)容,無論是在初中生綜合語文素養(yǎng)還是在語文考試中,閱讀教育都占據(jù)了十分重要的地位,發(fā)揮著越來越明顯的作用。本文著重分析當前初中語文課堂閱讀教學中出現(xiàn)的一系列問題,并針對這些問題,提出合理有效的策略。
關鍵詞:初中;語文;課堂閱讀;策略
初中語文教師如何開展好高效率的語文課堂教學,值得越來越多的初中語文教師思考,尤其是對教學策略方面的研究,需要初中語文教師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本文著重分析當前初中語文課堂閱讀教學中出現(xiàn)的一系列問題,并針對這些問題,提出合理有效的策略。
一、初中語文課堂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初中語文課堂閱讀教學中存在 “只教不讀”的問題
目前初中語文課堂閱讀教學中的主角還是初中語文教師,這樣的角色設定讓學生只是在課堂上被動地接受教師教授的閱讀內(nèi)容,而并沒有真正自己全身心地投入閱讀中。閱讀,顧名思義要從“閱”和“讀”兩個方面來進行,課堂上學生進行“讀”的時間幾乎為零,這樣會讓學生對閱讀材料十分陌生,對于閱讀方法的掌握不牢固,想要創(chuàng)新初中語文課堂閱讀教學策略,首先要解決這個問題。
2.初中語文課堂閱讀教學忽視學生情感體驗
初中語文課堂閱讀教學往往會忽忽視學生的情感體驗,這樣不利于激發(fā)學生對閱讀的探究欲望。學生在閱讀教學中的態(tài)度應該是主動地、開放地而不是被動接受。如果忽視學生的情感體驗,學生很容易對初中閱讀學習產(chǎn)生抵觸情緒,不僅不能夠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想象思維,更容易讓初中語文課堂閱讀教學事倍功半。
3.初中語文課堂閱讀教學模式不靈活
初中語文課堂閱讀教學模式一般都是分析式的,語文教師習慣性在課堂上以一部分閱讀材料作為樣本,進行逐字逐句的分析,包括修辭手法、情感分析等。通過這樣的分析,有些教師還喜歡在閱讀教學的最后要求學生模仿樣本進行寫作,長期固定的教學模式讓學生毫無新鮮感,久而久之自然失去了對閱讀濃烈興趣。
二、如何提高初中語文課堂閱讀教學效率
綜合上述問題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初中語文閱讀教學雖然總體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想要更好地培養(yǎng)全面的高素質(zhì)語文人才,還存在不少突出問題,這些問題若不及時解決將大大降低初中語文課堂閱讀的教學效率。那么,我們的初中語文教師應該如何提高初中語文課堂閱讀的教學效率呢?
1.打破單純的教學模式,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情緒
對于單純的教學模式,學生是一定會產(chǎn)生厭倦情緒的,想要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情緒,使他們對閱讀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就需要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多動腦筋。例如,在講《假如生活欺騙了你》這篇閱讀材料的時候,教師不能針對材料自己滔滔不絕地向?qū)W生灌輸自己對這篇文章的理解,而是要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去思考“什么是欺騙”“文中的欺騙有什么深意”等。通過對這些問題思考引起學生的好奇心,從而引發(fā)對文章中“什么是善意的欺騙,什么是真正的欺騙”諸如此類問題的思考。通過這樣一個過程,學生從單純地接受閱讀材料過渡到能夠思考閱讀材料,再到通過閱讀收獲自身不一樣的感悟,這才是初中語文課堂閱讀應該達到的效果。
2.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課堂閱讀教學的過程中,學生不僅要集中精神聽講,更應該養(yǎng)成做筆記的好習慣。在聽老師講解閱讀材料的同時,隨時隨地將自己對老師的講解和對閱讀材料的理解感悟記錄下來,將自己的短暫記憶保存成為長久記憶,有利于進一步鞏固在課堂上學習到的知識點。
3.開啟合作探究式的閱讀教學
當前的初中語文閱讀教學還是采用傳統(tǒng)的課堂教授模式,并沒有太大創(chuàng)新。其實,想要進一步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就要培養(yǎng)他們的合作意識和探究精神,讓他們能夠自覺自主地進行閱讀學習。例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閱讀中外名著,通過分組,讓學生自由組合成為興趣相投的閱讀小組,讓每個小組輪流在課堂上推薦本小組喜歡的中外名著,簡述名著內(nèi)容,總結(jié)中心思想和核心精神。通過這種交流學習的方式,不僅能夠進一步拓展學生的合作意識,還能有效地拓展學生的閱讀面。這樣的活動開展,能夠有效地將課堂閱讀教學范圍擴展為課外閱讀教學,促使初中語文閱讀課堂構成一種合作探究式的教學模式。
參考文獻:
[1]成 文.以學生為中心的初中英語閱讀有效教學研究[J].淮海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1).
[2]劉西峰.咬定原文不放松 答案就在此文中——中考現(xiàn)代文閱讀答題指津[J].閱讀與鑒賞(初中版),2010,(3).
[3]榮維東,于 龍.“理性反思、科學實踐”:語文課改走在路上——近五年來語文課程研究熱點綜述與趨勢分析[J].課程·教材·教法,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