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菲
摘要 本文通過教學案例著手,從不同的角度深入剖析教師該如何對待學生在課堂中所犯的錯誤。針對不同的課堂錯誤,教師采用恰當的教育態(tài)度,使用正確的方法幫助學生,使‘誤”轉為悟。
關鍵詞 小學 語文課堂 錯誤 轉誤為悟
一、和顏悅色,大度容錯,重點解錯
教學案例1背景:學習“浮”字的時候,學生組詞為“piao浮”,教師順勢在黑板上寫下“漂浮”一詞。學生立刻指出教師寫錯,并用課本作證,展示“飄浮”才正確。
教師:你觀察得真仔細,還給老師指出來。課本上的確是“飄浮”.懷疑老師寫錯了也情有可原,但是老師告訴你們“漂浮”這個詞也是正確的。這兩個詞到底有什么區(qū)別?“漂”和“飄”都是形聲字,它們的聲旁和形旁分別是什么呢?
生1:“票”是聲旁,“風”是形旁。
生2:漂也是,“票”是聲旁,三點式是形旁。
教師:沒錯,兩個字的聲旁相同,但是形旁不同,那它們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生1:“飄”和風有關,“漂”和水有關。
教師:說得很對?!帮h浮”是指在空中隨風“飄”,而“漂浮”指的就是在水中“漂”。既然大家都明白這兩個詞的意義和區(qū)別,能不能分別造個句?
生1:秋天來了,樹葉在風中飄浮。
生2:湖面上漂浮著一只小船。
分析與啟發(fā):面對學生的“挑錯”,這名教師沒有直接反駁,沒有惱羞成怒,而是和顏悅色地引導,肯定了學生的細致觀察和大膽質疑后給自己“辯護”,讓學生欣然接受教師的“辯解”,順利掌握這兩個字和詞。試想一下,如果一開始教師直接反駁自己沒錯,批評提出質疑的學生什么都不懂,那么這堂課會怎么樣?我想學生盡管心中有萬千疑問,也不敢繼續(xù)追究下去,在老師的威嚴下無奈屈服,此后恐怕再也沒有學生敢在課堂上質疑,不敢再犯錯。
二、精心引導,深化思考,巧妙化錯
教學案例2背景:教師進行《讓我們蕩起雙槳》的教學。
教師:大家想“誰給我們安排下幸福的生活”,這里的“誰”到底指什么呢?
生1:我覺得指爸爸媽媽,我們的生活是他們給的。
生2:我家只有爸爸工作,媽媽在家照顧我,那這個“誰”到底是指爸爸,還是媽媽呢?
教師:好的,看來你們有些人有些同學認為這里的“誰”指供養(yǎng)你生活的家長,那么誰還有不同的想法?
生1:我媽媽經常對我說“勞動創(chuàng)造生活”,這里的“誰”指的是“勞動”嗎?
教師:你說得也不錯,但是大家想想,在美麗的北海上,少先隊員們欣賞著美景,紅領巾隨風飄揚,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他們會想些什么呢?
生1:會想起我們偉大的祖國和黨。
教師:對,你的思路很好,他們想起了黨和祖國,然后又想到了什么?
生2:想到了自己今天幸福的生活都是黨的功勞。
教師:說得非常好。沒有黨在革命時期浴血奮戰(zhàn),沒有偉大祖國的保護,我們不可能有今天的幸福生活,現在同學們再說說,這里的“誰”到底是指誰呢?
學生:黨!祖國!
分析與啟發(fā):小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發(fā)展不完全,思考問題往往很片面,只能想到最直接、最表層的東西,就像在案例中那樣,在回答“誰給了我們幸福的生活”的時候,大部分學生自然而然想到了自己的父母,這個答案未必錯的離譜,只是它與本文的寓意相去甚遠。教師及時提出質疑,將學生從思維死角中拉出來,經過進一步思考后,學生的回答稍有深度,盡管離正確答案仍有距離,但是說明學生的思維在不斷發(fā)展、不斷深化。緊接著,教師又進行更深入的引導,終于得到了令人欣慰的回答,一石激起千層浪,其他學生的思維立刻被激活了,答案就呼之欲出了。
在課堂上,學生由于其思維限制而無意犯錯是很常見的,在對待學生此類錯誤時教師不可急功近利,但是直接將正確答案奉給學生的做法萬不可取,那樣不僅會導致學生困惑不解,時間久了還會讓學生產生依賴心理,他們會認為,老師會給答案,不用費心思考,這非常不利于學生的智力發(fā)展和語文課堂效率的提高。因此教師要有足夠的耐心,還要有精湛的引導技巧,給學生以提示,進行旁敲側擊,將學生膚淺的想法不斷深化,將他們引到正確答案周圍,最后運用自己的智慧實現思維突破。
一位作家曾說:“如果我可以重活一次,我要嘗試更多的錯誤,不會再事事追求完美?!钡拇_,學生不出錯的教學不是真正的教學,學生不出錯的課堂不是好課堂?!板e誤”也是一種美麗,錯誤也是一種成功。小馬能否過河,試過自知分曉,小馬尚能一試,為什么不能讓學生也有嘗試的機會呢?讓我們善待學生在課堂中犯的錯誤,巧妙地將“誤”轉化為“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