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凱宜
【摘 要】課堂教學是教學的基本途徑。隨著新課程教學的深入,小學英語教學中的一些問題漸漸暴露出來。有的學生跟不上英語教學的進度,學習英語非常吃力,一部分學生甚至喪失了進一步學習英語的興趣和愿望。針對上述問題,本文對什么是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和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的策略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英語課堂教學;有效教學;興趣;策略
一、什么是課堂的有效性
有效教學(effective teaching)是20世紀上半葉西方極具代表性的一種教學理念,其核心思想就是教學的效益。所謂“有效”,主要是指通過教師在一段時間的教學后,學生所獲得的具體進步或發(fā)展。也就是說,學生有無進步或發(fā)展是教學有沒有效益的唯一指標。凡是能有效地促進學生發(fā)展、有效實現(xiàn)預期教學效果的教學活動,都可以稱之為有效教學。
二、提高小學英語課堂的有效性四策略
有效教學注重的是教學效果,其標準是要求學生通過在教師引導下的一定時間的學習要獲得一定的進步與發(fā)展。我們知道,小學英語教學的主要途徑是課堂教學,而課堂教學又是在教學活動中得以體現(xiàn)的。因此,有效的課堂教學活動是順利達到教學目標的可靠保障。筆者認為提高小學英語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教師應從以下四個策略考慮:
1. 明確教學目標 優(yōu)化教學設計
新課程理念下,基礎教育階段英語課程的總體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在長期教學實踐中,筆者深深體會到,教學成敗的關鍵是如何整體優(yōu)化課堂教學,而要使課堂教學整體優(yōu)化,優(yōu)化備課環(huán)節(jié)則至關重要。
(1)分析教材,吃透教材
教材是教育教學的基本依據,是連接教師與學生、課內與課外、知識與方法、能力與發(fā)展的紐帶。教材是一節(jié)一節(jié)編寫的,課是一堂一堂上的。教師不能將教材內容原封不動地硬“塞”給學生,而是要具備現(xiàn)代教材觀,學習現(xiàn)代教育教學理論,結合學生的發(fā)展水平,注意學生的個體差異,把握教材,用好教材,優(yōu)化教學內容。
(2)了解學生,選擇教法
研究學生實際,分析學生具體現(xiàn)狀,知識目標、態(tài)度、方法以及興趣、愛好、情感、意志等。教學活動是一個師生共同參與的活動,在教學中通過師生之間的對話,信息交流、反饋,實現(xiàn)教學雙方對教學過程的把握,幫助教師在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中完成教學任務,實現(xiàn)教學目標。
(3)設置環(huán)節(jié),編寫教案
教案是上課的主要依據,要根據教學內容的實際需要去編寫,突出重、難點,以便加強課堂教學的目的性、計劃性。我們要根據教學內容、教育對象精心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與方法,每個環(huán)節(jié)教師要根據具體教學內容與學生實際情況進行設置,并緊扣教學重點和難點。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設計重點應放在引導學生的學習層面上,即在“學”上下功夫,把學生的“自學”和“合作學習”作為課堂教學重點。教師的“導學”應努力體現(xiàn)在學生的“自學”和“合作學習”之中,真正起到啟發(fā)、點撥和調控的作用。教師在教學流程設計中要引導學生“經歷”“感受”和“體驗”,體現(xiàn)新課程所倡導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凸顯學生共同建構知識,交流互動的過程。
2. 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優(yōu)化教學環(huán)節(jié)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英語課堂教學過程中筆者應該運用多種手段和方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1)實物卡片直觀化,引發(fā)學生興趣
對于小學生來講,尤其是低年級的小學生,他們的形象思維占主導地位。教師在英語教學過程中,應盡量運用生動、形象、直觀的教學方法,可以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欲,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小學階段的語言訓練中,充分利用實物卡片來教授單詞和句型是一種直觀有效的方法。比如教文具的名稱時,讓學生拿出文具,教師先拿出一支鋼筆,用英語說a pen,反復說幾遍,學生也拿著鋼筆跟教師說,很容易把鋼筆這一單詞記住,然后再利用實物或卡片教授pencil、eraser等文具。這些實物卡片色彩鮮明,具體真實,學生特別感興趣。利用實物卡片,不但能教單詞,而且還能練習句型。比如,我們學到“What can you do?”這一課時,為了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筆者畫了一幅畫:在一間敬老院里,一些同學在打掃院子,一些同學在擦窗戶,一些同學在做飯等。然后說:“Im helpful,I can sweep the floor. What can you do?”接著讓所有學生根據這幅畫進行情景對話。同學們紛紛舉手發(fā)言,想讓大家知道自己是干活能手,課堂氣氛相當活躍,所有學生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這樣做,使他們的思維活躍于最佳的學習狀態(tài),熟記所學內容,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2)課堂上創(chuàng)設有趣情景,讓小學生活用英語
小學生愛動,愛新鮮。教師就要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創(chuàng)設各種情景。比如說筆者在復習1-20內的數(shù)字時,筆者讓學生輪流來跳繩,一個人在跳,其他同學在數(shù)數(shù),進行比賽。同學們興致很高,都爭著來跳,爭著來數(shù)。比如“Whats your favourite food?”這一課時,筆者在桌子上擺放了些水果和食物圖片,讓學生扮演customers和servants,進行情景對話。這樣,就使枯燥無味的教學活動變成生動、快樂的活動。
(3)游戲教學,寓教于樂
小學生好奇心強,好動,注意力時間很短。在課堂教學中,適當?shù)剡\用游戲教學,能極大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快樂地學習。如在教授人體部位單詞時,教師快速地說出人體的某部位,學生用手迅速地觸摸這些部位,最快最準的獲勝,獎勵方式以小紅花,小五星,小紅旗為主。還有Guessing game,單詞接龍等游戲形式。寓英語知識于充滿樂趣和生機的游戲之中,激發(fā)學生的興趣,使學生覺得生動活潑,輕松愉快,把學英語變成快樂的事情。
(4)用歌曲和押韻詩喚起小學生學習英語的熱情
對小學生來說,機械地記憶單詞會使他們感到單調、枯燥,從而減弱他們學習的熱情。小學生愛表現(xiàn),愛模仿,唱歌是小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因此,將唱歌這種形式運用到小學英語教學中去能大大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如學習“What do you do?”時,編制成歌曲:
又如,把發(fā)音相近或相同元音音素的詞編制成押韻的詩讓學生記,寫成詩:
One,two! How are you?
Three,four! Close the door!
Five,six! Count the sticks.
Seven,eight! Eat the cake!
Nine,ten! Say it again.
(5)合理有效地使用“pairwork”和“groupwork”
“pairwork”和“groupwork”是新教材的一個教學步驟,這種方法不但提高了學生的言語交際能力和自信心,而且能使學生有機會相互切磋求解,相互合作,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鍛煉和發(fā)展?!皃airwork”即“伙伴活動”,可以是同桌的(left and right),也可以是前后的(front and back),也可以自由搭配(find a partner)?!癵roupwork”即小組活動,每個學生都是小組活動的主人,是協(xié)調者和創(chuàng)造者。在英語課的小組活動中,教師可打破座位不變的常規(guī),將座位設置成四人一組或圍成圓形,這樣不但有利于角色表演,情景會話的展開,激發(fā)學生學習情緒,更重要的是讓學生之間能夠面對面的交流,增加練習口語的機會。
3. 適度評價為有效課堂助推
評價是小學英語課堂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能使學生在英語學習過程中不斷體驗進步和成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促進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全面發(fā)展,從而為實現(xiàn)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評價要有效,在保護學生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同時,也要體現(xiàn)適度、客觀和公正。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我們在堅持激勵性評價的基礎上要思考以下三點:首先要考慮學生的年齡特點。對于高年級的學生,或許小粘貼、五角星等已經不能激發(fā)他們的學習熱情,他們更需要的是老師鼓勵的眼神、肯定的微笑;其次,要考慮學生的感受;最后,要考慮學生的接受能力。有時我們聽到老師在評價低年級學生時用一長串的語言,比如“You speak English so well.You make such a good sentence.”學生根本沒有聽懂老師的表揚。這樣的評價還不如簡單的“Well done!”,效果更好!
4. 持續(xù)反思以實現(xiàn)課堂最優(yōu)化
孔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同樣“教而不思則罔,思而不用則殆”。因此,持續(xù)反思是有效教學的重要保障,需要教師具備反思意識。每一位教師都要不斷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學行為:“我的教學有效嗎?”“我的教學活動能有助于學生學習與掌握知識與運用知識嗎”“還能設計什么樣的任務提高學生用英語做事的能力?”……我們提倡教師在反思中還要發(fā)揚專業(yè)合作精神,有效地借鑒他人的教學經驗,開闊反思的視野,提升反思的質量,以便以后更好地調整自己的教育教學行為,為有效教學服務。
參考文獻
[1]雷燕.例談有效教學[J].江蘇教育研究,2008(01).
[2]郝建平.英語教學與評價設計[J].課程·教材·教法,2006(03).
[3]廖榮蓮.學英語課堂需要否定性評價[J].小學教學設計,2008(01).
[4]閆承利.素質教育課堂優(yōu)化策略[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