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阿萍
[摘 要] 倡導主題閱讀,主張從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單元提煉出一個閱讀主題,將課外許多有著相同主題思想的閱讀文本進行系統(tǒng)整合,推薦給學生,或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及性情、興趣選擇一系列與單元主題相關的課外讀物進行閱讀、推薦,并最終達到優(yōu)化學生閱讀體驗、提升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目的。
[關鍵詞] 主題閱讀;學生成長;文化底蘊
著名語文特級教師王崧舟老師曾說:“語文課,最應該教的不是知識,而是底蘊?!边@里的“底蘊”,實際上說的是學生學識的修養(yǎng)和精神的修養(yǎng)。這些修養(yǎng)并非與生俱來,而是需要長期積累才可形成的具有個性的獨特的文化特征。筆者認為,提高文化底蘊的有效途徑即是大量閱讀。因此,在語文教學中,著力培養(yǎng)學生閱讀興趣,讓學生大量接觸閱讀材料,對提高學生文化底蘊至關重要。
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除一年級上冊外,各單元均有一個明確的閱讀主題,如果在課堂教學中根據提煉出的閱讀主題進行滲透,并引導學生針對同一主題在一定時間內進行大量的課外閱讀,使學生知識量和知識面得到擴展與補充,從而形成濃厚的閱讀興趣,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閱讀量日益增加,語文素養(yǎng)持續(xù)提高,那么,文化底蘊的基座自然寬厚而堅實。
一、重創(chuàng)作體驗,激發(fā)閱讀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也是成功的先導。有了濃厚的興趣,學生才會主動去進行廣泛的閱讀,在知識的海洋里感受快樂,在不知不覺中形成閱讀期待心理,養(yǎng)成良性閱讀習慣。教師應該認識到主題閱讀本身就是實現語文教學內容拓展的媒介,在進行主題閱讀過程中,首先確立閱讀主體,以積極、健康、正面的思想為內容,同時要注意整合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內容,做到從教材出發(fā),萬變不離其宗。通過真誠的溝通以及豐富的閱讀內容,激發(fā)學生對于閱讀的興趣,加深學生對于文章的體會和感悟,達到主題閱讀的目的。小學生年齡小,加之低年級很多課文都可以用來表演,只要在教學中善于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參與愉悅的課堂實踐,就會使教學活動變得精彩異常。
例如,在教學《小壁虎借尾巴》一文時,一位教師采用體驗“角色表演”的方法,帶領孩子們進行了課本劇表演。這位教師先選擇了“小壁虎”這個角色,學生們紛紛選擇了小魚、老牛、燕子和壁虎媽媽。開始表演了,教師進入角色說:“小魚姐姐、牛伯伯、燕子阿姨,你們?yōu)槭裁炊疾辉敢獍盐舶徒杞o我呢?”學生們紛紛回應,有的說她是小魚,尾巴要用來撥水呢;有的說他是老牛,尾巴要用來趕蠅子呢;還有的說她是燕子,尾巴要用來掌握方向呢。最后“壁虎媽媽”提醒了“小壁虎”,“小壁虎”才知道自己長出一條新尾巴啦!全班同學隨“小壁虎”進行了一次借尾巴的旅程,有身臨其境之感,學生表現出濃厚的學習興趣。在角色體驗中,學生不僅感受到學習的樂趣,還在自我創(chuàng)設的情境中了解各種動物尾巴的作用,知道了小壁虎的尾巴可以保護自己,斷了可以再長。最后,教師根據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及本單元閱讀主題——夏天,推薦充滿童趣且具詩情畫意的維·比安基(蘇聯(lián))彩圖注音版的《森林報》,讓學生在大自然四季更替的新奇畫卷中回歸自然,培養(yǎng)學生科學、環(huán)保及生態(tài)意識。
這一案例中,課文成了劇本,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生活感受進行表演。因為教師關注了學生在課堂上的實踐活動,促使學生們的思維活躍,激發(fā)了他們的創(chuàng)作意識。在這樣生動有趣的情境中,學生迅速進入文本,形成強烈的自主閱讀期待心理。孩子們有了自覺閱讀的興趣之后,對文本的探究解讀也就迎刃而解了,對于課后的推薦閱讀篇目,自然也是滿心期待的。
二、抓單元主題,推薦閱讀篇目
《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又是母語教育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因而,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活動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guī)律。”課題實驗中,我們根據語文教材組織課題組成員提煉出單元閱讀主題,鼓勵成員們在實驗班大膽整合并用好單元中的課文,讓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學習,并及時向學生推薦閱讀書目。一個單元不到兩個星期的時間里,學生不僅能學到應有的基本的語文知識,還能提高課堂效率,剩余的時間可學習更多的同類型或相關的推薦閱讀篇目,不僅有自主學習,甚至在合作交流、實踐探究、創(chuàng)新應用等方面也能有所提高,符合新課程理念,也符合新課標的要求。
例如,人教版三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主題是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在學習了這個單元之后,學生仿佛都沉浸在美好的自然景色中。這個時候教師就可以同樣以“感受大自然”為主題組織閱讀活動,或推薦學生閱讀《30天環(huán)游中國》,或者引導學生利用圖書館、班級圖書角以及電子閱覽等方式自己搜集有關描繪自然的文章,可以是贊美自然之美的文章,也可以是描繪自然中某一個景象、某一個現象的文章等。通過這樣的主題閱讀活動,不僅能夠有效鞏固課本知識,也能拓展學生的思維,豐富學生業(yè)余生活,增加學生課外閱讀量。在舉辦“感受大自然”主題閱讀活動的過程中,學生積極性高漲??梢姡@樣的方式深受學生的歡迎,并且成效顯著。
實踐證明,教師課堂講解越少,把更多的課堂時間交給學生去進行語文實踐,越能更好地激發(fā)學生自主學習的熱情,使學生在同樣的時間內實現容量大、信息量大的神奇效率。學生有了成功的體驗,興趣高,自然愿意多閱讀、多實踐,體會多,收獲自然多,語文素養(yǎng)的提升更迅猛。
三、辦主題活動,構建閱讀模式
蘇霍姆林斯基說:“讓學生變聰明的方法,不是補課,不是增加作業(yè)量,而是閱讀、閱讀、再閱讀?!庇行?、廣泛、快速地閱讀是學生快速提高文化底蘊的關鍵路徑。如何促進學生自主、自覺地把讀書活動進行到底,這不僅需要我們在課堂上引導、推薦學生進行有主題的閱讀,還需要我們在日常教育教學活動中適時地開展一系列的主題活動,讓學生們在相互促進中,熱愛閱讀,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構建自成一格的閱讀模式。
(一)兩周一個主題閱讀交流會
根據差不多兩周一個單元的教學進度,結合單元主題,按學段給學生推薦適當的閱讀書目或讓學生相互推薦好的閱讀書目,那“主題閱讀交流會”就十分必要。在一定的時間內,學生進行了比較系統(tǒng)的學習,當然可以讓學生來交流從主題閱讀中得到的啟示,也可以讓他們交流所摘抄的好詞好句、好的段落,甚至可以看看他們的表演、繪畫,只要他們愿意,任何方式都行,讓他們在相互切磋及激勵中變得斗志昂揚,讓讀書真正成為一種習慣,成為學生生活的一部分,重構學生知識體系。
(二)每月一次經典誦讀或講故事、演講、手抄報展評等
通過一系列的活動,鼓動并促進孩子們到圖書館、書店等其他地方尋找更多適合自己閱讀的書籍,鼓勵學生進行經典誦讀,讓學生的終身閱讀從主題閱讀開始,但不止于主題閱讀,逐漸形成具有個人特色的閱讀模式。例如,我們在主題閱讀的基礎上提倡經典誦讀,并讓各校都在學校范圍內每天進行經典誦讀活動。為了檢查經典誦讀的進展情況,我縣舉辦了2015年小學國學經典誦讀(錄像)評(下轉第18頁)(上接第15頁)比活動,各校把經典誦讀排成節(jié)目,表演形式多樣,服裝整齊大方,真正體現了國學經典誦讀的“美”,讓國學經典誦讀走進各校,走到各班,走近每個人。
四、促有效積累,提高文化底蘊
《語文課程標準》在“總體目標與內容”中明確提出“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獨立閱讀能力的形成離不開閱讀量的支撐,以主題閱讀的形式引導學生進行大量的課外閱讀,并積極進行積累,不僅能彌補課本載體閱讀量不足的問題,還能提高自身文化底蘊。
例如,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根據低、中、高年級學生的不同特征,甚至根據每個學生的不同需求,在推薦閱讀的書目中要求學生進行字、詞、句、段的積累,用筆記把自己認為的“精華”部分記錄下來,并通過不斷地翻看、記憶,使積累下來的“精華”為我所用,變成有效。當然,我們允許學生積累的不一樣多,只要在他們原有的基礎上有所提高、有所進步、有所發(fā)展,我們的目的就達到了;也可以通過鼓勵學生邊讀邊思考、帶著問題進行再一次的閱讀,來提高閱讀的質量,達到個性化有效積累的目的;還可以通過讀寫結合,來促進有效積累,相輔相成,畢竟寫可以使我們的閱讀、積累得到真正的運用,是我們閱讀學習過程中建構起來的觀點及表達方式“外顯”的呈現方式,也是文化底蘊有否提高的一種大家較認同的“標準”。當然,個人文化底蘊養(yǎng)成對文本評判的能力、查閱文獻的能力、終身學習的意愿、廣泛閱讀的習慣、組織材料的能力等都有一定的影響。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閱讀能力如是,文化底蘊的生成更如是。一切都才是個開始,雖然我們已經邁開大步向前,但路途遙遠,永遠沒有終點。我們朝著更理想的方式在前進,如果能試著讓中、高年級學生自己尋找單元主題,發(fā)掘文本載體中值得商榷的問題,并圍繞這個問題展開一些方式的閱讀、調查、論證,最后再交流,效果一定會更好。
[參 考 文 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孫立華.趣味元素,閱讀教學走向開放靈動的方向標[J].語文教學通訊,2015(6).
[3]林泉玉.用好教材 讓閱讀教學高效[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14(3).
(責任編輯:符 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