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麗君
摘 要:文體是古代文學的重要內容之一,以此作為教學線索,有助于教師對教材中作家、作品、文學思潮等知識的梳理,而且使本課程的教學具有史的功能,理論的高度,通過教學主體線索的改革,減少課時壓縮帶來不利影響,有效的完成教學任務。
關鍵詞:文體;古代文學;教學線索
《中國古代文學》這門課是中文系的專業(yè)課,對外漢語專業(yè)根據(jù)自己的專業(yè)培養(yǎng)模式,加強了語言類的教學,把文學類課程進行了調整,由之前的280課時壓縮至124學時。如何繼續(xù)完成從先秦到清末的中國古代文學教學,就成了一個新的任務挑戰(zhàn)。
文學史的教學內容,從大的方面來劃分,有歷史背景的概括,作家作品的分析,文學思潮的評價,文學理論的介紹等。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是根據(jù)文學分期,歷時性講解每個部分的內容要點。也就是以時代為經(jīng),以作家為維。
課時壓縮后,必須尋找新的線索,采用新的方法,來梳理文學史發(fā)展的脈絡。為此,筆者在備課時曾經(jīng)思考過多種可能性,來尋找本門課的龐大內容間的內在聯(lián)系與線索。比如以作家作品為線索的可能性。作為是文學史這個系統(tǒng)中最終的可見可感的成果形式,它們像一棵果樹上的果實,鮮艷豐美,數(shù)量龐大,可是每一個果實是一個個體,它具有自身的特點,卻很難概況其他果實所有的特色。如果以文學思潮為線索,它能夠較好的梳理士大夫文學、雅文學在一段時期內的思想標準與審美追求,但是它很難概括民間文學或俗文學的發(fā)展脈絡。
綜上所述,以上這些文學史教學的線索,各有利弊,經(jīng)過深入思索,筆者認為以文體作為古代文學的教學線索,以文體為經(jīng),以作家作品為維。具有多方面優(yōu)勢。
一、它對文學作品的劃分具有涵蓋性
就教材作中的作品來看,有詩、辭、賦、散文、詞、散曲,戲劇、小說等。同時,文體分類又是多層次的,比如詩可以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再細分,古體詩包括四言詩、五言古詩、七言古詩、騷體詩、樂府、歌行體等。近體詩又叫格律詩,可以分為五律五絕、七言七律以及六言絕句等,它幾乎可以涵蓋古代文學中的所有詩作。
二、以文體的發(fā)展變化作為古代文學史的線索,具有跨時代性
以賦為例,它以講求排偶藻飾、寫景狀物為特色,起源于先秦時的楚辭,到了戰(zhàn)國秦漢之際,產(chǎn)生了騷體賦,西漢產(chǎn)生大賦。東漢出現(xiàn)抒情小賦,南北朝時期流行駢賦,唐代有應試科舉之律賦,唐宋以后有文賦。同是賦體,跨越若干朝代,展現(xiàn)不同的時代藝術特點,可是賦體總的唯美主義特征是突出穩(wěn)定的。
三、以文體為線索,更便于進行民間俗文學發(fā)展的梳理
以音樂文學為例、先秦的詩經(jīng)、漢代的樂府、宋代的宋詞、元代的元曲,它們其實都是當時時代的民謠和流行歌曲,這些文學樣式分開來講,都與音樂相關,皆為長短句,反倒容易造成混淆不清,放在一起做對比,反而脈絡清晰。比如詩經(jīng)與樂府,分別產(chǎn)生與先秦和兩漢,其中包含著相當一部分國樂雅樂,到了宋詞階段,雅樂部分就幾乎忽略不計了,再到元曲階段,就已經(jīng)是純粹的民間音樂了,與之俱來的歌詞語言的特點、手法的運用、題材的演變就容易理解了。同時,只作為民間流行歌曲來看,也不是簡單重復,詩經(jīng)與樂府相比較,詩經(jīng)以四言為主,樂府以五七言為主;樂府與宋詞,前者歷時千年不衰,長于敘事,后者只在宋代最為流行,善于抒情;宋詞與元曲相比,宋詞多以南方曲調為主,演唱與誦讀差別較大,以婉約為正統(tǒng),元曲北方音樂居多,演唱與誦讀節(jié)奏、斷句基本一致,歌詞以尖新為特色。通過對比,同是流行歌曲,所展現(xiàn)的時代風貌各有差異,更易于產(chǎn)生良好的教學效果。
四、以文體作為古代文學的教學線索,更容易講述題材的處理
總的來說題材與文體的關系巨大,詩吟詠人文情志,詞低唱男歡女愛,史傳書寫家國歷史,樂府傳唱民間故事,辭賦鋪排山川景物,小說塑造傳奇人生。形式與內容,二者相得益彰是最好的。
另外,同一題材在不同時期的演變,通常以社會背景、文學思潮、作家的思想為原因講解,如果從技術處理的層面來看,用文體的變化來講解更直接。比如崔鶯鶯與張生的愛情故事,從唐宋至金元,表面看,故事還是那個故事,但題材的處理已然不同。審美風格也大異其趣,究其根源,唐代元稹的《鶯鶯傳》,采用的文體是唐傳奇,是應試科舉之人行卷之需,自然保有公卿士族的審美取向;到了金代董解元的《西廂記諸宮調》,它以音樂文學為主,采民間俗文學傳播方式,其思想旨趣,傾向于大眾市井的婚戀觀,而且諸宮調這種文學形式,較多的即興隨機地演唱說白,所以曲詞多變,篇幅巨大。到了元代的王實甫的《西廂記》,成為中國古代戲劇藝術的代表。其曲詞優(yōu)美,天下奪魁,表現(xiàn)出中國雅文學本身的歷史積淀,插科打諢的賓白藝術。體現(xiàn)與觀眾互動的口語化傾向,大團圓結局展現(xiàn)民間審美旨趣,真正做到雅俗共賞,歷久彌新。這一題材處理的演變,不僅是不同年代思想的演變,更體現(xiàn)了不同年代文體的演變,更加直觀、形象。
五、文體研究本身是古代文論的重要內容之一,以文體為線索,可以理解文學思潮大部分內容
比如唐宋的古文運動,明代的前后七子運動,清代的桐城派古文運動,它們都要求散文復古,與之相對的是對駢文和八股文的反對,可見,這一系列思潮都與散文和駢文,八股文的文體相關,如果掌握了這些文體的特征,理解文學思潮就能事半功倍,能夠有效的串聯(lián)起一系列作家、作品及其歷史背景。
同時,通過“辨體明性”的研究思路,能夠更準確的把握文學自身的特點,以此展開學科的交叉影響研究。
綜上所述,以文體演變作為本課程的教學線索,具有涵蓋性,歷時性,總括性和演變性,和開拓性。能夠在繽紛復雜的文學現(xiàn)象中找出關鍵所在,牽一動百,舉一反三,從而在中國古代文學的教學中走出一條高效易行的道路。
參考文獻:
[1]侯聰玲,馮君.高校中國古代史課程教學改革的探索與實踐[J].黑龍江教育,2011(5).
[2]毛振華.改制下“中國古代文學史”教學的困境與出路[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0(23).
[3]李英然.高校中國古代文學教學改革的思考與實踐[J].石家莊學院學報,2012(14).
(作者單位:遼東學院韓朝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