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坤邦
摘 要 教學法強調了以教師為中心向以學生為中心的轉變,但這并不是說教師的作用就降低了,而是說教師與學生之間應各司其職,教師充當?shù)氖钦n堂的參與者、鼓勵者、管理者和解惑者的作用,讓學生能夠在課堂上充分發(fā)揮。本文探討教師期望對少數(shù)民族學生的影響,旨在說明教師在課堂上的積極預期是為了尊重學生的個性,便于發(fā)揮學生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
關鍵詞 外語教學 皮革馬利翁效應 教師期望 少數(shù)民族學生
中圖分類號:G45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6.08.033
Abstract Teaching method emphasizes the teacher for the center to the students as the center, but this is not to say that the role of teachers would be lower, but that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should perform their respective duties, teachers act is classroom participants, encouraging, managers and answering questions, let the students to give full play in the classroom.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discuss the influence of teachers' expectation on the minority students. The aim of this paper is to show that teachers' positive expectation is to respect students' individuality and to make students' enthusiasm and creativity.
Key words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Pygmalion Effect; teacher expectation; ethnic minority students
外語教學是一個復雜、動態(tài)的過程,成功與否與教師的作用密切相關。束定芳(2014)認為教師應充分應用好課堂時間,讓學生的積極性能夠調動起來,引導他們通過與同學和教師的互動,做到自主學習。①的確,要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主動去學習這并非易事,而對于少數(shù)民族學生來說似乎難度更大。筆者曾執(zhí)教過一個級的音、體、美專業(yè)學生,他們中少數(shù)民族所占比重較大,將近70%,有佤族、傣族、布朗族、彝族、白族、拉祜族,由筆者擔任他們的英語教師。教學過程中,筆者發(fā)現(xiàn)多數(shù)少數(shù)民族學生英語基礎整體上較為薄弱。研究表明少數(shù)民族學生多來自教學資源與條件相對匱乏的地區(qū),缺乏合格的雙語教師和充足的教學資源,讓他們掙扎在學與不學的艱難選擇上。因此,鼓勵他們學習英語成了第一要務。然而教學并非是一個單向的認知過程,而是師生、生生及學生自我認知相互作用的結果,它是個互相啟迪與激勵的過程,同時也是思想、情感及人格相互交融與貫通的歷程。宋鳳寧和歐陽丹(2005)主張,教學過程在本質上是教師與學生雙方的情感交流,因此,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和體驗將會對教學效果的好壞和學生的發(fā)展產生重要影響。②而教師期望對學生在心理上的發(fā)展會產生深遠影響,可以說是教學成功與否的關鍵。本文結合教學的過程來探討皮革馬利翁效應對少數(shù)民族學生語言學習具有重要的幫助。
1 皮革馬利翁理論概述
皮革馬利翁理論源自古希臘的一個神話傳說。在古希臘時期,傳說當時一個叫皮格馬利翁的塞浦路斯國王,深愛上了自己的作品,一個用象牙雕刻的美麗少女。于是日思夜想,渴望這個少女能夠變?yōu)楝F(xiàn)實。最終他的這種摯愛被愛神阿勞芙羅狄特所感動,然后賦予了這個雕像以生命,皮格馬利翁的愿望就此得以實現(xiàn),并最終與自己所鐘愛的女子結為了夫妻,從此傳為佳話。而后人就用皮革馬利翁效應(Pygmalion effect)一詞,來比喻人際期望的效應,泛指積極期望的重要性。美國哈佛大學教授Rosenthal等人曾做過一個實驗,他們把對舊金山市的奧克學校一至六年級十八個班的學生進行了一項“預測未來發(fā)展”的實驗。通過智力測驗來對他們能力進行鑒定后,研究者給校長提供了一份名單,告知了這部分學生具有更大的發(fā)展?jié)摿Γ瑢W業(yè)上將會更為出色。一年半之后,研究者對這十八個班進行了復測,結果發(fā)現(xiàn)被列入名單的學生與其他學生相比發(fā)展更為迅猛,低年級班級更為明顯,智商之差竟然達到了三十個百分點。由此可見,學生的智力發(fā)展與老師對其關注程度成正比關系。由于在教育界教師們廣泛采納了這種效應,所以“皮革馬利翁效應”又稱之為“教師期望效應”。 把“皮格馬利翁效應”應用于教育中,就是遵循平等與尊重這一教育的最根本原則。少數(shù)民族學生英語基礎相對較差,因此,教師的積極期望就便于鼓勵少數(shù)民族學生向著理想的目標邁進,從而取得進步。
2 教師期望效應的理論模型回顧
心理學家把皮革馬利翁理論(或教師期望)應用到了教育領域,并進行了深入的探索,進而建立了一些模型,在此對以下比較具代表性的三種進行回顧,以期能讓教師有個良好的認識。
2.1 Brophy和Good共同提出的期望模型
Brophy和Good(1970)提出的這類模型強調,教師期望所造成的差異,將會直接對學生的學業(yè)成績和其他方面的行為表現(xiàn)造成影響。他們通過對教師期望提出了假設,用相關實驗來進行了驗證。③具體實施方法如下:教師應該針對不同學生的特定行為和表現(xiàn)提出自己的期望;之后教師的差別性期望將引導教師對不同學生采取差別性的對待;教師的差別性期望傳遞給相關學生后,學生自身的自我概念、成就動機、期望水平將會被激活;教師期望的差別性對待照此執(zhí)行下去,被給予高期望的學生如若成績真的提高,被賦予低期望的學生成績下降,則說明這些期望已對他們的學習成績和行為產生了影響;隨著實驗的進行,如果學生的學習成績和行為表現(xiàn)越來越接近于教師的最初期望,那就此驗證了與教師的最初期望完全一致。
2.2 Rosenthal提出的中介因素模型
Rosenthal(1973)在其心理學論文中提出了四因素中介模型的教師期望:氛圍、反饋、輸入、輸出,這四方面都是以行為群為中介的。④首先教師要能為學生創(chuàng)造一種比較輕松和溫馨的氛圍,讓學生釋放了壓力,自由表現(xiàn)。其次教師應具不同學生的表現(xiàn)給予差別性的表揚和批評。然后寄予高期望的學生要提供更多、更難的資料,對于相對差一點的學生卻給一些相對容易的資料。最后要給那些被寄予了高期望的學生提供更多的反應機會,以便讓他們在此過程中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Rosenthal等人在后來的實驗表明,氛圍和輸入兩因素在教師期望中效果最佳,其次是輸出,反饋因素產生的效果較為微弱。這個過程其實反映的是教師的分層教學的效果。
2.3 Braun倡導的教師期望模型
美國教育專家Braun(1976)在教育研究雜志上詳盡闡釋了教師期望效應形成的過程和原因,并用信息論的觀點來構建教師期望的結果模式。⑤他把學生的性別、學業(yè)成績、身體特征、社會經(jīng)濟地位等諸多因素歸于教師期望產生的原因。教師據(jù)此會在主觀上形成一種定型觀念,并在情感、行為及認知上產生相應的期望。會在潛意識里對學生進行層次劃分:優(yōu)秀型和愚笨型。隨之在教學中就會表現(xiàn)出接觸頻次、表揚、批評、心理暗示等方面的差異,甚至連布置的作業(yè)都不同。對成績好的學生就表揚多,提問多,布置的作業(yè)難度也更大。而教師對那些自認為差的學生要求則較低。久而久之,教師的這種期望就傳給了學生。在此過程中,教師期望往往是據(jù)學生的各方面信息而動態(tài)形成的,并對這些信息進行了加工、過濾、評價及整合,然后對學生分別形成不同的期望。
3 對少數(shù)民族外語學習者的積極意義
皮革馬利翁效應對于少數(shù)民族外語學習者而言,其積極意義不言而喻。教與學是一個互動的過程,對應的教師和學生兩環(huán)節(jié)一個也不能少。外語教師只注重傳授知識,沒有考慮教授的對象必然會造成教學的失敗。教師積極合理的期望會讓學生感受到尊重,放松了焦慮,從而提升了其積極性。
3.1 便于保護來自不同背景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少數(shù)民族學生的背景信息多樣,來自不同層次和級別,積極的期望有利于保護了他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他們的學業(yè)成績、班內排名、性格特征、外貌、社會地位、講話風格、家庭狀況等因素對于教師期望的形成具有一定的作用。很多學生也知道自己的英語基礎不好,但這也并非他們所愿,是由諸多方面原因造成的,積極的鼓勵和恰當?shù)钠谕阌诎巡煌A、不同背景的學生結合在一起,從而提高了他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3.2 便于營造良好的師生氛圍,緩解學生的焦慮
我們在前面探討過,教和學是教師與學生互動的一個過程。教學的成功離不開雙方的彼此配合、互動。只是教師或學生一方的努力,教學難于獲得成功。因此,可以說教師欲傳授知識需先得到學生們的“芳心”,才能得到他們的大力支持。
3.3 便于提高學生的學業(yè)成績
教師期望的高低是造成學生學業(yè)成績差距的一個重要原因。研究表明,教師期望將影響教師對學生成績的評估和判定,從而在學生實際分數(shù)與客觀成績間會產生差異(Williams,1976)。⑥從心理學上講,這是一種積極的心理暗示。具體而言,就是教師認為哪個學生比較有發(fā)展?jié)摿?,就會把自己的期望寄托在他的身上,上課的時候就會給予更多關照。久而久之,這個學生就會收到老師傳達的這種信息,學習就可能會更用功,成績就能提升起來,甚至名列前茅。這種現(xiàn)象從側面說明教師的期望不同,對學生的教學采用的方式也不一樣。在某些情況下,教師所抱期望,會讓同一個層次上的學生出現(xiàn)一個標準差的浮動。而在教授少數(shù)民族學生過程中,這種現(xiàn)象尤為明顯,備受關注的學生的學習成績的確比其他學生高出很多??梢哉f,教師的期望“決定”了學生的學業(yè)成績。
4 結語
從上面的討論中可以看出,皮革馬利翁效應會影響學生的行為和成績。正面的期望產生正面的影響,負面的期望產生負面的影響。教師有什么樣的期望,就會賦予教師自身朝向什么樣的行動方向。從這個視角來看,可以說學生愿不愿意學是老師的責任,而能不能學好則可歸于能力范疇了。所教的少數(shù)民族學生英語基礎雖然有不足,但只要給予他們更多的正面期望,同樣能把英語學好。筆者發(fā)現(xiàn),得到鼓勵的學生,能更好地發(fā)揮出他們的激情和興趣,而常受打擊的學生則對這個科目產生抵觸情緒,甚至放棄學習。由此可見,英語教學中非智力因素同樣不可忽視。
注釋
① 束定芳.外語課堂教學中的問題與若干研究課題[J].外語教學與研究,2014(5):446-455.
② 宋鳳寧,歐陽丹.教師期望:概念、理論模型及實證研究[J].外國中小學教育,2005(3):13-16.
③ Brophy, J. & Good, T. Teachers' communication of differential expectations for children's classroom performance: Some behavioral data[J].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970, 61: 365-374.
④ Rosenthal, R. The Pygmalion effect lives[J]. Psychology Today 1973.9:56-64.
⑤ Braun, C. Teacher expectation: Sociopsychological dynamics[J].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1976, 46:185-213.
⑥ Williams, T. Teacher prophecies and the inheritance of inequality[J]. Sociology of Education, 1976.49:223-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