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玉海
【關鍵詞】 語文教學;問題資源;生成;回應
【中圖分類號】 G63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21—0043—01
在動靜相配、繁簡相適、深淺相濟的語文課堂上,全心閱讀了文本,細心品味了內涵,靜心思考了問題,專心聆聽了講解的學生,往往會在一個“偶然”或“瞬間”,通過對文本的閱讀、感知、深入思考,在已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在新知識、新情緒之間的認知沖突中,將已有的知識經驗作用于新信息,并運用思維方法捕捉信息、發(fā)現問題和表征問題,即時生成問題。
在這種情況下,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調控者,或應該大刀闊斧,或需要條分縷析的助力學生“發(fā)現的眼光”,即時在學生思維引爆處、情感撞擊處、興趣所在之處,抓住契機,因時施教,因勢利導,就學生思考問題視角的獨特性和豐富性、角度轉換及思維方法的靈活性,適時適地地給予學生點撥和指導,幫助學生確立課題,給學生 “胡思亂想、胡說八道、胡作非為” 的自由創(chuàng)造空間,有效促成并回應問題意識的表征,從而更好地拓展延伸課堂內涵,讓語文課堂充滿辯證的詩意和無限的張力。
但當前課堂教學的現狀卻是“多元化解讀文本”、“個性化閱讀”紛呈,“動態(tài)化”成為主流。很多教師片面追求“動感”、“熱鬧”,“淪落為精美課件的放映員與助教”,課堂容不得片刻的“寧靜”、“冷場”。學生失去了凝神感知、靜心體味文本的時空。文本中那些鮮活的知識以及折射出來的厚重、深刻,都在這些所謂的“互動”中變得蒼白和淺薄。即使在學生“行有所想”“動有所悟”的問題生成 “瞬間”出現時,教師也往往措手不及,沒有行之有效的回應策略,或應付回避,或斷然呵止……凡此種種,都失去了有效回應學生即時生成資源的良機。
鑒于此,筆者認為中學語文教師應從以下兩方面著手,放膽嘗試培養(yǎng)學生問題意識,即時有效回應學生課堂內外生成的問題資源:
一、以學習策略為切入點,重點從發(fā)現創(chuàng)新、感受鑒賞、積累整合和拓展延伸四個方面,大膽嘗試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
從文本解讀入手,在精思熟讀的基礎上,以學習策略為切入點,通過發(fā)現創(chuàng)新——談談對文中某個問題的想法或感受,并從文中找出3~5個細節(jié)來說明;感受鑒賞——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寫寫文中令你感動、悲傷、憂憤或者感到困惑的事情;積累整合——針對你所讀的內容,寫一個簡短的小結。希望通過你的描繪和概括提煉,讓那些還沒有來得及閱讀的人,對它有一個初步的了解并能吸引他們讀下去;拓展延伸——假想你是文中的一個人物,給自己寫一篇日記,隨便說說自己的心里話。讓學生在自主選擇介入某個階段學習的過程中,保持認知和探究的激情,在張弛有度的自由空間里,集中精神挖掘課堂內涵,生成問題資源,并助力教師即時發(fā)現學生學習過程中的“思維引爆處、情感撞擊處、興趣所在之處”,讓學生能適時適地地得到點撥和指導,實現“有難度的學習”,收獲“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欣喜。
二、以提高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為目標,鼓勵學生學會獨立思考與精確表達,推進問題資源的生成與回應
蘇姆霍林斯基說,“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fā)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苯處煈冀K以“我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我誓死捍衛(wèi)你說說話的權利”的民主意識,不斷激發(fā)學生心靈深處的這種表現欲望,鼓勵學生在不斷發(fā)展推進的動態(tài)學習過程中,結合課文系列篇目,就“我受到的啟發(fā)和我想嘗試”等方面“胡思亂想、胡說八道”,發(fā)現問題、表征問題。這種讀中生疑,從疑而悟的問題意識,會促使學生在說清楚問題的同時,注重學習精確的表達。當此之時,教師應緊盯學生的眼睛,照顧全體,并有針對性地指導學生搜集資料,嘗試運用語文知識和能力解決問題——全面了解事物發(fā)展的淵源,客觀分析事物的源頭、現狀以及發(fā)展方向,并在此基礎上得出令學生自己滿意的結論,更好地實現“有難度的學習”, 達到“路轉溪頭忽見”的境地。
可見,課堂中學生問題資源的即時生成,不但是師生、生生思維碰撞的火花,還彰顯著師生超凡的個性,敏銳的洞察力和質疑精神。與此同時,教師對課堂即時生成資源的有效回應,更會讓學生始終沉浸在情感和思維暢通交流的氛圍當中,凝神聚力學習語文。從而,真正體現語文課堂教學多元化的價值和魅力。
編輯:劉於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