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倩
【摘要】:翻譯是一種跨文化、跨語言的社會活動,不僅是將一種語言轉換為另一種語言,而是在特定的語義環(huán)境下,進行有效的符號轉換、意義轉述以及文化的交流。符號學提出,翻譯意義分為指稱意義、言內(nèi)意義和語用意義。本文嘗試探析翻譯過程三種意義的運用,力求提高翻譯效果,對翻譯實踐提供一定幫助。
【關鍵詞】:翻譯;指稱意義;言內(nèi)意義;語用意義
語言意義的本質(zhì)是語言符號與其外在事物的聯(lián)系,包含音素、音節(jié)、詞素、單詞、詞組、從句,甚至是完整的語篇。符號學理論的代表人物,美國著名哲學家莫里斯認為,語言的意義包括指稱意義、言內(nèi)意義和語用意義三個方面。翻譯時,不僅做到語際符號的轉化,還要使三種意義相互融合,符合譯入語語境。
一、指稱意義
指稱意義(referential meaning)是指語言符號所對應的客觀世界,即所指。也就是說,英語每個語言符號對客觀實物和現(xiàn)象的所指與漢語所指相同。
(1)The beautiful car has gone. 一輛漂亮的小汽車跑過去了。
(英語符號“car”,對應客觀世界的實物“汽車”,與漢語文字“汽車”對應所指相同,是漢英完全對等關系,也是最為普遍的指稱意義)
但是指稱意義并不等同于字面意義,中英文化存在差異,人們對同一客觀事物的認識深淺不一,寓意也有所不同,其所指意義也就有所差異。
(2)There are still some great things to see at the palace, including the changing of the guards, the nineteen State Rooms and the Royal Collections.
A: 在宮殿里,我們依舊能看到許多意想不到的東西:衛(wèi)兵換崗,十九世紀國事大廳和許多皇家收藏品。
B: 在宮殿里,我們依舊能看到許多意想不到的東西:皇家衛(wèi)隊換崗儀式,十九世紀豪華大廳和許多皇家收藏品。
譯文A,過度注重英漢詞的一一對應,沒有把握英語文化及語言的習慣表達?!皌he changing of the guards”,是英國 皇室文化的重要元素之一,英國倫敦的重要看點。因此,應翻譯為“皇家衛(wèi)隊換崗儀式”而不是“國事大廳”。
(3)為了保衛(wèi)自己的國家,都在自己的邊界上修筑了很長的城墻 。
譯文A: To defend their own country, they built a very long city wall along their borders.
譯文B: To defend their territories, the three states each built a long wall along their borders.
漢語詞義比較籠統(tǒng),而英文詞匯相對具體?!癱ountry”的意思為“one of the political units which the world is divided into, covering a particular area of land”是政治上的獨立的國家。而“城墻”,事實上是“長城”。譯文A未了解中國歷史文化,而是簡單的文字翻譯,著實不當;而譯文B,結合中國秦朝歷史背景,將“國家”譯為“territories”,并恰當?shù)淖g出“長城”的形象。
二、言內(nèi)意義
言內(nèi)意義(linguistic meaning)是指詞語與共存狀態(tài)下的其他語言成分相互聯(lián)系所產(chǎn)生的意義,即結構意義。言內(nèi)意義主體現(xiàn)在表達方式上,尤其是重復、疊詞、雙關、音韻等多個方面。如英語中“No pain, no gain(沒有痛苦就沒有收獲)”“safety and sound(安然無恙)”運用了音韻的修辭手法;“If we dont hang together, well hang separately(不綁在一起,就各自吊死)”運用了雙關的修辭手法。再如,《紅樓夢》中“元春,迎春,探春,惜春”,諧音為“原應嘆息”;“賈政,賈敬”,諧音為“假正經(jīng)”:這些手法增強了語言的生動性和形象性,突出主題,韻律美,更增強了文章的節(jié)奏感。無論是英譯漢還是漢譯英,都需要譯者根據(jù)譯入語語言的表達習慣,將源語言語言特色表達出來。
(4)一天一個蘋果,醫(yī)生遠離你。
譯文A: Eating an apple everyday will bring you good health.
譯文B: An apple a day keeps the doctor away.
漢語語言最大的特色就是簡短,押韻,對偶。譯文A是直譯,基本達意,卻并未傳達出其中押韻對偶的語言特色;譯文B“An”“apple”“a”“away”采用頭韻的修辭手法,傳達出原文的詞律美。
三、語用意義
語用意義(pragmatic meaning)是指語言在具體使用過程中,即特定語境下所產(chǎn)生的意義。語言符號一般反映說話人的意圖,涵蓋說活人家庭背景、教育情況、年齡、情感等。在馬克·吐溫(Mark Twain)小說中的人物語言“He walk home”“He running to the store”,違背了常規(guī)語言的語法要求,但卻恰當?shù)赝怀稣f話人出身卑微,教育水平低,或是遭受歧視的黑人血統(tǒng)。同樣,在托馬斯·哈代威塞克斯 (Thomas Hardy Wessex)的小說中,運用了大量的方言,凸顯地域特征。
(5)When a mother asks her daughter Lisa to give her a help, she uses the following ways:
Lisa, will you come?
Eliza, will you come?
Elizabeth, what are you doing there?
這三句話的指稱意義都表示“你能過來幫我一下嗎?”,但是語用意義卻不相同,一次次得不到回應,媽媽的憤怒情感越來越重,語用意義大于指稱意義和言內(nèi)意義。
(6)中國人見面寒暄:
“您去哪兒?。俊薄澳粤藛??”“買菜呢,您哪?”
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下,賦予某些語言符號特殊意義,也就是說,在特定語境下有特定含義。指稱意義非常弱,甚至沒有,突出其語用意義,但是僅限在漢語語言中使用,英語或其它語言環(huán)境下是無法理解的。假使直譯為“Where are you going?”“Do you buy vegetables?”就會讓讀者迷惑不解,不知所云。
四、結語
不同文化背景下,語言符號代表意義不同,語言功能也不同。譯者需要審原文,找出其與內(nèi)關系,分析指稱意義、言內(nèi)意義和語用意義的表達功能,最大程度的還原原文信息,語言特色。
參考文獻:
[1]劉重德.英漢語比較與翻譯[M].青島出版社,1998.
[2]莫里斯.指號、語言和行文[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3]葉子南.高級英漢翻譯與實踐[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