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錦梅
【摘 要】筆者記憶中的童年雖然清苦但很快樂。當今時代的孩子們的童年失去了快樂,無盡的憂愁顯露在小臉上,讓人心痛。保衛(wèi)童年,為著孩子們的快樂,我們需要崇尚法律,遵守紀律;我們需要無私奉獻,付出真愛;我們需要“以人為本”,遵循成長規(guī)律。
【關鍵詞】為著 快樂 童年
做為一名已過不惑之年的幼兒教師,回想自己的童年時光,總覺得非常美好。那個時代的孩子們在7周歲之前絕無上學這一說法,沒有“幼兒園”這一詞語印在小腦袋里,當今時代眾多門類的幼兒興趣培訓班、早教班就更沒有了。那個時代的孩子們,大多數(shù)生活在廣闊的農(nóng)村天地,7周歲之前享受著大自然給與的樂趣,自由自在,完完整整的保留了那份“孩子氣”。而當今的孩子,大多數(shù)進入城市,生活在有著高樓大廈的空間里,望著那不甚湛藍的“四角天空”,那份童真早已被城市擁擠不堪的車流、人流所吞噬。
眾所周知,和童年如影隨行的幼兒時光是兒童生命成長的起始階段。為每一個孩子在童年伊始守住快樂,守住自由,守住幸福,是每一位幼教工作者需要踐行的教育理想。捍衛(wèi)童年,為著快樂的童年應當成為我們每一位幼教工作者的價值追求。
一、為著快樂的童年,我們需要奉法守紀
近年來,見諸報端與網(wǎng)絡的“傷童事件”舉不勝舉。如:多所幼兒園給孩子服用處方藥“病毒靈”,變成了人人唾棄的“藥兒園”;有極少數(shù)幼兒教師恐嚇、威脅、毆打孩子,更為令人發(fā)指的是用針扎孩子;多次幼兒園老師和幼兒食品中毒事件和幼兒園校舍坍塌事件;頻頻發(fā)生的校車安全事故……
惡性“傷童”事件的多發(fā)態(tài)勢,充分說明當下幼兒教育辦學者、工作者依法治校、依法執(zhí)教的意識還很淡薄。人們所看重的往往是關系網(wǎng)、權力、金錢,認為擁有權與錢,就可以解決一切問題,法律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依然低于權和錢。頒布多年的《未成年保護法》在實施過程中的蒼白無力,同樣也說明了權力、金錢大于法紀的現(xiàn)實存在。這樣的觀念與意識,直接給我們的幼兒帶來了無盡的傷害,為幼兒教育帶來了極大的負面影響。
沒有安全保障,生命都不保,何談童年的快樂?所以,快樂童年的根本應當基于對生命的關注與保護。做為幼教工作者,要順應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總要求,從加強法律學習入手,提高自身法律知識水平,自覺做到奉法守紀,并以自我的實際行動來影響幼兒家長遵紀守法。如果我們每個幼兒教育舉辦者、管理者和工作者等能嚴格按照法紀規(guī)定辦事,那么幼兒園的孩子們的快樂童年就會有更加牢固的安全屏障,那些“傷童事件”的發(fā)生一定會減少很多。
二、為著快樂的童年,我們需要愛心付出
有一句名言說的好:“師德就是愛”。愛心是給予孩子快樂童年的真核。比如:剛入園的小班孩子,有許多時候因為陌生、緊張、恐懼等原因哭鬧不停,更為嚴重的可能是全班“哄堂大哭”,很顯然孩子們是不快樂的。這種境況下,如果沒有愛心做潤滑劑,很長時間班級活動都會不能順利開展,造成很多幼兒教育者可能會煩躁不安、愁眉不展,心理容易失衡,做出一些“出格”的事情。當教育者有足夠的愛心,釋放足夠的善意,他(她)就不會煩惱,不會憂愁,更不會做出恐嚇、威脅、毆打孩子等違反師德的事情,反之一定會具有陽光的心態(tài),積極的行動去引導孩子。或者給孩子們講有趣的故事,或者組織孩子們玩可笑的游戲,或者輕輕撫摸哭鬧孩子的腦袋,或者做一些滑稽可笑的動作,哭鬧的孩子破涕為笑,甚至“哄堂大哭”的孩子們變?yōu)楹逄么笮Γ尶鞓费笠缬诤⒆觽兊男∧?。想想要得到這樣的轉變,沒有耐心細致的付出,會有嗎?而若沒有愛孩子的真心,誰又會去不辭勞苦付出汗水呢?
幼兒一日生活當中發(fā)生大小事情勢必很多,做為幼兒教師應具備真誠的態(tài)度,包括自己的語言、表情、動作乃至具體行動都要達到恰如其分。這樣,孩子從教師的身上體會到了快樂,定將快樂遷移到自己的身上。如:每天清晨孩子到幼兒園,教師輕聲細語的問候,摸一摸每個孩子的額頭,握一握每個小孩子的小手,在關注每個孩子身體健康的同時,讓每個孩子感受到教師對他(她)的喜歡,孩子因此也會一整天的快樂下去,一舉多得。
愛心可以突破功利的重圍,只有具備愛心的幼兒教師,才會有那份期許、鼓勵、賞識與贊美,才會真正的為著快樂的童年。
三、為著快樂的童年,我們需要遵循規(guī)律
生命的成長是有規(guī)律可循的,生命個體之間存在共性,也存在差異。違背了幼兒的成長規(guī)律去對幼兒進行所謂的“教育培養(yǎng)”,注定會為童年帶來不幸。
“臺灣幼教之父”陳漢強先生認為:“孩子從幼兒園起就學會把垃圾分類扔進垃圾桶,用小盆小桶收集洗手水和雨水澆花,上自動扶梯靠一邊站立留出一條通道給著急的人等行為都是很好的細節(jié),而細節(jié)的背后是教育理念的堅守——幼兒園必須做好兒童的生活教育?!薄叭绻松衅鹋芫€的話,這才是起跑線”。
當前流行的“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那個“起跑線”與陳漢強先生所說的“起跑線”是大相徑庭的。很多幼兒家長,為了讓孩子上小學進名校、進好班,給孩子提前報小學數(shù)學學習班、語文學習班,或者其他各種以興趣培養(yǎng)為名的學習班,這就是所謂的“人生起跑線”。很多幼兒園為了能多收孩子,從幼兒教育這方面搶生源、發(fā)大財,迎合家長所謂的“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說法,違背幼兒成長規(guī)律,在幼兒大班或學前班就給孩子教小學一年級的知識,孩子們的快樂童年就是在這樣一些學校和幼兒家長的合力“圍剿”下早早的丟失了。
幼兒的人生是“游戲”的人生,這就是規(guī)律。最近,教育部出臺規(guī)定,堅持小學教育“零起點”,作為幼兒教育工作者應該從中看到幼兒教育絕不可以成為小學的預備教育。尤其是幼兒教師更要以引導孩子們玩好游戲為根本業(yè)務,圍繞幼兒的生活,抓住良好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教育。當然,做好家長的工作,轉變家長陳舊的育兒觀念也是全體幼兒教育工作者責無旁貸的任務。
為著快樂的童年,這是我們每位幼兒教育工作者必須堅守的底線。
參考文獻
[1]楊輝.兒童的名字是今天[J].班主任之友,2014(6):28-29
[2]白皓.別老擔心孩子“輸在起跑線”.[EB/OL].http://edu.people.com.cn/n/2014/1027/c1053-25911362.html,2014-10-27
[3]姚偉,索長清.幼兒教育“去小學化”難在哪兒[N].中國教育報,2014-12-21(1)
[4]張文質.保衛(wèi)童年[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8(5):59-59